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視指南 |  新聞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體育頻道 |  生活頻道 |  國家地理 |  西部頻道 |  廣告頻道

首頁     熱點掃描     熱點透視     李峰主持     錄製大事記         



台灣湖湘文化考察團紀行


  主持人 李峰:觀眾朋友,大家好,歡迎收看今天的《海峽兩岸》節目。由湖南省湘臺交流促進會邀請的台灣彰化縣教育界人士組成的湖湘文化考察團不久前在湖南省的岳陽、長沙、韶山等地進行了為期一週的參觀活動。台灣朋友所到之處都是湖湘文化的代表性地區,這些地方有著豐富的歷史以及人文景觀。那麼台灣朋友都看到了些什麼?哪些內容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請看記者的報道。

  解説:此次湖湘文化考察團一行共有35人,他們全部是從事基礎教育的人員,既有行政官員,也有中小學的校長和老師,年齡從二、三十歲到五、六十歲。他們當中的絕大多數是土生土長的彰化縣人,很多人是第一次到大陸來。作為教育工作者他們對在湖南這片土地上孕育出來的湖湘文化一直有著濃厚的興趣。

  解説:湖南省位於中國長江的中游,東鄰江西,北接湖北,西連重慶、貴州,南接廣東、廣西,是中國大陸東部與中西部地區的過渡地帶,總面積21.18萬平方公里,人口為6500多萬。湖湘文化中的“湖”是指洞庭湖,“湘”是指湘江。考察團從北至南,先後到洞庭湖東岸的岳陽市、湖南省省會長沙市、毛澤東故居所在地韶山市進行了參觀考察。

  解説:在前往各地參觀考察之前,考察團的成員們首先聽取了湖南師範大學湖湘文化研究專家郭漢民教授對湖湘文化的簡要介紹。郭教授説,湖湘文化主要是指以湖南為主體的區域歷史文化,這種文化的特點是注重個人修養以及學以致用。

  湖南師範大學 教授 郭漢民:這個文化的基本特色在我看來是有三個方面,一是重個人修養,二是重踐立,就是重實踐,三是重經世致用,在這種湖湘文化精神的孕育之下,湖南出現了一大批影響歷史發展的人物。

  解説:台灣湖湘文化考察團一行第一站就來到了矗立於洞庭湖東岸、岳陽市西門城墻上的岳陽樓。北宋文學家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使岳陽樓名揚天下,考察團中的不少台灣朋友這次就是慕名而來,要一睹岳陽樓的風采。台灣彰化縣水尾小學校長張早女士,已經有27年的教齡了,她説《岳陽樓記》中的名句給她的印象非常深刻。

  記者:《岳陽樓記》這樣的古文在台灣的課本中有沒有呢?

  台灣彰化縣水尾小學 校長 張早:有,我記得中學的國文課本裏面有,所以我想台灣有客人喜歡來這裡,一定不會放棄這個景點,大概受到這個影響很深,當然裏面的《岳陽樓記》我背過,但是忘了,不過裏面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給我印象很深,記得很清楚,我們也常常會提,這個是很好的一種給有志之士的一種勉勵。

  解説:岳陽樓始建於公元220年前後,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它的前身可以追溯到三國時期。岳陽樓有三層,高21.5米,為飛檐純木結構。樓頂覆蓋黃色琉璃瓦,造型奇偉,曲線流暢,陡而復翹,宛如古代武士的頭盔,名叫盔頂。盔頂下的如意鬥拱,狀如蜂窩,玲瓏剔透。岳陽樓上的導遊為台灣遊客介紹了岳陽樓的修建過程。

  解説:據介紹,三國時期,東吳的孫權為了防備曹操繼續侵犯東吳,就派了他的大將魯肅在洞庭湖來操練水軍,魯肅為了方便操練水軍,就在這裡修建了一座三層高的閱軍樓,代表天時、地利、人和。到了唐朝它就演變成一座酒樓,唐朝有很多的大詩人,像李白、杜甫、白居易、韓愈等人,都曾來此賦詩,那時候又叫文樓。到了唐朝中葉有一個大詩人稱這座樓為岳陽樓,這個名字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解説:岳陽樓因為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而名聲大噪,范仲淹也隨岳陽樓而流芳千古。公元1045年,范仲淹倡導變革被貶之後,恰逢另一位被貶在岳陽的朋友滕子京重修岳陽樓完工,要他寫一篇樓記,范仲淹為了激勵逆境中的朋友,便一口答應,就在他的被貶地鄧州,也就是現在的河南省鄧縣,他揮筆寫下了《岳陽樓記》這千古名篇。范仲淹一生從未登過岳陽樓,卻寫下了這篇流芳百世的佳作,令後人不得不敬佩他深厚的文學功底。

  解説:參觀完岳陽樓之後,台灣湖湘文化考察團一行便驅車南下170余公里,來到了湖南省省會長沙市。在長沙,考察團首先來到了馬王堆文物陳列館。在史學界有這樣一種説法,叫“北有兵馬俑,南有馬王堆”。在2000年全國史學界對全國十大考古發現所做的排序中,馬王堆被列為上個世紀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由此可見馬王堆漢墓發掘的重要意義。

  解説:馬王堆漢墓位於長沙市東郊,舊時傳為五代楚王馬殷的墓地,故名馬王堆。1972年墓地發掘後,人們才知道這是西漢初期的墓葬,距今已有2100多年。馬王堆漢墓共有三座墓葬,一號墓主為長沙王利蒼的妻子。二號墓歷史上多次被盜,所剩文物不多。一、三號墓出土帛畫5幅,在中國繪畫史上極為罕見。三號墓出土28種帛書,共計12萬多字,80%的內容是已經失傳的古醫書。

  解説:在參觀中,考察團成員們最感興趣的是埋在地下2100多年而保存完好的西漢女屍,這具女屍在出土的時候,全身潤澤,皮膚有彈性,部分關節可以彎動,身上大部分細胞可以在顯微鏡下觀察到。考察團的成員們紛紛圍住了湖南省博物館社會教育部主任劉小豹,向他請教女屍為什麼歷經了2100多年還不腐爛?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劉小豹主任帶著記者來到距馬王堆文物陳列館四、五公里遠的墓地原址。劉主任對記者講,馬王堆漢墓是1972年人們在挖地道時無意中發現的,原先的三個墓坑如今只留下了三號,其它兩個已經填埋,現在只能看到高高的土堆。三個墓坑的形式基本一樣,都是典型的西漢初期墓葬,劉主任指著三號墓坑為記者揭開了西漢女屍的神秘面紗。

  湖南省博物館社會教育部 主任 劉小豹:長沙地區地下8米深以下,自然能夠保持一種恒溫、恒濕、恒壓,那麼這個作為一種有機物的保存,對女屍或者對隨葬品的保存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條件。馬王堆一號墓的深度是多少呢?是二十米零五,大大超過地下8米以下的標準,那麼事實上當我們發掘馬王堆一號墓,進入到墓底的時候,我們對墓室的溫度也做過一次測量,那個測量是多少呢?是攝氏18度,正負大概就是1度的樣子,這個溫度實際上一年四季就處於這樣一個恒定的溫度裏頭,這個對於女屍顯然是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她保存得好,第一個應該是深埋,第二個是密封,她棺槨的結構很典型的一個漢代早期墓葬的情況,她是多重棺,加上多重槨,把她保護起來,馬王堆一號墓一共是用了4層棺,2層槨,一共是6層,把這個屍體嚴嚴實實存放在最中間,然後在這個槨室的外頭,用了大量的木炭,總數是1萬多斤,上下左右把她全部包起來,木炭主要起防潮的作用,然後在木炭的外頭,用了1米多厚的白膏泥,這個白膏泥學名叫高嶺土,白膏泥是我們的一種俗稱,實際上它是燒瓷器用的一種黏土,它的防滲漏系數非常高,據我們在實驗室裏測定的結果是,24小時1公分厚的白膏泥不滲一滴水,它的防滲漏系數是混凝土的100倍,平均有一米三到一米五厚,一號墓,把她整整地包起來,那麼密封得好同樣也是這個女屍得以保存下來的另一個主要原因。當然其它的,比如説老太太的棺材裏頭有80公分深茶褐色的液體,女屍是浸泡在液體當中,這個液體對她的保存也有一定的作用。最後歸結到一點,還是深埋和密封,因為深埋可以使她恒溫、恒濕,密封可以使她缺氧無菌,事實上最後在馬王堆一號漢墓當中,我們最終也沒能找到一個2000多年以前的細菌。這個就是她能夠完整保存下來的一個主要因素。

  解説:離開馬王堆漢墓陳列館,考察團又乘車前往距長沙西南方向120公里處的韶山,參觀毛澤東故居是台灣朋友們主動提出來的。考察團的團長、彰化縣教育局副局長肖賜郎先生在家中就有一套《毛澤東選集》,肖先生一直希望能有機會到韶山來看一看。他對記者説,毛澤東不僅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也是一位偉大的詩人,從他的詩詞中可以感受到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

  台灣彰化縣教育局 副局長 肖賜郎:事實上以毛澤東來説,他也可以是一個文化的代表,他本身書看得蠻多,詩也很會做,他的著作也有一些,事實上我想我們的同仁都多多少少會有一些接觸,所以到這裡,可以跟以前的想像做一個連結。所以在教育或者文化上都會有一些啟示。

  解説:毛澤東故居坐南朝北,是一座土木結構的“凹”字型建築,東邊為毛澤東家,西邊是鄰居,共有大小13間房,總面積470多平方米。1893年12月26日,毛澤東誕生在這裡,並在韶山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代。

  解説:有人説毛澤東的一生有兩件至寶:一是馬,一是詩。他騎馬征戰南北,他做詩美妙絕倫。在毛澤東的一生中公開發表的詩詞共73首。1972年的春天,美國總統尼克松來北京訪問,在周恩來總理為歡迎美國客人所設的國宴上,尼克松總統在致答詞時,特地以毛澤東的《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中的詞句“多少事,從來急;天地轉,光陰迫。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作為結束語,不僅縮短了中美兩國政治家的感情距離,而且深深打動了在場人士和大洋彼岸的美國電視觀眾。尼克松總統居然引用毛澤東的詩句來闡述美國的外交政策,這於世界各地的電視觀眾來説也確是聞所未聞。

  解説:自1927年毛澤東離開韶山後,在以後的歲月中,毛澤東曾先後於1959年6月和1966年1月兩次回到故鄉。1959年6月25日,毛澤東在故鄉揮筆寫下了不朽的詩篇《七律。到韶山》“別夢依稀咒逝川,故園三十二年前”,故鄉的山水是那麼熟悉,故鄉的草木是那麼親切,歲月不居,別夢依稀,山水依舊,人面已非,久別的鄉音裏透著濃濃的鄉情。

  解説:考察團的成員們説,他們在台灣也能讀到毛澤東的作品,毛澤東作為湖湘文化的傑出代表,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台灣彰化縣靜修小學 校長 許東發:毛澤東先生不但是一個偉大的政治家,同時也是偉大的文學家,我想他各方面對我們整個目前的貢獻是相當大,我覺得在我們中華文化歷史上佔著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

  主持人 結束語:在參觀活動即將結束的時候,台灣朋友對我們的記者講,現在居住在台灣的湘籍人士有四、五十萬人,他們當中很多人都願意回家鄉走一走,看一看。而湖南省的湘臺交流促進會也表示,明年他們還將舉辦類似的交流活動,希望更多的台灣鄉親來湖南參觀。好,感謝收看今天的《海峽兩岸》節目,下期節目我們再見。(編導:高輝)

- 返回 -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