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視指南 |  新聞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體育頻道 |  生活頻道 |  國家地理 |  西部頻道 |  廣告頻道

本期內容     往期查詢         



中國72件國寶級書畫珍品首次集體亮相上海


  主持人:您好觀眾朋友,歡迎收看《中國報道》。從11月30日起,中國收藏中國古代書畫最多的三家博物館——北京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首次聯合在上海博物館舉辦了“千年遺珍國寶展”,展品共展出了72件國寶級的晉唐宋元書畫珍品,據專家透露:“在中國歷史上,還從來沒有這麼多的國寶級的中國古代書畫作品真跡齊集一堂公開對外展出。”稍候我們就此次展出的有關情況以及文物保護等相關話題專訪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文物專家楊新先生,上海博物館館長陳先生。首先請看記者發自國寶展的報道。

  12月1號一大早,上海市人民廣場上就出現了一個壯觀的景象,不少人排成了一條近百米的長龍等候在上海博物館門口,被媒體炒得火熱的72件中國國寶展今天終於要揭開它神秘的面紗,正式向世人展示它們的風采。為了親眼一睹國寶真容,有些人從上午六點多鐘就趕到這裡。上海普陀區北南中學教師頤明德有幸成為今天第一個進入上海博物館的參觀者,他興奮的告訴記者。

  上海普陀區北南中學教師 頤明德:你看,我這裡還帶著個小凳子,我到這裡是五點一刻,我心裏非常激動,因為作為一個教師,以前僅僅在課本上看到,現在故宮博物院、遼寧博物館和上海博物館三家聯手搞這樣一個《晉唐宋元書畫國寶展》的確是我們上海人民的一件大喜事。

  上海洋浦區延吉四村78歲高齡的匡榮春老人和老伴雖然沒那麼幸運,但他們仍然耐心的等候著。

  採訪:上海洋浦區延吉四村居民 匡榮春:這個博物館我來過幾次了,這一次有70多幅古畫,很久很久以前的畫是難得一見,所以今天來看一看。

  此次在上海博物館展出的72件國寶都是中國晉唐宋元各個歷史時期的書畫真跡,由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遼寧博物館從各自館藏珍品中精心挑選出來的國寶級書畫文物,這種把三館的國寶珍品齊聚一堂展示在中國還是第一次。

  採訪:中國文化部副部長 故宮博物院院長 鄭欣淼:我們過去的規定是宋元以前的東西,元以前的書畫都不出館,這次像故宮的22件書畫作品都是第一次離開故宮的,遼寧博物館也是一樣,故宮博物院、遼寧省博物館、上海博物館收藏的我國早期的書畫都是最豐富的,三個館的合作它所選的作品都是應該體現這個時期的相當精美的有代表性的作品。

  據文物專家介紹,此次參展的不少展品,原本都是深藏于古代宮廷內,為帝王所獨享,一般人根本無緣見識。像故宮博物院送展的22件作品中有中國古代北宋時期張擇端的風俗畫巨作《清明上河圖》、唐朝大畫家閻立本的《步輦圖》;遼寧博物館送展的18件展品中有中國古代晉朝時期的《曹娥誄辭卷》、北宋歐陽修的《自書詩文稿卷》等書畫真跡。上海博物館送展的32件珍品中也有不少是首次亮相。這些作品均演繹了中國書畫史上的經典篇章。

  採訪:中國博物館學會理事長 張文彬:以精美的藝術作品展示給觀眾,將吸引更多的觀眾來注視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我們也希望海外收藏的晉唐宋元書畫也能夠一起展出,那必將是展示出世界合而不同的一個新的面貌,將促進我們文化藝術的發展。

  據了解,為了保證展覽中文物的安全,上海博物館設置了24小時全方位監控,對每一位參觀者採取了嚴密的安檢措施,所有展品均被放置在高強度防彈玻璃罩中與參觀者見面。

  記者:此次在上海博物館集中展出了中國美術史上輝煌時期的72件作品,這不僅為人們提供了一次了解中國優秀傳統書畫藝術的機會,同時還吸引了海內外的華人華僑慕名而來。

  由於這次展出的都是中國幾千年傳承下來的藝術珍品,一些海內外人士在觀賞之餘,還産生了要把這些書畫珍品的介紹畫冊大量購買回去的想法。

  採訪:香港滬港文化交流協會常務副會長 李德楨:上海的博物館他們為了這次的活動,印製了很多很精美的畫冊,我們希望採購一部分這樣的畫冊到香港送給香港的各個大學,我們覺得這樣會讓香港的學生、年輕人對祖國的這些文物、這些國寶都有更多的認知。

  據文物專家介紹,每一件國寶級書畫作品能夠保存至今,本身就是一個奇跡,而它背後的種種插曲更賦予了國寶級書畫作品深刻豐富的人文意韻。

  上海博物館書畫研究部主任 單國霖:“我們知道花鳥畫的成熟是在唐代,但是至今沒有流傳下作品,這個就是流傳最早的一件花鳥畫作品,這五條有不同的姿勢,而且畫z在紙本上是唐代的麻紙本,反映了唐代花鳥、鳥獸畫、禽獸畫的一些成就。”

  據了解,此次國寶展將持續一個月,預計會接待近十萬參觀者。讓更多的參觀者能近距離的欣賞到這些平常只能在教科書或畫冊中才能看到的藝術珍品。

  採訪:參觀者:你看這些畫,這反映了中國古代山水畫的發展,人物畫也有發展,包括書法也有發展,所以中國的藝術、中國文化為什麼會發展是因為它是不斷創新的。

  國寶展期間,來自國內外收藏界、學術界、博物館界以及知名學者、鑒賞家近200人參加了同期舉辦的“千年遺珍國際學術研討會”。

  記者:有關專家認為,此次國寶展的每一件展品,都是中國美術史上的經典之作,堪稱無價之寶,每一位作者都是中國書畫發展歷程中不可或缺的大事記人物,這次展覽會的舉辦,對於傳播與弘揚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以及國家博物館在收藏保護古代文化遺産等方面,都將産生積極的影響。《中國報道》記者孟濱上海報道。

  主持人:觀眾朋友,下面我們針對上海舉辦《晉唐宋元書畫國寶展》的相關情況,採訪上海博物館的館長陳燮君先生,陳館長您好,歡迎您來到我們的演播室接受採訪。據我們了解,這次展出的72件中國國寶級的珍品,其中包括《清明上河圖》,以前是從來沒有走出過故宮的,上海博物館為什麼能夠取得舉辦這次展覽的資格呢?

  陳:上海博物館首先和它的硬體條件有關係,我們的新館建立以後引起世人矚目,可以講今天上海博物館的硬體設施是世界一流、國內先進的,另外從管理來講,我們也贏得了同行的這方面的充分信任,我想管理對一個展覽來講是非常重要的,除了有重要的硬體條件以外,是不是有管理條件這是舉辦大展的非常重要的一個要素,加上應該説上海博物館建館以來舉辦了一系列的大展,所以使我們的同行應該有充分的信任感,能夠把國寶走出北京的故宮,走出遼寧,能夠來到上海,雲集在黃浦江畔。

  主持人:那麼高規格的展覽,在上海博物館歷史上恐怕也是少有的吧?

  陳:這是從來沒有過。因為上海博物館儘管是以青銅見長,我們的青銅器的藏品世界第一,書畫也不弱,但總體來説在晉唐宋元這一帶,沒有北京故宮博物院和遼博的加盟,要辦出如此高的水準,確實是非常困難的。

  主持人:上海博物館都做了哪些工作來使得這種展覽能夠順利進行呢?

  陳:我想首先是展覽條件,因為一個展覽來講,我們講一個是內容,還有一個形式,這次我們成立設計部是花了很大的功夫,可以説整個展館我們設兩個大的展廳,全部推倒重來,我講推倒重來不是指土木結構,而是指裏面的設施,更重要的我想是一種陳列設計的理念和陳列設計整個,比如大展的布展,布展到底怎麼布,我們這次採取了一個非常好的辦法,就是按照它的晉唐宋元的時代走向,這給觀眾看了以後,我們可以這麼説,這72件展品是托起了沉甸甸的晉唐宋元中國書畫發展史,這個史的走向怎麼樣,通過它的自然的走向可以告訴我們的觀眾,當然對於一個展覽來講,很重要的條件就是燈光條件了,有些觀眾熟悉上海博物館新館的燈光系統,就是感應系統,走近了以後會發亮,走遠了以後這個燈光就變暗了,這個感應系統主要是為了保護文物,它的理念是這樣的,為了保護國寶,我看的時候給它照明到240個LUX,走開以後,就是沒人觀看的時候,使它燈光變暗,這樣就起到保護文物的作用,這次我們就想得非常週到,因為這次國寶展肯定是叫座,可以講是人流如潮,那麼在人流如潮的時候,用通俗的話來講,整個燈光系統始終處在感奮的階段,如果説都是240個LUX,顯然對國寶的保護不利的,所以這次我們採取常規的保持130個LUX的燈光系統,既滿足了觀眾清晰地看到國寶,欣賞國寶的這麼個條件,另外也有效保護了國寶。

  主持人:既然是千年的國寶,又是價值連城,可以説無價之寶,在安全方面肯定也考慮得非常週密了?

  陳:這次我們得到了上海市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也得到國家文物局和相關的安全部門的大力支持,我可以這麼説,在上海博物館的歷史上,還從來沒有一次大的展覽,得到上海市政府、上海的安全系統乃至於全國的安全系統這麼高度的關注,這也可見這次國寶展它的頂極水平。

  主持人:這次國寶展也是為了慶祝上海博物館建館50週年,您作為上海博物館的館長,經歷過幾次這樣大規模的展覽?

  陳:拿近年來舉例吧,記憶猶新的是1999年,我們從大英博物館借展舉辦了也是轟動上海乃至全國的古埃及的珍品展,在兩個月的展期當中,觀眾是達到63萬1千人,這個展覽應該説對我們來講確實是非常地激動,覺得上海市民包括青少年對人類的古文明是如此的嚮往,從這個以後,也激勵了我們形成了三大的大展系列,一個就是古文明系列,舉例來説去年我們從墨西哥借展了瑪雅文明的大展,這個展覽應該説也贏得了聲譽,如果説第二大系列就是我們從邊遠省份開始,舉辦了新疆展,舉辦了內蒙展,舉辦了轟動全市、轟動全國的西藏展,第三個系列我想就是精品展,包括這次《晉唐宋元書畫國寶展》。

  主持人:舉辦這樣的展覽對中國文物和文化藝術研究方面,您認為有什麼意義呢?

  陳:最直接的就是我們的市民可以“零距離”的觀看稀世珍寶,這個機會非常難得,我舉個例子來説,五代董源的(作品)這兩年是形成一種討論的熱點,在美國的大都會專門舉辦過國際性的學術研討,討論現在入藏大都會的五代董源的一些(作品)是真是偽,當然專家們的意見認為恐怕不一定出於董源之手,但是屬於五代的,當然這是一家之言,現在討論還在繼續,問題提出了,現在中國大陸有遼寧博物館、有北京故宮博物館、上海博物館收藏三件,一件故宮的是《瀟湘圖》,遼博的是《夏景山口代渡圖》,上海的《夏山圖》,這三件到底是真是偽,用我們博物館的大部分專家意見,當然是真品,但是也有專家提出這樣那樣的疑問,那麼我們這次在72件國寶當中,有意地設立了兩個壁櫃,把這三件(作品)放在比較近的距離,讓我們的觀眾、讓我們的專家進行比較,這個比較我想就引出第二個觀點,這次展覽對我們的專家來講,提供了一次比較研究的非常好的機會,而且現場可以切磋,現場甚至可以爭論,第三點我想應該説對國內的博物館的大館,強強聯手,聯袂舉辦大展作出了一個非常好的嘗試。

  主持人:人類的文化遺産現在越來越成為社會為人們提供文化和精神食糧的一種重要資源了,那麼您認為中國的博物館應該怎麼樣謀求發展才能適應這種需求呢?

  陳:剛剛在上海結束的是“國際博協亞太地區第七次代表大會”,提出了一個非常明快的主題,就是博物館與無形文化遺産,這個使得中國博物館、紀念館走向世界,我覺得是一個很重要的方向,無形文化遺産聽起來比較玄,説白了主要兩部分內容,一個就是現有的博物館、紀念館當中,我們講這些文物都是有形文化遺産,依附於有形文化遺産之上的有一種無形文化遺産,比方説我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吧,《清明上河圖》是四次出宮、五次進宮,所以重新入場,講四次出宮、五次入宮都是無形文化遺産,把這個無形文化遺産記錄下來,告訴我們的青少年,這是無形文化遺産的開發。另外一些無形文化遺産就是社區,我們實際上是從人類學的博物館或者説生態性的博物館,對這一類的博物館來講,怎麼樣通過社區的無形文化遺産,口頭的、音樂的、舞蹈的,給它作一種實況的記錄,把他請到博物館來,甚至把原汁原味的原始村落圍圈起來,就是一個非常受歡迎的一種生態型的博物館,這個我們用無形文化遺産這個詞來講,就是無形文化遺産的開發了,這些都是世界博物館發展的潮流,我們想博物館如果是按照這個潮流發展的話,要不了多長時間,應該處於世界博物館的前列,我講這個話是總體而論,從現在的實際情況來看,我想故宮博物院、遼寧省博物館包括我們上海博物館已經站立在世界博物館、紀念館發展的前列,這一點是比較客觀的。

  主持人:觀眾朋友,在前面的時間裏,上海博物館館長陳燮君先生向我們介紹了《晉唐宋元書畫國寶展》的相關情況,在接下來的時間裏,我們繼續就晉、唐、宋、元書畫國寶展的相關情況,採訪故宮博物院楊新教授。楊教授,您好,歡迎您來到我們的演播室。據我們了解,宋徽宗的一幅《寫生珍禽圖》曾經以2300萬元人民幣,拍出了中國古代書畫價格之最。這次在上海博物館展出的72件書畫珍品,每件都是中國國寶級的文物,您談一談應該怎麼樣來估算他們的價格?

  楊:這次上海博物館展出的72件作品是故宮博物院、遼寧省博物館和上海博物館最頂尖級的文物,件件都要超過《寫生珍禽圖》。這些作品經過了1000多年,至少也有900多年的歷史而留存到今天,非常不容易。

  主持人:可以説是無價之寶了。

  楊:無價之寶,像故宮博物院展出的《清明上河圖》,那無法估價的。

  主持人:它的價值所在哪?

  楊:這些展出的作品有很多非常重要的作品,比如説我們知道東晉時代有一個書聖,叫王羲之,這次在這個展覽中間就有他的作品。除了故宮博物院所收藏的王旬《伯遠貼》之外,還有遼寧省博物院收藏的王氏一門書畫,我們就從這裡可以看到他的字,那的確是寫得非常漂亮,非常的好,像這些都是難得一見的。此外很多作品,我們能夠通過這些作品了解古代人的一些重大事件和一些生活狀態。比如説這次故宮博物院在那裏展出的一個《步攆圖》,這個《步攆圖》非常有趣,他畫的是誰呢?畫的唐太宗,唐太宗坐在一個宮女們抬的橋子上,來接見從西藏來的使者祿東讚,他是代表讚布來迎娶文成公主的,這個事件對於中國來説是非常重要的,它一方面是表示了這個民族的一種團結、和解,另外也是一種交流。我們在1000多年之後,我們能看到當時的情景,知道唐太宗是穿著什麼衣服,西藏藏族的同胞,他們穿著非常有特色的袍子。這些東西在我們面前展現了一個活生生的歷史,所以這個作品不單只是它的藝術價值了,而且它的歷史文獻價值也相當重要。還比如説參加展出的故宮博物院的一個藏品,它叫做《清明上河圖》,它是畫的12世紀北宋時代的京城,就是現在的開封,它的一個風景,我想全世界沒有第二件這樣的作品能與之相比的,它展出比較少,因為要保護它,我們講了要保護它。我們這代人能看到,再過1000年,人家説我們很驕傲,我們能看到2000年以上的城市面貌。

  主持人:既然這些文物都這麼珍貴,而且又都是國家級的文物,又是中國美術史上歷時久遠的書畫真跡。怎麼樣才能夠保護這些珍貴的文物,使它能夠繼續留存下去呢?

  楊:書畫來説是最難保護的,因為書畫要麼就是畫在紙上,要麼就是畫在卷上,它和青銅器、陶瓷器、石器這些都不一樣,它最難保護。這個方法就是有兩種方法,一個是傳統的方法,一個是引進現代科學技術的方法,我想第一個首先是要為這些文物創造一個很好的環境,這個環境我們要勝過古人,比如説文物,像這些書法類的文物,最怕的有幾種,當然最大的是怕火,火一燒什麼也沒有了。第二個怕,怕受潮濕,一受潮濕它會脫落,而且會長霉。還一個怕蟲子咬,蟲子會把它咬出窟窿。再一個它還怕塵土,塵土要上去了,它有一種腐蝕作用。所以這個首先是文物的環境問題,現在我們採取的辦法就是庫房,把庫房建好。第二個就是壞了以後要重新裝裱,進行修復,比如説這次展出中間的《五牛圖》,它是唐朝時候留下來的,我們這件作品拿到故宮博物院的時候,它簡直不能看了,為什麼呢?它裏面有很多的窟窿眼,紙也破了,它也脫落了,我們故宮博物院把它拆下來,重新裝裱一次,把那些窟窿眼都給補上。所以我們現在看不出它究竟壞在哪些?這就是中國一個非常傳統的技術。所以我們應該説把這個傳統給繼承下來。另外就是我們在展出的過程中間,對它的燈光,對它的潮濕度,溫度,這些都應該注意。我想我們現代人會比古代人更好一些,因為我們還有現代化的手段,所以我相信古人既然能把它保存1000多年,相信通過我們這代人能夠保存更長的時間。

  主持人:舉辦這次展覽,對中國的文物和文化藝術研究方面有什麼價值呢?

  楊:這次因為我覺得在國內來説,就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和遼寧省博物館是保存唐、宋、元最多的博物館,而且能夠把三家博物館最好的作品能夠集中在一起展出,這使很多人都大開眼界,也可以説是千載難逢的一次機會,它會激起人們對這些古代作品的興趣和愛好,同時能使很多專家們看到原作,在這方面會刺激他們的思維,一定會做出很好的研究成果出來,這是一個方面。另外對我們很多年輕的學子,這些人來説,也是一次非常難得的機會,也在促進我們在文化藝術史的研究方面,他會有所成就。

  主持人:現在私人收藏古文物藝術品的很多,而且成為熱門了,新的《文物保護法》對他們來説意味著什麼?

  楊:新的《文物保護法》的出臺,對這方面有特別的關注和説法,因為有過去一段歷史情況,所以很多人收藏,對這方面喜歡、收藏,但是總覺得在法律上面沒有保證,總覺得好像不合法。但是只要是來源很正當,這個收藏都是受到《文物保護法》保護的,也就是國家保護你、承認你,我想這一方面,很多城市收藏愛好者他會感到很高興,因為這方面他們終於有了一個法律保護,這是最重要的一個方面。當然我這裡所説的,它是一個來源正當,這是一個最重要的(前提)。另外國家也關注到私人手裏所收藏的重要文物的保護,過去視野都看不到這些地方,這次國家正式去看到這些地方,私人東西好就好在,國寶級的國家會保護你的,對公、私都是非常有利的。

  主持人:楊教授,今天圍繞晉、唐、宋、元書畫國寶展的相關情況就談到這兒,感謝您來到我們的演播室接受採訪,謝謝。觀眾朋友,這次在上海舉辦的《晉唐宋元書畫國寶展》給國內外廣大觀眾提供了一個千載難逢的“零距離”觀摩真跡的良機,這無論是對書畫的創作、研究、鑒定,還是對中國書畫藝術的教育、傳播與弘揚都必將存在不可估量的意義。

  主持人:趙俐婷 責任編輯:孟濱 導播:滕雙雙 字幕:寧小鴻

- 返回 -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