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視指南 |  新聞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體育頻道 |  生活頻道 |  國家地理 |  西部頻道 |  廣告頻道

本週內容     欄目介紹     主創人員     創作隨筆     精彩回顧         



清東陵的后妃墓


  200多年前清朝皇帝在河北圈了一塊500平方公里的區域。在這個相當於4個新加坡大的地區裏邊,葬的可不是一般人,而是幾位故去的清朝皇帝和他們的嬪妃,這就是位於河北遵化市的清東陵。現在在清東陵裏,一共葬了161個人,除了5位皇帝和三位未成年的阿哥之外,其餘的153人全部是女性。因此今天我們邀請到幾位嘉賓,來跟我們共同探尋這153位女性陵寢背後的故事。

  順治皇帝有一次到昌瑞山一帶狩獵,當他登上這座金字塔樣的小山時,被這裡的環境所震撼,鄭重地把一枚玉佩拋到了山頂,從此,這座小山以南,就成了清王朝在關內的第一座皇陵——清東陵。昌瑞山周圍的山嶺都屬於河北省遵化市境內的燕山山脈。由於這裡群山環護,植被豐厚,所以自古就形成了獨特的氣候環境。當地人説這裡每年要下七十二場“洗陵雨”,其實不管有沒有皇陵,這雨、這雪總是要下的。

  清東陵中共葬有五位皇帝,五位皇帝的陵又各有自己的名字:順治的孝陵,康熙的景陵,乾隆的裕陵,咸豐的定陵,同治的惠陵。皇帝的后妃們大都也有自己的陵寢,這些陵寢多數分佈在她們丈夫陵墓的附近。

  在這些皇帝與后妃的陵墓之外是一道高墻,被稱為“風水墻”,這是清東陵與外部世界的分水嶺。風水墻以內是皇家成員靈魂的止息之所,風水墻以外似乎就是普通人的平凡世界了。

  但是,圍繞著風水墻,一件令人奇怪的事情發生了。就在風水墻之外、大紅門以東的平凡世界裏,一座規制獨特的皇家陵寢平靜地注視著與它一墻之隔的皇家陵園。如今,數百年的風雲已使得這座陵寢顯現出了老態,但是,在這些殘垣斷壁的襯映下,黃色的琉璃瓦頂,雙重圍墻,方城、明樓仍能讓人們感受到它昔日的尊嚴。風水墻外的這座陵寢中還有一處大殿遺址,從老照片上,我們看到的是一座名為“隆恩殿”的重檐廡殿頂建築,而這一切所昭示的都是墓主人無比尊貴的身份。

  這樣一座規制極高的皇家陵寢為什麼不能進入皇家墓地,究竟是為了什麼把它擱置在了風水墻之外,這座皇家陵寢中安葬的到底是什麼人呢?

  登上方城,進入明樓,一座高大的硃砂碑矗立正中,碑上的文字,會令見到它的人為之震驚,孝莊文皇后之陵。原來這裡安葬的是皇太極的莊妃、順治的生母、康熙的奶奶。順治和康熙都是在童年時代就做了皇帝,在滿清入關之初那動蕩的歲月裏,孝莊為了幫助兒孫鞏固政權所進行的種種努力早已被歷史所認定,那麼這樣一位傑出的人物怎麼會葬在了清東陵的風水墻之外呢?

  首先是要搞清楚孝莊皇后在清朝開國期間的作用。他是順治的生母,但是皇太極死的時候,順治還沒有成年。這時候滿洲貴族正準備大舉入關, 滿洲八旗裏面,有五個旗,掌握在另外一支同母的三兄弟手裏邊,這就是多爾袞,多鐸,阿基格,這三兄弟都有戰功。多爾袞一個人手裏邊就有三個旗,他兩個弟弟手裏邊各有一個旗。這個情況下,為了輔佐順治,孝莊皇后作為他的生母,要用盡心力來平衡這之間的關係了。

  孝莊文皇后被葬在風水墻外的傳説還有不少,這都不奇怪,因為皇家陵園在當朝屬於皇家禁地,外人不能進入,所以與祖制有差別的每一點跡象,都會被猜測出幾種原因。其實,孝莊文皇后不與皇太極合葬的真正原因,在《清實錄》、《大清會典》等重要官書上都有這樣的記載,孝莊病重時,對自己的葬地之事就做了安排,她對康熙皇帝説:“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未便合葬。若別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去。務必于遵化安厝,我心無憾矣。”孝莊不想因入葬昭陵而驚動丈夫的遺骨,更不願關山萬里離兒孫遠去。康熙皇帝與祖母有極深厚的感情,對祖母非常孝順,但是,祖母不與皇太極合葬,又違背祖制,當時康熙面對這個難題,只能採取權宜之計,在東陵附近建了一個停陵處,叫暫安奉殿。叫暫安奉殿,就是把孝莊的靈柩臨時停放在這裡,但是這一停就停了35年,也就是説輪到康熙死,也沒解決這建陵問題,等到雍正即位以後,這才解決了孝莊皇后的陵寢問題。

  清王朝入關之後第一位皇帝是順治,順治的陵也就是孝陵。孝陵是整個清東陵的樞紐,其他皇帝的陵墓選址,都是以它為核心的。那麼就在孝陵東邊的不遠處,有一座孝東陵,這是為順治的妻子,孝惠章皇后修建的陵寢。

  這是清朝入關以後所營建的第一座皇后陵,以黃色琉璃瓦覆頂,採用前朝後寢的建築規制。陵園的隆恩門外,建有東西朝房;進入隆恩門,迎面是巍峨的隆恩殿,隆恩殿兩側還有東西配殿,這就是所説的“前朝”。三座陵寢門內是後寢,後寢的主要建築是方城、明樓、寶頂和石五供。方城既是進入地宮的通道,也是明樓的基座。站在方城上向下眺望,可見到孝惠章皇后方城明樓前的兩側,排列著一些小型寶頂,這是順治皇帝其他二十八位妃嬪的寶頂,順治的孝陵就在不遠處與這座埋葬著他的諸多女人的陵寢相互守望。中華民族素有夫妻合葬的傳統,但普通的嬪妃是沒有資格與皇帝合葬的,死後能葬入皇陵地宮的,只有皇后和少數受到皇帝寵愛的皇貴妃,妃嬪們在死後也只能與自己的夫君遙遙相望。

  孝惠章皇后逝世于康熙五十六年。順治在世時,由於傾情于董鄂妃,與孝惠章皇后的關係並不融洽。康熙繼位,對這位母后卻是極盡孝道。順治死後的謚號是“章” 字,也就是説,他的皇后死後謚號裏也必須有“章”字才算正統。不知由於什麼原因,孝惠章皇后逝世時為她擬定的謚號裏偏偏沒有這個字,對此康熙龍顏大怒,直到把“章”字加了進去才算了事。康熙皇帝以雷霆之怒在謚號上為孝惠章皇后爭得了正統地位,而把正統的皇后葬入順治地宮應該是順理成章之事。況且順治以前,乃至上溯到整個明代,皇家陵園內都不曾給皇后單獨建陵,康熙大帝作為後輩為什麼要違背夫妻合葬的傳統,非要在清東陵裏建立起第一座皇后陵呢?

  這跟清代的喪葬制度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有關。原來滿族人,或者説中國北方的遊牧民族,很多民族喪葬都實行火葬,但是入關以後,這個事兒就發生了改變。入關以後,順治年間,康熙初年,正是一個思想、觀念、制度發生重大變化的,一個非常激蕩的時代,它滲透到各項制度的變化中,其中喪葬制度,應該説是首當其衝,為什麼呢?因為順治死了以後,實行的火葬制,然後康熙一繼位,他的生母跟著就死了,也就是把她火葬了。順治的孝陵裏面,埋的是他的一個骨灰壇和康熙的生母,就是孝康章皇后,一個骨灰壇;還有就是所謂的董小婉,董鄂妃,也是一個骨灰壇。

  孝惠皇后要死了以後,她當時已經實行土葬了,她也沒法再放到孝陵裏邊了,所以只能單給她修建陵寢。因為孝東陵是第一個皇后陵,所以它給後來的一些皇后陵的營建和妃園寢的營建建立了一個模本,也是確立了一種規制。而且在封建社會來説,這種規制是很嚴格的。

  在清王朝的十個妃園寢當中,有五個在清東陵。在陵寢制度上有明確的規定,就是都是墓,但是皇帝、皇后和妃子名稱不一樣,就是只有皇帝和皇后的墓才能稱陵。妃子的墓就稱園寢,這些園寢,實際上就是一個公墓的形式。

  孝陵以東便是景陵,一代君主康熙大帝就長眠在這裡。康熙的皇位雖然是承襲而來,但他的一生,等於把前人留下的江山重新打理了一番。康熙這位守業之君無異於創業之君,於是,那種雄視天下的氣概便也隱含在了這恢宏的皇陵之中。

  景陵東邊的不遠處,也就是三百米的距離,是清朝妃園寢中入葬人數最多的景陵妃園寢,裏面葬了康熙皇帝的48位妃嬪和1個阿哥。景陵沒有皇后陵,按照剛才公墓的説法,康熙的后妃們除了與他合葬的四位皇后和一位皇貴妃之外,應該全都葬在這個妃園寢裏。然而景陵妃園寢的東邊,還有一個妃園寢,兩座綠色琉璃瓦明樓並肩而立,規制顯然超出了景陵妃園寢,它也是附屬於景陵的妃園寢,一個皇陵旁有兩個妃園寢,這可是皇陵史上沒有的事。

  這座妃園寢除琉璃瓦採用綠色,其餘規制幾乎與皇后陵等同。前朝的主建築大殿,雖已只剩下房基,但格局仍然一目了然,月臺前這塊丹鳳朝陽圖案的丹陛石,和兩座明樓一樣證明著這個妃園寢的規格。

  後寢院落中的兩座方城、明樓相依而立,沒有高下,沒有尊卑,沒有貴賤,沒有主從。進入明樓,可見到標明墓主人身份的墓碑。明樓與方城的背後是寶頂,所謂寶頂,按照民間的叫法就是墳頭,周圍的城墻叫寶城。兩個寶城中間的幾叢樹木,襯出了這裡的靜謐與安祥。於是,單純回歸了質樸;質樸回歸了無瑕,平和中透露著真愛;真愛中透露著溫馨。

  您知道這裡邊安葬的是什麼人嗎?這便是人稱雙妃園寢的景陵皇貴妃園寢,裏面安葬的是康熙皇帝的兩位皇貴妃。皇貴妃雖然地位尊貴,但也是妃,而且其他陵的妃園寢內都葬有皇貴妃,因此這兩位皇貴妃完全可以葬入景陵妃園寢。那麼究竟為什麼要給這兩位皇貴妃單獨建立如此高規格的園寢呢?關於這個問題民間同樣流傳著種種説法。有的説,這兩位妃子是一對雙胞胎姐妹,不僅容貌秀美,而且武功超群,深得康熙的寵愛。還有的説,這兩位妃子是康熙的親姐姐,天生麗質,冰肌玉膚,讓後宮佳麗黯然失色,使得康熙不顧倫理而把她們強納為妃。之所以為她們建起了超標準的園寢,是康熙為盡夫妻之情,姐弟之義。

  民間是有這樣的傳説,但是這些説法呢,應該都是無稽之談。這兩個根本就兩個姓,一個是佟佳氏,一個是瓜爾佳氏,另外她倆歲數差很多。為什麼説這個園寢等級最高呢?第一個,一般妃園寢沒有方城明樓,也沒有寶城,這個妃園寢,有兩座方城明樓。第二個,一般的妃園寢不建配殿,但是這兩個妃園寢建了東西配殿。第三個,這個妃園寢,大殿前有一個丹鳳朝陽的丹陛石,一般的妃園寢根本就沒有這個,有個別的皇后陵連丹陛石都沒有。第四個特點,一般的妃園寢(朝房),沒有前廊,沒有圓柱,這個妃園寢(朝房),有前廊,後陵才有前廊呢。

  《清高宗實錄》中,乾隆皇帝的一道上諭揭開了這個謎。幼年的弘歷深得皇爺爺康熙的喜愛,並被接入宮中撫養。錦衣玉食無法替代人類固有的天性,全靠佟佳氏和瓜爾佳氏這兩位妃子慈母般的愛心,才緩解了幼年弘歷的思親之情。乾隆二年五月二十日發出了一道上諭:“朕自幼齡仰蒙皇祖慈愛,撫育宮中。又命太妃皇貴妃、太妃貴妃提攜看視。兩太妃仰體皇祖聖心,恩勤備極周至,朕心感念不忘,意欲為兩太妃韆鞦之後另建園寢。”這座另立於景陵妃園寢之外的雙妃園寢,原來是乾隆皇帝為報答兩位奶奶的撫育之恩而建的。 

  以順治的孝陵為軸心,孝陵以西就是乾隆的裕陵。乾隆皇帝弘歷繼承父祖之業,勵精圖治,奮發有為,武功十全,拓疆兩萬里,使清王朝達到了極盛時期。他的皇陵,工精料美,富麗堂皇,雄偉與豪華程度已不必多言。且不説他陵前神路上石像生的數量超過了康熙的景陵,單是這座陵寢門前小小玉帶橋的奢華與精美,在歷代皇陵中可謂獨樹一幟了。

  清東陵地宮對外開放的共有四座,除慈禧的一座之外,其餘三座都在裕陵體系中。這就使我們有可能進入乾隆的葬身之所,去探究他在人生旅途的終止處所表現出的對生命的理解與追求。裕陵地宮對外開放至今已經十幾年了,仍然充滿著神秘色彩,存在著許多不解之謎。

  沉甸甸的石材因負載了虛無的信仰而變得飄渺;遠逝的生命因折射了往昔的生活而變得真實。乾隆曾自詡為菩薩轉世,而兩位皇后、三位皇貴妃的入駐,使得滿墻的佛像和梵文,也無法淡化那充滿于地宮的凡塵之情。

  在裕陵的體系中也沒有皇后陵,只有一座妃園寢依附於裕陵之側。裕陵妃園寢中的一石一瓦,同樣印證了乾隆時期的繁榮與富足。

  在乾隆的裕陵裏邊,一共是跟他合葬有兩位皇后和三位皇貴妃,可是我們知道,乾隆生前有三個皇后,那麼另一個皇后葬到哪去了呢,為什麼沒跟乾隆合葬呢?他的第二個皇后就是烏喇那拉皇后,這個烏喇那拉皇后沒有葬到裕陵,為什麼呢?因為她生前擅自剪髮,觸惱了乾隆。史書上説,烏喇那拉氏隨乾隆南巡到杭州,早晨還一起用膳,下午便突然被乾隆驅趕回了京城。並且,一直到死,乾隆皇帝對她的憤怒都沒有平息。正史裏邊寫這個烏喇那拉氏並不是一個惡人的樣子。但是她後來跟乾隆感情失和,這個可能永遠是一個謎。這是乾隆皇帝的裕陵妃園寢,中間一座寶頂,方城明樓俱全,這座超規制妃園寢的墓主人是純慧皇貴妃。進入地宮,居中而臥的就是純慧皇貴妃的棺木,而蜷縮在皇貴妃側旁的就是烏喇那拉皇后的棺槨。

  皇室成員下葬,講究內棺外槨。純慧皇貴妃棺木的外槨已經朽爛,但內棺外壁上這些精良的刻文,當日的氣派可見一斑。烏喇那拉皇后的棺木外槨仍在,由外槨的體積推斷,她的內棺尺寸要比純慧皇貴妃窄小許多。棺木的大小還在其次,震撼人心的是那種寄人籬下的境況。身為皇后,在若大的皇陵之中,竟然沒有立錐之地,僅僅由此,您是否能推導出什麼是皇權? 這個地宮原來就是給乾隆的一個皇貴妃,叫純惠皇貴妃建立的,她在乾隆二十七年入葬,就把這個地宮填死了。烏喇那拉皇后死的時候是乾隆三十一年,乾隆下令把這個皇后葬入到純慧皇貴妃地宮裏邊,當時現把這個地宮打開,就把這個皇后塞到純惠皇貴妃地宮裏邊,而且皇后位於這個純惠皇貴妃的側位。

  咸豐皇帝繼位時,正趕上如火如荼的太平天國起義,以及英法等外國列強的不斷入侵,龐大的軍費開支,使得清政府的財政捉襟見肘,入不敷出。風雨飄搖中,咸豐的定陵已沒有了先祖的氣派。根據《定陵工程銷算黃冊》記載,定陵使用了大量道光帝廢棄陵寢的舊料,以緩解陵工資金不足的狀況。可是,就在咸豐皇帝陵規制大減的情況下,定陵以東,兩座皇后陵拔地而起,一個皇帝陵旁聳立著兩座皇后陵,這種史無前例的格局誕生在內憂外患、國勢飄搖的風雨之中。據考證,咸豐也曾設想過在定陵妃園寢中最前面的位置辟出足夠的空地,為慈安和慈禧建造陵寢。但是隨著咸豐的駕崩,他的這個以節省資金為目的的建陵計劃落空了。

  慈禧與慈安,一個西宮,一個東宮。兩位垂廉聽政時平起平坐的皇太后,她們的皇后陵也是比肩而立。遠遠望去,兩座陵一樣的等級規制;一樣的建築樣式,一樣的雄偉壯觀。慈安陵叫普祥峪定東陵,慈禧陵叫菩陀峪定東陵。然而,事情並沒有到此為止,兩座皇后陵真的一樣,真的沒有差別嗎?這是慈禧陵配殿的廊柱與門窗,一百多年的風雨之後,仍舊堅固如新。而慈安陵配殿的廊柱與門窗雖有重漆保護,斑剝之勢卻已十分明顯。進入慈禧陵隆恩殿,立柱上金龍盤繞,氣勢逼人;慈安陵隆恩殿內的立柱雖也精美,但無論如何是不能與慈禧陵相比的。慈禧陵三殿之內,各種裝飾圖案金碧輝煌耀人眼目;而慈安陵的三殿裏只屋頂有一些普通的彩繪。慈禧陵隆恩殿隆恩殿周圍的石欄板和望柱,精雕細刻工藝繁複;而慈安陵隆恩殿周圍的石欄板和望柱,基本上是磨光的石板。位於隆恩殿前月臺正中的丹陛石是皇家特權的象徵,慈禧陵的丹陛石無論用料之考究,刻工之精美都已創下了皇后陵之最。這是慈禧陵廢棄的一塊丹陛石,即使是這方被慈禧認為不合格的石刻,它的優良程度都超過了慈安陵前的丹陛石,甚至超過了清朝皇陵中所有的丹陛石。

  菩陀峪定東陵是在慈禧死前十幾天才宣告竣工的。慈禧眼看她的陵寢標準超過了慈安,也超過了任何一位皇后。而且據《清孝欽後陵寢史料》記載,當初隨著慈禧入葬地宮的奇珍異寶足可富國,珠寶將慈禧的內棺填充得滿滿噹噹。當慈禧停止呼吸的那一刻,躺在這些奇光異彩的珍寶之中,不知道她的心裏是否生出了預期的滿足感。不管滿足與否,事實上,她已經躺在了五尺棺中。原來建的時候,這兩個陵的規制完全一樣。可是過了十六年以後,慈安已經死了,到了光緒二十一年,慈禧皇太后以年久失修為藉口,對她這個陵寢進行一次重修,這次重修把大殿,東西配殿,方城明樓全部拆毀,重建。花的金錢現在還沒有一個精確的統計,查到光緒5年就已經撥款50萬兩了。

  重修以後和重修以前到底有什麼變化?第一個,東配殿、西配殿和大殿,這三殿所有的木構件,都是用名貴的黃花梨木,黃花梨木是非常珍貴的木料,這麼大量的建築用黃花梨木,在中國歷史上都是少有的,第二是它的彩畫改用了合洗彩畫,而且這些合洗彩畫全部貼金,用金箔貼在上面。第三點,它的內墻壁,全部都雕磚圖案,而且這些雕磚圖案上全部都是掃金,就是把金粉噴撒在上面。第四個特點,它所有的柱子,一共是64根柱子,全都用半立體的金龍盤繞,太和殿都沒有,太和殿都是那種疊金的,才6根柱子。第五個特點是大殿周圍的石欄板,無論是欄板上,望柱上,還有抱石上,都是龍鳳成祥的圖案,是鳳在前面飛,龍在後面追。一般(陵)的望柱柱頭上,都是一個龍,一個鳳,一個龍,一個鳳,都是相間排列的。她這個不是,所有柱頭上全是鳳,柱身兩側各有一條龍,也就是一個鳳下面兩個龍。鳳在龍上。還有一點,就是丹陛石,所謂丹陛石就是玉路石,就是大殿前面那個石雕刻,一般的陵寢都是龍鳳並排,它這個特殊,鳳在上面,龍在下面,就是無論這丹陛石也好,望柱上的雕刻也好,都是體現以鳳為主體,把龍放在附屬位置上,它的中心思想是一樣的。這正是慈禧生前狀態的一個寫照。

  清王朝已經成為了過眼雲煙,它留給後人的遺産,不僅僅是這一座有形的建築,從陵寢的營建,帝後的葬禮之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的一些宮廷政治鬥爭,財政狀況,宮闈,密室,典章制度等等一些側面。透過這些磚瓦石料鑄就的歷史教科書,和這些獨一無二的個性當中透露出來的歷史信息,我們可以感覺到時間在這裡凝固了,這裡不正是一部濃縮的清朝歷史,不正是耐人尋味嗎?

- 返回 -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