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視指南 |  新聞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體育頻道 |  生活頻道 |  國家地理 |  西部頻道 |  廣告頻道

首頁     熱點掃描     熱點透視     李峰主持     錄製大事記         



兩岸同胞緬懷鄭成功


  主持人 李峰:觀眾朋友,大家好,歡迎收看今天的《海峽兩岸》節目。在廈門海邊,矗立著一座雕像,這座雕像頭戴盔帽,身披戰袍,凝望著台灣海峽,他就是民族英雄——鄭成功。1662年2月1日,他率領數萬將士,完成了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台灣的壯舉。340年後的今天,來自海內外的人士在鄭成功的家鄉福建南安,舉行了盛大的紀念活動,請看記者的相關報道。

  解説:為了紀念鄭成功收復台灣340週年,近日來自海內外的5000多名人士來到了福建南安,舉行了紀念活動。這是在鄭成功的陵前拍攝到的畫面,“高雄鄭氏宗親會”“台北鄭氏宗親會”、“世界鄭氏宗親會”的會員紛紛向陵墓鞠躬致敬,並且敬獻了花圈,台灣的鄭嘉添先生和鄭明能先生説,鄭成功是台灣人民的功臣,人民景仰他。

  高雄鄭氏宗親會 會員 鄭嘉天:我們台灣人都尊他為開臺聖王,大家都很尊敬他。

  台北鄭氏宗親會 會員 鄭明能:台灣(百姓)對鄭成功很尊敬,一向都是很尊敬,因為他是台灣開山的第一位宗老,所以大家還是對他很尊敬。

  解説:中央電視臺即將製作完成的電視劇《大英雄鄭成功》再現了鄭成功收復台灣的歷史片段。公元1624年,台灣被荷蘭殖民者侵佔,從此台灣人民飽受荷蘭殖民者野蠻殘酷的統治之苦,為了趕走荷蘭殖民者,1661年4月,鄭成功率領25000名將士進入台灣。

  電視劇《大英雄鄭成功》片段 現場:台灣是我中國的領土,你們趁我們大明多難之秋,強行侵佔,如今我揮師收復,乃是天經地義,如果你們知趣的話,立即投降,我可以既往不咎,放你們一條生路,否則你們將死無葬身之地。

  解説:在荷蘭殖民者拒不投降的情況下,鄭成功的戰船數百艘,由金門料羅灣出發,先到達澎湖,因遭受風暴,在原地等待了7天,4月30號,船隊到達台灣鹿兒港,大軍迅速向荷蘭殖民者發起了猛烈地攻擊。

  電視劇《大英雄鄭成功》片段 現場:炮轟熱蘭遮城。

  解説:歷經8個月的浴血奮戰,荷蘭殖民者于1662年2月1日,遞交了投降書,離開了寶島台灣。

  電視劇《大英雄鄭成功》片段 現場:台灣回來了。台灣回來了。

  解説:收復台灣之後,鄭成功團結台灣漢族和高山族同胞一起開發建設寶島,置府縣、廢苛稅、興學校、把將士的家眷接到台灣,幫助台灣高山族同胞發展生産、提高文化。台灣學者鄭梓先生説,為了紀念鄭成功,台灣百姓尊稱他為“開臺聖王”。

  台灣學者 鄭梓:在300多年前,漢民族篳路藍縷到台灣去,開闢一個新天地,漢民族的文化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生根、發芽、茁壯。鄭成功沒有到台灣之前,比鄭成功還早的(移居)到台灣去的漢人,不過也只有幾萬人,鄭成功也帶去了居民將近3萬人到5萬人,也就是一支大規模的,比原來在台灣,幾乎等於台灣當時漢民族同樣人口的移民移過去。

  解説:正當鄭成功準備建設寶島台灣之際,卻因10年征戰,積勞成疾,不幸于1662年病逝,享年39歲。為了紀念鄭成功,不論是故鄉南安、還是台灣,百姓們都建立了許多祠堂或者廟宇。南安的水頭鎮生活著3000多名鄭氏的旁系後代,鎮上有一座具有閩南傳統建築風格的鄭氏宗祠,是百姓供奉鄭成功的地方,大廳懸挂著“延平郡王、威風雄烈”的大匾,這裡一年四季香火不斷,前來祭拜的鄉親絡繹不絕。來自台灣的鄭明能先生和他的兒子按當地的風俗祭拜了鄭成功。

  解説:也許是因為他們有共同的信仰,台灣客人與鄭氏宗祠的鄭氏後裔熱情地攀談起來。鄭達仁先生告訴記者,這裡的鄭氏宗祠保留了以前的風貌。

  臺胞 鄭達仁:我想這邊石井這裡是我們的本,我想心情也不一樣,台灣那邊應該是另外再建的,這邊的話,是保持原來的風貌,我想很有意義,而且很有紀念價值。

  解説:台灣嘉義布袋港開發促進會理事長蔡武璋先生説,台灣鄭成功的廟宇有300多座,人們對鄭成功的崇拜不亞於“出海人”對媽祖的崇拜。

  台灣嘉義布袋港開發促進會 理事長 蔡武璋:從台灣的南部,他登陸的地方檯南、嘉義一帶,包括台灣的北部台北、宜蘭一帶,對他(鄭成功)的紀念透過他的信仰,他把鄭成功當成一個非常傳奇的人物,神奇化,所以目前已蓋鄭成功廟宇來紀念他,目前台灣已有300多座紀念鄭成功的廟宇,很多善男信女,包括全台灣非常多,可能有一二千萬人。

  解説:台灣除了有許多的廟宇祠堂紀念鄭成功,還有許多歷史遺跡。這是赤嵌樓,1662年2月1日, 39歲的鄭成功,威風凜凜地坐在軍帳中接受荷蘭殖民者伏首獻上的投降書,被侵佔了38年的寶島台灣又回到了祖國的懷抱。赤嵌樓前有鄭成功接受荷蘭殖民者投降的雕像,鄭成功在收復台灣的過程中,表現了很高的外交才能和外交手段,在荷蘭殖民者簽定的18條投降條款中,鄭成功施以人道,網開一面,並同意荷蘭人帶著自己的私有財産離開台灣,杜絕了以後海上列強對我國寶島台灣的染指。

  解説:安平古堡位於現今台南市安平鎮,是鄭成功和荷蘭殖民者作戰的戰場之一。如今安平古堡遺址仍然保存著部分建築,古堡四週那些早已發銹的炮臺、炮筒,和防禦城墻,雖然經歷了340年風雨洗禮,仍然保存完好。台灣學者林登順先生告訴記者,台灣百姓不會忘記鄭成功及他的後代對台灣的功績。

  台灣學者 林登順:他創立了典章制度,創立了文化的禮節、禮俗,這些都是鄭成功帶過去的,然後由他的兒子鄭經,在那裏經營了幾十年流傳下來,這個功勞是不可磨滅的,對台灣人來講,這樣的一個功勞是不可磨滅的,所以自然為了信仰他,就産生相當多鄭成功對台灣各地的傳説典故而來。

  解説:南安是鄭成功的故鄉,這裡的一草一木記錄著鄭成功的足跡。民間流傳著許多鄭成功的傳説故事。南安的豐州文廟前,豎著一塊六米多高的石碑,上面寫著“鄭成功焚青衣處”,這就是鄭成功“投筆從戎”的歷史見證。聽當地的百姓介紹,鄭成功從小才思敏捷,8歲通曉四書五經,到了18歲鄭成功已是一表人才,並且考入南京國子監太學,鄭成功在南京求學期間,正逢神州動蕩不安,先是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攻陷北京,推翻了明王朝,而後滿州貴族多爾袞率軍南下,在北京建立了清王朝,這時,鄭成功從南京回到了福建。1664年,清軍大舉進攻福建,此時的鄭成功脫下了儒衣,走上了抗清的道路。

  解説:在晉江東石白沙村距離海水10米處,有一口“國姓井”,直到今天還能打出甘甜的泉水,那麼為什麼稱它“國姓井”呢?

  原南安鄭成功紀念館 館長 伍天輝:就是因為那個時候閩南大旱,好幾個月都沒有下一點雨,士兵那麼多,進軍台灣的就有幾萬的士兵,他的水師要在海上訓練,沒有水,鄭成功就在沙灘上去找,他看到有螞蟻的地方,為什麼那個地方有螞蟻,還長了一些綠草,所以他叫來將士,他把寶劍一指,從這個地方挖下去,就有水,真的,在大旱的季節裏,將士就挖、挖、挖,最後挖到了有泉水了,而且又是很甘甜的泉水。

  解説:走進南安鄭成功紀念館的大門,迎面是一尊高達2.5米的鄭成功半身塑像。紀念館內珍藏著1929年出土的鄭成功的玉帶、頭髮、龍袍殘片、靴面等生前的遺物,伍天輝先生告訴記者,之所以把鄭成功的紀念館建在這裡,不僅是因為鄭成功的軍隊曾在這裡歇息過,更重要的是,離這裡6海裏的金門百姓,隔著海峽可以看到這裡。

  解説:每當看到這些作戰的遺跡,人們不禁感嘆,荷蘭是十七世紀海上的霸王,擁有佔世界四分之三的船隊,鄭成功的船隊是如何戰勝荷蘭殖民者的呢?廈門大學的許曉望教授講述了鄭成功的戰略、戰術。

  廈門大學 教授 許曉望:發揚自己擅長陸戰的長處,把船靠到荷蘭軍隊的船上,然後用根鐵鏈把兩個船釘在一起,釘在一起以後,兩個船連在一起了,然後士兵一個個跳過去,跳過去就跟他施行肉搏撕殺,還有在歷史上,曾經採用實行火船戰術,乾脆把自己的船點燃,一起燒過去,連對方的船一起燒掉,鄭成功的船比較多,他的小船燒掉就燒掉,跟荷蘭人的大船一起燒掉。所以戰術上應該説是非常好的。

  解説:一灣波濤,兩岸情結,在“鄭成功與台灣”研討會上,來自海峽兩岸的學者,緬懷鄭成功收復台灣、建設台灣的豐功偉績,學者們一致認為,雖然經歷了340年的風風雨雨,但他愛國愛鄉的民族精神永存,成為激勵兩岸同胞的偉大力量。

  台灣學者 鄭梓:台灣這些(移居)去的人,為什麼蓋了幾百座的有關鄭成功的(祠堂),無論把它叫做“開山聖王”、“開臺聖王”,有200多座呢,因為鄭成功他個人有限的生命,在台灣只有1年多,更重要的是因為經過鄭氏三代二十幾年的經營,而不是鄭成功一個人而已,包括他的兒子鄭經,他的孫子鄭克爽,三代有二十幾年,二十幾年之後,康熙才統一台灣,所以漢民族在二十幾年之中,已經把漢族的文化帶到台灣去。

  台灣學者 林登順:突然有一個漢民族的或者是原鄉的人物出現,幫助他們解決了這麼大的一個困難,把他們的壓迫者,驅離了,所以自然把他們原來是求助於天的這樣一個無奈的信仰,投注在鄭成功的身上,這種心情是相當深刻的,所以他一代傳一代,所以就造成在台灣目前相當多的廟宇來供奉鄭成功。

  主持人 結束語:台灣同胞親切地稱南安的鄭成功廟為祖廟,台灣每增加一個鄭成功的祠堂或者廟宇,都要派幾名德高望重的臺胞到南安的成功廟請求敕封,用一種原始的方式請求神靈的保護。正像台灣學者所説的,鄭成功在台灣百姓心中已經不僅僅是一位民族英雄,他已經昇華為神,鄭成功的故事至今還在廣為流傳。好,感謝收看今天的《海峽兩岸》節目,下期節目我們再見。(編導:翟鈺)

- 返回 -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