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視指南 |  新聞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體育頻道 |  生活頻道 |  國家地理 |  西部頻道 |  廣告頻道

五環夜話     主創人員簡介     欄目介紹     五環在線         



羅宏濤:古希臘的強健思想家(全文版)


  去年去希臘,在雅典某公園裏見到一尊雕塑。那是一個肌肉飽滿、健壯如運動員的男人形象。雕塑下面有一塊刻了幾行字的牌子,想必是雕塑中這個主人公的介紹。都是希臘文,看不懂。問一個路邊的行人。他講給我聽這是個什麼人。他英語不大流暢,發音也不是我所習慣的形式,所以只聽了個大概。但這個雕塑的形像是個古希臘思想家,這一點還是聽得很明白。

  後來又陸續看到不少的人物雕塑,在不同的地方。那些在希臘頗有名望的人物,無論以什麼而著名,在雕塑中的形象都是健壯、挺拔,有著運動員一般飽滿的肌肉的線條。也許,雕塑不見得就是主人公真實形態的寫真,但有一點應該很明確:在希臘人的意識中,出類拔萃的人物也同時應當是身體強健的,智慧的頭腦與健康的身體合而為一,不可分割。

  不禁就想起了咱印象中的中國古代的思想家、文學家們的形象。幾乎都是一付清瘦的身條,即便不説是病懨懨的,至少和健壯是不大挂得上鉤的。屈原和杜甫就是典型。孔老夫子倒是神態安詳,不像總在生病的樣子,但肯定也不會有著運動員一般的體型。似乎頭腦發達的智者,就只能配一副骨瘦如柴的身軀。肢體健壯的人,頂到天了,也就是梁山好漢,還多半有勇無謀。

  這樣的差別,估計能在不同的文化傳統上找到答案。

  中國的傳統文化缺少對體育精神的張揚。這是我的一個研究東西方體育比較學的老師告訴我的。這樣的文化傳統一直影響到今天。

  中國也有武術,同樣源遠流長。但基本不在咱古代主流文化張揚的範疇之內,有點“在野”的意思。跟人家那種浩浩蕩蕩全民崇尚體育運動的情況完全不是一個概念。

  現在,咱知道了,體育是個好東西。不光強身健體,而且培養人的品行與性格。中國現代體育思想家馬約翰先生五十年代在他所執教的清華大學提出了一句著名的口號:“為祖國健康工作50年”。將參加體育運動、鍛鍊身體,與為國家做貢獻緊密的聯絡在一起。這是一句偉大的革命性的口號。毛主席也説:“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新中國的第一任國家體委主任是十大元帥之一的賀龍。可見,咱老一代革命家們也是很重視體育的。而且他們還都身體力行。包括80多歲還在北戴河游泳的小平同志。

  可在同時,咱的有些宣傳又似乎在把人們往另一條路上引導。看看那些榜樣們的報道吧。大多數都是為了事業犧牲了健康,不少人鞠躬盡瘁,抱病在身,最後英年早逝。鞠躬盡瘁肯定是值得學習的,可英年早逝恐怕不應該效倣吧。

  我小時候的理想是要當個科學家,所以尤其喜歡看科學家的事跡。蔣築英、張廣厚他們都英年早逝了。陳景潤在後來的年頭裏也是身體很差,不過六十多歲也去了。多可惜啊,這些才華出眾的科學家。我景仰他們的成就,又多麼希望他們都擁有健康的身體,擁有更多的成就啊。

  不是説不該宣傳這樣的榜樣,而是應該在宣傳他們的同時,再多宣傳一些以健康的身體為工作的本錢,同樣成就巨大、貢獻非凡的榜樣。

  榜樣裏面肯定也有熱愛體育,積極參加身體鍛鍊的人。可在報道中,很難看到這方面的描寫。也許是為了突出他們在事業上的追求和奮鬥,而把他們的體育生活有意忽略掉了?

  我的一個老師是國內知名的體育社會學家,他曾主持做個一個課題,其中包括對普通人體育生活的調查。結果發現,有著運動習慣,經常進行體育鍛鍊的人中,最大的群體,恰恰是“不健康”人群和老年人。也就是説,很多人是有了病,有了健康的危機感才意識到要運動,要鍛鍊身體。比賽場觀眾席上搖旗吶喊、狂熱興奮的體育迷中,有多少比例的人是在生活中有運動習慣的人呢?恐怕不是太多。舍得花大錢讓孩子學音樂、學美術、上奧校的家長,有多少願意為孩子也花錢報個體育培訓班呢?不知道。

  現代人喜歡説要追求“有質量”的生活。缺少體育鍛鍊的生活應該不叫“有質量”吧。好在意識到這一點的人越來越多。

  普遍缺少體育運動意識,肯定跟媒介和社會文化的引導有關。在這方面,我們這些搞體育新聞工作的人,都該檢討一下自己了。

  2002年4月7日

- 返回 -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