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視指南 |  新聞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體育頻道 |  生活頻道 |  國家地理 |  西部頻道 |  廣告頻道

首頁     熱點掃描     熱點透視     李峰主持     錄製大事記         



兩岸學子青海行


  2002年8月13日星期二播出

  主持人 李峰:黃河水的泥沙含量居世界河流之冠,但是最近,來自海峽兩岸的青少年到黃河源頭尋根采風時卻聽到了“天下黃河貴德清”的説法。青海省貴德縣的黃河水為什麼會是清澈的?兩岸青少年除了見到清澈的黃河水之外,在尋根的過程當中還有哪些感受呢?請看記者的報道。

  從青海省首府西寧市往西南方向不到120公里,有一片山青水秀的地方,這就是貴德縣。黃河從縣城北面靜靜地流過,河面不足百米寬,河水清可見底,兩岸綠樹成蔭、風景如畫。這和人們印象中氣勢磅薄、濁浪滔天的黃河完全不同。

  台灣中國文化大學 研究生 韓吉元:好清澈,非常清澈。黃河應該要很黃才對呀?

  説這番話的是台灣中國文化大學的研究生韓吉元,他和另外19位來自台灣幾所大、中學校的師生一起,利用暑假來到青海,參加“青海——台灣青少年赴長江、黃河源頭尋根采風夏令營”。在這些台灣學生中,很多人都沒有來過大陸,對黃河的了解也僅僅停留在書本上。現在,黃河就在身邊,伸手可及,這令他們十分激動。

  台灣中國文化大學 研究生 張宜暉:畢竟説這個是我們的源頭,能夠觸摸一下,那個感受、心裏面的感受就是覺得很親近,真的回到自己家鄉的感覺。

  台灣中國文化大學 研究生 吳玠鍇:黃河、長江都是在書上看到,從來沒有真正體驗過。所以我真的感覺到,來到這邊就是真的好像正在尋根。

  被稱為中華民族母親河的黃河是中國第二大河流,全長5400多公里,發源於青海省巴顏喀拉山北麓的約古宗列曲,雪山融化而成的泉水從地下涌出,由涓涓細流而成小河、繼而匯成大河,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陜西、河南、山東等九個省區,最終注入渤海。古人曾用“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的詩句來讚美黃河的恢弘與壯麗。

  然而,黃河之舉世聞名,還由於它的泥沙含量居世界江河之冠。黃河中游、尤其是黃土高原地區植被嚴重缺乏,黃土很容易被雨水沖刷進入河流,這些泥沙由支流攜帶進入黃河,到了黃河下游,由於河道變寬、水流變緩,大量泥沙淤積,使黃河的河床不斷抬高,逐漸形成河床高於兩岸的“懸河”,一些河段的高差甚至達到10米以上。一旦堤防決口,洪水居高臨下、一瀉千里,造成的災情往往十分嚴重。

  而在從貴德縣往上的黃河上遊河段,由於開展了大規模的退耕還林工作,植被保護得比較好,支流攜帶的泥沙不多,所以才有了這娟秀、清麗的黃河。國務院副總理錢其琛曾經在視察貴德以後欣然題詞“天下黃河貴德清”。看到清澈的黃河水,年輕的學子們抑制不住興奮的心情,揀幾塊黃河源頭的石子,裝一瓶清涼的黃河水,有意無意之間,傳達出台灣年輕學子的心聲。

  台灣中國文化大學 研究生 韓吉元:因為這一次我的同學他沒有辦法來,他自己心裏覺得非常遺憾,所以托我一定要帶一瓶水給他,讓他感受到整個黃河的源頭、整個歷史的源頭。因為畢竟咱們都是中國人,都是從這裡、黃河跟長江源頭孕育出來的文化。

  為了表達對母親河的關愛,夏令營全體營員在黃河岸邊的植樹基地每人認養了三棵白楊樹。他們給小樹培土、澆水,把寫有自己名字的鐵牌挂在樹上。台灣的同學紛紛委託青海同學替自己照顧這些小樹。帶隊參加夏令營的台灣中國文化大學教授歐陽新宜特意為這項活動致辭。

  台灣中國文化大學 教授 歐陽新宜:天下黃河,貴德最清,中國人民,台灣最親。大家攜手,共同合作,我們家園,一定更新。

  冒著濛濛細雨,尋根采風夏令營的營員們來到了互助土族自治縣的一座農家小院。土族是集中居住在青海省的少數民族,人口不足20萬,有自己的語言,主要從事畜牧業和農業。土族人民熱情好客,走進土族人的家門,主人就會敬酒三杯。

  土族青年:現在我們開始第一道酒——吉祥如意三杯酒,也叫上炕三杯酒,這個酒你們不能喝的話,抿一下就行了,不要強求。

  雖説主人沒有強求,但是在土族姑娘甜美的歌聲中,許多台灣學生都忍不住開懷暢飲,一陣陣歡快的笑聲在小院裏回蕩。品嘗了甘醇的美酒和豐盛的菜肴以後,接下來的對歌更是讓台灣學生興奮不已。土族青年排出了近20人的強大陣容,老歌、新歌、民歌、流行歌曲,一首接著一首,層出不窮。台灣學生雖然在人數上處於劣勢,但他們並不示弱,總是能夠機智地予以回應。真是棋逢對手、妙趣橫生。

  土族人民不但能言善歌,而且心靈手巧,土族婦女的服飾都是她們自己繡制的,這種美麗的七彩衫引起了台灣學生的好奇。

  台灣中國文化大學 研究生 王文賢:綠色是什麼?

  土族青年:綠色是草原。

  台灣中國文化大學 研究生 王文賢:紅色呢?

  土族青年:紅色是太陽。

  據這位土族青年介紹,七彩衫上的黃、白、藍、紫、黑這五種顏色分別象徵著豐收、聖潔、幸福、青春和大地母親。除了絢麗的衣衫以外,土族婦女別致的頭飾還代表了她們不同的身份。

  土族青年:頭戴方巾、身穿七彩花袖衫,並且褲腿是紅色的,這就是未婚的少女、未婚姑娘。戴插花禮帽,鮮花意味著自己年輕、美麗、漂亮的意思,是我們土族的青年婦女,剛結婚不久的。一般戴氈帽的,有兩個孩子之後就戴氈帽,就是中年婦女。

  安昭舞是土族地區流傳最廣的一種古老歌舞,跳起來舞步輕盈、姿態優美,每逢喜慶之日,人們都要相約一處,歡歌共舞。土族人民的體育活動也是豐富多彩的,其中最有特點的是“輪子秋”。土族青年在旋轉的輪子上做出各種驚險、優美的動作,贏得了在場觀眾的陣陣喝彩,幾位台灣客人也忍不住上場一試身手。這位不停拍照的台灣學生對記者説,他們對這裡的一切感到十分親切。

  台灣中國文化大學 研究生 王雅慧:我們到這邊來,看到每個民族不一樣的文化、不一樣的風情,其實非常具有親切感,也感受到不同的東西、不同的文化,但是一樣融合在中國文化裏頭,對台灣的人民或者對台灣同胞來説其實是非常具有意義的一件事情。

  在一週的時間裏,參加夏令營的兩岸學子行程近1000公里,到達的海拔最高處是3800多米的日月山。一路上,美麗的自然風光和豐富多彩的民族風情讓他們目不暇接。在塔爾寺,學子們看到了藏傳佛教的藝術珍品唐卡和酥油花。來到青海湖,他們又陶醉於寬廣無垠的幽幽湖水。金銀灘草原上,許多台灣學生第一次揚鞭策馬、彎弓射箭。自己動手學做的糌粑吃起來更加香甜,和藏族同胞一起圍著篝火狂歡則成為學子們抹不去的記憶。

  位於海晏縣西海鎮的“原子城”是學子們參觀的重點之一。眼前是群山環抱中一片寧靜的草原,馬兒在悠閒地吃草,除了幾座零星分佈的掩體之外,這裡同其它草原沒什麼兩樣。然而,正是這些掩體,揭示出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這裡曾經是中國大陸最神秘的禁區——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製基地的爆轟實驗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就是在這裡完成爆轟實驗的。

  解説員:沒有放射性的鈾235,是一次冷試驗,所以你們到這兒之後不用擔心,這裡沒有核輻射。

  據導遊小姐介紹,這些掩體是觀察室,由鋼筋混凝土整體澆鑄而成,墻體有一米多厚,墻面上密密麻麻的凹坑是爆炸留下的痕跡。離實驗場不遠的展覽館裏展出了當時的一些實物和照片。1958年,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在一次會議上説,“搞一點原子彈、氫彈,我看有十年功夫完全可能。”經過專家的慎重選擇,青海省海晏盆地成為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製基地,此後,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和第一顆氫彈相繼在這裡誕生,“兩彈”的武器化過程也是在這裡完成的。1993年,“原子城”光榮退役,全部設施轉為民用。在西海鎮裏有一座高16.15米的紀念碑,這是為了紀念1964年10月16日15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的時刻,碑頂的銀白色圓球就是那顆原子彈的同比例模型。圓球下面的盾牌鑲有九顆圓釘和一隻和平鴿,代表著長久和平。

  台灣中國文化大學 研究生 韓吉元:盾牌代表什麼?是防禦。也就是説,在不到必要的情況之下,核武器存在的目的只是為了防禦、自保而已,而不是為了增加戰爭。所以,核武器未必一定是一種攻擊的工具。

  台灣中國文化大學 研究生 王文賢:所有的科技領域裏面軍事一定是最先進的,所以能夠研發出核武器一定真的很厲害。就像紙跟火藥一樣,我覺得那都是中國人的光榮。

  同這位台灣學生一樣,以認同中華文化為榮、以身為中國人為榮,是這次參加尋根采風夏令營的台灣學子錶達出的共同心聲。在夏令營結束前的演講會上,許多台灣學生講述了他們最真切的感受。

  台灣中國文化大學 研究生 郝旺:不論是台灣人、還是山東人、或者湖南人,不論你住在海的這一邊、或者山的那一邊,我們都是中國人,不因地理而有別。我們如同兄弟,兄弟在同一個屋檐下分家,還是一個家。

  18歲的高國維在整個夏令營活動中一直不愛説話,對記者的提問也從不正面回答,在演講中,他道出了原因。他説,僅僅通過這次尋根之旅,他還沒有完全理清自己的思緒,對一些問題還沒有找到答案,因此,他一定會再到大陸來。

  台灣建國中學 學生 高國維:我要踏著自己的腳步找到我的答案,寧可死在半路上,也不要一輩子活得尷尬。如今站在這裡,雖然對太多的事情我還沒有把握,但至少,我可以驕傲、自豪地吶喊,我是中國人。

  主持人:經過一週的尋根采風活動,兩岸學子達成了一個共識,那就是,不管是台灣人、還是青海人,兩岸都是中國人,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中華文化是我們的血脈,我們以身為中國人而感到自豪和驕傲。(編導:汪朝暉)

- 返回 -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