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視指南 |  新聞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體育頻道 |  生活頻道 |  國家地理 |  西部頻道 |  廣告頻道

本期內容     往期查詢         



昔日盟友 今日敵人
——美伊關係發展與變化


  導語:

  近日,美英兩國積極進行外交努力,爭取推動聯合國安理會能夠通過一項新的伊拉克問題決議。與此同時,伊拉克也召開了高級軍事會議,積極應對美國可能對伊發動的軍事打擊。美伊之間的衝突一觸即發。然而許多人也許沒有想到,美伊這對今日劍拔弩張的死敵,過去曾經是親密的戰略盟友。那麼,美伊關係是如何變化與發展的,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昔日的盟友變成了今日的仇敵。就美伊關係的問題,我們將和清華大學國際戰略研究所的楚樹龍所長及外交學院的宮少鵬教授一起來探討。

  新聞:

  美國國務卿鮑威爾近日表示,美英兩國準備于下周向安理會提交新的伊拉克問題決議。新決議將“明確地指出”伊拉克沒有執行聯合國安理會1441號決議,和平解決伊拉克問題的時間已經不多。

  伊拉克副總統拉馬丹則認為,只要美國放棄“入侵伊拉克的計劃”,並停止“干涉伊拉克內政”,伊拉克隨時準備同美國進行對話。

  21日,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表示,只要一聲令下,英美軍隊可以隨時向伊拉克發起軍事進攻。

  美國國防部長 拉姆斯菲爾德:我們已經在海灣地區部署了成千上萬的英美士兵,可以説已經足夠(發動戰爭了),只要布什總統下達動武命令,國防部擁有必要的戰略和能力來進行這場戰爭。

  新聞:

  然而,當我們把歷史倒退20年時卻發現,正是這位積極主張對伊開戰的拉姆斯菲爾德,曾經在1983年作為當時美國總統裏根的特使訪問伊拉克,與伊拉克總統薩達姆建立了特殊的盟友關係。

  自從上世紀中期以來,美國在中東的戰略支柱一直是伊朗和以色列。美國將伊拉克視為原蘇聯的盟友,兩國之間的關係一直十分冷淡。

   但是到了70年代末,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後,美國對伊朗的態度就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當時伊朗民眾的“反美情緒”空前高漲,1979年,伊朗學生佔領了美國大使館,扣押了52名美國外交官作為人質,這就導致美國與伊朗的關係更加惡化。於是,美國開始在海灣地區尋找新的戰略夥伴來遏制伊朗,與伊拉克的關係隨即得到了改善。

   1980年,兩伊戰爭爆發。伊拉克軍隊在戰爭初期處於非常不利的地位。就在這個時候,美國人主動伸出了橄欖枝。1983年,裏根派遣拉姆斯菲爾德作為特使訪問伊拉克。據國外媒體報道,拉姆斯菲爾德拜見了身穿軍裝,腰佩手槍的薩達姆。當時會見的氣氛十分友好,兩人親熱地握手,互致問候。拉姆斯菲爾德還向薩達姆轉交了裏根的親筆信。1984年,美國與伊拉克正式恢復外交關係。美伊關係急劇升溫。

  主持人:在談到美伊關係發展的時候,人們從兩國關係過去的發展歷程來看,得出了他們過去曾經是盟友這樣一個結論,那麼談到昔日盟友,昔日盟友到底是指的什麼時候,是50年代是昔日盟友,還是説80年代昔日盟友,這個昔日的時間概念是什麼?

  宮少朋:1958年,伊拉克發生革命前的哈西姆王朝統治下的伊拉克王國,確確實實是當時美國的盟友,但是1958年革命發生以後,美伊關係就冷淡下來了。到了六、七十年代,當時美國把蘇聯當作邪惡的國家,特別美蘇在中東地區爭霸,美國把伊拉克,也就是得到了蘇聯援助的伊拉克看做是蘇聯的仆從國。

  主持人:看做是原蘇聯的盟友。

  宮少朋:對,當然不是美國的盟友,在那個時期美國的主要策略是支持巴列維王朝統治下的伊朗,用伊朗來遏制伊拉克,當時情況是這樣。但是1979年,伊朗爆發了民主革命,霍梅尼統治下的伊朗成為美國的一種新的邪惡國家對象以後,美國對伊拉克的政策就開始發生了一些變化,這個變化的基本原因,最初應該説是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

  楚樹龍:我覺得用盟友來界定以前的任何時期,就是二戰以後的,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都是不合適的。

  新聞: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 李紹先:幾十年來,美國和伊拉克的關係經歷了一個大起大落的過程,在50年代中期之前,伊拉克是美國在中東的鐵桿盟友,1955年之前,伊拉克曾經是美國所拼湊的巴格達條約的核心成員。從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由於在伊拉克先後掌權的是民族主義情緒比較濃厚的一些政府,特別是在60年代後期掌權的是阿拉伯復興社會黨,在這種情況下美伊關係進入了敵對、冷漠的階段。兩伊戰爭開始後,美伊關係出現了轉機。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副研究員 達巍:伊拉克和美國之間,它有一種內在的矛盾,那就是薩達姆所在的阿拉伯復興黨,它的一個宗旨,它是追求泛阿拉伯主義要實現把阿拉伯地區的20多個國家統一為一個國家的這麼一個志向。薩達姆的這種抱負和美國在中東的一個戰略必然會産生衝突的。即使在兩國合作的十年中,美國也從來沒有喜歡過薩達姆。所以他們的這種聯盟並不是一種很穩固的聯盟。

  主持人:觀眾朋友,就伊拉克的局勢問題,我們正在採訪兩位專家,稍後我們將接著談。剛才前面我們談到了美伊關係近半個世紀的發展歷程,在下一階段的採訪中,我們將著重地談到美伊關係發展的重要時期,第一次海灣戰爭時期,我們先來看一段相關的背景報道。

  新聞:

  隨著伊拉克點燃入侵科威特的戰火,美伊之間的蜜月期也戛然而止。

  1990年8月2日淩晨,數十架伊拉克戰鬥機和直升機掩護著350輛坦克和10萬伊拉克軍隊向科威特發起突然進攻。當天下午4時,伊拉克軍隊基本控制了科威特全境。

  聯合國安理會在當天就通過了第660號決議,譴責伊拉克的侵略行為,要求伊拉克立即無條件撤軍。1990年11月29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678號決議,規定1991年1月15日為伊拉克撤軍的最後期限。否則安理會將使用一切必要手段恢復科威特的獨立。

  1991年1月17日淩晨兩點三十分,代號為“沙漠盾牌”的軍事行動開始了;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向伊拉克發起了猛烈的攻擊。隨著戰局發展,“沙漠盾牌”成為“沙漠風暴”。1991年2月26日,伊拉克戰敗,無條件接受安理會所有12項決議,科威特重新獨立。

  海外戰爭之後,美國積極推動對伊拉克的經濟制裁、同時加強武器核查,並在伊拉克建立了兩個禁飛區。美伊矛盾更加激化。

  演播室:

  主持人:就美伊問題我們繼續討論,現在又有這樣的説法,説當時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似乎是得到了美國的默許,或者説以為是得到了美國的默許,所以它才入侵科威特的,是不是這樣的?當時伊拉克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

  楚樹龍:至少是伊拉克,薩達姆侯賽因認為,他認為美國是默許,因為雖然伊拉克是小國,薩達姆侯賽因是小國的元首,但他也有戰略判斷,他發動入侵科威科戰爭,也有他的戰略判斷,我認為他的戰略判斷是,就是在整個80年代,特別1987年兩伊戰爭接近結束時,伊朗的勢頭比較猛,在海灣的水域襲擊各個國家船隻,包括美國的船隻,包括宗教的傾向,霍梅尼革命,什葉派等等,這種伊斯蘭教原聖戰主義,這些各別派別勢頭比較猛。所以美國這個時候,在80年代後期,逐步把伊朗作為海灣、中東地區一個重要威脅,認為伊朗想要擴張,想要獨霸海灣地區。所以美國在這個地區把矛頭的重點是遏住伊朗,這一點薩達姆侯賽因是看到的,他以為他在這裡頭擴張一些勢力,甚至包括侵佔科威特,是滿足美國用它來抵禦伊朗擴張這樣一個戰略,是會得到美國的支持,或至少是接受。

  主持人:(海灣)戰爭結束以後,為什麼美國還允許伊拉克的現政權繼續存在,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原因在裏面?

  宮少朋:從國際的大背景看,當時蘇聯還沒有最終解體。所以長期以來作為美國最大的敵對國,作為邪惡軸心的最大的邪惡軸心國家蘇聯還沒有徹底垮下來。所以美國的戰略重點。

  主持人:在美國看來。

  宮少朋:在美國的戰略重點,當時還是要對付蘇聯,正是在這樣一種大的全球背景下,在最關鍵的時刻,在美國軍隊要向巴格達挺進的時候,布什總統下了命令,停止向北挺進,於是就出現了今天大家長期不解的,為什麼不最終攻佔巴格達的問題。當然從地區形勢上來看,如果當時美國軍隊佔領了伊拉克,也會引起周邊國家發生變化,特別是當時美國總統在發動這場戰爭之前,曾經向埃及、敘利亞、沙特阿拉伯這樣的重要的阿拉伯國家做出過承諾,也就是説在這場戰爭打完以後,在把伊拉克軍隊趕出科威特以後,美國要著手解決的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問題,所以這個也就是地區的形勢也決定了布什總統當時為什麼要下命令停止美國軍隊繼續向北推進的原因。

  新聞部分: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問題研究所副所長 陶文釗:我覺得美伊關係演變的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或者説美國跟別的國家關係演變的一個主要原因,都是美國不允許有一個國家在全球,或者在某一個地區挑戰美國的利益或者美國的霸權。

  中國前駐埃及大使 安惠侯:布什政府上臺以後,對伊拉克的態度更加強硬,特別是“911”以後,美國把反恐作為它的重點,在反恐的同時,它也在推行它的霸權主義,因此布什政府不能夠容忍伊拉克跟美國對抗。

  新聞:

  布什政府上臺後不久,就制定了將伊拉克作為打擊目標的新戰略。

  美國在阿富汗進行的反恐戰爭告一段落之後,就一再揚言下一個反恐戰爭的戰場將是伊拉克。2002年初,布什在他的國情咨文中,將伊拉克定為三個“邪惡軸心國”之一,並且推出了“先發制人”的理論。美國軍事打擊伊拉克的步伐逐步加快。

  美國總統布什在2002年9月12日第57屆聯大一般性辯論會議上發表了措辭強硬的講話。布什指出,伊拉克自海灣戰爭以來一再背棄承諾。他敦促聯合國在一個星期內通過新的安理會決議,並採取相應的行動迫使伊拉克履行聯合國有關決議。

  11月8日,聯合國安理會一致通過關於伊拉克核查問題的最新決議。

  與此同時,美國開始大規模向海灣地區增兵,美伊衝突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中央電視臺駐伊拉克記者 水均益:目前在伊拉克市面上還沒有看到也沒有出現人們在戰前有這種哄搶或者是物價暴漲的這樣的情況,但是老百姓也在相應地作一些準備,比如説囤積一些戰時可能要用的糧食、水,包括汽油,伊拉克政府也鼓勵伊拉克的一些家庭,幫助他們來購買比如説家用的發電機,用條件的在家裏院子裏挖水井以備萬一戰爭爆發,可能在水電方面一些設施會遭到破壞,除此之外,在伊拉克街面上,大家總的感覺還是比較平靜,是一種外松內緊的這樣一種狀態,伊拉克官方目前對於圍繞伊拉克一系列問題進一步發展也表示出一種謹慎的一種態度,並沒有過多地發表一些言論,或者説表達一種狀態。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駐華盛頓記者 田薇:面對就要來臨的戰爭,越來越多的美國人表現出不知所向的態度,21日剛剛公佈了一組民意測驗,這個民意測驗就顯示出來美國民眾在是否對伊拉克動武這個問題上,出現很多自我矛盾的觀點。這個民意測驗是由美國馬裏蘭大學著名的一個國際政治態度研究項目進行的,在民意測驗中,他問兩個問題,向被調查者問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説聯合國是應該加強核查,還是應該馬上投票贊成美國打伊拉克,在這個問題上有71%的受調查者説應該加強核查。但是同樣的被調查人被問到第二個問題的時候,也就是美國如果沒有聯合國的支持,是不是還應該繼續打伊拉克,同樣有77%的人表示贊同。

  演播室:

  主持人:前面我們説當時停止進攻是基於當時的政治局格,或者國際局勢的考慮。那麼,現在美國做出這樣一個軍事部署,或者説這種戰略的決策,又是基於一個什麼樣的考慮呢?宮教授。

  宮少朋:要想考慮布什政府目前對伊拉克的政策,不能不談到“911”事件。2001年發生的“911”事件在美國民眾的心裏引起了很大的創傷。但是美國政府在解決這個問題的時候,它也提出了它的一些解決問題的政治理念,這個理念和今天美國對伊拉克的政策是密切聯絡的。布什政府提出的要鏟出恐怖主義的政治理念,它包括兩個範圍,一個範圍就是要在它的國內,保證它的本土安全,就是他為什麼要成立國土安全部這樣一個原因。另外一個它的政策範圍,要採取先發制人的打擊,從根本上剷除所謂的恐怖主義滋生地,在剷除這種恐怖主義滋生地的過程當中,美國政府的有些考慮,它偏離了正常的、理智的思維,就是它往往把恐怖主義産生同某些地區,某些國家、某些宗教、某些民族聯絡在一起,這樣的話往往容易因為“911”事件大部分做案者來自中東地區。所以往往要把中東地區作為恐怖主義滋生地。但是一下子説美國政府如果能拿出那麼大的力量來,把所謂整個中東地區的,特別是這些阿拉伯國家,它一下子就能整合了,它大概也沒有這個力量。所以在這樣一種情況下,在初步解決了本土安全的情況下,解決了阿富汗本拉登基地組織的情況下,它的進一步行動就是要採取一种先發制人的方針,在中東地區找一個它認為是恐怖主義的滋生地的國家。

  楚樹龍:大體上在1998年之前,美國對伊拉克的政策基本上就是經濟制裁、軍事壓力、打擊等等,孤立、核量,但還沒有提出要推翻薩達姆侯賽因政權,在改變這個政權。從1991年打完海灣戰爭到1998年10月,在這個期間,這大概八年中美國沒有提,從1998年開始,美國提了,3月份有一些議員開始提,10月份美國國會通過伊拉克解放法,那是個法律,承諾要開支9700萬美元用於解放,然後克林頓總統在簽署這個法律時發表聲明,就是美國今後尋求支持旨在推翻薩達姆侯賽因,改變伊拉克政權,這樣的行動,並且撥款。當時美國朝野,包括國會和總統達成一個共識,就伊拉克的問題,包括武器核查問題等等一切其他問題,都是繫於薩達姆侯賽因本人,如果這個人不解決,伊拉克這個政權不解決,其他都沒戲,美國的目標都達不到,什麼解除伊拉克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這些東西都沒戲。所以一定要解除他。所以從這開始,再加上“911”以後,布什總統提出邪惡軸心,提出先發制人戰略,這是收拾了阿富汗以後,逐步開始要收拾伊拉克,所以這個戰略是從1998年開始的。

  主持人:經歷了這麼一個過程。那麼今天可以説我們對美伊關係的發展,做出了一個比較詳細的分析了,縱觀他們這麼多年的發展過程,從國家外交或者世界戰略、國際局勢發展的角度來看,我們有什麼樣的啟示呢?

  宮少朋:應該説這個啟示給人帶來一些不安的想法,或者説不安的思緒,美伊關係20年的發展,似乎都和美國對邪惡國家的認知是相聯絡的,但是對邪惡國家的認知,這就涉及了一種主觀上的看法,有的時候它這個認識,是對特定的民族,比如説它把蘇聯在中東地區與它爭霸,它看做是沙皇勢力的一種擴張。把伊朗伊斯蘭革命看做是一種文明的衝突。今天它把伊拉克作為一種邪惡國家拉出來,它判斷邪惡國家的標準是什麼呢?估計大家現在都還沒有明確答案。

  楚樹龍:從美國對伊拉克政策、戰略,美伊關係20年,風雨20年恩恩怨怨,大體上可以看出美國外交一個模式,這個模式不論是美國對像前蘇聯這樣的世界大國,包括一些時期中國這樣的世界大國,還是像伊拉克等其他地區中小國家,大體上是一致的一個模式,就是美國外交全球戰略,它先找對手、找敵人、找威脅、找問題,然後通過各方面努力來遏制、來對付、來消滅、來反對這個對手、這個敵人、這個威脅,你可以説1991年之前,蘇聯解體之前,它在全世界找的對手、敵人是蘇聯,50年代、60年代也包括中國,在中東這個地方,海灣這個地方,它在80年代有點傾向於把伊朗作為一個威脅、對手、敵人,要遏制。那麼海灣戰爭以後,它自己官方宣稱的這個戰略是雙重遏制戰略,就是既遏制伊朗,也遏制伊拉克。所以它今天對伊拉克必欲除之而不快,對薩達姆是這樣一個政策的延續,一個政策必然結果,我把薩達姆侯賽因的伊拉克作為威脅、作為敵人、作為對手,我一定要除掉,不除掉不罷休,能夠通過其他手段,我就用其他手段,不能通過我就用軍事手段。所以美國外交這樣一個思維模式,這樣一個行為模式,是令人擔心的,而且從美伊關係20年來看,我們看美國運用這樣的模式,對地區和平、世界和平發展,多數情況下是有害的,是沒有多少幫助的,恐怕這20年,如果我們作為旁觀者,給美國的行為來打點分,我看能得正分的就是1991年海灣戰爭,在聯合國決議、國際社會要求改變伊拉克侵佔科威特這樣一個違反國際關係準則的事實,當然美國做這個事也有其他利益考慮,其他之外,這20年,我們看不出來美國的行為模式,美國和伊拉克的關係有多少促進了地區和全世界的和平、穩定與發展。

  主持人:圍繞伊拉克局勢,就美伊關係的問題,今天我們先談到這兒,非常感謝兩位專家到演播室接受我們採訪,謝謝。觀眾朋友,有關伊拉克的局勢問題,今後我們的節目中將繼續給予關注,歡迎您到時收看,今天的《中國報道》節目到這裡結束,歡迎您收看。

- 返回 -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