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視指南 |  新聞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體育頻道 |  生活頻道 |  國家地理 |  西部頻道 |  廣告頻道

首頁     熱點掃描     熱點透視     李峰主持     錄製大事記         



限制農業到大陸投資絕非良策


  2002年1月22日星期二播出

  主持人 李峰:觀眾朋友,大家好。歡迎收看今天的《海峽兩岸》節目。近日,台灣當局在審查農産品赴大陸投資時宣佈,把436項農産品列為禁止赴大陸投資類,其中主要為養殖業。台灣當局解釋禁止這些農産品赴大陸投資的理由是台灣加入世貿組織之後,臺商在大陸投資,其産品會回銷台灣衝擊到島內民眾的利益。臺商到大陸投資農業是否會衝擊到島內民眾的利益?這種消極、封閉的舉措是不是台灣農業經濟應對入世的良策呢?就這一話題,今天我們演播室邀請到了中國農業科學院畜牧研究所的所長蘇振環先生,蘇先生歡迎您,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經濟研究室主任張冠華先生,張先生歡迎您。

  前不久,台灣當局針對農産品赴大陸投資進行了所謂的檢討。台灣當局認為,對農業赴大陸投資應該採取審慎的態度,並且將農業赴大陸投資禁止類項目,由原有的13項大幅度擴增為436項。原本屬於准許類的種畜、種苗以及養豬、養雞、養鴨等75項都改為禁止類;原本屬於專案審查類的養魚、水果、花卉、蔬菜以及大米、紅豆、花生等也都改為禁止類。台灣當局還強調,對於到大陸投資未開放項目的廠商,將不準許他的産品,以在台灣的品牌名稱回銷台灣。台灣當局説,實施此項措施的原因是,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之後,如果全部開放農業赴大陸投資,其産品勢必回銷台灣,衝擊到島內全體民眾的利益。針對台灣當局的這種做法,記者電話採訪了在大陸經營養殖業的臺商。

  台灣大成雞肉加工廠 東北亞公司 董事長 陳福獅:這樣把視野、市場看得太小了,像我們來這邊投資雞肉加工,我們並不是著眼台灣市場,我們外銷到日本、歐洲、東南亞這些都是我們的市場。並沒有説一定局限在哪兒。這樣的話,把自己的視野看得太窄了,對不對?我想其它行業也應該一樣,應該是共同面向廣大的世界市場,而不是局限于特定的市場。因為WTO以後,很多事情是越來越開放了,而不是越來越管緊了。台灣有的優勢,就是過去累積的經驗,或者特殊的研究成果來這邊發揚光大,以這裡作為大的地盤,這樣來把生産效率提高上來,來跟國際競爭,是這樣一個看法了。

  與臺商陳福獅先生一樣,在大陸經營飼料加工及養豬廠的臺商陳村年先生也表示,他在大陸養殖的豬,從來沒有銷往台灣。

  貴州臺農飼料有限公司 董事長 陳村年:內銷,大部分自給自足,大陸這邊的豬還供不應求,還沒有銷外面的跡象。除非是兩廣地帶,有可能銷香港,但是現在銷香港也很少。有一些人擔心,現在從台灣來這邊投資的人比較多了,因為台灣現在投資環境、經濟比較蕭條,大部分産業都外移,這種人就有點擔心,警告過來大陸投資的投資者。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經濟就融入了一個更為開放的國際大環境。中國經濟如何生存,如何發展,對海峽兩岸來説都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台灣當局以“保護島內民眾的利益”為名,行限制封閉之實。此項舉措,真的是一項順應時代發展、促進農業經濟轉型的良策嗎?台灣的經濟學者認為。

  賴士葆(台灣經濟學者):我個人認為,實際上這種事情是沒有辦法用政治的手段來把它禁止了。我不認為,我們“政府”這種措施有什麼效果,不會有什麼效果的。因為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他即便不讓他去,他還是有辦法去。不過是説,他投資的成本增高而已,他的交易成本增高。基本上,我所了解的,要去都去了,現在只是説,他這樣子一來的話,對於那種比較大規模的大企業去,會有一點影響作用,會有一點差池。

  台灣經濟學者認為,台灣當局用政治力量來阻擋市場行為,就好像用手指來擋水一樣,水是一定會流出來的。

  賴士葆(台灣經濟學者):兩岸的經貿應該讓它恢復到一個積極面的全貌,不要用政治力來干預,應該是用更開放的態度來面對。其實兩岸絕對可以創造雙贏的局面。那就是説,大陸方面提供土地,提供勞動力,台灣提供技術,提供資金,大家集合起來,大家都是中國人,一起來打出一番的天地,其實都是兩岸人民大家共同的心聲。可見説,你在政治上怎麼擋,怎麼阻擋,還是沒有辦法阻擋這種台灣對大陸的投資熱,台灣西進的人潮跟錢潮,這是沒有辦法擋的。

  主持人:如何抓住入世帶來的機遇以及應對挑戰是兩岸民眾都很關心的話題。最近,台灣當局就説,如果開放台灣的農業到大陸來投資的話,會衝擊島內民眾的利益,所以禁止台灣的農業到大陸來投資。那麼,張先生,您的觀點是,您認為他這種解釋有沒有合理性?

  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 經濟室主任 張冠華:我覺得這個理由是站不住腳的,面對農業衝擊,面對入世以後來自其它的農業大國的一些衝擊的話,我想應對策略無非就是兩個,第一個就是被動地加強保護,另一個就是積極地進行結構調整。通過進一步增強自己的國際競爭力來應對這種挑戰,那麼現在我們看到,台灣採取的是第一種態度。從一系列禁止的措施,還有限制大陸農産品進去以後,我想他是採取保護的,這種被動的態勢。但是你想,一般的市場規律也表明,就是説,一項産品,你光靠保護,是永遠也扶植不起來的,它的競爭力是不可能增強的。同時他這種保護,實際上很可能達到一種反效果。因為什麼?因為實際上企業,農業産品對外投資,實際上也是結構調整的一種策略,也是一種方式。那麼,你把這條路給他切斷以後,它就意味著台灣很多的農産品無法因為依靠大陸市場,而獲得更強的競爭力,而且也意味著他很可能失去因為在大陸投資獲得大陸市場份額的機會。反而不但無助於他增加競爭力,反而會削弱他很多一些市場的機會。再一個,台灣把兩岸農産品,尤其是大陸農産品對台灣的衝擊看得過於嚴重。我想,第一個方面,因為海峽兩岸農業、農産品來比較的話,雖然大陸整體的農産品價格要比台灣便宜好多,但是因為農産品品質不一樣,口味不一樣,而且關鍵是一個産品進入島內的話,還要有島內合適的銷售渠道。銷售渠道建立不起來的話,你的産品雖然好,也不一定就能打入市場。

  主持人:他主要的理由就是可能會因為低價格,會對台灣的農業造成一定的衝擊。蘇教授,我知道您最近剛去台灣,專門去考察農業的一些情況。依您的觀察和分析,您認為,如果台灣的農業投資大陸的話,會對台灣的民眾的利益産生衝突嗎?

  中國農業科學院 畜牧研究所所長 蘇振環:這個事情應該這麼看,入世對兩岸都有機遇也有挑戰,你比如説,奶業這一塊,牛奶這一塊作為台灣來説,它的消費量很大,它的人均消費量可能要達到65公斤左右。

  主持人: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大陸的人均消費量達到多少?

  中國農業科學院 畜牧研究所所長 蘇振環:大陸的人均消費量2000年的統計是8公斤左右。所以這個兩岸的差距很大。但是我通過參觀訪問,看到台灣的乳牛業,它的發展潛力很小,每年人均65公斤的消費量,它有25%是屬於它自産的,75%是屬於進口的。這樣的話,如果説,台灣的投資到大陸來投資,比如説他投資奶業,或者是種草、養畜,在這方面他絕對是有優勢。現在北京地區,優質的苜蓿乾草,是1噸它需要800到1300塊錢(人民幣),我們了解到,台灣的養殖廠裏面進口的苜蓿乾草1噸它需要2000塊錢人民幣左右,這樣就有一個700到1200塊錢(人民幣)的差距。如果在這方面,他投資的話,把大陸的乾草運過去,那麼他的成本就省多了。成本省了以後,島內的民眾吃奶就會便宜。這樣我認為,可以説他是受益的。

  主持人:您是指消費者這一方面,那麼具體對於這種從事農業的這一部分人來説,他會不會受到影響?

  中國農業科學院 畜牧研究所所長 蘇振環:根據我自己的認為,台灣島的農業尤其是養殖業這一塊,從他的生産技術和他的生産的量,還有市場的飽滿度,我認為已經差不多少了,再發展也面臨了很多的困難,所以他必須要尋求島外的市場,這樣用島外的市場來補充他島內的這個情況。我認為,如果他到大陸來投資,從我自己的專業角度上看,我認為兩岸是都有利益的。

  主持人:是一種良性的循環。那麼,張先生,依您的判斷,入世之後對於台灣農業本身,會帶來什麼樣一些衝擊?

  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 經濟室主任 張冠華:加入WTO以後,台灣農業是屬於在台灣整個經濟部門中受衝擊,相對來説是最大的一個。台灣官方自己有一個估計,在入世以後,在6年左右時間裏面,台灣的農業産值可能要減少500多億新台幣,大概是14%左右,而且台灣有8萬公頃左右的土地要釋出,還有將近十萬左右的農民要面臨失業。從這數字來説,這個衝擊應該説是一個不小的衝擊。尤其是在當前台灣失業率節節升高的情況下。十萬農民釋出是個不小的數字。

  主持人:那麼,在台灣從事農業方面的人口達到多少?

  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 經濟室主任 張冠華:台灣的農業人口,如果不算勞動力的話,台灣的農業人口應該是在370多萬。但是實際上,我感覺台灣農業受到的衝擊沒有官方所宣佈的數字那麼大。

  主持人:張教授的意思就是説,要客觀地看待入世帶來的衝擊,既不能小視它,也不能忽視它。剛才蘇先生已經談到了,兩岸農業怎麼樣實現優勢互補的問題,那麼面對入世之後,您認為從業界這方面來看的話,兩岸如何來從一種積極的態度來實現兩岸的雙贏?

  中國農業科學院 畜牧研究所所長 蘇振環:大陸在畜牧業尤其養殖業這一塊的水平,整體的水平,要比台灣稍微低一點,在個別行業,可能比他要高。在這種情況下,大陸幅員遼闊,資源比較豐富,畜牧業正在發展,存在的發展潛力很大。所以如果在這個時候,加上台灣的資金和技術,到大陸來,我認為對兩方面都是有利的。

  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 經濟室主任 張冠華:台灣提出了一個“三生農業”,就是説生産、生活、生態,他要朝著這種方向來發展,要發展進一步更精緻化的農業,這意味著,他要進行新的結構調整。很多不具比較利益的産業需要移出來,從大陸來説,也是進入一個新的以結構調整為核心的農業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應該説,這種結構調整為海峽兩岸的農業合作奠定了更廣闊的空間。所以實際上,從今後來説,海峽兩岸應該攜起手來,本著一個中國,互補互利,共創雙贏,來共同促進兩岸農業競爭力的提高,來應對進入WTO的挑戰。

  主持人:我想,民以食為天,農業是根本。兩岸的農業的這種互補性和未來的合作其實非常好理解,因為我們兩岸的人民,比如在生活習慣上非常相似的,在口味上也非常地接近,雖然有的人喜歡甜一點,有的人喜歡辣一點。但是我們基本的飲食習慣是非常相同的。非常感謝二位嘉賓今天的光臨,謝謝。由於兩岸農業處於不同的發展水平,所以入世後兩岸農業實現各自不同的轉型目標需要不同的條件,這也正是兩岸農業加深合作的契機。台灣的傳統農業和農業科技、管理經驗需要到島外去尋求機會,而大陸農業資源比較豐富。在這樣的條件下,兩岸農業通過優勢互補、合理的産業分工可以大大地減少兩岸農業在入世後受到的衝擊,提高兩岸農業的國際競爭力。好,感謝收看今天的《海峽兩岸》節目,下期節目我們再見。(編導:羅怡)

- 返回 -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