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視指南 |  新聞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體育頻道 |  生活頻道 |  國家地理 |  西部頻道 |  廣告頻道

首頁     熱點掃描     熱點透視     李峰主持     錄製大事記         



透視台灣從大陸賺的1800億美元


  2002年9月5日星期四播出

  主持人李峰:根據台灣經濟部門的最新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台灣對大陸的貿易順差為112.91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長了30.7%。這樣的貿易順差對於台灣目前的經濟情況有什麼樣的影響?對在大陸從事各行各業的臺商有著怎樣的意味?這樣的長期兩岸貿易的不平衡的原因又是怎樣的呢?今天我們演播室邀請到了兩位嘉賓來共同探討這一話題,這位是廈門大學台灣經濟研究所的經濟學博士、博士生導師李非教授。這位是社科院台灣研究所經濟室的主任張冠華先生!

  海峽兩岸貿易關係從1979年恢復以來,成長速度十分顯著,同時出現自臺進口與對臺出口的非同步擴張的現象,從而導致了兩岸貿易在進出口比例上的失衡問題。1980年台灣從兩岸貿易中獲得順差1.59億美元,5年之後,也就是到1985年時,就達到8.71億美元,80年代後期到90年代初期可以説是增長最快的時候,到1990年時,台灣所獲得的順差已達到25.13億美元,之後的5年中,這個數字又增長了將近10倍。突破了100億美元,1996年達到160.88億美元,到2001年兩岸的貿易差額已經達到199.39億美元。而由兩岸貿易失衡引發的最直接的問題就是祖國大陸在兩岸貿易中一直承擔著鉅額的入超,並呈不斷擴大的趨勢,據有關專家計算,從1980年到目前為止,22年中台灣在兩岸貿易中獲得的順差已經達到1800多億美元。

  主持人:那麼首先我們來明確一個概念,什麼叫貿易順差,張教授?

  社科院台灣研究所經濟室主任張冠華:其實所謂貿易順差就是説,在兩個國家或者兩個地區之間發生的進出口貿易之間,發生的一種貿易不平衡現象。也就是説如果某一個地區對另一個地區,它的出口多於從這個地區的進口,這中間就會存在一個差額,那麼這個差額就是所謂的貿易順差。

  主持人:那麼上面提到的這些數字説明什麼樣的問題,能不能給我們作一個解讀?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所教授李非:從1980年開始,台灣對大陸貿易就享有順差,從1992年開始祖國大陸就是台灣最大的貿易順差來源地, 80年代後期到90年代初期可以説是(順差)增長最快的時候, 1988年到1993年,5年時間又增長了將近10倍,突破了100億美元,就達到一個相當大的規模了,到了90年代中後期這個增長的速度是放緩,但是增長的量並沒有減少,就是説從1993年到2001年這8年的時間,又翻一番,達到了200多億美元,我想目前大致就穩定在200多億美元的規模上。

  主持人:從您剛才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兩岸貿易這種不平衡的現象是非常嚴重,22年累計就達到了1800億(美元),那麼出現這麼大的一種貿易不平衡,您認為主要原因是什麼?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所教授李非:談到這個原因的話我想是很複雜的,也是多方面的。如果從經濟發展現象來看的話,兩岸貿易台灣享有的順差主要是商品優化選擇的結果,如果通俗地説,就是台灣的商品,尤其是那些半成品、零部件,由於它的質量、品質相對來講比較有保證,而且價格也適中,比較適合大陸市場的需求,也就是説大陸很多外資企業,也包括台資企業,它的進口原材料方面很多考慮到台灣的原材料、半成品;另外一個經濟原因可以説是兩岸投資關係發展初期的一個暫時性的現象,可以説是一種過渡的現象,也就是説臺商在大陸投資的時候,他的生産設備要從台灣過來,企業投産以後,他大量的生産原材料也要從台灣過來,又增加了大陸從台灣的進口,這樣就形成了一種順差。

  社科院台灣研究所經濟室主任張冠華:我們從各種調查統計看,到大陸來投資的臺商,尤其是在初期,比如説在80年代,他的機器設備80%從島內採購的,那麼到90年代後期,他的機器設備的採購率雖然當地化的程度相對來説增加,但是仍然在六成左右。那麼就是説在大陸的臺商,現在有將近一半左右的産品,他的中間投入産品還是要從台灣採購,比如説在2001年它對大陸的出口額是260多億美元,其中有100億美元左右是臺商出口帶動的。所以這個方面也是造成目前兩岸長期貿易不平衡的一個重要現象,一個重要原因吧。

  主持人:那您怎麼來看,就是從政策層面來分析的話,為什麼會兩岸出現這麼大的貿易順差?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所教授李非:政策的因素的話也可以從兩方面來看:因為我們祖國大陸對台灣的貿易,我們向來是採取鼓勵、優惠的政策,開始的時候台灣的商品進入大陸市場還是免稅的,後來才開始徵收調節稅、關稅,現在實際上台灣商品進入大陸,很多都享有種種的優惠、鼓勵政策,很多半成品、零部件都是免稅、保稅或者有退稅這種政策,使得台灣商品進入大陸非常順暢。反過來説,台灣當局對大陸的經貿政策、貿易政策採取另外一種傾斜性政策,這個傾斜性政策主要表現在“出松進嚴”也就是説出口寬鬆,進口嚴格限制。它在1985年的時候就宣佈了一個叫“轉口貿易三原則”,對台灣貨物通過轉口渠道到大陸的話,他不予干涉,對大陸的貨物進入台灣採取嚴格的限制。

  社科院台灣研究所經濟室主任張冠華:比如説它從80年代中期才開始開放幾十項産品,大陸的只有幾十項産品進口,那麼到今年2月份為止,台灣做了一次比較大幅度的開放,開放了2000多項,使整個台灣對大陸開放的項目達到7000多項,這7000多項也只佔它整個開放項目的百分之七十幾,尤其是大陸比較有競爭優勢的項目,包括一些農産品,比如説我們的一些輕工産品,包括一些機電産品,基本上是屬於在被限制之列的,再一個因為大陸的企業不能在島內設點,不能投資設點,那麼它對掌握當地的行銷渠道,掌握當地的消費心理,來推銷自己的産品也構成了很多無形的障礙。所以這些因素可以説是導致海峽兩岸長期處於貿易不平衡重要的幾個影響因素。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所教授李非:現在最近幾年,台灣經濟不景氣,民眾的購買力下降,大陸的商品物美價廉,很適合台灣的消費者,如果能夠順利地進入台灣島內的話,也可以給台灣民眾消費者帶來大量的好處。

  主持人:我們知道台灣的物價相當貴,特別是農産品。一般這種情況是怎麼樣,有沒有做一個比較?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所教授李非:一個台灣朋友他説:我從深圳回台灣的時候,看到DVD很便宜,才不到1000人民幣,就帶了一台回去。在台灣賣到上萬塊台幣呀。在逢年過節的時候,台灣的老百姓很多就到金門,到金門不是來旅遊,不是來觀光,主要是來採購大陸貨品,因為現在“小三通”做了以後,很多大陸的貨物運到金門,儘管在金門的大陸貨物的價格已經是在大陸的兩倍了,因為我看了一下是兩倍,很多台灣的民眾到金門也是大包、小包買了運到台灣,就是專門到金門來採購年貨。

  主持人:實際上可以給台灣的民眾更多的實惠,但是台灣當局為什麼不願意去執行這樣一個政策,不願意去執行這樣一個有利於民的政策呢?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所 教授 李非:主要還是擔心在市場上過分依賴大陸,不管是供給依賴還是市場依賴,它都希望能夠儘量減少對大陸的依賴。

  主持人:那張教授你怎麼來看,就是説台灣當局為什麼對於大陸經濟的依賴性非常恐懼呢?

  社科院台灣研究所經濟室主任張冠華:我想這恐怕不能是經濟因素本身所能解釋的。因為從長期以來,台灣當局無論在投資政策上還是在貿易政策上,對兩岸經貿往來都設置了一系列的障礙,恐怕歸根結底一點,還是擔心海峽兩岸經濟更加密切以後,會影響它的政治利益,實際上它的一系列限制,並不是從經濟角度本身出發,更多是從政治因素出發。

  主持人:剛才您談到大陸長期對台灣進行優惠政策,那麼張教授您怎麼來看大陸為什麼要這麼做?

  社科院台灣研究所經濟室主任張冠華:朱鎔基總理講過一句話,我印象很深,就是“讓利中國人”,因為對台灣來説,是我們自己的同胞,對台灣同胞,來自台灣的産品實際上大陸過去不僅沒有限制,而且還採取了一系列的優惠措施,那麼即使是兩岸加入世貿組織以後,台灣方面仍然沒有對大陸履行它入世的一些承諾,繼續對大陸的産品採取歧視性態度,在這種情況下,大陸也是按照我們對入世的承諾,按照我們承諾的關稅的水平,對台灣産品一視同仁,甚至某些程度上更加優惠。

  主持人:今天我們談論話題的是兩岸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貿易不平衡,那麼請問李教授的是,您認為在台灣對大陸的貿易順差當中,誰是最大的受益者?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所教授李非:我想從宏觀來看,使台灣經濟獲得了好處,增加它的外匯收入,改善它的國際收支條件,從微觀來看,應該這個受益的主體是臺商,因為兩岸貿易貨物的貨主是臺商,賺到錢的是臺商,這個錢最後是落到臺商的口袋裏面。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所教授李非:當然我們客觀説,大陸雖然是逆差,但是正是由於對台貿易的逆差,擴大了我們整個對外貿易的順差,受益應該是雙方的,是互補互利的。

  主持人:也應該説台資企業也上參與了祖國大陸的改革開放。也是功不可沒,那麼張教授您怎麼來看待這種貿易順差會對大陸來説有什麼樣的一些意義?

  社科院台灣研究所經濟室主任張冠華:在大陸的臺商,他的産品過去基本上説是以加工出口型為主的,可以説是百分七、八十企業的産品都是要出口到海外的,帶動大陸的出口也産生了很重要的作用。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所教授李非:也促進了當地的區域經濟的發展,特別是東南沿海地區,像海峽對岸福建,我們福建經濟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説台資的貢獻是非常大的。

  主持人:在一般的民眾印象當中,就是台灣的電腦呀,IT的包括零配件的産品是非常常見的,李教授還有沒有這樣的印象,就是在您的周圍,或者您在生活當中台灣的産品有什麼樣的給您印象非常深刻的?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所教授李非:那是早期,在80年代初期的時候,那時候在大陸沿海地區,東南沿海地區,台灣的生活用品大量進入大陸沿海市場,像那種電視機、陽傘,那種服裝呀,還有手錶之類的。現在這種商品結構是完全改變了,不是消費品,而主要是生産原材料和半成品。

  主持人:那麼我們回顧一下台灣的産品在80年代進入大陸市場的一個基本情況。

  80年代兩岸通過香港的轉口貿易逐漸復蘇,而在此期間,兩岸貿易商品主要還是台灣的輕工消費品,如日用品、家用電器等與大陸的土特産,如中藥材之間的交易;從90年代起,由於台灣廠商,尤其是大企業投資的增加,台灣工業原材料、半成品、零組件以及機械設備輸往大陸的數量大幅擴增,逐步居於主導地位,其比重高達90%以上,而同期台灣消費品的進口比重則明顯下降。

  從兩岸貿易構成上來看,交易商品在10億美元以上的有5類:1、機電、音像設備及其零、附件2、紡織原料及紡織製品;3、塑料、橡膠及其製品;4、賤金屬及其製品;5、化學工業及其製品。

  祖國大陸輸往台灣的商品多屬中上遊工業産品,加工層次較低,主要是農工原料及半成品,包括機電零件、賤金屬、化工原料、紡織原料和礦産品等,約佔80%以上,消費品次之,包括動植物産品和食品、煙酒等,約佔10%左右,資本設備最少,比重不到10%;台灣輸往祖國大陸的商品多屬中下游産品,加工層次較高,以生産原材料及半成品為最大宗,包括機電零件、紡織原料、塑料和橡膠原料、賤金屬和化工原料等,約佔70%以上,資本設備次之,包括製鞋、製衣設備等,結構比重不到20%,消費品最少,不到10%,在三大類進口商品中,生産資料,即前兩類的所佔比重高達90%,這也反映出臺商在大陸投資設廠與擴産的效應。

  主持人:您認為台灣對大陸的這種貿易順差,會對台灣整個經濟産生怎樣的一種影響呢?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所教授李非:1992年到2002年,順差是1600億美元,而同期台灣整個對外貿易順差也只有1000億美元,也就是説,如果假設虛擬地扣除台灣對大陸的貿易順差的話,那台灣的貿易就變成逆差了,是600億美元的逆差了。

  主持人:那麼現在對台灣當局來説,它有一個擔心,它看到台灣經濟對大陸經濟的依賴度、依存度不斷的升高,而且兩岸貿易在日漸熱絡,它認為會影響到台灣的這种經濟安全,張教授您的分析呢?

  社科院台灣研究所經濟室主任張冠華:如果擔心這种經貿依存度的升高,會對台灣經濟安全産生影響,我想這個恐怕不是從經濟因素本身考慮的。更多是從政治角度來考慮,因為過去台灣出口是高度集中在美國,應該説在六七十年代在40%以上,甚至將近50%。那個時候好象沒有感覺台灣當局還要擔心台灣對美國的出口依存度這麼高,説什麼安全問題。那麼恐怕還是從政治意識形態這個問題來考慮的,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如果要是剔除意識形態這個問題,那麼兩岸經濟、兩岸貿易往來得越來越密切,對兩岸增加共同利益,緩和兩岸關係,反而是起一種正面的作用。

  主持人:江澤民總書記曾經提出不以政治分歧去影響、干擾兩岸經濟合作的主張,台灣對大陸長期貿易順差,可以説是大陸對台灣善意的最好的體現,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保持兩岸密切的經貿合作也是兩岸同胞的共同福祉。(編導:柴玉潞)

- 返回 -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