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視指南 |  新聞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體育頻道 |  生活頻道 |  國家地理 |  西部頻道 |  廣告頻道

本期內容     往期查詢         



擴招的第一批大學生今年就業


  主持人:您好觀眾朋友,歡迎收看《中國報道》。2003年將是中國高校畢業生大幅度增加的第一年,擴招的第一批大學本科生即將踏入社會,這些學生的就業成為目前中國社會關注的話題。關於今年的就業形勢和國家的有關政策措施,稍後我們將在演播室採訪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的副院長王通訊先生和北京師範大學經濟學院的教授賴德勝先生。首先請看記者發回的報道。

  新學期一開始,北京市人事局為2003級畢業生舉辦了第五場大中專畢業生專場雙選會。一大早,學生們就從四面八方趕來了。中國高校自1999年大幅度擴招後的第一屆本科生將在今年畢業,當年慶倖自己趕上了高校擴招“頭班車”的學生們,現在卻為畢業求職四處奔忙。從去年11月份起,各地都開始風風火火地舉辦大學生就業雙向選擇會,每個會場都引來了數以萬計的學生。

  採訪畢業生:人多,就是人多,擠。

  採訪賽特集團有限公司招聘工作人員 王原傑:我們這臺子差點沒被擠塌掉。

  採訪北京市旅遊局招聘工作人員 孫仲蘭:都來不及跟他們一個一個人地談,只不過收了一些簡歷。

  採訪北京市人事局大中專畢業生就業處處長 趙玉斌:今天這場招聘會是金融還有旅遊,還有部分國有企業的專場招聘會。今天到會的學生近三萬人,參加這個招聘的單位有260多家。

  北京市人事局為2003屆畢業生舉辦的這五次專場雙選會,總共提供1300多家單位,參加的學生達到了13萬多人次。一些比較受歡迎的單位,常常是提供幾十個職位卻收到上千份求職簡歷,招聘要求自然水漲船高。

  採訪學生:我們現在的求職機會雖然很多,但是條件也很高。

  採訪學生:很多的單位都只要北京的生源,要求我們要自己解決戶口。

  採訪北京市國際經濟貿易研究所招聘工作人員任蜀朝:法律方面的(學生),我們雖然説是要求他們碩士生以上(學歷)的,但是我們同時對他的本科的學歷也是有一定的要求的,最好是學英語的。

  預計2003年中國普通高校畢業生有212.2萬,畢業生總數將比去年增加67萬,增幅達46.2%。一方面是急劇膨脹的大學畢業生人數,另一方面是並無多大變化的社會需求,甚至有專家估計,2003年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率將在70%左右,也就是説在2003年將有64萬左右的大學畢業生離校時落實不了工作崗位,而到2004年這一數字將會達到75萬。但是也有人説,從全國形勢看,中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佔總人口的5%左右,而發達國家這個數字達到了1/3,所以中國高等人才還是比較缺乏的。

  採訪北京市人事局大中專畢業生就業處處長 趙玉斌:如果説畢業生能夠調整心態,選好一個擇業的標準,那麼就業還是不成問題的。

  面對眾説紛紜的就業形勢,畢業生們各有打算:

  採訪應屆大學畢業生:所以我們必須放低自己的要求,去符合單位的條件。

  學生:不行的話我再去南方或者其他一些城市再闖一闖、碰一碰,我覺得多受一些挫折也沒什麼不好的,對自己成長應該有幫助吧。

  學生:我感覺情況還是不像很多媒體説的那麼嚴峻,我對今年的形勢還是持樂觀態度。

  學生:我是北京大學的,我們學校一般就是保(送)研(究生)的還有出國的非常多。

  不能不説今年的就業形勢令考研熱、出國留學熱進一步升溫,2003年中國報考碩士研究生人數又創歷史新高,為79.9萬,比上年增加17萬多,增幅達27.7%。其中,應屆本科畢業生報考人數佔報考總數的48.2%。國內一家網站曾調查:你認為全國考研人數年年上升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在給定的4個選項中,"就業形勢嚴峻"點擊率最高,約佔60%左右。

  還有一條途徑就是報考公務員,2002年全國有近23萬人報考國家公務員,其中12萬人通過資格審查,為歷年人數之最。而招考職位只有5400個,審核合格的人數與計劃招考人數比例為20:1,超過1/3的職位的錄取比例在100:1以上。

  記者:當大學生們經歷了十多年的寒窗之苦,準備走出校園這座象牙塔的時候,卻發現等待他們的是與高考相比毫不遜色的就業的競爭。面對2003年的就業形勢,從各級政府、教育部門到每所高校,以及一些相關單位,都在為畢業生的就業而努力。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相繼出臺,還有各種形式的招聘會、畢業生就業指導也在積極地開展。

  這是北京工業大學畢業生就業服務中心為學生們開設的就業指導課,內容包括就業形勢、政策、擇業方法、擇業觀念引導和如何選擇單位等,現在,師生正在進行模擬面視。這個就業服務中心還通過宣傳欄、《就業諮詢》報,和學校的就業信息網站等各種途徑,向畢業生們傳達最新的就業信息。

  採訪北京工業大學應屆畢業生 鐵大鵬:同學在找工作的過程當中遇到困難,完全可以去找就業輔導中心的老師,他們會從各個方面提供幫助的,比如説提供單位的一些信息,還有就是提供學生在應聘過程當中應該注意到的一些問題、注意事項。

  採訪北京工業大學應屆畢業生 杜國莉:老師給我們提供了很多的幫助,使我在一些就業的觀念上有所轉變,比如説先就業後擇業,我以前就是老想一下找一個最適合自己的工作,其實應該是找一個比較適合你的工作,然後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再經過一段時間的鍛鍊,然後才能確定這個工作到底適不適合你。

  採訪北京工業大學學生處處長 張革:我們現在的就業諮詢工作,應該説不止是把學生送出去,而更重要的是通過我們對於人才培養的檢驗,讓他(學生)知道外邊到底需要什麼樣的人才,再一方面讓企業了解我們現在培養人才的基本的規格,同時給我們教育者也提供一個基本的信息,就是説我們現在培養的人才到底是不是符合市場的需要。

  建立健全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和服務機構,使每500名應屆畢業生至少擁有一名專職就業指導教師,是教育部今年採取的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的措施之一。很多高校還建立了學生信息數據庫,用人單位可以通過互聯網查詢到包括專業情況、學習成績、個人簡歷等基本信息。

  為了讓高校畢業生能夠自由地流動,教育部、公安部、人事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聯合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在2003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分配時,省會及省會以下城市要取消進人指標、戶口指標限制,取消限制高校畢業生包括專科(高職)畢業生合理流動的政策規定,允許高校畢業生跨省(自治區、直轄市)、跨地(市)就業。教育部還提出,將重點檢查這一政策的執行。

  雖然如此,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目標仍集中在經濟發達地區的大城市或大企業、大公司,尤其是北京等直轄市的單位。有人分析説,這才是造成今年就業壓力較大的主要原因,現在的人才過剩只是相對過剩。

  應屆高校畢業生:我希望當然是在北京或者是在上海這樣的大城市工作。

  應屆高校畢業生: 像我們學校以前大部分(畢業生)都留北京了,我們想也儘量能留北京。

  中國國家教育部近日公佈的《從人口大國邁向人力資源強國》報告表明,中國高等教育適齡人口呈現劇增之勢,到2008年可達到1.24億人。

  連續4年的擴招已經使中國高等教育總規模從1998年的643萬人,增加到2002年的1600萬人,毛入學率由9.8%提高到15%。2003年全國高校計劃以5%的增幅繼續擴招。

  記者:中國的高等教育經歷了從“精英教育”到“大眾教育”的轉變,而高校畢業生也必須承受從“天之驕子”到普通求職人員的心理落差。就業市場的現狀表明,大學生不再是中國社會的特殊階層,求職將是學生們踏入社會所接受的第一次考驗。《中國報道》記者許莉在北京報道。

  主持人:觀眾朋友,這裡是《中國報道》,歡迎繼續收看。關於大學生就業的相關問題,我們現在開始採訪王通訊院長和賴德勝教授。兩位好,歡迎兩位來到我們的演播室接受採訪。從前面的新聞當中我們已經看到了,很多應屆大學生反映説今年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非常難,也有人説2003年將有64萬左右的大學生在離校的時候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崗位,兩位對這種説法怎麼看?

  王:有此一説,算個估計吧,不能確定,如果我們工作做得好,不可能這麼多。

  賴:由於下面三個原因,我覺得現在大學畢業生找工作困難是不可避免的。第一個是最近幾年我們的高等教育發展非常快,也就是説我們的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轉向了“大眾化教育”,所以大學畢業生的供給增加了,這是第一個原因。第二個是最近幾年我們中國的經濟雖然還是持續高度增長,但是跟前幾年比起來的話,覺得還是有些困難,特別是我們的IT行業,最近兩年覺得不是特別理想,所以它的需求方也不是特別地旺。第三個原因我覺得特別重要,就是我們的勞動力資源配置的機制發生轉化,以前是計劃經濟,實行的是統包統配的,沒有失業問題,現在是市場經濟,通過市場來配置勞動力,這個時候供需不可避免地發生一些脫節,所以我覺得現在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它是一個進步的表現,是我們改革成功的一種表現,這是我的一個基本判斷。至於這個64萬(的估計)是不是準確,我覺得個人有個人的理解,至少取決於你對這個就業的理解,比如説按照現在的規定,我們的大學生只是把關係、檔案轉走了,才叫你就業了,實際上我們很多學生的關係檔案沒轉走,但是有工作,如果這樣(的情況)加進去的話,我覺得這個64 萬(的估計)可能是偏高的。

  主持人:針對這些應屆大學生畢業的相關問題,有關部門出臺了哪些政策?

  王:從我們了解的情況,大概出臺了四個方面的政策措施。第一就是完善體制,第二就是調整結構,第三就是拓寬渠道,第四就是促進流動,四個方面。什麼叫作完善體制呢?就是國務院要求我們有關部委,主要是教育部、人事部、國家計委、包括公安部等等這些方面,要重視這個問題,把大學生就業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相應地要求每一個省市自治區要成立相關的這麼一種機構,叫作管理協調機構,來促進大學生就業。第二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叫作調整結構,它要求我們教育部門、大學招生的時候,要注意你的長線短線,哪些專業是急需的,哪些專業是已經人很多了,如果我們結構調整好以後,孩子們一畢業,出去都有工作做,就是供需要對口,這是第二個方面。第三個方面就是説要拓寬渠道,希望我們有關部門要把大學生就業的渠道拓得寬一點,我想這個“寬”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比方説首先就是講我們要大力發展非公經濟,第二方面我們要鼓勵學生們要到西部地區,那些地方很多地方工作是需要有人去做的。第三就是我們城市裏邊要注意發展社區的職位,再次就是一些民營機構、個人的私營機構,這些機構要多吸納一些學生,這個渠道拓寬以後,自然它就容易使壓力得到緩解了,所以拓寬渠道很重要。第四個就是要促進流動,現在大學生就業有些障礙,比方説戶口、指標,我想到一個省市去,這個省市的戶口(我)獲不得,不能獲得這個戶口,或者説我有戶口但是沒有指標,像這個問題國務院辦公廳的文件已經講得很清楚,就是要求大家有關部門不要用這個東西來構成一種障礙,如果在省市、省會城市有這麼一些位置,不要因為他(學生)沒有戶口或者沒有指標阻礙他,所以這方面是通過政策制定,要促進流動。

  主持人:就像剛才您講的,現在好多大學生畢業最頭疼也顧慮最多的就是戶口還有檔案問題。現在教育部也出臺了,就是允許學生跨省市區就業,實際上這個跨省市區現在還不包括一些直轄市,但是這些直轄市像北京、上海這些地方還是許多大學生非常嚮往的地方,兩位對這個怎麼看?

  賴:這個我們覺得戶籍制度或者戶口應該從歷史來看,我們實行戶籍管理這個制度已經很長時間,但是給我們現在影響最大的是建國以後,就是上個世紀中葉以來,我們採取了一套戶籍管理辦法,這個辦法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就是限制我們的勞動力、人口的大規模流動,保證我們重工業發展能夠取得一個很好的成效。應該講當時是比較成功的,但是現在我們搞市場經濟以後,它顯然是(與市場經濟)有衝突的,因為市場經濟講究的是資源的自由流動,而戶籍管理它是使得流動成本很高,所以我覺得戶籍管理這個政策要改革,甚至戶籍的管理這麼嚴格要取消,我覺得這是一個趨勢,至於説像直轄市這樣的重大的都市,是不是短期內能夠取消,我覺得可能有個時間的過程,因為我們改革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步到位,所以小地方包括省會一些城市放開,已經是放開了,但是像上海、北京這樣的大都市,恐怕並不是我們所想像的這麼快就放得開,因為理想跟現實畢竟是有一個差距的問題。

  王:它為什麼這麼難呢?就因為資源它要受約束的,像來很多人,水供應、其它的供應都跟不上去,所以管理水平需要提升,城市管理水平需要提升,再一個就是説還要利用市場規律來保證我們北京(等直轄市)市民的一些正常的生活,像這些問題都有壓力的,所以我想改革是方向,但是改革也需要一個過程。

  主持人:在我們的採訪當中了解到,很多大學生就表示,為了留在自己喜歡的城市,可以不要戶口,也可以不要檔案,其實以往已經有好多大學生就這麼做了,但是我們就想會不會對人事管理、檔案管理、戶口管理帶來一定難度或者是混亂,應該怎麼樣來解決這些方面的問題呢?

  王:現在我們很多地方是“棄檔”現象嚴重,還有人“漂”在北京、“漂”在城市裏邊,叫“漂一族”。北京市大概有10萬人,他們有的人知道自己的檔案在什麼地方,有的不知道了,這種狀況實際上很不好的,將來他的社會保障怎麼解決呢?就沒有依據了,將來它要出國政審,出國要審查,也很難辦,所以我想目前為止,工作你可以做著,但是千萬不要忘記自己的檔案在哪,對它的重要性要充分地估計,要不,不一定哪一天它就會來找你的麻煩了。

  賴:我跟王院長觀點是有點出入。

  主持人:您怎麼認為?

  賴:大學生或者是勞動力的就業跟檔案管理這兩者的關係,哪個是代表了先進的方向,這種就業的流動和自由選擇職業,這個我覺得是方向,是市場經濟的一個本質要求,而我們的戶籍管理或者我們的檔案管理,它滯後於這個東西,所以我覺得究竟是就業應該適應檔案管理呢,還是檔案管理應該適應我們的就業的改革方向呢,很顯然,是我們的檔案管理、我們的戶籍管理等等,我覺得改革是滯後於我們現在就業的改革的,檔案管理遲早是要跟得上我們勞動力市場的變動而不是反過來,將來一個方向就是(走遍全國)全國就是一個號碼,像國外似的,無論你生活保障還是你的醫療等等,都是一個號碼,不存在因為你的檔案倒來倒去使得我們整個(管理)很混亂,這就沒問題了,因為我們主要是建設保障問題,就是保障問題,而對於住房現在已經到處都可以買房子了,不限制了,如果説保障是一個號碼的話,我在A地工作三個月,給我上保險了,那麼在B地它承認我在A地的保險,這樣就不存在這種流動的混亂的問題。

  王:它這個問題在這,就是説改革應當是社會保障在前,人才流動在後,現在我們檔案是跟著人走,所以説在中國找一個人、就業比較複雜,複雜在這兒,將來我想改革必須推進。

  主持人:現在大學生面對這種嚴峻的形勢,所以説他就“先就業再擇業”,不管工作滿意不滿意,薪水是不是高,但只要我先就了業,等到有了合適的位置的時候我再跳槽。好多人就説,大學生已經調整好心態了,但也有人説這樣對用人單位和學生的前途並不是太好,兩位對這種現象怎麼看?

  賴:我是這樣看的,一般來講“先就業後擇業”它是對的,因為你不能保證你一次擇業的準確,可以不斷地換工作,直到你滿意的工作為止,但前提是你的勞動力或者你資源的成本比較低,現在我們中國有個什麼問題呢?就是你要去哪工作以後,你要離開原單位,成本很高,比如説你的違約合同費,還有你的單位不放你走,説你是人才,卡你,所以我們中國現在的體制(限制)在哪個地方呢,就是人才流動成本太高,因為戶口、檔案、房子、福利等等一系列跟你的工作崗位是相關的,是單位制度,單位的福利制度,如果將來這個取消了以後或者説降低了以後,它就跟整個社會相關的話,那麼我覺得“先就業後擇業”它是比較好的。這種行為我覺得需要有一個前提,就是相關的種種契約,現在我們很多學生一畢業的時候想搞個戶口,去哪個地方哪個單位挂靠一下就走掉了,這一點我覺得如果有契約的話那就契約在先,你不能違背契約亂來,這樣的話也確實影響用人單位的利益,所以我覺得這個前提是要規範,要講誠信,守規則。

  主持人:有人説今年大學生就業難主要是由於高校擴招以後造成的,因為大學生在快速地增加,也有人説如果這些人不上大學,也要長大,也要就業,兩位對這種説法怎麼看?

  賴:這個也是兩面來説,既相關又不相關,説它既相關什麼意思呢?沒有讀大學的人還是這個人,但是他已經換了另外一個人,就是此張三不是彼張三,因為他經過四年的學習以後,他身上已經沉澱了很多的人力資本,他對他的工作的需求和要求肯定是不一樣的,因為他已經投了很多成本進去了,四年大學至少是5萬塊錢,他得賺回來,所以我覺得大學畢業生跟高中畢業生相比較的話,他就對工作的崗位的要求是不一樣的,我們這兩年增加了很多大學畢業生,顯然崗位(需求)的變化跟以前是不一樣的,這是我講的相關性的一面。不相關指的是什麼呢?不相關就是哪怕沒有增加這種擴招,沒有大幅度擴招,同樣會有失業問題,同樣會找不到工作,為什麼?市場經濟它本身就自動會導致一些失業問題,它不可能説配置這麼好,市場是看不見的手,它會有個過程的問題,所以這樣是導致我們市場經濟有效的重要前提,如果都配置得好的話就不要市場經濟了,所以我覺得哪怕沒有這種擴招,同樣會有些就業困難,這是市場經濟發揮作用的一個結果。

  王:之所以很多人就不了業,很多原因造成的,比方説最根本的在哪呢?最根本的就是在於我們的社會裏面,企業家創業的速度太慢,我們應當鼓勵很多人、很多企業家來創造就業飯碗。比方這個學生(畢業)出來了,如果有位置等著他那該多好啊,但是我們的經濟發展的勢頭不是那麼特別理想,可以這樣説。很多企業辦起來比較困難一點,因此企業它如果不發展,位置誰提供,機關在精簡,事業單位在分流,如果我們的企業沒有很強的發展勢頭,我們的學生畢業他往哪去呢,所以一個方面我們要鼓勵中小企業的開業,另外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現在我們要通過國家的宏觀調控,要大量地支持企業家來發展起來,企業做大了,做強了,位置就多起來了,所以這個説到底,還是發展是硬道理。

  主持人:今年擴招以後比去年多了67萬名大學生,人們就説這種擴招應該不應該繼續下去?有人提出這樣的質疑。

  賴:雖然經過這幾年的發展,我們的高等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是還應該看到,我們現在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還在15%左右,也就是説僅僅處於這種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起步階段,所以説這樣的一個水平,跟我們經濟的發展,跟我們實現全面小康建設的目標比起來的話,我覺得還是有差距的。所以説高等教育擴招是應該繼續的,它也是我們代表著老百姓利益的一個重要的舉措,但是這裡面我覺得有兩個前提,第一個擴招的速度恐怕不能像以前這麼快了,應該慢下來。第二個擴招還得應該跟高等教育機構的調整、體制的改革,我們教育質量的提高作為前提。如果説沒有一定的消化,不斷地擴招、不斷地擴招,我們的教育質量可能是有問題的,所以我覺得在保證我們的質量和保證我們的結構比較協調的情況下,擴招我覺得是應該的。

  王:不要把不能就業完全當作一個壞事情來看待,因為市場經濟它使得一些人就不了業還有好處。什麼好處呢,就迫使我們每個人都要提升自己。你想一畢業就就業,沒有一點努力,沒有一點提高自己,那怎麼行呢。既然有失業我就要著急,我如果提升我自己,使得我的競爭力提升,然後才有位置給我,這不是很好嗎,所以這裡邊兩面看。當然我們説無論如何大學生我們不是多的,這一點上我們應該明了,我們中國要增加人的資本積累,我們中國要發展自己的現代化的事業,如果沒有大學生的參與是不行的,是沒有競爭力的。

  主持人:現在大學生就業有這樣一種情況,就是有的一些專業供不應求,有些像去年的熱門專業今年又是供大於求,是不是這就給教育部門提出一個警示,應該在專業設置的時候有一定的前瞻性?而且應該是根據不同階段的不同情況來設置專業,有沒有這樣的問題?

  賴:這裡面有三個問題可以探討一下,第一個就是我們需要培養什麼樣的人才,我們現在的這種專業結構設置是很狹窄的,比較窄的,我們雖然跟以前500多個專業比起來,我們降到200多個,減少了一半,但是這個專業劃分仍然是偏窄。就是我們培養人才需要通才,需要應用能力很廣的人才。招生的時候,進來(大學)以後,讀了兩年三年以後,再根據你課程的模塊,選擇你喜歡的專業,這樣的話可能是有利於大學生的就業能力的提高,第二個問題就是我們在現有的體制下,如果不能隨便改專業的話,我覺得學校裏面應該加強專業的互動性,或者建立一個專業市場,讓學生有自由選擇專業和改換專業的權利。第三個問題我覺得一定要賦予高校自主設置專業的權利,去年教育部已經給了六所高校有自主設置專業的權利,我覺得非常好,改革的一個很重要的舉措,但是我覺得還不夠。因為只有高校才知道什麼專業是緊缺的,什麼專業是“冷”的。

  主持人:現在好多在校的大學生看到應屆畢業生就業這麼困難,也為自己未來擔心,那麼這種就業形勢,這麼緊張的形勢什麼時候能得到緩解呢,兩位認為?

  王:我認為這有個過程,若干年之內才能緩解,這個不是一時半時的,而且從發展中國家來看,其他各國的發展狀況來看,不是一時半時能緩解的,這個問題,因此我們不能斷言哪年就沒有這種壓力了,但是我們可以預測,如果一個人有一個正確的就業心態,有一個好的指導思想,那就不難。比方説在大學裏邊你要使自己的知識結構複合化,提升你的就業的這種能力,這很重要。

  賴:首先必須明確,上大學讀書無論是對國家還是對個人,都是非常合算的事情,因為教育的受益率遠遠要比別的方面的受益率高,所以説對此應該充滿信心。大學生個人、自身應該加強努力,特別是應該提高自己的就業能力和轉變自己的觀念,應該到基層去,到中小企業去,甚至自己去創業,這樣的話我覺得才可能比較好地找到自己的位置,而且跟我們的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是一樣的,誰比較早地轉化觀念,誰可能就更好地能夠迎來更大的天空和環境。

  主持人:好,咱們今天圍繞中國大學生就業的相關問題,就談到這,感謝兩位在這方面做的分析。觀眾朋友,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牽扯到中國社會的很多方面,隨著中國高等教育適齡人口的增加和高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每年都會有更多的高校畢業生走上工作崗位,這一方面標誌著中國社會的進步,另一方面也給教育部門和人事部門等相關單位提出了新的要求。感謝您收看今天的《中國報道》,明天同一時間我們再見。

- 返回 -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