首頁 |  電視指南 |  新聞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體育頻道 |  生活頻道 |  國家地理 |  西部頻道 |  廣告頻道

首頁     熱點掃描     熱點透視     李峰主持     錄製大事記         



記者節寄語兩岸新聞界朋友


  2001年11月9日播出

  主持人 李峰:11月8日是中國記者節,75萬中國記者迎來他們自己的節日。記者是辛苦的,他們常年奔波于新聞現場,記者又是光榮的,他們肩負歷史的使命、人民的重托,作為記者應該怎樣忠實地履行自己的職責,去真實、客觀地記錄新聞,為增進兩岸的了解盡心竭力,兩岸的新聞媒體又應該如何進一步加強交流與合作,就這些話題今天我們的演播室邀請到了中國記協臺港澳辦公室的主任李安先生,歡迎您李先生,這位是來自《人民日報》的記者吳亞明先生,歡迎您吳先生。

  主持人:首先請問李先生,是不是我們可以這麼去理解,設立中國記者節是中國新聞事業蓬勃發展的一種標誌。

  中國記協臺港澳辦公室 主任 李安:對,隨著新聞事業的發展,大家逐漸就有了這個願望。中國記協也就是因為順應了新聞界的這種願望,於是經過廣泛地徵求意見,最後就確定以中國記協成立的日期,也就是11月8日為記者節。

  主持人:剛才您介紹了台灣一直延續著9月1日過記者節,那麼他們每年的主要活動是什麼?

  《人民日報》記者 吳亞明:8月31日的時候我參加了他們記者節的一個茶敘,其實當時也很簡單,它不過是作為記者聯誼的一種方式,平時就有這種茶敘,那麼因為那天是記者節,找到這樣一個由頭,大家聚會一次。結果因為當時島內剛好有一些別的事情,結果那天的茶敘便成了一個新聞發佈會,好不容易來了一些重要人物有這樣的機會趕緊發問。就這點來説,我想兩岸的記者大概也是相同的吧,就是時時刻刻牢記自己的職業敏感在裏頭。

  主持人:我知道記協每年為兩岸記者的一些交流活動做了很多的工作,我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每年都要搞一些大型的聯合採訪活動是吧?

  中國記協臺港澳辦公室 主任 李安:我們組織很多活動,包括聯合採訪其中一個目的是為了讓記者多看。

  《人民日報》記者 吳亞明:我們在西藏採訪的時候也發生比較有趣的事,有一次我們到日喀則去,其實從拉薩到日喀則也就4個小時就可以了,結果我們走到半路當中,就在雅魯藏布江邊,碰到了泥石流,一邊是雅魯藏布江,一邊是萬丈深淵,一邊是高山,很難得的體驗,我們有更多的時間來交流、探討。

  主持人:到底談了什麼東西?

  《人民日報》記者 吳亞明:因為那裏是交通要道,他們就去採訪汽車司機,中間我們跟一個汽車司機聊天,司機就説你們是哪來的,有一位台灣記者説我是從台北來的,台灣記者説有沒有知道台北,司機説台北誰不知道,那是台灣省的省會。當時那位記者就覺得非常震動。

  主持人:大陸民眾也是非常關心台灣問題的。

  中國記協臺港澳辦公室 主任 李安:另外還有我們每年和港澳臺地區舉辦研討會,到今年是第7屆了,海峽兩岸及港澳新聞研討會,今年是第七屆,從1992年開始中間有2年因為一些事情中斷,到今年12月份在澳門開,都是很好的。一個是研討新聞的業務,另外也是大家互相交流、互相溝通的一個機會。

  主持人:一方面除了實地採訪活動之外,還有一些學術上的溝通,我想這種採訪活動,研討活動會對我們兩岸記者互相之間增進一種了解也有作用?

  《人民日報》記者 吳亞明:每次搞了這樣活動以後,參加活動的記者就成了一個小小的聯誼團體。像我們到台灣駐點採訪我們就把去年到西藏去的台灣記者召集在一塊,大家又回憶看照片,看各自發表的文章,回憶當時發生的好多趣事,變成很珍貴的記憶。

  主持人:實際上兩岸記者這種交流具有很強的互補性,使大家能互相了解,那麼有關這方面的情況我們的記者也電話採訪了台灣媒體的一些從業人員,我們聽一聽他們對交流活動的看法。

  記者:請教您一個問題您認為雙方的媒體記者應該多關注哪些方面的問題?

  台灣“中央社”總編輯 劉坤原:我們希望不管是台灣的記者到大陸去,或者大陸的記者到台灣來,我們不要光報負面的消息,應該多報一些實際的情況,多關注一些民生問題比較好了,比方説現在有很多台灣的學生到大陸去學習了,大陸也有很多人想到台灣觀光了,台灣也有很多人到大陸就醫、探親,遇到哪些困難,大陸的商機在哪,這些民生問題都是老百姓喜歡知道的。

  台灣TVBS董事長 邱復生:譬如説報道大陸的大西北,開發大西北,台灣人在大陸,或者大陸有關生活方面的、教育方面的,我們也希望我們的媒體能夠有更多的信息來報道給台灣的觀眾,我們有固定的專題,有關於台灣人在大陸,開發大西北,目前這兩個題目是我們最近做的比較多的。

  台灣《聯合報》大陸新聞中心 主任 韓劍華:我覺得兩岸之間的交流活動已經開始十幾年了,那麼新聞交流的工作也進行了蠻長的一段時間了。通過兩岸的新聞交流,或者新聞的採訪能夠把台灣或者大陸的一些情況,一些真實的情況能夠相互地介紹給自己的讀者或者是聽眾。

  記者:您好,我是中央電視臺對臺部,您來大陸已經很多次了,也算是大陸通了,您覺得兩岸的記者增加互動,增加往來,對兩岸人民增進了解能起到什麼樣的作用,談談您個人的看法好嗎?

  台灣《聯合報》記者 王玉燕:我非常關心大陸的經濟改革狀況,我自己很關心的是大陸的農村、農民問題,還有貧困地區的希望工程、失學的青年問題,自己最關心這兩方面的問題。雖然雙方的新聞環境不盡相同,可以説在互相交換意見上面,除了説在職業上面,專業領域上的交流,而且我自己覺得更可貴的説我們都可以交到很好的新聞界的朋友,這是我最高興的事。

  台灣“中央通訊社”總編輯 劉坤原:新聞交流當然現在還是存在一些問題,比方説沒辦法常駐這個問題,最困擾我們的,沒辦法常駐我們記者就失去了報道的連貫性,很多新聞的掌握方面、新聞事件的觀察方面就沒辦法深入、沒辦法正確,由於一個月換一個人,不管是大陸到台灣來的,台灣到大陸的都有同樣的情形了。所以我們站在記者的立場,我們都很希望趕快雙方能夠開放媒體常駐。這是我們第一個希望能夠解決的問題。因為沒有常駐的話,費用很高。

  記者還電話採訪了台灣東吳大學教授石齊平先生。

  台灣東吳大學 教授 石齊平:因為兩岸之間在政治上有這麼多的局限,所以就更需要媒體在特殊的情況之下,來發揮更大的作用。那麼當然在這個理解之下,那麼兩岸的決策高層如何能夠儘量地去在兩岸的採訪新聞各方面進一步地放寬過去若干的限制,使得兩岸的新聞媒體的記者能夠有一個更客觀的、更大的空間來發揮,我也呼籲兩岸當局在這方面能做更多的努力。

  主持人:兩岸記者的交流互訪活動會對兩岸整個的關係,民眾之間的交流交往起到一種什麼樣的作用?

  中國記協臺港澳辦公室 主任 李安:很多都是兩岸的媒體做了很多的事,使兩岸的民眾互相了解,因為隔絕了這麼多年,在很多方面都是不了解的。

  《人民日報》記者 吳亞明:相對來説大陸到台灣去參訪和旅遊、觀光是非常困難,可是大陸民眾對台灣非常關心。

  主持人:所以大陸的記者赴臺駐點採訪這個事情非常的重要。

  《人民日報》記者 吳亞明:台灣的新聞從業人員已經來過5000人次,將近6000了,大陸去的參訪和採訪的才有200多。

  主持人:這種開放還是遠遠不能滿足廣大民眾對了解台灣的需求。那麼有關這個問題我們一起來聽聽國臺辦新聞發言人張銘清局長他的説法。

  國臺辦新聞發言人 張銘清:現在有9家的台灣媒體,有好幾十位,具體説不上來,在北京、上海、福建駐點採訪,那麼我們大陸的記者到台灣去呢,今年2月才實現,台灣開放大陸記者駐點採訪,已經比我們遲了6年,而開放以後呢,我剛才講,我們是9家開放台灣媒體來,而台灣方面限制了4家,1家只有2個人,1次只有1個月,一點鬆動的餘地都沒有。去年11月10號,台灣方面發佈這樣信息的時候,我們的記協,包括我本人多次説過,我們認為這樣是不合理的,這種規定是不合理的,所以既然兩岸的新聞界、兩岸的新聞部門來共同推進新聞交流,那麼兩岸非常的不平等,一個方面沒有限制,一個方面限制很多,所以新聞交流應該是良性的互動,如果台灣當局撤除這種不合理的規定,比如限制4家,1家限制2個人,限制1個月,我想再往前推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如果現在台灣當局還是不撤銷這種不合理的限制,而我們這裡大幅度地開放,讓台灣的新聞界到這裡設辦事處、記者站,那麼大陸新聞界會對本人提意見,説你毫無道理,良性的互動,它那邊不動,我們這邊拼命地動,什麼道理,我將承受很大的壓力,所以我希望台灣的主管的部門,能夠把目前這種不合理的限制能夠解除,使大陸的媒體到台灣去享有同樣的待遇,

  主持人:非常感謝二位嘉賓,特別是我們的同行吳先生光臨我們的演播室,謝謝。增進兩岸同胞的了解,溝通兩岸同胞的感情,這是兩岸新聞界責無旁貸的義務和責任,隨著兩岸交流、交往的日益深入,人們希望兩岸的新聞界能夠有更多的合作,為兩岸同胞提供更多、更及時的新聞和資訊。(編導:馬葉英、高輝)

- 返回 -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