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視指南 |  新聞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體育頻道 |  生活頻道 |  國家地理 |  西部頻道 |  廣告頻道

首頁     熱點掃描     熱點透視     李峰主持     錄製大事記         



台灣民眾期盼的發展之路


  2002年9月4日星期三播出

  主持人:有兩項台灣最新的民調值得我們關注,據台灣“行政院主計處”最新公佈的一項民調顯示,受經濟衰退、失業率升高的影響,台灣五分之一的低收入家庭入不敷出,台灣TVBS民意調查中心的另一項最新的民調顯示,全台灣20歲以上每天失眠的人數約有56萬人,再加上前不久台灣萬名勞工舉行的全民反健保調漲大遊行,這些都在透露著一個信息,台灣島內出現了經濟不景氣,民眾生活節奏緊張,心裏負擔加重。求穩定、求發展、求和平,成為台灣民眾的普遍心態。那麼對於未來台灣民眾到底希望選擇一條什麼樣的道路呢?今天《熱點透視》節目我們將就這一話題進行探討,演播室邀請到的嘉賓是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綜合室的副主任毛仲偉先生,歡迎毛教授的光臨,清華大學博士生導師楊慧珠女士,歡迎楊女士的光臨。

  日前台灣經濟研究院公佈了下半年消費者信心指數,整體看來民眾對未來的經濟景氣抱著不樂觀的態度,尤其是對就業機會相當悲觀。其中54.1%的民眾認為物價會持續上漲,而48%的民眾認為家裏的經濟狀況變差了,63.3%的民眾認為下半年的經濟景氣會繼續變壞;高達76.5%的民眾認為工作不好找,這些顯示了台灣民眾對島內下半年各項消費指數仍抱著悲觀的態度。失業率升高,民眾生活負擔加重,但台灣當局還宣佈從九月一日起調漲健康保險費率以及部分費用。為此台灣五萬多名民眾走上街頭進行遊行,抗議當局上調健康保險費。

  遊行總領隊林惠官:經濟非常地衰退,失業率這麼高漲的時候,大家荷包都縮水的時候,拿2300萬人來開刀徵這個所謂健保稅,我覺得非常不對。

  主持人:那麼首先請問楊女士,從我們剛才小片裏介紹的台灣現在出現的種種情況,您認為,台灣民眾現在普遍持有一種什麼樣的心態?或者他們對未來是一種什麼樣的寄託呢?

  清華大學博士生導師楊慧珠:我覺得根據我去年和今年兩次回到台灣,我看見的是經濟和社會比較可以説低迷,比較蕭條,所以民眾對政府,或者是對未來的生活有一種不太安定,不是很有希望這樣的感覺,我作為一個從台灣回到祖國大陸來的台灣同胞,看到這種現象我是比較痛心的。

  主持人:毛教授您認為出現這種社會現象它一個大的社會背景是怎樣?

  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綜合室副主任毛仲偉:我覺得首先有大的經濟環境的背景因素,但是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説,所謂綠色執政所帶來的島內危機感和不確定感,因為這個“綠色執政”以後首先它有一個“台獨”的問題,這個島內民眾很清楚,國際社會也很清楚,祖國大陸很清楚,它在關注,看它怎麼走?那麼在這裡面時而模糊焦點,時而放出一些挑釁性的東西,所以使台灣民眾在對當局的走向上它産生一種不確定的威脅感。所以我也接觸到的一些台灣客人講,現在祖國大陸是生機勃勃,充滿了一種希望,而台灣好像是危機四伏,充滿了一種失落、悲觀的情緒。

  主持人:剛才我們探討台灣經濟現在處於一種不景氣的狀態,民眾的信心在下降,那麼面對島內的這種形勢,對於一般的台灣民眾來説,他們會希望選擇一條什麼樣的道路,或者他們對未來的設計會是怎麼樣?

  清華大學博士生導師 楊慧珠:我想其中有一部分人他們就選擇了出走。在前些年,在他們還沒有信心的時候,甚至於臺海發生危機的時候,他們可能選擇就是到歐美移民,哪怕甚至於是太平洋上面一個小的島國,聽説叫貝理斯。但是這種事沒有前途的,甚至於是在經濟上面造成很大的損失,包括商人等等。但是這兩年來很多的人他就面對現實,他知道真正能夠發展的、能夠有前途的是在大陸。所以不管政府怎麼講,現在越來越多的臺胞,學生也過來了,專業人士也過來了,商人更不必説了,包括甚至於一些移民,我所知道有些移民他在一個地方選擇過來生活定居,整個全家搬過來的很多。

  台灣民眾都希望經濟轉好,工作好找,生活舒適,但是島內持續的經濟低迷狀態,讓台灣民眾感到失望,一些民眾把目光轉向大陸。“到大陸去”已不只是臺商和台灣一些政界人物的專門話題,不少台灣民眾也開始到大陸生活、學習、就業,而且熱潮是一波接著一波。在大陸高校裏,約有1萬名的台灣學生在求學;在大陸513家大型企業中,台灣人才佔了海外員工比率的20.7%;在上海,有30萬台灣人定居。來自台北的張千濤先生一家目前居住在上海的鴻禧花園,他花了210多萬人民幣購買了一套360平米複式結構的房子。

  臺胞張千濤:生活費用上面,要比台灣低了許多,在這裡我沒有壓力,到台北我可能會相當辛苦,負擔會增加許多,包括小孩的教育費用,家庭費用,家裏的水、電、煤(費用)。

  主持人:我們注意到最近,應該説是歷史的一個現象,有很多台灣人選擇定居在大陸,特別是在東南沿海,還有一個最新的地方,就是上海也成為大家一個熱門的選擇,那麼毛教授你怎麼來看為什麼會在這個歷史階段,出現這麼一個台灣民眾選擇大陸這種移民潮呢?

  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綜合室副主任毛仲偉:現在祖國大陸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展示了一種全新的面貌,一種前景,一種機會,這個對台灣同胞是很有吸引力的。比如一句老話叫“亂邦不入、危邦不居”。它整個展現出一種欣欣向榮景象的時候,那麼對於創業來講是一種機會,對於台灣有些傳統企業是第二春,也是一種提供新的前景,一種新的可能性。這裡面它提供了一個充分展示,我覺得是台灣同胞也好,或者全球炎黃子孫也好,展示自己才華、創業的一種機會。當然商人他要賺錢,那麼賺錢這是可以發達的地方,這個是有一個很必然的聯絡。

  主持人:剛才我們談到台灣民眾的一種普遍心態,就是求穩定、求發展,有一些民眾突出反映他希望來大陸交流,甚至到大陸來定居,來學習,那麼楊女士我知道,您從1991年來到大陸現在應該説有11年的時間了,那您認為在大陸的生活您個人能不能感到習慣呢?

  清華大學博士生導師楊慧珠:開始有一段相當的適應期,但是這幾年是越來越好,基本上我現在如果我再回到台北或新竹,和我住在北京或到大陸的其它城市感覺都差不多。

  楊慧珠簡介:1957年生於台灣新竹,1979年畢業于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機械工程系,並獲博士學位。後執教于台灣大學應用力學研究所。1991年回祖國大陸定居,應聘于清華大學工程力學系,現為清華大學博士生導師。

  主持人:您當初為什麼會選擇在大陸來定居呢?

  清華大學博士生導師楊慧珠:主要有好幾個原因,一個最大的原因應該説我是從小非常清楚自己是一個中國人,可是因為生長在台灣,後來在海外留學再回到台灣大學教書,始終沒有機會真正踏足到我的故鄉、我的祖國土地上面。所以作為一個中國人,我覺得我第一個就是願意回到自己的地方,然後作為一個老師,以前有一句古話説,“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一樂也”。我當然希望能夠教到最好的學生,我一向嚮往的,就是我自己的母校,我是新竹清華畢業的,那麼在北京我們的老清華,清華園裏面有我們最優秀年輕的學子,所以這是第二。再來是因為我的父母,我的父母年紀都大了,作為中國人,他們一直有一種葉落歸根這樣的一個希望,所以我們全家一起回來了。

  主持人:我想很多台灣朋友的想法可能和你非常地相似,據你的了解,像你的台灣朋友他們到大陸來發展來定居的話,他們主要選擇定居的地方主要是集中在哪些?

  清華大學博士生導師楊慧珠:應該説全國各地都有。當然比較多的應該是東南沿海這幾個省份,還有一些比如説臺商比較集中的,比如説福建、廣東、或者是浙江江蘇,或者是上海的昆山,臺商聚集區,廈門或深圳,但是其實我發覺在全國各地都可以看到不同的台灣同胞,有商人,也有其它行業的,還有學生等等。

  最近幾年,不少台灣同胞不僅選擇在大陸生活,也選擇在大陸求學。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台灣有句順口溜“來來來,來臺大;去去去,去美國”,它反映了當時台灣整個社會對留學美國的嚮往以及對美國文化的肯定,但是經過30多年的發展,這一趨勢已經發生了變化,大陸對台灣學子的吸引力越來越大。近年來,台灣學生中興起了一股到祖國大陸求學的風氣,而且越來越熱。島內數以百計的大學生利用寒暑假到大陸知名高校進行參觀訪問。台灣一家主要介紹大陸大學動態的網站“台灣網大”,每天上網的人數約為23萬人次,多數是大學生。據統計,參加2002年大陸高考的港澳臺考生共有3293人,是歷年來港澳臺考生參加高考人數最多的一年。這些學生主要報考北京和上海的高校,專業以法律和商學類居多。台灣學生王冠璽畢業後,放棄了去美國留學和去英國工作的機會,來到了北京大學法學院攻讀博士。他説他到北大讀博士,是因為有越來越多的臺商到大陸來做生意,他們需要對大陸法律知識有深入研究的法律人才。

  台灣學生王冠璽:這幾年大陸跟台灣的互動關係非常密切,非常需要有人深刻了解大陸具體的社會背景,這個包括它的法令、法規還有它的生活方式,人與人交往的相處的模式,都需要有人做一個仲介的角色,或許我們學社會學科的在這方面可以發揮到一些效果。

  主持人:那麼現在暑假已經結束了,新學期就要來臨,我知道今年又有不少的台灣學生要到大陸來求學,那麼清華大學也可能是很多台灣學生選擇的一個地方,目前有多少台灣學生在清華就讀呢?

  清華大學博士生導師楊慧珠:目前台灣連本科大學生和研究生的話,有幾十個,如果不算今年新生大概有三十位,然後我正好跟學校問了一下,今年剛剛入學有十五個研究生,他們各種專業都有。

  主持人:那麼毛教授據您了解,台灣學生到大陸求學的一個總體情況是怎麼樣?

  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綜合室副主任毛仲偉:我覺得從早期來看,很多都是學傳統醫學,中醫的特別多,那麼現在是各行業。祖國大陸的學科專業比較豐富,而且現在教學質量各方面都已經跟國際接軌,所以它各行各業,各個專業都可能有,包括國際關係方面,法律方面的。同時還有涉及經貿領域的,也考慮到兩岸未來關係的發展,在經貿方面的服務,尤其在涉及經貿法律方面的服務,這個對他有用,學以致用,而且以後他可以直接在這兒就業。

  主持人:剛才毛教授談到一點就是説現在來大陸求學的人的層次都在不斷提高,其實我們注意到不光是層次在提高,而且領域也是越來越廣,因為現在包括“立法委員”,包括媒體記者,包括工商界的大佬,也紛紛來學習選擇他們需要的一些專業來進行深造,為什麼會出現這股熱潮?

  清華大學博士生導師楊慧珠:我覺得他們應該是比較有,用台灣的話來説,是前瞻性,就是他看見兩岸的合作發展的前景。剛才毛教授提到就是有一些學法律以及經貿的,我正好認得幾個,就是在北大念法律的博士,畢業之後他就沒有回去,就留在北京。雖然現在北京好像對於臺生好像還沒有開放律師執照,但他們就在等,那現在他們等於是在一個實習的階段,已經開始為台灣來這邊投資的臺商做一些法律顧問的事情,包括一些房地産投資的事情。我覺得他們主要是看好整個的前景。

  主持人:對一般的學生來説,他畢業以後他的就業取向是怎樣的?多半是怎麼樣去選擇他們今後的道路呢?

  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綜合室副主任毛仲偉:這個我個人覺得,因為從現在台灣各種調查來看,比如説在一些白領層次進行調查,工程技術人員調查裏面,想要到大陸謀職業的人已經佔了相當比重。

  台灣一家人力銀行公佈的最新調查結果顯示,2002年台灣應屆大學畢業生已離開校園二、三個月,卻仍有高達68%的人找不到工作,為了求職而到處奔走。這使"畢業就是失業"這句話得到了印證。同樣另一項調查也顯示,只有7.34%的台灣企業表示在今年第四季度有招收職員的意願。這意味著應屆畢業生想在年底前找到踏入社會後的第一份工作的前景仍然不容樂觀。

  台灣青輔會職訓中心主任陳景盛:産業外移的情況比較嚴重,所以我想青年朋友的就業當然更困難。

  台灣失業率攀升,一些台灣民眾把目光投向了大陸。據台灣方面的保守估計,在大陸的台資企業裏就有近13萬台籍幹部。而在大陸513家大型企業中,台灣人才佔海外員工總比率為20.7%,而且多位居中高管理階層,顯示了台灣人才在大陸企業中嶄露頭角。

  主持人:今天我們談論的話題是台灣民眾對於未來的期許,那麼據島內媒體的報道,早期的時候很多台灣人到大陸來發展的話,他更多的是看中高薪,那麼現在有一種轉換,也許他在大陸的收入比台灣還要低,但是他看中在大陸有更多升遷或者有發展的機會,他願意來,那麼楊教授你怎麼來看待這種轉變?

  清華大學博士生導師楊慧珠:我想人總是希望他有非常美好的前途和發展,我覺得這是非常好的現象,因為你要用高薪來吸引的話,不見得這裡的薪水就高,像你剛才説他可以去國外,但是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到大陸來,因為他可以看見這個地方不但是中國人來,所有的外商、外國人也都看好,這在全世界來講,確實就像是一個剛剛升起的太陽一樣,是一個蓬勃發展的地方。無論是對商人或者是對其它各行各業來講,他願意自己的事業能夠發展,所以看好大陸,來到大陸是很正常的。

  主持人:最後我們再探討一個問題,我們注意到特別是進入2000年以後,在兩岸關繫上島內出現了這種“政府冷、民間熱”的這種現象,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反差比較大的現象?楊教授您怎麼來看?

  清華大學博士生導師楊慧珠:民間熱我覺得這是很自然的現象,因為這就是民心所向,我舉一個例子就是前不久作為全國青聯副主席,帶一個全國十大傑出青年的訪問團到台灣訪問,對岸迎接我們的也都是非常優秀的,他們是國際青年商會的、總會的,加上一些台灣十大傑出青年當選人等等,這麼優秀、傑出的人才在一起,他們之間感情碰撞的火花,他們之間思想的交流,流露出來的兩岸同胞這種親情,那種水乳交融。那種血濃于水的感覺,我沒有辦法想像。如果不是我親身體驗我都不太敢相信的,但這就是很自然的,所以我覺得民間熱這是一個很自然的發展的一個趨勢,是沒有辦法阻擋的。

  主持人:一位在大陸生活工作的台灣朋友説,不管在台灣也好,在大陸也好,都希望能有一個和平穩定發展的大環境,如果兩岸關繫緊張,我們怎麼能過得平穩、安定呢?其實他的心聲也是台灣民眾的心聲。(編導:賀亞莉、翟鈺)

- 返回 -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