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視指南 |  新聞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體育頻道 |  生活頻道 |  國家地理 |  西部頻道 |  廣告頻道

本期內容     往期查詢         



北京加大力度保護傳統文化


  主持人:人文薈萃的北京是世界聞名的文化古城,既有以美侖美奐皇家宮殿園林為載體的宮廷文化,又有以天橋地區的戲曲、曲藝為代表的市井平民文化。有史料表明,清代不同時期的著名人士比如紀曉嵐、林則徐、康有為、梁啟超等都把宣武門一帶作為政治、學術、文化活動的區域,遺留了大量的會館、名人故居和廟宇,並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京味兒地域文化。日前,北京市政府決定出臺一系列的措施,對宣武門天橋地區的歷史文化資源進行保護。有關這方面的問題,在稍後的演播室裏我們請來了兩位嘉賓,一位是北京市文物局局長梅寧華先生,另一位是北京市古代建築研究所研究員王世仁先生。首先請看記者發回的報道。

  解説:

  從區域的範圍看,這次北京公佈的傳統文化保護方案重點是宣武門以南,以天橋地區為核心的周邊地帶,這裡不僅是老北京市井文化的發源地,也是戀土難移的北京人不能忘懷的地方。尤其是那些歷經歲月滄桑,與眾不同的文化精粹至今仍然在舞臺上演。與人們的生活交融。專家指出,北京傳統文化保護的首要內容就應當是這些魅力獨特的藝術形式。京劇是地道的中國國粹,1790年徽班進京,形成于北京而得名,京劇的角色分生旦淨末丑,臉譜是它的最大特色,就是在臉上涂不同顏色,象徵人物的性格、品質和命運,京劇經過200多年的發展,日臻成熟,不斷煥發出新的活力。

  京劇演員 趙元俠:現在京劇的節目也很多,中國從清朝在皇宮裏就看京劇,一直留傳到現在,現在我們北京有四、五輩的人都搞這個,一直演京劇演下來了。所以説歷史比較悠久。尤其現在經過不斷地改善,燈光、布景、服裝、道具、表演、唱念坐打比以前老的更有新的發展。

  解説:

  當然,受到保護的不僅僅是京劇,研究北京歷史的學者認為,由於清朝實行滿漢分居的特殊政策漢族大量的文人雅士和平民百姓都家居在宣武門以南的地區,這裡成為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等重要歷史事件的發生地,也為民間樸素的藝術種類萌發提供了土壤,形成了風格迥異的宣南地域文化。

  北京市宣武區區長 魯勇:宣南文化保存它來講,它有八大系列,比如説以大柵欄為代表的傳統商業文化,以琉璃廠為代表的仕子文化,以徽班進京的戲曲為代表的戲曲文化,和一些歷史名人故居為代表的叫故居宅第文化。還有其他的像一些民族文化,還有其他的一些天橋為代表的民俗文化等等,這些都構成了北京宣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這些東西既反映了我們北京建城3000多年來的歷史文脈,同時又為今天北京這座邁向現代化大都市的名城增添了很濃厚的文化色彩。

  解説:

  保存文化精粹,首先要保護好文化精粹的載體,記者在宣武區採訪時看到,從古老的天寧寺塔到紀曉嵐故居,大量的會館、戲樓都在修繕過程中,這可不是簡單的施工,每一道工序都在文物保護專家的嚴密監近代下,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這些經歷了千載枯榮的建築一定會喚起人們不曾忘卻的記憶。

  記者:對於大部分的老北京人來説,在童年的回憶中,北京並沒有那麼多的高樓大廈,也沒有那些標新立異,種類繁多的娛樂休閒活動,那時候的人們大多生活在青磚灰瓦,幽靜曲折的四合院裏,聽京戲、逛廠甸,到天橋看看雜,幾乎是茶余飯後的主要內容。而這些孕藏著北京深厚文化底蘊和風土人情的活動,以然延續至今。在宣武門、天橋一帶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北京傳統文化、風光遊覽區。

  解説:

  乍看到這身裝扮的茶倌走出來,仿佛感覺穿越了時空,回到從前,其實不必誤會,這是商家為吸引遊客走秀,如今世界各地的老外們來到北京,已經不滿足浮光掠影地參觀,更是希望能親身體驗老北京人的生活樂趣。所以每到夜幕降臨天橋樂、廣德樓戲園、湖廣會館等地戲還沒開鑼,就已經高朋滿座。

  廣德樓戲園副總經理 趙太生:在北京就是説尤其像我們這種的演出場所,應該是很多,但是為了更加適應我們曲藝的發展,以及弘揚、保存我們曲藝的古老優秀文化、深厚內涵傳統,北京市政府投有了6、7百萬,把我們這個廣德樓重新翻建了一下。我們是從去年開張以後,也是得到了各界人士的支持。

  解説:

  字正腔圓的京韻大鼓,亦莊亦諧的相聲段子,加上這些雜技、魔術、口技、武術等門類,都是早年的天橋藝人撂地賣藝、養家糊口的營生,今天看來頗有一種久違的感覺。這些藝術門類經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發展,已經成為觀眾喜聞樂見的節目形式。

  北京民俗藝術團團長 張福延:具有代表性的,比如説曲藝、雜技,還有天橋的絕活,什麼輕功、硬氣功、摔跤、中幡等等,這些東西都是在四、五十年代老天橋比較盛行,而且有代表性的一些節目,老百姓也非常喜歡。但是我們把地攤的文化搬到舞臺上來以後,也要適應市場的需求。

  解説:

  在北京著名的王府井大街新東安商場裏有一條展現市井風貌的老北京一條街,看到這瑞蚨祥、內聯升、王麻子、盛錫福等老字號招牌,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已有570年曆史的大柵欄,路人川流不息,曾是這條古老商業街特有的人文景觀,看到這些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的泥人,讓人慶倖,這些民間精湛的手工藝並未失傳,它也成為北京文化精粹保護的重要內容。

  北京泥人劉傳人 劉俐:熱愛藝術的人,他就是自覺地,出於愛好,出於興趣,製作這些泥人。另外一個我認為還要跟市場接軌,讓更多的人群了解它,熱愛它,不停地把它一代一代地往下傳。

  解説:

  記者還了解到,天橋地區的危舊房改造工程正在進行,眾多市民希望改建後依然保留宣南文化的京味特色,市政府經過細緻研究,決定投入資金,在年內建成天橋民俗文化廣場,廣場內會出現數座展現老北京風情的雕塑,廣場活動也以老天橋文化為主要內容。

  北京市宣武區建設委員會主任 趙金花:在我們的危改當中,第一個首先就是要在規劃當中,嚴格地按照風貌保護的標準,來實施我們的規劃,設計我們的規劃,我們的危改方案是要通過文物保護方案以後,才能夠進行方案的審批。這樣的話就從程序上,首先根本地控制了能夠有力地保證風貌保護的這種做法。

  解説:

  從北京的世界歷史地位看,它一直是備受矚目的文化名城,因此歷史文化是北京創建國際化都市的特色與優勢,如果説巴黎因為擁有盧浮宮等大量完整的歷史文化資源而成為西方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國際文化中心,那麼北京正努力保護更多的人文資源,從而成為東方的國際文化中心,也許宣南文化的保護就是一個起始點。

  記者:在北京的城南地區,隨處可見的會館、戲樓、名人故居、廟宇和保存完好的四合院,顯示著這些地方的歷史文化沉澱是深厚的。專家指出,無論城市怎樣的快速發展,保貴的歷史文化遺産必須得到妥善的保護,目前北京正在積極籌備2008年的奧運會,在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要讓高品位的傳統文化更好地體現人文奧運精神。《中國報道》記者索鏈在北京綜合報道。

  主持人:梅局長您好,歡迎您來到我們的演播室。北京是在籌備奧運會的過程當中,也要進行大規模的城市建設和改造,在改造和建設的同時,怎麼樣來保護寶貴的北京的文化遺産呢?

  梅寧華:要籌辦奧運會,北京要解決的一個重大而又十分緊迫的問題就是保護好北京的歷史文化遺産,在北京市政府和奧組委制定的奧運行動規劃裏頭,專門有一章是講如何保護和利用好北京的文化遺産的問題,奧運行動規劃提出來,北京在這幾年期間要整治兩線景觀,恢復五區風貌,再現京郊六景,這兩線指的是什麼呢?指的是北京傳統的中軸線,這個中軸線在世界上都是非常著名的,北京有一個7.8公里歷史上形成的中軸線,過去就是南起永定門,北到鐘鼓樓,全長7.8公里,這一條歷史軸線,我們要對這條歷史軸線進行大規模的整治,另外一個就是一條線就是東西線,東西線就是從阜成門到朝陽門,這條線散落有20多處國家級的和市級的文物保護單位,像白塔寺、像歷代帝王廟、像廣濟寺、像故宮、像景山、北海,基本上都在這條線上,所以非常重要,也要進行整治。五區就是在北京過去的老城區,就是62.5平方公里之內的城區,我們有五片是像什剎海地區、像國子監地區、像琉璃廠地區,都是傳統風貌區,是要進行整治的。再現京郊六景指的主要是郊區,像過去我們説海淀區有三山五園,就是清代皇家園林,現在他們提出來對這個地區也要進行大規模的整治,包括西郊的風景名勝區,也包括現在的十三陵、八達嶺地區,都要進行大規模的整治,通過這一系列的整治,來使北京的傳統文化得到恢復,它的風貌得到很好地維護,除此以外,我們也跟各區縣一塊在擬定一些他們每個區縣有自己特色的文化遺産的利用、開發和保護的一些項目,宣武區就提出來,它提了一個叫“四一一三六”的工程項目,要在天橋地區建設一個市民文化廣場,一個很大的市民文化廣場,大概有5000平方米,當然它是新建,但是這個地區過去就是老天橋,就是當時在南城地區,南城地區因為北京的民俗文化是非常集中而且傳統特色非常濃厚的這以一個地區。

  主持人:説到保護北京的傳統文化,它不僅僅包括北京的古典建築,它還包括古老北京一些其他文化,比如説包括雜耍、天橋的絕技,還有些小吃等等這些,這就提出了既要有硬體,又要有軟體的問題,應該制定一些什麼樣的措施來進行保護呢?

  梅寧華:北京的傳統文化不光是指的像皇家園林、皇家宮殿,還有一些包括廟觀、包括一些民居,不光是這些物的東西,它還有活的東西,説它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就在這,就是北京的民俗、北京的一些藝術表演的形式,都是我們國家傳承下來的、有非常悠久的歷史,而且有一定群眾基礎的,像咱們大家現在喜聞樂見的相聲,過去就是天橋的一種藝術表演形式,後來當然在解放後,在黨和國家的重視下,得到進一步地發揚,現在宣武區開闢了這樣一個場所以後,實際上前些年已經有了,像天橋的樂茶園,已經把這些像老北京一些曲藝、天橋的一些表演形式,它都已經引進到天橋的樂茶園,這是非常成功的,國外的一些遊客,包括外地一些遊客,包括北京的遊客,到那去喝茶、看表演形式,他們都覺得是能夠反映和體現北京的城市特色和城市風格,現在它又要把它更擴大,就是要做天橋市民文化廣場,使這方面的藝人來演出,這樣提供一個演出的場所,我想政府對這個從來都是非常積極地支持的,我知道我們像曲劇、像一些曲藝品種,實際上有一段時間可能觀眾不大多了,我們也提過要振興京劇等等這些措施,在政策上的支持我想就是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對他們的投入、支持、扶植,另一方面也要提供一些場所,給他們能夠展現這些古老的文化形式,使更多的群眾去欣賞到它,把它弘揚下去、繼承下來。

  主持人:近幾年來北京在文物保護方面投入的獎金情況怎麼樣?

  梅寧華:北京這幾年應該説文化保護方面投入的獎金力度是非常大的,可以説是建國50年來力度從來沒有像這三年這麼大,因為我們從2000年5月的時候,市政府決定要每年拿出1.1億(元人民幣)文物建築搶險修繕專項經費,建立這樣一個專項經費,連續三年,每年1.1億(元人民幣),(三年)就是3.3億(元人民幣),搶救北京市級以上的文物保護單位。從2000年到現在,我們這個工作已經做了兩年多的時間,應該説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有98項市級以上的文物得到了搶救,明北京城墻我們現在正在搬遷,已經搬遷了2000戶居民,大概還有500戶居民要陸續搬遷,像還有先農壇、天寧寺,像還有白塔寺的西麓、像歷代帝王廟等等一批文物保護單位,還有長寧寺現在也正在搬遷,這幾年來有一大批文物陸續被搬遷??,比較有名的是去年大家都知道北京建成了皇城遺址公園,搬遷了在東皇城根上過去蓋房的有900多戶居民全部遷走,然後在東皇城根的遺址上建成了皇城遺址公園,應該説北京這幾年我説是文物修繕項目最多、獎金投入規模最大、社會效益最好就這幾年。

  主持人:梅局長,我們看到的一份叫《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它對保護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文物會起到多大的作用?

  梅寧華:有了這樣一個規劃,就等於我們有了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基本思路、框架,還有基本的做法和實施的方案,按照這個我們對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我們提出三個層次的保護的要求,一個就是對各級的叫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我們文物保護單位有國家級的、有市級的,也有區縣級的文物保護單位,對這些保護單位我們要依法進行保護,還有北京劃定了25片歷史街區,而且這次還準備再增加幾片歷史街區,對這25片歷史街區進行有計劃進行保護,第三個就是對歷史文化名城,北京作為一個有800多年建都史、3000多年建城史這樣一個歷史文化名城的總體的保護,北京的基本風貌和框架、街巷格局、大格局的保護也把它保護好,這三個層次,另外這個規劃當中對軟體,剛才説到像一些文藝的表演形式,包括老字號,包括飲食文化這些東西,在這個規劃中都有表述,對它們要繼續地把它傳承下來,而且要發揚光大,要把它保護好、利用好,在新的歷史時期,使這些老字號能夠煥發它新的活力。

  主持人:既讓北京成為國際大都市,又要讓大家體會到原汁原味的老北京的文化。好,梅局長,今天咱們圍繞北京建成5000平方米的民俗文化廣場的有關問題就談到這,感謝您來到我們的演播室接受採訪,謝謝您。就北京將建成5000平方米的民俗文化廣場的有關問題,我們剛才採訪了北京市文物局局長梅寧華先生,稍後我們還將繼續採訪北京市古代建築研究所研究員王世仁先生,稍後見。

  主持人:觀眾朋友,在接下來的時間裏,我們繼續就中國北京將建成5000平方米的民俗文化廣場,我們開始採訪北京市古代建築研究所研究員王世仁先生。王先生你好,歡迎您來到我們的演播室。我們的記者在採訪的時候注意到,在北京的傳統文化當中,宣南文化佔了非常突出的位置,宣南文化具體包括一些什麼內容?它的特色在哪呢?

  王世林:宣南這兩個字是指的宣武門以南,因為在明朝的時候這一帶有一個坊,禮坊叫做宣南坊,實際上到清朝的時候,泛指宣武門外以南的這片舊城區,外城城區,這是宣南的來歷。文化特色應該説有幾個字,第一個它久遠,它從周朝,西周建城開始就在這裡,一直到金朝建都,一直到十三世紀時候,元大都建城以前,這裡一直是北京的,真正北京就在這裡。所以北京有兩條中軸線,一條就是現在從永定門到故宮,到鐘鼓樓;一條就是現在我們在的西濱河路這條,廣安門外的這條,沿著二環路的有一條中軸線,到現在已經3000多年,公元前1000多元的時候,2000年的時候,從這開始繼承到秦、漢、三國,一直到金中都,這樣一條建都的中軸線,這是時間久遠。第二它現在地上的遺存也久遠,現在北京市號稱五朝古都,實際上最早的一個建築物就在這裡,就是現在的天寧寺塔,還有一個青年湖魚藻池,就是當年遼金宮殿花園裏的一個池子,現在這兩個還留存。同時還留存什麼?留存當年老百姓走出來的斜道,元大都建城以後,金中都的人往元大都走,元大都到金中都來玩,走出來的斜道,你看北京斜街最多的在宣武區,這些都是當年走出來的小路。一直到現在為止,北京現在除了內城的皇宮,還有塔廟以外,真正遺存的文化基奠最厚的,東西最多的,故事最多的,人物活動最多的這些東西,都在宣南。一個歷史久,第二個內容多,第三個還在實際遺存的東西非常多。所以宣南文化有這三大特點,恐怕不光是在北京,恐怕全國也很少見這樣的地區,這麼一塊地方。

  主持人:我們都知道文化都有它的載體,宣南文化的具體載體是什麼呢?也就是説它通過什麼來表現和體現呢?

  王世林:宣南文化載體,你要説的話,可以有很多,可以演戲、可以寫書,可以拍電影,都算是載體吧。在這兒,這些載體,任何地方、任何一個文化都可以有的,但是唯獨在宣南這地方,它的載體是實物遺存,留下一大堆街道、房屋、古樹,還有一些雕刻,可以説每處一磚一瓦,都是它文化的載體,我們現在重視保存就是這些,這些東西一旦消失了,也就是説你再寫多少書、拍多少電視劇,也不如這東西看的實在。現在知道的北京最早的一個塔,一個水池子,這兩個是最早的遺存,它承載的遼金的東西,但是這個塔可以告訴你很多遼代佛教方面的內容,佛教文化。水池子可以告訴你當時宮廷裏的一部分的佈局。這些斜街,這是載體,告訴你當年金中都毀滅以後,元大都剛剛建立的時候,人來回走的(路線),而街名很有意思,比如叫李鐵鍋斜街,現在叫鐵樹斜街,它肯定是做鐵鍋的人住。楊梅竹的叫楊媒婆斜街,它肯定住的是媒婆,還有什麼洋貼子斜街,還有什麼碳兒衚同、取燈衚同、柴兒衚同、羊肉衚同,非常形象,當時就説明是老百姓居住的地方,還有宣南一大塊就是文化,仕族的文化,當時清朝規定城裏頭不許住漢人,漢人你作多大官,像紀曉嵐、梁詩政這都是一品大員,都得在外城住,都住在城外,所以集中了一批當時學問最高的人住在這裡頭,這些人的故居都歷歷在目,至少有一半人估計我們都能指出來,可以看出他在裏頭活動的軌跡來。再一個梨園行,梨園行大家知道,乾隆(年間)四大徽班進京的時候,落腳都落在宣武區,後來演變成京劇的班子,還有這些有名的人物,什麼東方十三絕,這些人物的故居,活動以及劇院都在這裡,我給你舉個例來講,梅蘭芳就在這鐵樹斜街降生的,他出生地就在這,這房子現在還在。可以想像世界三大戲劇體系梅蘭芳是一個代表,譚鑫培、楊小樓、余??、尚小雲,這些京劇大家全在這裡,宣武區既是一個歷史文化很深、很厚的地方,又是改革開放最早的地方,從清朝末年到民國初年,最時髦的東西都在這裡,比如説中國第一個保齡球館就在宣武區,最早的遊樂場就在這裡,這裡是最早引進很多西方建築的東西,這些東西現在遺跡還有。還有一個就是這裡是近代革命的基地,非常重要革命的基地,尤其是1895年,公車上書,康有為領著1000多趕考的舉子給光緒皇帝上書,他寫的萬言書在哪寫的,他住在哪?在哪集合的人?怎麼走的路?這都可以找到。近代史上很多非常著名的事件都發生在這,而這些事件都有它的載體,這些載體就是現在的街道、房屋、會館、寺廟,現在還遺留下了一大批,這些東西濃縮在宣武區,恐怕在中國是很少見的。除此之外,我還要説一下,宣南文化就是平民文化,天橋,我們要講到的天橋不是要搞一個市民廣場,5000平方的市民廣場,最低層的人的一個活動地方,基本上就是有吃、有喝、有玩、有看,而在這裡頭真正還有出來很有名的人物,像我們現在的侯保林在這裡出來的,新鳳霞,最有名的當時天橋有八大怪,前八大怪,後八大怪,都有絕活,什麼腦袋頂腦袋,什麼中翻,什麼開工的,都在這裡活動,非常熱鬧地方,天橋當然是50年代就沒有了,變成居民區了,現在經過這些改造。但是天橋文化怎麼留存下來呢?他們現在想了一個很好的辦法,第一個先在那,新的住宅區裏面,建築的風格,採取當年天橋的一些建築符號表現出來。第二個建一個天橋民俗博物館,把天橋的絕活放在那裏。第三個已經有兩個當年的劇院經過翻蓋了,一個叫天橋樂茶園,一個叫萬勝劇場,一個演雜技,一個演天橋絕活,這也繼承下來。更大的動作現在準備在那搞一個市民廣場,市民廣場就把天橋八大怪的雕像放在那裏,然後再附建一個四面鐘,通過這些手段,給天橋留下一點回憶,天橋沒有喪失,天橋還留下一些回憶。

  主持人:您認為保護這些傳統文化的價值在哪?

  王世林:一個提高人的認識,認識從哪來?人的認識只有從歷史,總結歷史經驗來,文物古跡是歷史的界標,歷史走到哪一步,就有一個界標留在那兒。你看到這些歷史文物,你就知道歷史走到哪步。我剛才説你看到康有為故居,你肯定就知道,一點就知道1895年到1897年這段歷史,然後你就想到這段歷史,很形象就想起來,康有為就在這房裏寫的萬言書。這就是我們給它定位定在這,給未來的後人增加一份人為的基奠,提高他的素質。再有一個就是提供一個休閒、審美的場所。

  主持人:您認為未來在北京的傳統文化保護上應該採取一些什麼措施?

  王世林:第一個就是劃成文物保護單位,確實有歷史價值。第二,像宣武區有四片歷史保護街區,街區是要進行保護的,大柵欄、東琉璃廠、西琉璃廠、法源寺等這些要保護。另外就是我們現在需要認識的問題就是城市要繼續發展,北京市將來變成國際化大都市,很多破舊的房屋需要改造,需要翻建,在翻建的過程中,我想延續的是這樣一個道路,第一個叫做保存,要保存下來一批有價值,剛才我講的像這些很有歷史紀念意義的建築一定要保留下來,建築藝術比較高的要保留下來的,能記載這城市發展過程的這些史記要保存。第二需要更新一批,舊房子需要翻建,需要更新。第三個要延續,改造的過程裏,更新的過程裏,延續歷史的文脈,歷史的故事,這樣採取一些技術上的、設計上的措施來解決。我想城市是在不斷地更新,在發展,這是必然趨勢,但是歷史的足跡是要留下,留下一片記憶,這就是我們做這個工作面臨的,也可以説是一個挑戰,也可以説是我們的一個責任。

  主持人:王先生,今天圍繞北京將建成5000平方米的民俗文化廣場這個話題就談到這,感謝您來到我們的演播室接受採訪,謝謝您。觀眾朋友,也感謝您收看今天的《中國報道》,明天同一時間再見。

  主持人:趙俐婷 責任編輯:索鏈 導播:趙妍妍

- 返回 -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