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視指南 |  新聞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體育頻道 |  生活頻道 |  國家地理 |  西部頻道 |  廣告頻道

首頁     熱點掃描     熱點透視     李峰主持     錄製大事記         



華航空難牽兩岸


  主持人 李峰:今天我們來繼續關注台灣華航公司空難事故的善後處理情況,目前台灣的搜救工作還在進行,大陸也出動了人力、物力,全力進行救助,關於飛機解體的原因,外界是眾説紛紜,目前尚無定論,那麼大陸專家對此有什麼樣的看法?目前大陸協助的海上救助工作進展如何呢?今天我們的演播室就邀請到了這兩位嘉賓,他們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飛行器設計與應用力學系教授張行先生,歡迎張教授,這位是交通部救助打撈局副總工程師,姚春清先生,歡迎姚總的光臨。

  主持人:現在目前搜救工作的重心是放在打撈遇難者的遺體上面,但是據我們了解這個難度也是越來越大了,那麼有關搜救的最新情況,我們首先接通新華社駐臺記者陳斌華,一起來聽聽他介紹空難救助的最新情況。一起來聽聽好不好?陳斌華你好,能不能首先給我們介紹一下,你現在所處的位置?

  新華社駐臺記者 陳斌華:李峰你好,我現在澎湖的馬公島,澎湖縣的所在地叫馬公島。

  主持人:現在你在現場看到的基本情況是怎麼樣的,給我們做個介紹。

  新華社駐臺記者 陳斌華:軍港出動台灣海軍的一些艦艇,從那邊出動,然後海巡所從海巡地方碼頭出動去搜尋,就是海上巡邏,然後還有一些漁船,就是澎湖地區的漁船也出去參加搜尋,大概今天有260多艘的各種軍艦參加搜尋,海域大概差不多接近5000平方海裏進行搜尋,有一、二百艘漁船在外面。

  主持人:這次空難事故發生之後,大陸方面以最快的速度派出了我們的人力、物力去幫助海上救助,那麼具體的情況我們是怎麼樣的呢?給我們做一些介紹。

  交通部救助打撈局 副總工程師 姚春清:這次我們出動的兩組船,都是多年在台灣海峽地區執行搜救和救助打撈工作的船。

  主持人:派了兩艘船。

  交通部救助打撈局 副總工程師 姚春清:兩艘船,特別是“華意”輪,主機功率是6620千瓦,最大航速15節,這個船是我們救助方面的主力船之一,那麼“滬救”12也是這樣,我們去的同志、船員都是具有豐富的海上救助的經驗。

  主持人:去了多少人?

  交通部救助打撈局 副總工程師 姚春清:60人。其中包括4名潛水員。

  主持人:也做好這種到深海潛水打撈的這種準備。

  交通部救助打撈局 副總工程師 姚春清:是

  主持人:我想大家最為關注的就是這個空難事故發生之後,這個想了解這個空難事故發生的原因是什麼。那麼張教授您是這方面的專家,就是現在目前島內對於這種空難事故出現了幾種説法,比如説有人認為是空中解體的原因,有爆炸的原因,甚至説有流星撞擊的原因,甚至還有這種武力,因為導彈誤中的這種原因,那據您的分析,哪種可能性是最大?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飛行器設計與應用力學系 教授 張行:最可能的原因就是老化解體。

  主持人:也就是説它的金屬疲勞産生的一種爆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飛行器設計與應用力學系 教授 張行:對,老化的表現形式有幾種,但是我認為最重要的一種表現形式就是疲勞,從力學角度看它就是結構材料,在重復載荷作用下的一種破壞形式。我們先舉一個生活的實例,你比如説想彎斷一根鋼絲,你要採用反復彎曲的辦法,那麼鋼絲就可以在不太長的時間內被彎斷,這就是一種疲勞失效的一種模式。

  主持人:我們知道這架“華航”飛機它的機齡是22年,那麼這22年是不是就意味著必定會疲勞?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飛行器設計與應用力學系 教授 張行:發生疲勞最本質的原因,第一條就是飛機,特別是旅客機,它要首先承受一種非常重要的載荷,重復載荷,就是地空地重復載荷。那麼在地面的時候,那麼機艙內部的空氣壓力和機艙外部的空氣壓力是相等的,機身的蒙皮不受到環向的張力,在高空的時候,為了適應人們生理上的需要,所以我們在機身必須是做成氣密艙,或者做成增壓艙,保持機艙內部的壓力和地面的空氣壓力相差不多。但是在高空的時候,機艙外部的壓力隨著高度的升高而降低,所以就形成一種叫壓差載荷,內部壓力大,外部壓力小,所以説在這種情況下,在機身蒙皮産生環向的拉伸應力,那麼這樣一來的話,就是在地面的時候,機身蒙皮不受環向壓力,在高空的時候,機身蒙皮要受環向應力,這樣每起落一次,就要經受這樣一次壓差載荷。那麼,當起落次數到達一定臨界值的時候,那麼這個結構材料惡化到一個臨界程度,包括裂紋,疲勞裂紋的萌生與疲勞裂紋的擴展,就造成飛機在空中解體。

  主持人:按照我們現在航空一般的這種運行標準,有沒有去檢測一架飛機它起落的次數有多少,有沒有這樣的一個標準?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飛行器設計與應用力學系 教授 張行:應該説是可以的,飛行記錄應該是有的,我之所以説這個情況,就是因為同是一架客機,同是一架波音747客機,它飛國內航班的,那麼在同樣一段年限裏邊,它起落次數就多,飛國際航班的,在同樣一個年限裏它起落次數就少,所以不能完全,尤其是對機身增壓艙來説,不能採用年限來作為確定它疲勞使用壽命的一個判據。

  主持人:剛才張教授談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我們也想了解,目前我們國家包括台灣方面,在民航檢測方面,有沒有把飛行起降的次數作為一個衡定的一個標準,檢測的標準?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飛行器設計與應用力學系 教授 張行:它有一套換算辦法,比如説它一個起落大約都是在兩個小時左右,它就可以換算一下,現在如果同一種機型的飛機,又飛國際航班,又飛國內航班,這種情況下對增壓艙來講,在判斷它的使用壽命時候也會帶來一定的困難。

  主持人:所以今後,其實也是跟民航部門提了一個醒,就是説應該如何科學地記錄這個飛機起降的次數,從而衡定飛機性能的可靠程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那麼現在按照台灣有關學者的一些估計,可能還有其它方面一些推測的原因,比如説就是因為有目擊者説,他們看到出事的地點發生了爆炸現象,據您的分析,可不可能出現這個爆炸,但是好像據我們了解到的,打撈上來的這種屍體的這種狀況,有一些特徵,比如説是沒有燒焦的痕跡,沒有下頜,下巴脫落的情況比較多,而且一般死者眼睛都是睜著的,種種的情況分析,您覺得這個飛機爆炸這種可能性有多大?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飛行器設計與應用力學系 教授 張行:我認為它是在一種沒有起火跡象下的一種爆炸,一種空中解體,換句話説這種爆炸是一種壓差造成的爆炸,就跟你吹這個氫氣球爆炸是一樣的,它的爆炸不是內部有炸藥,由於炸藥的起爆而産生的,是由於機艙內部的空氣壓力高,機艙外部的空氣壓力低而産生的,表現形式講它也是一個空中解體,但是沒有起火的痕跡。

  主持人:這個爆炸可能就是沒有火光、沒有引起火災的這種爆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飛行器設計與應用力學系 教授 張行:另外我們還有一條,我們可以來判斷它是産生疲勞破壞的,當飛機飛到7900米的時候,曾經跟桃園機場的塔臺聯絡過,問問可以不可以繼續爬升,當時回答是可以,但是當它爬升到10500公尺的時候,結果飛機發生了空中解體,這説明什麼問題呢?就在8000米高度的時候,它那個外部大氣壓力,還相對説來比較大一些,內外壓差小,因為內部的壓力永遠是保持恒定的,就內外壓差還比較小,蒙皮所受的張力還不太大,到了10500米高空的時候,那麼空氣的壓力,就大氣的壓力進一步降低,所以説壓差載荷進一步增加,當波音747飛機已經接近它壽命終點的時候,給它增加這麼一個負擔,結果就促使它發生問題了,當然這也是我的一個分析,不能説百分之百肯定就是這個情況。

  主持人:應該説“華航”事件是兩岸人民都不願意見到的一次災難,但是我們注意到島內有的人想借著這個“華航”事件,把它泛政治化了,比如説我們就聽到臺聯黨的“立委”黃主文他就説,由於“華航”這個名字取得不好,所以它就頻繁爆發這種事故,所以它應該把“華航”中華航空這個名字去掉,改成比如説是台灣航空,或者是寶島航空等等這樣的詞語,就可能去掉一些晦氣,比如還有呂秀蓮,她又公開説,她要求台灣人少到大陸去,多在台灣呆著,這樣的話會減少一些空難,種種言論在島內引起了強烈的反響,我們的記者接通了台灣親民黨“立委”李慶安的電話,一起來聽聽她對這個事情的看法,李小姐你好。

  李慶安(親民黨籍立委):李峰主持人,你好。

  主持人:島內對這次空難事件有什麼樣的一些反映呢?

  李慶安(親民黨籍立委):台灣現在基本上。我們的民眾都陷於一片的同情和哀悼當中,那麼我們現在也覺得説,第一波最重要的工作,當然是對失事者、罹難者的打撈工作,以及對家屬的慰問。但在這個時候,我想去談到“華航”名稱,説是因為名字取壞了,所以才會這樣子,這根本就是一個邏輯上非常非常荒謬、離譜的一個舉動,我想政治人物做這樣一個建議,事實上在台灣,我想對於很多民眾來講,都覺得很可笑,當然我們現在不願意在這裡做任何的政治口水,但是我想政治人物的程度,確實是在這種事件上顯露無疑。

  主持人:那麼下面我們再來探討一下,就是未來可能在搜救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因為現在這個遇難者家屬都比較關心遺體的打撈問題,但是現在據打撈的情況,反映上來的並不是很樂觀,只打撈了一小部分,還有大部分的遺體都沒有找到,那麼有人就推測説,這些遺體可能會隨著這個飛機的殘骸已經深入到了海底,因為他們當時可能是綁著安全帶,現在這個問題,目前遺體打撈的情況,您看還有什麼其它的辦法嗎?姚總?

  交通部救助打撈局 副總工程師 姚春清:遇難者的遺體如果是隨著飛機的殘骸沉入到海底,那只有通過打撈飛機的殘骸來一同把他打撈上來。

  主持人:那麼目前據您的分析,就是説這個殘骸降到海底的深度有多少?

  交通部救助打撈局 副總工程師 姚春清:據我們海圖上看,當地水深是在72米左右。

  主持人:那麼這個深度對於深海打撈有沒有問題?

  交通部救助打撈局 副總工程師 姚春清:按照我們國家的標準,空氣潛水最大的深度是60米。如果使用混合氣潛水,和採用飽和潛水方式,這個深度對我們來説不是什麼很大的問題,我們大陸的潛水員在南海油田作業的時候,曾經在116米水深作業,獲得成功,應該説在這樣的水深,我們的潛水員作業不會有什麼問題。

  主持人 結束語:謝謝二位嘉賓來給我們做了這樣的解答,謝謝。台灣華航空難牽動了兩岸同胞的心,災難帶給人們的是永久的傷痛,我們希望這樣的悲劇不再重演,也希望兩岸在海上救助方面能夠全方位的合作,把損失降到最低,把失去親人的悲痛降到最小。

  (編導:高輝、賀亞莉)

- 返回 -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