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視指南 |  新聞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體育頻道 |  生活頻道 |  國家地理 |  西部頻道 |  廣告頻道

本期內容     往期查詢         



各國首腦鄭重承諾 共同推進可持續發展


  2002年8月26日至9月4日在南非約翰內斯堡召開了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這是繼1992年在巴西裏約熱內盧舉行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和1997年在紐約舉行的第十九屆特別聯大之後,全面審議《21世紀議程》執行情況,重振全球可持續發展夥伴關係的重要會議。包括中國總理朱鎔基在內的104個國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腦及非政府組織的代表參加了此次會議。會議形成了今後工作面向實際行動的戰略與措施,以積極推進全球的可持續發展。就此次首腦會議以及世界可持續發展的相關問題,在稍後的演播室裏我們還將採訪中國社會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潘家華和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秘書長張昆明先生。

  為了孩子和地球的未來,人類迫切需要建立一個充滿希望的新世界。在各國領導人的這一承諾中,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4日降下了帷幕。在4日晚舉行的閉幕式上,領導人和代表們最後通過了兩份重要文件--《執行計劃》和作為政治宣言的《約翰內斯堡可持續發展承諾》。

  《執行計劃》提出了一些新的環境與發展目標,並設定了相應的時間表。各國政府、非政府組織和企業等還宣佈了220多項可持續發展"夥伴計劃",重點涉及大會所確立的健康、生物多樣性、農業、水、能源等五大主題,總金額達到2.35億美元。

  各國領導人在政治宣言中再次鄭重表達了實施可持續發展的承諾。他們表示,將聯合採取行動以"拯救我們的星球,促進人類發展,並實現共同的繁榮與和平"。各國領導人還承諾,將加速實現本次會議上達成的、有時間限度的社會經濟和環境目標。

  大會主席、南非總統姆貝基在閉幕辭中説,2日首腦級會議開幕時,5個孩子在發言中對我們大人感到失望,經過這幾天的努力,我們所有的人都相信孩子們不會再對我們失望,"我們將採取實際行動"。

  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在4日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指出,會議將進一步促使國際社會走向"減少貧困與保護環境兼顧的道路"。他説,此次首腦會議使可持續發展變成了現實。"

  聯合國秘書長 安南:雖然有些人會失望,我們沒有完全地實現原先所企盼的結果,但是我想我們已經取得了成功,我對所取得的成果也很滿意。可持續發展堅定地回到了議事日程上。我們認識到我們必須維持發展和環境之間的平衡。我們已經動員了全世界的人,非政府組織,商務部門和政府。

  本次會議是迄今在可持續發展領域召開的最大規模的國際會議。包括104個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在內的192個國家的1.7萬名代表,在為期10天的會議期間,就全球可持續發展現狀、問題與解決辦法進行了廣泛的討論。宗旨就是為了促進世界各國在環境與發展上採取實際行動。

  會議分為全體大會和正式峰會兩個階段進行。8月26日開始的有7000多名政府和各界代表參加的全體大會圍繞著健康、生物多樣性、農業、水、能源等主題進行了廣泛討論,在大多數問題上達成了共識。9月2日至4日的正式峰會上,各國的元首和政府首腦進行了一般性辯論,認可了全體大會的一些共識,從而促使世界各國在可持續發展領域能夠採取實際行動。

  各國領導人在一般性辯論中就環境與發展問題闡述了各自看法。東道國南非總統姆貝基指出,全球的貧困和環境問題仍十分嚴重。他希望這次大會能確定具體目標,産生實際結果。

  南非總統 姆貝基:我們可以而且必須聯合行動,確保一個實際的和可以看得見的全球發展進程,從而可以在保護地球生態的條件下消除貧困和實現人類進步。

  中國國務院總理朱鎔基率中國代表團出席了會議,並代表中國政府發言,向世界宣告了中國堅定不移地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決心。闡明了中國政府促進可持續發展包括深化對可持續發展的認識等在內的五點主張。

  中國政府總理 朱鎔基:我謹代表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在此宣佈,中國政府已經核準《京都議定書》。主席先生,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將堅持不懈的作出努力,以行動來實踐諾言,堅定不移的走可持續發展之路,一如既往地積極參與國際的環境合作,與世界各國一道,為保護全球環境,實現世界可持續的發展,攜手奮進。

  部分歐洲領導人不約而同地談到了《京都議定書》問題。德國總理施羅德在5分鐘的大會發言中用了近一半時間談論《京都議定書》問題。他説,德國、奧地利和捷克最近幾週遭受了歷史上最嚴重的水災,一些人喪生,數千人流離失所,歷史城市受損。

  德國總理 施羅德:全球範圍內極端天氣越來越頻繁,清楚地表明氣候變化已經不是一個令人懷疑的預測,而是一個殘酷的現實,全球所有的大陸和幾乎所有國家都一樣。這個挑戰需要我們所有的人採取果斷的行動,因為維持我們生命和下一代的未來的自然資源已經岌岌可危了。女士們先生們,這就是為什麼這次會議應該號召所有的國家儘快批准《京都議定書》,以便它在今年底前就能付諸實施。

  英國首相布萊爾也表達了類似觀點。

  英國首相 布萊爾:《京都議定書》是正確的,所有國家都應該批准。但是《京都議定書》只能減緩當前的破壞環境的速度,如果要徹底改觀,我們還必須大量地減少污染,而且至少現在應該開始確定方向了。

  眾所週知,世界排放大國美國是拒絕《京都議定書》的。

  一些發展中國家領導人在大會發言中呼籲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敦促發達國家在資金、貿易、債務和技術等方面為發展中國家提供更有力支持,落實1992年裏約地球首腦會議上就提出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巴西總統卡多佐認為,現在是國際社會在可持續發展上採取行動的時候了,國際社會必須在經濟繁榮、環境保護和社會公正之間尋找到平衡。要實現這一點,必須以“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為基礎,建立全新的可持續發展模式。

  印度尼西亞總統梅加瓦蒂也強調説,國際社會必須考慮到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發展能力上的差別,必須將注意力集中到全球化給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帶來的影響上。

  國際輿論普遍認為,約翰內斯堡首腦會議為當今領導人提供了一個作出具體承諾的重要機會,將為全球可持續發展進程注入新的活力。

  中國一直積極支持可持續發展。1992年,中國政府代表團出席了裏約熱內盧環境與發展大會,簽署了《裏約宣言》、《21世紀議程》等文件,向國際社會表明了我國政府積極推進可持續發展的立場。裏約會議以後,我國從自己國情出發,制定了《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將可持續發展戰略作為實現現代化的一項重大戰略,在納入計劃、能力建設、宣傳教育、地方試點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主持人:圍繞剛剛閉幕的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的相關情況,現在我們開始採訪張坤民秘書長和潘家華副主任。首先歡迎兩位到演播室接受我們的採訪。兩位一直都在關注著這次會議的進程,現在會議已經結束了。所以首先第一個問題,我想請兩位談一談,你們認為這次會議最大的特點是什麼?秘書長。

  張昆明:我認為這次會議有這麼三個特點,第一它的級別很高,規模很大,而且可以説超過了十年前的裏約會議,因為那次我記得是102位國家元首或者政府首腦,這是104位,上回是178個國家,現在是192個國家。再一個就是可持續發展就更加深入人心,這次通過的宣言是要比裏約宣言又更發展了一步。再一個就是這次搞了一個執行計劃,具體行動比裏約更加具體。所以我認為這次會議很有收穫。

  潘家華:這次會議我覺得最大的亮點是務實,1992年的裏約會議,那一個我們説是一次務虛的會議,那一次會議上有很多框架性的公約沒有實質性的內容,所以説是務虛。這一次就非常實在,所有的都圍繞一個實字。這個行動方案中間涉及到水、能源、農業、衛生健康、生物多樣性保護,都有具體的目標,都有時間表。所以非常務實。所以這次會議也叫行動峰會。

  主持人:我記得在會議剛開始的時候,可以説還是就一些可持續發展的觀點還有一些分歧,因為在發達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有一些在協議的談判方面還是有一些分歧。所以有些人預言,説這次會議可能不會達成什麼特別具體的成果,可能會無果而終。但是從這次會議結束的情況來看還是非常好的,達成了很多具體的成果,對於這次會議上達成的成果,你們兩位是怎麼評價?另外你們認為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具體的成果?

  張昆明:因為全球環境問題,它確實是客觀存在,不是虛構的,比如提到的德國、捷克,這些水災的問題,現在看來水災不光是發生在發展中國家,大家覺得是很大的災難,在發達國國家也出現了,而且還有人喪生這個情況。所以它是一個現實的問題。既然全球變暖是一個現實問題,原因大多數科學家也承認,是二氧化碳這些溫室氣體造成的,那就要靠大家來努力,當然光靠一個國家是不行的。所以應該説南方、北方國家都互有所求,這就是可以合作的一個基礎。但是另外一方面,有些國家又堅持它本國的利益,它不願意對現在這個利益分配做出調整,不願意改變它的生産模式和消費模式,這樣它就會有分歧,有分歧就會有鬥爭。所以這個談判是非常艱巨的,因為這個談判不是一年、兩年了,實際上在裏約會議前,氣候公約的談判和裏約會議上關於資金支持和技術轉讓的談判也非常艱苦,尤其裏約搞了十年以後,大家覺得著雖然有很多進展,但是正像安南説的,它這些進展比預期的要緩慢,比需要的還更晚,就是説大家對進展慢已經很不高興了,所以有些人覺得可能這次會議成就不會太大,我覺得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畢竟現在合作的需求,特別是人類意識的提高,還是能夠克服一部分國家,少量的國家,那種不願意參與合作的態度,所以這次會議我覺得取得的成果應該説是全球文明的勝利,人類的一個勝利。

  潘家華:這次會議有三個成果,中間有兩個亮點。這三個成果吧,一個就屬於政治宣言,那是一種表示政治意願的宣言,一種政治承諾,在這麼高級別的會議上,一般都會有這麼一個宣言。但是更實在的一個亮點,那就是務實,就是這個行動方案。所有的章節都非常實在,涉及到融資、發展以及具體的擺脫貧困,都是非常具體的一些指標。第二個亮點就是可持續發展的夥伴關係,這一點已經是從政治上的協定剝離出來,就是從政府與非政府之間,政府與企業之間,以及民眾之間,所有的方方面面的大家共同聯合起來,開展一種夥伴關係。

  主持人:但是從談判的過程來看,好像是非常艱難,有的談判好像是通宵達旦,對於通過取得這樣的成果,潘主任,您是怎麼評價的?

  潘家華:我覺得安南在首腦的圓桌會議上的講話,講到一點就是責任問題,這個責任包括三個方面,我們是互相之間有一種責任,就是各個國家相互之間有一種責任。我們對地球,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我們對地球有一種責任,我們還對未來有一種責任。這麼一種責任感,我覺得是大家達成共識的一個基礎。有這麼一種基礎以後,在談到具體問題的時候,肯定涉及到利益問題,一旦涉及到利益問題的話,這個爭論就不可避免,因為資源是有限的,即使是發達國家,他們的資源也是有限的,發展中國家由於優先問題並不在保護環境,而在於基本的生存、消除貧困,所以他們的優先問題沒有在環境方面,與發達國家有很大的差距,這個就造成一種分歧,這個是不可避免的。

  主持人:張秘書長,以您長期以來一直從事這個工作,並且關注可持續發展的問題,您總結一下,現在目前世界各國之間就可持續發展問題在分歧方面主要都是哪些方面?

  張昆明: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分歧以往歷來是表現兩個大問題,一個是資金的援助和技術的轉讓。所以資金援助就是基於共同的,但有區別的原則,比如具體來講,現在全球變暖了,二氧化碳在地球上空可以停留100多年,現在上面的二氧化碳可能是從英國産業革命以來,或者有人形象地説從蒸汽機發明以後産生的二氧化碳,成份要多一點。

  主持人:這是有人説的,英國承認嗎?

  張昆明:英國,我不知道,這是因為,特別是非政府組織有時候開玩笑或者形象地説,就是我們一些發展中國家,過去都在基本生存這麼一個低水平上,所以我們的責任應該相應小一點,他們應該大一點。現在出現問題了,不能説大家一樣來對待。所以有一個區別。我記得印度尼西亞過去的環境部長説過,他説他們首先開發利用了這些資源,破壞了環境,可是現在責任卻要我們來分擔,這既不公平,也不現實。另外一個就是技術轉讓問題,因為要解決這些問題,要靠科技,如果沒有科技,你光説是不能夠解決問題。但是科技就牽涉到知識産權,或者是技術轉讓問題,現在往往是發達國家藉口保護知識産權,而不願意以比較公平優惠的價格來轉讓技術。所以技術轉讓可以説這十年來進展甚微。所以這兩個問題是爭論的焦點。

  主持人:觀眾朋友,圍繞剛剛閉幕的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的相關問題,我們正在採訪兩位專家,廣告之後我們將接著談,歡迎您繼續收看。

  主持人:最開始的時候張秘書長談到了,這次參加世界首腦會的有104個國家,國家已經多了一、二十個了。但是恰恰這次美國總統布什沒有出席世界首腦會,您怎麼評價美國的一些作法和主張呢?

  潘家華:概括起來有這麼一點印像是屬於低調參與,居高臨下,低調參與表現在這次峰會上一般都是國家元首參加這次會議,而布什是屬於世界上期待最高的一位參加會議的人,而他卻缺席,讓國務卿參加。所以這個調表現比較低,而且在這個會前,很多國家都做出了很多具體的承諾,美國沒有任何新的承諾,沒有任何新的內容。所以它保持一種非常低的調子。居高臨下表現在鮑威爾,就是國務卿鮑威爾的講話中間,他這次講話中間對發展中國家完全是一種教訓的口吻,他説我們是需要給援助,這樣一些援助給什麼樣的發展中國家呢?要給那樣一些公正地、有效率地、聰明地立志於發展經濟的這樣一些國家,加了無限的條件在這兒。所以他實際上在這教訓人,所以我有這麼一個印象在這兒。從另外一方面來看,美國確實還是有些積極的姿態在這,不管怎麼樣。國務卿參加了這次會議,而且在這個會上也做出了一些具體的承諾,比如講他用10億美元開展一些發展中的援助和溫室氣體減排一些活動,應該來講這算是一個積極的跡象。所以世界還是希望美國參與進來,同大家一塊共同來實施全球的可持續發展。

  主持人:這次會議上達成的成果,能否在未來得到具體的執行或者説有什麼樣一些約束的方法促使大家來執行這個具體的行動?

  張昆明:我覺得有希望,為什麼呢?因為人的意識還是通過實踐能夠得到提高的,你看30年前很多人還不知道環境保護是怎麼回事。通過1972年聯合國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在斯德哥爾摩召開的,只有一個地球就開始深入人心了。那次成立了聯合國環境署,推動了這30年來全球一些環境保護工作的開展,應該説還是有效果的。當然1992年裏約會議的,我剛才提到的資金、技術問題進展比較慢,但是也不可否認在很多國家,包括我們中國在內,我們在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是做得比較堅決的,而且效果應該説也是明顯的。另外在國際問題上,有一些例子也還是成功的,我舉個例子,比如保護臭氧層問題,保護臭氧層是在80年代中期提出來,1985年締結了《維也納公約》,1987年締結了《蒙特利爾議定書》。後來經過一些修正,我們中國後來參加了。這個議定書資金問題解決得比較好,它設立了一個多邊資金,幫助發展中國家減輕為了淘汰這些剛剛發展的CFC,現在要淘汰了,幫助補償。這個所以進行也就比較好。我看到一個資料上寫的,有一張圖表示出來,從1994年開始,平流層當中的破壞臭氧層物質,平常叫做ODA,它的濃度已經開始降低了,這説明只要大家真幹,就像你剛才説的不要光説不練,而是真幹的話,破壞的物質還是有可能降低的。

  主持人:在這次的首腦會上,朱鎔基總理的講話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並且闡述了中國政府的五點主張,秘書長,我想問一下,下一步中國在可持續發展方面都將著力做哪些方面的工作?

  張昆明:我們今後肯定會按照中央早就確定的兩個基本戰略,科教興國和可持續發展戰略搞下去。去年國家計委組織了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一共有25個部門都對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的方方面面進行了研究,同時十五計劃當中,有很多專項計劃,都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精神。所以我覺得中國人倒是可以比較自豪地説,我們中國正是在按照自己的特點,同時也吸取國際的經驗,踏踏實實地在實施著可持續發展。所以我對未來還是充滿信心的。

  主持人:王世林 責任編輯:阮曉梅 導播:趙妍妍

- 返回 -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