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視指南 |  新聞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體育頻道 |  生活頻道 |  國家地理 |  西部頻道 |  廣告頻道

本期內容     往期查詢         



逐步推進中國社會保障體制改革


  2002年10月25日

  主持人:您好觀眾朋友,歡迎收看《中國報道》。社會保障制度是國家和社會依法對社會成員基本生活給予保障的社會安全制度。國家建立社會保障體系的目的是通過利益的再分配,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求,維持社會的穩定,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安定的社會環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建立起一套計劃經濟下的社會保障體系,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化,特別是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中國社會保障體制改革也在逐步推進。從今年7月初完成的中國低保工作到8月底提出的年底實現全國養老保險金的社會化發放,中國的社會保障體制改革正在穩步進行。就中國社會保障體制改革的一系列問題,今天我們將在演播室採訪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副局長王延中教授,好,首先請看記者從遼寧發回的報道。

  在中國社會保障體系的改革過程中,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為社會保障體系最後一道“安全網”,是中國國家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內容和基礎工程。根據國務院99年正式頒布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條例》規定,地方政府把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資金列入財政預算,家庭人均月收入低於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城市居民均可申請領取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今年74歲的國企退休職工張德春是遼寧省瀋陽市沈河區二經街道永環社區的居民。他與老伴帶著13歲的孫女三個人相依為命,屬於最低生活保障金的發放對象。

  瀋陽市國企退休職工 張德春:我有退休金,每月550元(人民幣)。(我們家)三口人,一般來説,生活比較不富裕。

  依據《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條例》,瀋陽市政府根據當地生活水平和經濟發展狀況,制定出瀋陽市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為每人每月206 元。人均月收入不足206元的家庭就依據其具體的收入狀況,按人口補足其未達標的部分。比如張德春一家三口,每月僅550元收入,沒達到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按規定,永環社區社會保障辦公室應對張德春的老伴及孫女每月發放65元的最低生活保障補助,以保證其家庭每月總收入達到618 元,人均月收入達到當地最低生活保障標準。並且,整個低保資金的發放、落實,已經形成了一整套嚴格、規範的程序。

  瀋陽市永環社區主任 郭淩波:我們(申請低保)這個程序,還是很規範的,首先要個人申請,集體討論,跟蹤調查,鄰里調查,還要張榜公佈兩次,最後申報到上級。

  在瀋陽,像永環這樣的社區共有1289個,每個社區都按照國務院以及省政府規定的政策標準,調查、測算出本社區內低於保障標準的人數,按月足額落實、發放。這樣,中國政府以社區為單位,把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落到了實處。

  中國國務院總理朱鎔基三次到遼寧考察社會保障體系的改革情況,提出社會保障體制要與經濟發展相適應,將遼寧在社會保障體系方面獲得的經驗推廣向全國。據民政部統計,遼寧省在今年6月實現了全省城市低保的“應保盡保”。

  瀋陽市民政局局長 張穎:瀋陽國有企業比較多,下崗工人比較多,困難也比較大,低保作為社會化管理的最後一道防線,從我們瀋陽市來看確確實實起到了穩定社會提高生活質量的作用。

  社會保障制度關係到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健康發展,市場經濟體制迫切要求建立與之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在中國社會保障制度50年的發展歷程中,前三十年是以《勞動保險條例》為代表的“低工資、多就業、高補貼、高福利”的國家包著企業,企業包著職工的統包政策。這種保障制度是計劃經濟的産物。9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和建設的步伐明顯加快。

  瀋陽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局長 劉波:瀋陽市的社會保障體系,應該説現在初步建立起來了。通過社會保障體系網絡的建立,建立醫療保險的查詢臺,建立養老保險的(查詢臺),通過電話可以自動查詢個人的繳費情況,為(企業)職工提供更多的方便。

  中國政府以遼寧為試點,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開始,在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等各方面逐步展開了健全社會保障體制的建設。

  記者:遼寧是我國的老工業基地,國有企業改革和産業結構調整的任務重,難度大。中國國務院總理朱鎔基日前指出,遼寧省社會保障制度改革試點的成功,對在全國的推廣具有重要意義。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只是這一體系的第一步和開始,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和醫療保險等方面也正在進行中。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確立以來,企業成為市場經濟運營過程中的主體,因此,在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過程中,建立和完善各種社會保障制度,對於減輕企業負擔、促進企業發展、推進企業改革、保持穩定都是至關重要的。

  孫孟孚一家三代人,從老母親齊世英到女兒孫欣欣,都是鞍山市國有企業的職工。他們作為不同時期的國企職工,對保障制度的變革有著切身的感受。

  鞍山市國企職工 孫孟孚:我1958年參加工作,參加工作那年就知道有一個企業保險。那時候只要好好工作,將來就不用考慮生老病死了。自從社會保障開辦,我們從那以後呢,每個月都到附近的中國工商行的社保發放點取工資,就不用考慮今後的生活問題。每個月,都(像)正常開工資一樣。

  孫孟孚母親 齊世英:我一個月400塊錢,社保實施以後,(領養老金)都在銀行,咱月月去開銷。

  社會保障資金的籌措落實、足額發放一直是社會保障的核心問題。中國社會保障金的發放以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為特色。以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為例,城鎮所有企業及其職工必須履行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的義務,企業的繳費比例一般為企業工資總額的20%,個人繳費比例為本人工資的8%。企業繳費全部進入社會統籌基金,而個人賬戶基金完全由個人繳費組成,並且要求個人賬戶全部做實,不能挪用。孫欣欣作為在職職工,根據國務院針對養老、醫療、事業的各項制度規定,每月繳納養老保險金、醫療保險金和失業保險金的比例分別為本人工資的8%、2%和1%。也就是説她每月需要為自己今後養老、醫療等方面的社會保障付出工資的11%,落實了個人社會保障的部分資金來源。

  獨立於企業之外的,以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社會保障金籌措制度解除了企業作為獨立的市場運營主體所不應承擔的社會負擔。中國正逐步推進社會保障體制改革,如何在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又保障人民生活,保持社會的穩定,是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鞍山市市長:(我們)按照國務院提出的,保障資金多元化,保障制度規範化,保障金的發放社會化,這樣獨立於企事業單位之外的社會保障體系,這樣一個思路來運作我們的保障體系改革。

  加快完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事關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為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促進結構調整、維護社會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這種新保障體系的建立,正是中國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加快市場化步伐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是政府改變職能,調整政企關係的具體方式。

  記者:建國以來,中國的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水平都的到了極大的提高,同時,與經濟社會發展以及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社會保障體系也在不斷成熟,不斷完善中,並將發展成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能夠最大限度維護人民根本利益的社會保障體系。中國報道記者張斌瀋陽綜合報道。

  主持人:這裡是《中國報道》,歡迎各位繼續收看。圍繞中國社會保障體制的有關問題,我們現在開始採訪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副局長王延中先生,王教授您好,歡迎您來到我們的演播室。隨著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中國的社會保障體制由改革開放初期的市場經濟的配套體制,轉變成現在市場經濟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這種中國的社會保障體制的一種發展趨勢體現了什麼?

  王:這種趨勢應該説體現了多方面的含義,一個含義就是體現了我們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原來我們的社會保障制度是單位保障制度,也就是説職工他的生老病死都要由單位來解決,現在單位它可能有生有死,在市場經濟中優勝劣汰,我們完全信賴於企業保障的職工,他可能就面對著失去保障的這種危險,失去這種保障,對社會安定、對這些職工的生活甚至生存都是很大的威脅,從單位保障向社會保障這麼一個轉變,就把社會成員從信賴於一個單位,依附於一個單位,變成一個在勞動力市場上可以自由流動,他的權利尤其是社會權利得到充分的保護,這麼一個變化,當然我們這個變化還反映出我們國家對社會保障制度的認識是一個深化,作為配套措施的時候,總是把社會保障作為一種是應輔助的部分,覺得社會保障僅僅是為了國有企業改革,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而進行的一種配套措施,但現在來看,社會保障它不僅僅是一個比較完善的市場經濟所必不可少的部分,而且是促進這個經濟體制轉軌所必需的一個支柱,沒有這個支柱,這個經濟體制的轉軌就可能出現很多問題。但是從國際的角度來看,這個趨勢也是符合國際潮流的,單位保障轉向社會化的保障,意味著更多的社會成員都加入了這個社會保障體系中來,也意味著一少部分的人群他遇到風險的時候,有更多的人來承接這種風險,這種承接風險就意味著社會的穩定度增加了。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都有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而我們國家在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軌的過程中,也把社會化的保障制度作為建設的重點之一,應該説是高瞻遠矚。

  主持人:雖然中國社會保障體制就存在在我們每個人的生活當中,甚至每個人的周圍,但是具體什麼是社會保障體制,它包含了一些什麼內容,我想不是每一個人都知道的,您講一下,中國的社會保障體制它究竟保障的是些什麼?

  王:社會保障制度這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不同的國家對社會保障的內涵有不同的理解,比如説歐洲的國家把社會保障稱之為社會福利制度,而在美國它的社會保障往往特指他的養老保險或者養老保障,作為我們國家,社會保障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有三個制度是最基本的,也就是社會救助制度、社會保險制度和社會福利制度,其中我們國家又把社會保障制度的重點放在前兩個制度上,社會救助制度和社會保險制度,什麼叫社會救助制度呢?社會救助制度是指社會對特定的困難群體面臨生存危機的時候,給予物質的和其他類型的這種物質幫助的制度,比較典型的就是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那就是説我們國家很多地方制定一個,比如説在城鎮地區制定了城鎮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線,凡是低於這個最低生活保障線的城鎮居民,他就可以申請獲得最低生活保障的補償,他怎麼獲得呢?比如説北京市最近通過的城鎮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線是285元每個月,如果這一家有三口人,也就意味著他這一家至少這一個月的收入應該達到855元的收入,如果這一家只有一個職工,一個人工作,他的收入是700塊錢,假如説那麼他和最低生活保障線的855元相比還有155元不夠。

  主持人:在這種情況下他就可以申請低保?

  王:對,他就可以申請低保,然後他向民政部門來申請,低保部門對他的收入情況進行核查之後,的確證明他的收入低於最低生活保障線,就給予他補償,也就是不是855塊錢全部給他,而是扣除他的幾百塊錢之後,把差額給他,這就是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社會保險制度它是針對勞動者有些地方也包括勞動者的家屬,對他們的生老病死遇到的風險給予幫助,他需要勞動者在工作的時候,拿出收入的一部分來,加入到社會保障的機構,他需要交費,而當遇到風險的時候,他才有資格來得到這種社會保險的補償,社會救助是不需要交費的,社會保險一個特徵就是它需要交費,而且還有一個特徵就是在某某程度上來講,交費的數量和你得到的補償的金額還有相關係的,有一定的聯絡,比如説我在工作的時候,我的工資比較高,我交的養老保險金就比較多,我的個人賬戶的養老保險金平均到我的退休金裏就比較高。社會保險還一個特點,就是説社會保險它畢竟不是商業保險,它有一定的社會供給性,交納費用高的群體他不一定得到的是同比例的回報,而交得比較少的勞動者,他將來得到的保險補償可能要高於他交納的費用,比如説已經離退休的人,他可能沒交過保險金,他現在已經退休了,他的保險金從哪來呢,他需要在職的職工為他提供保險金,然後給他返還過來。所以社會保險的這種供給性和這種再分配的轉移性,使它成為社會福利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的一個很基本的特點,這個特點的存在,它就和商業保險區別開來,也是勞動者能夠積極參加這種保障制度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主持人:這些年來中國在社會保障體制方面都做了些什麼工作?

  王:應該説我們國家和政府近年來對社會保障的重視程度是大大加強,工作也非常有力度,保障的各個層面,社會福利、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甚至包括優扶安置、社會互助以及商業保險各個領域都做了很多工作,其中在城鎮企業職工的養老保險、城鎮職工的醫療保險、城鎮職工的失業保險、城鎮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這幾個方面的成效是比較突出的,首先我們看一下城鎮企業職工的養老保險,在1997年之前,我們國家就已經進行了城鎮企業職工養老保障制度從單位保障向社會化保障轉軌的這麼一個試點,1997年8月份國務院通過了一個關於建立城鎮企業職工統一的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又建立一個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統一的企業養老保險模式,在醫療保險方面,1998年12月份國務院通過了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決定,從1999年開始,我們國家對城鎮職工的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就逐步推開,它也是按照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模式進行。第三個方面就是失業保險制度的建立,1999年國務院頒布了城鎮職工失業保險條例,企業職工所在的單位由企業還有其他一些事業單位要向失業保險基金交納一定比例的費用,職工個人也要交納一定比例的費用,從99年開始我們的失業保險制度基本上建立起來了。

  主持人:王教授,這個問題我們先談到這,廣告之後我們再接著談。觀眾朋友,圍繞中國社會保障體制改革的一系列問題,我們正在採訪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副局長王延中教授,稍後歡迎繼續收看。

  主持人:資金問題始終是社會保障問題的核心內容,中國政府在資金的籌措、落實以及監督方面都有什麼措施呢?

  王:資金問題是社會保險運行的基礎,如果資金不到位,所有的社會保障的承諾就會落空,與國際相比,我們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應該説還是一個起步階段,社會保障基金主要是叫社會保險基金,就是我剛才談到的社會補助與個人賬戶相結合,這個費用是需要勞動者和單位共同交納的,這個交納到社會保險的管理部門,就組成了社會保險基金,這個社會保險基金它是一個社會保障制度的,因為社會保險是社會保障的一個部分,所以它主要是解決社會保險的費用,社會救濟制度剛才我們談到的應保盡保的一些群體,這些費用是來源於財政,它是稅收部門或者是稅務機關通過徵稅,納入到財政部門,然後財政部門再把這個錢用其在應保盡保的人群身上。

  主持人:這屬於財政撥款。

  王:這屬於財政費用,所以這兩個渠道目前我們國家沒有合一,一個叫稅收,一個是社會保險費,所以這個企業能否按時交費,個人能否按時交費,成為社會保險基金能否得到足夠的資金的一個很重要的前提。通過多種渠道,解決社會保險基金的籌集問題,政府是下了很大力氣的,這幾年成效也比較顯著。

  主持人:由誰來監督它得到落實呢?

  王:籌集來的資金由勞動部門來進行測算,把這些資金我們是叫收支兩條線,把這些基金就拿到財政專戶,由財政部門專戶辦理,需要支出的時候,由勞動保障部門把支出的額度報到財政部門,財政部門把資金髮放出去,目前還是政府部門來進行管理的,但是我們也有些審計還有一些立法的機構監督,還有一些社會監督,在社會保險徵集的條例裏面,對資金的監督和使用也作了明確的規定。

  主持人:完成了低保可以説是社會保障體制的又一次進步,要針對計劃經濟下形成的那種國家和企業來完全保障和承擔企業職工的一些社會福利,針對這個中國在城鎮養老還有失業、醫療保險方面應該怎麼做?

  王:從2000年12月開始,國務院確定了在遼寧省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方案的試點,綜合的改革試點,在其他省可以選一個試來進行改革的試點,在這個試點裏就提出了一個目標,中國未來的社會保障制度,它是一個多層次的保障體系,它的資金來源是多渠道的,叫多渠道籌集資金,它的管理是法制化的管理,在具體運營和管理中,是社會化的管理,應該説這個目標還是比較準確的,但是實現這個目標的路是很漫長的。

  主持人:目前我們看到的社會保障體系是針對城市居民的,其實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的人口遠遠多於城市的人口,針對農村有沒有什麼社會保障體系?

  王:這個問題是很重要的,就是説我們國家在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中,把它的重點目前是城市居民,尤其是城市職工,但是相當數量的農村居民還沒有得到最基本的社會保障制度的保護,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當然從發達國家來看,它的社會保障制度也是逐步從城市、城市職工,逐步延伸到全社會的成員,我們國家正在這個過程中,短期內全面覆蓋到所有的社會成員是不可能的,也不現實,但這並不意味著農村就不需要社會保障,就不應該建立適合農村實際情況的社會保障體制,我認為目前我們國家關於農村問題的保障有一些就是不太明確的地方,一個認為農村不需要,第二個認為農村應該和城市一樣,其實農村既需要,但它不需要和城市一樣,比如農村需要,它最需要的一些基本的社會救濟制度,就需要我們國家政府要拿出很大的力量來,建立最低的農村的扶貧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還有醫療救濟制度,還有一些教育的救助制度,在這些方面國家花大力氣,把政府的作用重新發揮出來,這是很必要的。在農村社會保險制度方面,目前也是有一種觀點認為它不必要,但是就全國來講,可能還不可能建立全面的農村的社會保險制度,但是對一些發達的地區,在城市郊區的農民,他的收入水平已經比較高了,為他們建立一定程度的社會保險制度,養老保險、醫療保險我覺得也是可行的,所以也不需要全國統一的農村的社會保險制度,但是需要各個地方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建立適合本地情況的農村的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我們對農村的其他保障體系也可以來進行探討,這些我覺得應該説我們國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這些問題在發展過程中逐步解決,但這個問題的確很重要,應該把它看成和城市保障一樣重要的問題。

  主持人:好,王先生,今天咱們圍繞中國社會保障體系方面的問題就談到這,感謝您來到我們的演播室接受採訪,謝謝。觀眾朋友,今天的《中國報道》節目就到這,感謝您的收看,再見。

  主持人:趙俐婷 責任編輯:廖維 記者:張斌

  導播:滕雙雙 字幕:寧小鴻

- 返回 -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