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視指南 |  新聞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體育頻道 |  生活頻道 |  國家地理 |  西部頻道 |  廣告頻道

本期內容     往期查詢         



中國加大保護草原力度


  2002年11月21日

  主持人:中國有60億畝草原,約佔國土面積的40%,其中50億畝在西部,由於長時間過載放牧,使許多草原退化,目前在中國實施的西部大開發戰略,最緊迫的任務就是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而草原生態保護是其中的重要內容,日前中國政府頒發了國務院關於加強草原保護與建設的若干意見,成為今後中國草原保護與建設指導性文件,意見中關於中國草原保護與建設的一些具體措施,在中國的西部省區內蒙古自治區已經實施了多年,實踐證明這些措施是行之有效的。有關中國草原保護與建設的相關問題,我們將採訪農業部畜牧獸醫局賈幼陵局長,和中國草原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蘇大學教授。

  那順巴圖是內蒙古蘇尼特右旗都呼木蘇木的牧民。一大早,他就迎來了遠方的客人—內蒙古草原勘測院草原技術開發中心的工程師們,那順巴圖承包的4148畝草場在技術人員的幫助下進行了劃區輪牧。技術人員根據草地類型將四千多畝草場劃成若干小區,測算出每塊小區草地的載畜能力,那順巴圖根據測算結果,控制牲畜頭數有計劃的在每個小區輪流放牧。這樣,既防止了草原的超載過牧,給了牧草休養生息的時間,保護和改善了草原的生態環境。又提高了單位草場的載畜量,合理、有效的利用了草原資源,實現了草、畜的平衡。提起劃區輪牧的好處,那順巴圖不勝感慨。

  內蒙古自治區蘇尼特右旗都呼木蘇木都呼木嘎查牧民 那順巴圖:草原是我們生活的來源,在上級有關部門的支持下,我們劃區輪牧已經四年了,前幾年受災時,臨近牧戶的牲畜損失很大,但我們保畜率是100%,而且第二年仔畜繁成率也很高,劃區輪牧發揮了作用。

  那順巴圖家草場劃區輪牧的試點成功,使更多的牧民願意在自己承包的牧區草場進行劃區輪牧。內蒙古自治區擁有中國最大的天然草場,同時內蒙古自治區也是中國最重要的畜牧業生産基地和畜産品主産區,解決草、畜矛盾,保護牧民賴以生存的草原生態環境,科學合理的利用草原資源,恢復草原植被,改善草原生態環境,實現草原資源的永續利用,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副主席 郝益東:中央實施西部大開發以來,對我們內蒙古草原的保護和建設給予極大的關心和支持,這幾年啟動了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和草原保護建設的示範工程,以及生態移民和節水灌溉的試點工程,隨著這些工程的實施,大概每年我們投入到草原保護和建設的資金達到幾億元。

  內蒙古自治區根據《草原法》修訂了《內蒙古自治區草原管理條例》,起草了《內蒙古自治區基本草、牧場保護條例》,在將草原保護與建設納入法制軌道的同時,還制定了一系列具體措施。

  內蒙古自治區畜牧業廳廳長 于鐵夫:第一條就對草場實行“雙權一制”草場承包到戶的政策,這幾年內蒙的草場,可利用草場90%左右基本落實到戶了。第二項就是我們多少年來堅持不懈地狠抓了以草原建設為中心的畜牧業基礎建設,這些基礎建設就為草原生態建設、為畜牧業的發展提供了物質保證,第三條我們抓的就是科技興牧,科技興牧裏面就包括轉變畜牧業的生産經營方式。

  在內蒙古草原保護與建設工作中, 高新科技手段的運用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先進技術為草原保護與建設提供了科學的依據。

  內蒙古自治區畜牧科學院草原勘察設計所所長 邢旗:我們利用高新技術就是3S技術、遙感,還有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系統,這個簡稱3S技術,進行草地資源調查,摸清草地資源家底,通過這個調查我們了解了現實的草地資源情況,在這個基礎上建立的草地資源本底數據庫,實現草地資源監測。

  科學的監測既為政府提供了宏觀決策的依據也可以指導農牧民的牧事活動,有效的保護了草原的生態環境。

  記者:內蒙古草原是中國北方的一道天然生態屏障。也是當地畜牧業發展的物質基礎。劃區輪牧、季節性休牧、舍飼禁牧等措施的有效實施在保護草原生態環境的同時,也使草原畜牧業的生産經營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化轉變。

  內蒙古草原牧區傳統養畜方式是在草原上放養,隨著畜牧業不斷發展,牲畜數量不斷增加,這種放牧方式逐漸對草原植被産生了破壞作用。因此,內蒙古開始因地制宜的推廣舍飼圈養。把牲畜關進固定的棚圈飼養,改變了以前的粗放式畜牧生産方式,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結合。

  達拉特旗榆林子鄉村民許果仙,從去年開始牲畜的舍飼圈養,他們家的38畝地全部種上了優質牧草,用以喂養她家棚圈裏的300多頭羊,通過集約化的科學養殖,許果仙家的收入有了大幅的增長。

  內蒙古自治區達拉特旗榆林子鄉村民 許果仙:我們家有六口人、38畝地,一年下來收入是六到七千,今年就開始養羊,到現在收入一萬八九(人民幣)

  達拉特旗是內蒙古的農業大旗,為了保護草原生態環境1999年開始實行全區禁牧。舍飼圈養成了達拉特旗保護生態環境、實現農民增收的新途徑。

  內蒙古自治區達拉特旗政府副旗長 賈繼良:發展畜牧業有一個草畜矛盾的問題,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我們就在全旗從99年開始實行了禁牧,到現在已經三個年頭了,我們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們全旗是27萬農牧民,有7萬多農戶,現在90%的農戶都有養殖業,所有的養殖戶都實行了圈養,這兩年通過圈養效益也比較明顯,我們農牧民的人均收入從2000年到2001年增加了300余元。

  在農區、半農半牧區因地制宜的進行禁牧舍飼,引導牧民轉變傳統的粗放式靠天然草場放牧飼養方式,在取得很好的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實行禁牧、休牧與現代集約型畜牧業生産經營方式相結合,在促進草原畜牧業發展,改善農、牧民生産、生活水平的同時,促進了草原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記者:中國有草原近4億公頃,約佔國土面積的40%,草原具有的多種功能和用途,在國民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建設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國務院出臺的關於《加強草原保護與建設的若干意見》表明中國政府正在努力加大對草原保護與建設工作的力度,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草原,對與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繁榮和社會進步,縮小東西部地區差距,維護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都具有重要意義。《中國報道》記者劉娜在中國內蒙古報道。

  主持人:下面我們針對中國國務院頒發關於加強草原保護與建設若干意見的相關問題,開始採訪賈幼林局長和蘇大學研究員,賈局長,在剛剛結束的中共十六大上,江澤民同志在報告中強調指出,西部大開發要重點抓好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在十六大的記者招待會上,西部開發辦的副主任李子彬更是把天然草原保護列在了西部四大生態環保工程的首位,草原保護何以被提到這樣的高度?針對這個問題您怎麼理解?

  賈:草原的建設保護對於生態建設來説太重要了,因為草原是我國最大的生態屏障,佔國土面積接近40%,如果劃一條線來看,也就是從東北的大興安嶺的兩側,經過陰山山脈,一直到青藏高原,幾乎是把小半個中國都劃為草原的範圍之內,這麼説看起來好像比較遠,可是到春天的時候,我們北京見到沙塵暴,那大家感受就非常深了,實際上沙塵暴我們見到的沙塵,主要是從退化的草原颳起來的,不是從沙漠或者沙地上颳起來的,沙漠和沙地的沙子只能平移,真正起塵的是從退化的草原起塵,再一方面,草原又多在我們國家的大江大河的源頭,如果草原破壞了,我們的江河湖海也會被破壞,同時草原又是牧民賴以生存的生産資料,是我們草原畜牧業發展的基礎,不把草原建設好,我們邊疆少數民族的生活和生存的基礎也就沒有了,另一方面對於邊疆的穩固,人民生活,社會的安定,也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主持人:蘇教授,中國的草地開墾沙化退化以及天然草資源的變化情況調查工作都是您所在的中科院地理所承擔的,您最了解保護草原它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您談談這方面的情況?

  蘇:我們國家的草原在解放初期的時候,還是比較好的,它的生産力和它的草地的生長狀況,跟世界上溫帶的草原的國家,像美國或者是前蘇聯沒有多大差異,但是解放以來,由於要解決糧食的問題,由於人口的壓力,由於對資源一些不合理的利用,引起了我們國家草原牧區草原大面積的退化,到目前為止,我們所調查的情況,在剛才賈局長説的,我們國家西北地區和青藏高原這一些草原地帶的草原,基本上90%以上都出現退化狀態,産草量下降了30%,有的地方甚至於下降了50%,還有就是我們國家為了解決糧食問題,我們國家曾經經過草原四次大的開墾,前後開墾了大概2億多畝草原作為耕地,而這些開墾的草原,這些耕地並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一旦把草地裏面多年積累下來的營養物質消耗以後,就撂荒了,變成了沙地,這些地方當然自然就颳起了沙子。

  賈:已經開的荒有一半被撂荒,撂荒以後很快就沙化。

  蘇:另外我們國家對草原過去制度上也還有些欠缺,管理上有些欠缺,不夠太嚴謹,有很多的人跑到草地上進行濫挖、濫割、濫摟,比如説挖中草藥,挖乾草,割麻黃,還有在青海這些地方,在草地上挖金,把一些草地植被給破壞了,破壞以後又沒有很好地掩埋或者恢復植被,這種情況也造成我們國家的草原産草低,和草的植被狀況受到了很嚴重的破壞,載畜力下降,再一個就是人口的增長,家畜的增長,我們解放以來草原面積是在不斷減少,因為開墾的關係,還有其他一些關係,但是草原的人口很大地增長,我們草原的生態容量有些地方已經超過了國際上已經公佈的警戒線了,按照道理在荒漠地區一平方公里5個人,我們可能達到了11個人,草原地區國際上大概11個、12個人,我們有的地方達到了60多人,人口的增長就必然引起家畜的增長,我曾經在西藏作過一些調查,30幾年西藏當雄縣,它的牲畜人均所佔有的牲畜20個羊單位,沒有變化,主要是什麼?主要是人口增長引起的。

  主持人:前不久中國國務院頒發了關於加強草原保護與建設的若干意見的文件當中,把保護草原的制度建設當作很重要的任務來抓,並且要求建設基本草地保護制度、草畜平衡制度還有劃區輪牧和禁牧制度,這三項制度,那您談談這三項制度?

  蘇:好的,第一項就是關於草原的保護制度,草地是牧民生活的基本的來源,我們應該像保護基本農田一樣把草地作為基本農田來保護,這是一種,這種基本的草地是什麼草地呢?就是重要的牧民的放牧場,割草場,還有牧民從事飼料種植的草原當中需要種植的一些地方,還有草原的自然保護區,這樣一些地方應該作為基本的草場,這些地方是不允許再破壞了,不允許其他人把這些草原給蠶食了,還有就是我們江河源頭的一些很重要的具有生態意義的一些草場,這一類的地方也應該保護起來,應該作為基本生態草場來保護起來,這是一個保護制度。第二個就是草畜平衡制度,草畜平衡制度就是根據草地的生産力,安排我們草地能夠養多少牲畜,這就叫草畜平衡,就是説草地能産一百斤草,你就只能夠安排能吃一百斤草的家畜,你不能夠超載地過牧,那就是過度地利用草地,造成退化,最近農業部制定了草地合理載畜的標準,大家都應該按照草地合理載畜的標準來安排自己草場的合理的、科學的、適宜的載畜量,這也就是草畜平衡制度。還有就是劃區輪牧和休牧和禁牧的制度,輪牧是這樣的,就是我們國家草地應該是輪換使用,不能夠一個草地給它全部吃光了,那不行,還有就是休牧,就是在春天的時候,牧草剛剛返青不久,三片葉子以內的時候,這個時候應該不允許放牧,放牧以後把它的生長點都吃掉以後,牧草就發育受阻了。還有就是在秋天的時候,植物光合作用要把營養轉入到根系裏面,以備越冬,明年再萌發,這個時候也應該適宜減少放牧量,適當地不要放牧,這就叫作休牧。禁牧是什麼?對於嚴重退化的地區,還有生態非常脆弱的地區,這些地區就應該禁止放牧,把它圍封起來,保護,讓它恢復,讓它重建,這就是我們所説的輪牧、休牧和禁牧。

  主持人:在中國的許多牧區已經在實施類似這樣的措施了,為了讓這種措施制度化,賈局長,您覺得各地在以往的基礎上還需要做哪些工作呢?

  賈:我想這三項制度是非常好的制度,但是讓它制度化,首先要儘快地把它法制化,也就是説在草原法修改的基礎上,對於這三項制度要儘量地用法制的形式給它固定下來,國務院已經授權農業部以及有關部門,儘快地制定像草畜平衡的管理辦法,還有像基本草牧場的管理辦法,制定這些制度。第二是要儘快地向牧民做宣傳工作,讓牧民自覺地接受這些制度,比如説草畜平衡制度,牧民現在普遍地是超載過牧,據我們測算,草原的超載是超載了36.1%,也就是説本來一隻羊吃的,現在要1.361隻羊吃這塊草,那就很快加速了它的退化,可是這個羊是農民自己的,我不能強迫他把它拿走,不能強迫他把它殺掉,這樣就要説服牧民,讓牧民自覺地,從長遠利益來看,不要使草場退化,讓他自覺地減少牲畜的頭數,但是減少牲畜的頭數恐怕要有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國家要拿出資金來建設草原,使過牧的草原變成不過牧,也就是説增加了草,才能使增加的畜能夠活下去,我們原來説過,剛才説的禁牧和禁漁是不一樣的,禁漁只管人的一張嘴,魚在海裏它照樣吃,禁牧它不光管人的一張嘴,還要管牲口的一張嘴,我不能説禁了我就不管它了,那不行,所以國家必須用一些陳化糧、儲備糧來支持農民在禁牧的同時,保障農民的生活,這是政府要做的。第三件事我覺得是要改變生産方式,也就是不能説(牲畜)養得越多越好,而是我賣得越多越好,商品畜越多越好,畜群要加快週轉,這樣使冬天的牲畜養得越少越好,全是母羊,明年生出的羔子就全都賣掉,這樣對草場的壓力就小得多了,另外要養一些改良畜種,一些好的品種,使它的價值高,雖然牲畜少了,但是牧民的生活(來源)沒有減少,這需要政府的引導。

  主持人:賈局長,這三項制度的建立會對中國整個草原的保護工作産生什麼樣的變化?

  賈:如果三項制度能夠真正落實,可以從根本上改變我國草原的持續退化這種局面,能夠使草原休養生息,能夠恢復以前的風吹草低見牛羊這個茂盛的這種場面,對生態環境、對牧民生活、對草地畜牧業都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另一方面也從落後的傳統的畜牧業能夠逐漸變成現代化的、集約化的養殖業,這個使草地畜牧業的科技含量增加,使牧民的收入能夠增加,使草原的生態能夠得到改善。

  主持人:在國務院頒發的關於加強草原的保護和建設的若干意見當中,強調堅持生態優先,兼顧牧民的生産、生活和地方經濟的發展,也就是説要保護草原的可持續發展,怎麼樣才能讓草原的可持續發展真正地落到實處呢?

  賈:這確實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因為不是像有些人想的,我草原只要禁了,我只要圍了,我只要封了,草原就能得到恢復,因為草原上還有人,還有牲畜,如果不讓牲畜吃飽,老百姓就沒有收入,牧民還要繁衍生息,所以必須把老百姓的利益和生態建設密切地結合起來,生態建設才能得到保證,才能得到成功,如果老百姓是抵制的,那肯定生態建設是搞不好的,所以在這方面國務院已經做了很多比較週密的安排,剛才蘇教授説的,準備拿出糧食,準備拿出錢,對於牧區來説,實際上按照世界各國的經驗,也就是説全放牧,100%放牧是最經濟的,因為不需要多少投入,像澳大利亞、新西蘭,它完全是放牧的,所以它的畜産品是最便宜的,現在讓牧民,原來是好好地在那放牧呢,雖然是生態破壞了,可是他收入沒有減少,你現在不讓他放牧了,讓他去舍飼,這樣他的成本就要增加,這樣國家不拿出補貼,沒有投入,不給牧民解決一些問題,你這個禁牧是禁不住的,所以一方面國務院已經授權西部辦&&,儘快地拿出已墾草原的退耕還草的辦法,也就是説準備出糧食,準備出資金,一方面搞建設,一方面補貼牧民的生活,補助飼料的不足,這樣使我們的工程能夠進行下去,就是使生態既能改善,牧民的生活不至於下降。

  主持人:就像前面説的,在實際的操作當中就會遇到這樣的矛盾,就是保護生態和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在具體的操作當中,怎麼樣來擺正這兩者之間的關係?怎麼樣解除它們之間的矛盾呢?

  蘇:實際上剛才您講的可持續發展,就是應該在我們的草原地區實現人口、資源、環境和經濟的協調發展,這個協調發展什麼樣子呢?就是人口的增加應該符合我們再生資源的增加,對資源的消耗應該與再生資源的重新的再生産應該取得平衡,還有就是對生態環境的破壞,與在另外一個地區生態環境的修復應該是平衡的,這樣才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也就是説人口、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破壞,這幾個應該是零增長,所以我們在這裡面怎麼辦呢?人口我們要控制,資源的消耗,這裡消耗了,我們要拉出來建設,在另外一個地區要補充這些資源,對於生態環境,這個地方過牧了,我們要拿出錢來讓它恢復,或者在另外一個地方進行恢復,這樣才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因此我們國家在牧區也要推行我們國家計劃生育的政策,牧民不能夠無限地這樣人口增長,對於草原要實行按照草原的生産的承載能力,來安排家畜生長的産量,對於生態環境要進行監測,一旦草原進行了破壞以後,我們要採取辦法,一個是減少放牧量,第二個要進行人工改良,讓它自然地能夠恢復起來,這樣才能夠做到可持續發展。

  賈:而且國務院也出臺重要的政策,保證我們這些制度的實施,一個重要的政策就是草原的承包到戶的政策,也就是説草原要真正承包給牧民的家庭,讓他的責、權、利是統一的,他養的牲畜和他自己草原的建設是一致的,才能夠使牧民自己拿出錢來搞建設,他認為不是説這個牲畜是自己的,草原是國家的,可以吃草原的大鍋飯,這樣就把草原分給牧民,由牧民長期承包,這樣才能保證牧民建設草原、保護草原的積極性。

  主持人:趙俐婷 責任編輯:王冬妮 導播:滕雙雙 字幕:寧小鴻

- 返回 -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