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視指南 |  新聞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體育頻道 |  生活頻道 |  國家地理 |  西部頻道 |  廣告頻道

首頁     熱點掃描     熱點透視     李峰主持     錄製大事記         



台灣高山族到海南尋根問祖


  2001年11月15日播出

  主持人 李峰:大家都知道,漢族佔到台灣總人口98%,這些漢族同胞祖籍都在祖國大陸,但是也許很多朋友並不知道,台灣的高山族其實也與祖國大陸是血脈相通的,據一項調查,台灣的高山族與海南島的黎族之間有著同血源的族群關係。最近,高山族同胞深入海南黎族居住區進行了調查,發現台灣高山族的發源地就是在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文化遺址。

  11月2號,台灣高山族的同胞和海南黎、苗族同胞正在載歌載舞慶祝“七仙嶺溫泉嬉水節”的開幕。來自台灣的60多名高山族同胞,參加了10月30號,由海南省臺辦和中華民族史研究會聯合主辦的,瓊臺少數民族交流周活動。

  台灣原住民文化藝術永續協會理事長(泰雅族) 吳廷宏:所謂講的中華民族源出一頭,在我們整個,在研究一個我們少數民族文化、學者、文化或服裝音樂來講,很多的確是雷同的,可能會找出很多的共同點,因為這個就是我們這次參加文化周最主要的目的。

  素有“南海明珠”之稱的海南島是一個以漢、黎、苗、回等民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集省份,島上的黎族是我國具有悠久歷史的少數民族之一,人口約有144萬。而寶島台灣也是一個多民族聚集的省份,以前統稱為高山族,其實他們不只一族,至少可以分為泰雅、阿美、排灣、布農、等9族。在充滿民族風情的歌舞中,台灣高山族同胞發現,海南的黎族同胞與他們的長相、裝扮、生活習慣方面都非常相似。

  台灣布農族同胞 伍阿新:他們的服飾,他們跳的舞,都蠻有色彩的,有些類似我們台灣的原住民。

  台灣阿美族同胞 徐石獅:大致相似,尤其農業社會工作,那些工具、機器,比較原始的,不是現代化的。

  台灣少數民族交流團顧問(阿美族) 帝瓦伊撒耘:台灣有個叫做阿美族,這個族,跟保亭的黎族(同胞的)體形、長相,尤其吃檳榔的習俗,幾乎完全一樣。所以我看到他們,好像全部是台灣來的。

  台灣排灣族同胞 賴純仁:他這個珠子完全是手工繡的,每一個都是龍銀,古代的龍銀,它在以前來講,是非常有價值的,包括,你看,原住民的手工,這個都是自己紡紗的,他自己做的,非常精細 ,非常耐用。(看到)這邊的少數民族的服飾,我們也是蠻興奮的,有一點跟我們的服飾是有點類似,感覺上蠻親切的,又很興奮能夠看到,跟我們不同族群的,還有類似的地方。

  採訪中記者發現,台灣高山族與海南黎族同胞身穿的織錦、刺繡、蠟染的服裝以及佩帶的叮噹作響的銀飾物,都十分相似,黎族姑娘的頭巾、上衣、筒裙大部分都鑲嵌了金銀箔、雲母片、明片或者羽毛,也有的綴著貝殼、串珠、銅鈴或者流蘇。公元5世紀,黎族的紡織工藝就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中國古代女紡織家黃道婆,元代的時候就到海南學習紡織技術,回到中原以後,逐漸把紡織技術推廣開來。黎族的織布機都是“平地腰機型”。

  記者:跟你們的那個民族織布的藝術一樣嗎?

  台灣泰雅族同胞 蔣美妹:一樣。

  記者:工具一樣嗎?

  台灣泰雅族同胞 蔣美妹:一樣。跟我們台灣的泰雅族的工具一樣的,做法也一樣。

  台灣同胞:老了不能幹了

  記者:你會織嗎?

  台灣哈瑞編制工作室負責人(泰雅族) 楊玉英:會啊,會織啊,我也是織傳統(式)的。

  記者:看來跟你們那兒技術是一樣的?

  台灣原住民文化藝術永續協會理事長(泰雅族) 吳廷宏:這個有點不一樣,我們那邊這裡有口,繞線的口,有個當口。

  記者:但是織法是一樣的吧?

  台灣哈瑞編制工作室負責人(泰雅族) 楊玉英:織法一樣。

  台灣少數民族學術文化交流團領隊 (泰雅族)李繼生:這個織布的方式跟台灣完全相同,他所用的工具也好,織布的方式完全都是一樣的,女人不會織布就不能嫁人,男人不會打獵就不能娶。大概就是你還沒有成人,大概是這樣。

  無論是海南的黎族還是台灣的阿美族、泰雅族、布農族等,他們都同樣勤勞勇敢、聰明智慧,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他們創造了獨特的文化藝術,其中有不少動人的傳説故事,採訪中記者發現,台灣高山族和海南的黎族都有文面的傳統,在黎族同胞居住的山區,像這樣的文面還能見到,那麼少數民族同胞為什麼要文面呢?

  海南大學教師 唐玲玲:海南黎族的文臉、文身有幾種作用:一種就是祖宗能夠認識他,一種就是,敵人之間能夠識別,能夠區別,再一種就是,怕被人家搶去了,不認識,所以有文臉文身,再一種就是,黎族的一種美感,一種審美觀念。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台灣的高山族與海南的黎族已經分開上千年了,但是無論服飾、勞動工具還是傳説故事,都十分相似,雙方學者認為,這並不是一種偶然現象。11月2號,少數民族交流團來到了海南民族博物館,這裡珍藏著的大量的歷史圖片和資料,記錄了從新石器時期開始,各個歷史階段黎族人民的政治、經濟、文化和風土人情。

  海南五指山市政協主席(黎族) 王永興:剛才我説的這個衣服一樣的,這個是我的衣服,我們穿過了,我還穿過這個衣服,這個就是我們的,我還穿過。昨天晚上我們看(高山族)跳舞的,(就是)穿這個吧,也一樣包著,這個衣服就是我穿過的。這是我們黎族的真真正正的麻織的衣服。一樣的。你看。

  看到這些捕魚的工具,阿美族的朋友告訴記者,每年豐收的季節,阿美族16歲以上的男子都要下河捕魚,當長輩看到有人捕到大魚的時候,就高聲歡呼,表明對年輕人的讚揚之心。爾後,他們在河邊搭起爐灶,用蘆葦葉或者檳榔葉把魚裹住,下水煮,等到火裏的石頭燒得通紅的時候,把石頭扔進煮魚的檳榔包裏,這樣的魚不但能熟透,而且有檳榔葉的淡淡清香,阿美族同胞就這樣一邊歡呼慶祝,一邊品嘗味道鮮美的食物,這就是阿美族的“捕魚祭”。

  台灣博物館研究員 阮昌銳:比方説,鋤頭,手鋤、還有抓魚的工具,狩獵的工具 ,抓山豬,怎麼抓山豬,怎麼抓鳥,怎麼抓魚,那個陷阱,那個都一模一樣,那也許當然是人類共同的一種習俗,但是這個一模一樣,做的大小也一樣,那就不是一個簡單事情。

  正是注意到了黎族與台灣高山族之間有太多的相似之處,海峽兩岸的專家分別從歷史、考古、及遺傳學角度進行研究。他們認為,位於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文化遺址,證明了海南黎族與台灣高山族的真正族源關係。

  中華民族史研究會會長 史式:那麼他們共同的來源在哪呢?我們要尋根,根在哪?一個代表的地方,就在浙江的余姚河姆渡。我們知道(浙江余姚)河姆渡有個古文化遺址,那個地方。第四層河姆渡第四層,用碳14測定的年代距今6900年,就是7000年左右,那麼台灣大坌坑文化,那麼還有一些文化遺址,發現在台灣看到的一些文物,跟在河姆渡看到的一些文物,是驚人地相似,舉個例子説,泰雅族不是還保留了腰機紡織,在河姆渡出土的文物中間,就有腰機,項鏈,各種裝飾品,在河姆渡,河姆渡這個古越人,距今已經7000年了,而且那個地方,有根據出土的頭骨,重塑他的面貌,那是很標準的南方人。

  上海復旦大學生命科學院研究生 李輝:台灣的先住民,他的基因類型相當簡單,他所擁有的基因類型,只是大陸侗傣民族的主要部分裏面的最基本的幾種類型,他跟南洋的,跟波利尼西亞那些類型差異相當大,甚至可以這樣説,台灣有的類型波利尼西亞沒有,波利尼西亞有的類型台灣沒有,這就否定了語言學上或其他學術領域研究的認為,台灣和南島(洋)有關係的這種説法。

  一路研討一路考察,台灣高山族和海南黎族同胞之間結下了深厚的感情,以歌傳情、以舞交心,兄弟姐妹般的熱情感染著在場的每一個人,身為教師的排灣族同胞謝玉珠告訴記者,她沒有想到,海南還有這麼一群兄弟姐妹,海南還有自己祖先留下的足跡。

  台灣花蓮高級中學教師(排灣族) 謝玉珠:我的爺爺奶奶,還有我的外婆,過去做的事情,跟這邊一模一樣,所使用的工具,織布,一切的習慣,做法,生活方式九成都一樣,我下一次想要帶了我先生,孩子,想要讓他們了解,在黎族那邊的生活方式(與我們)都一樣。

  記者:讓孩子們也記住。

  台灣花蓮高級中學教師(排灣族) 謝玉珠:我希望小孩們了解過去的生活方式。

  海南省臺辦主任 徐剛:我們黎族的同胞還要準備到台灣去,把黎族的一些文化、風土人情、要到台灣去展示,同時也希望台灣更多的少數民族到我們海南來,進行廣泛交流交往。

  11月3號,瓊臺少數民族交流周即將結束,兩岸的同胞攜手在南山上,種下了這象徵民族親情的常青之樹。

  台灣少數民族學術文化交流團領隊 (泰雅族)李繼生:活、活、活。下次我來我會看這棵。

  記者:下次來的時候會看這一棵嗎?

  台灣少數民族學術文化交流團領隊 (泰雅族)李繼生:對,上來就是這一棵就對了,我知道這一棵,這棵是少數民族的樹,海峽兩岸讓這個樹活起來的話,表示我們就成功了。好,謝謝。

  主持人:在動人的歌舞聲中,少數民族文化交流團的活動結束了,台灣泰雅族同胞李繼生告訴記者説,這次來海南島是探親訪友,將來他們還要和黎族同胞一起去河姆渡認祖歸宗。(編導:翟鈺)

- 返回 -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