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視指南 |  新聞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體育頻道 |  生活頻道 |  國家地理 |  西部頻道 |  廣告頻道

本週內容     欄目介紹     主創人員     創作隨筆     精彩回顧         



今上岳陽樓


  岳陽樓位於岳陽市西部的城臺之上,高聳的城墻使岳陽樓顯得越加雄偉,浩淼的湖水更襯映得它格外輝煌。岳陽樓金字匾額是當代大文豪郭沫若所書,名人、名樓交相輝映,更增加了岳陽樓的厚重、深沉。

  岳陽樓南北兩側各聳立著一座精美的亭閣,南面是仙梅亭,北面是三醉亭。三醉亭是為紀念“八仙”之一的呂洞賓所建。傳説呂洞賓曾三次醉酒于岳陽樓頭,並留下了“三醉岳陽人不識”的詩句,這便是“三醉亭”的由來。仙梅亭據説是明代崇貞年間重修岳陽樓,在地下挖出了一塊石板,上有天然的梅花圖案,當時的人們認為是仙跡,因此建亭以示珍重。

  沿岳陽樓前的城墻拾級而下,緊臨洞庭湖畔便是懷甫亭。亭上的匾額是朱德元帥的手筆。杜甫晚年離開四川,停舟于岳陽城下,並留下了“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的著名詩篇。

  岳陽樓東南一百米是岳陽樓碑廊和岳陽樓歷代名人蠟像館。碑廊內陳列著歷代吟咏岳陽樓的詩文碑刻共158方,無論從歷史價值、文學價值還是書法價值,都稱得上是民族文化的珍品。

  這就是岳陽樓,因歷史的悠久而雄偉,因湖山的映襯而壯麗,因分列于四週的同樣具有極高文化價值的亭閣廊廟的烘托而愈加燦爛。岳陽樓坐西朝東,構造古樸獨特,氣勢恢宏凝重。岳陽樓臺基以花崗岩圍砌而成,臺基寬度17.24米,進14.54米,高度為0.65米。岳陽樓高度19米,在建築風格上,前人將其歸納為木制、三層、四柱、飛檐、鬥拱、盔頂。岳陽樓是純本結構,整座建築沒用一釘一鉚,如此雄偉的樓閣,僅靠木制構件的彼此勾連,既要承接無數遊人的重量,又要經受歲月的剝蝕而昂然聳立了上百年,如此精湛的建築工藝,實在讓人嘆為觀止。“四柱”指的是岳陽樓的基本構架,首先承重的主柱是四根巨大的楠木,被稱為“通天柱”從一樓直抵三樓。除四根通天柱外,其餘的柱子都是四的倍數。其中廊柱有12根;檐柱是32根。這些木柱彼此牽制,結為整體,既增加了樓的美感,又使整個建築更加堅固。“鬥拱”是我國建築中特有的結構,由於古代建築中房檐挑出很長,鬥拱的基本功能就是對挑出的屋檐進行承托。這種方木塊叫做“鬥”,托著鬥的木條叫做“拱”,二者合稱鬥拱。岳陽樓的鬥拱結構複雜,工藝精美,幾非人力所能為,當地人傳説是魯班親手製造的。鬥拱承托的就是岳陽樓的飛檐,岳陽樓三層建築均有飛檐,疊加的飛檐形成了一種張揚的氣勢,仿佛八百里洞庭盡在掌握之中。三層的飛檐與樓頂結為一體,這頂就是岳陽樓最突出的特點——盔頂結構。據考證,岳陽樓是我國目前僅存的盔頂結構的古建築。儒雅的岳陽樓因為將軍的盔頂而平添了一番威武,剛柔相繼,岳陽樓更加雄渾。

  大概很少有人能説得清楚,現在的楚樂與二千年前究竟是不是同一種聲音,但這聲音卻能真實地把人的思緒拉回到遙遠的從前。從古至今,洞庭湖與君山大概不會發生太大的變化,但歷史畢竟已經走到了今天。

  蠟像館內,一尊尊與岳陽樓有關的歷史人物造像栩栩如生,漫步期間,便如同從歷史的時空隧道中通過,漫長的歷史在同一時空下撲面而來。

  這些跨越了多少世紀的歷史人物,眉目之間與我們沒有什麼不同,為什麼同時代的無數生命早已煙消雲散之後,他們卻仍然如此自信地站在我們面前。洞庭湖本是自然的山水形態,由於文化的灌注才産生了深厚的內涵;民族本是自然的群體形態,由於文化的認同,同一民族的千萬大眾才産生了共同的精神。而他們就是向民族的精神血液提供過營養的人。

  高山會化為平地,滄海會變成桑田,而支持著一個民族的精神,卻將與民族共存。杜甫是公元768年到岳陽的,他從四川動身,乘一葉小舟,年底到達岳陽。當時杜甫的健康情況非常不好,耳朵聽不大見了,右胳膊也不好用,他在詩裏説:“右臂偏枯耳半聾”。而且肺病相當嚴重,平躺著喘不動氣,要把枕頭墊得很高,只能靠在枕頭上睡覺。杜甫從四川動身,本來是想回河南老家,或者到長安去。可是當時安史之亂雖平,國家動蕩依舊。好多地方還在打仗,交通阻塞,使得杜甫有家難奔,有國難投。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杜甫抱病登上岳陽樓,寫下了著名的五言律詩《登岳陽樓》。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岳陽樓文化對後代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因為岳陽樓體現著“憂樂”意識,哪個朝代都不想讓它毀在自己手裏。咱們現在的岳陽樓是清光緒六年的建築,它集歷代岳陽樓建築工藝之大成,是江南古代名樓的經典之作。再説岳陽樓文化對人的影響,岳陽樓文化為岳陽哺育了很多人才。因為岳陽樓文化不是一種單純的筆墨文化,它貫注著一種積極向上的憂國憂民的精神,所以岳陽的這些人物,都是在一定的歷史時期,為國家、為民族做出了貢獻的。咱們舉一些近代的例子:著名的洋務運動領袖左宗棠;清代中、法戰爭中,率軍民成功保衛了台灣的劉璈。還有黨和國家老一輩領導人之一的任弼時,都是我們岳陽人。

  范仲淹做秀才的時候就立下了“以天下為己任”的志向,因為他青少年時代是從困苦中走過來的。他很小的時候父親就死了,母親為了能讓范仲淹活下來,就帶著他改嫁了。這在過去叫“拖油瓶”,是一件很不光彩的事情。范仲淹少年時代知道了這段經歷,跪在母親面前,立志發奮讀書,不辜負母親的一片苦心。經過非常刻苦的學習,終於在他26歲的時候考中了進士。做過州官,也做過京官。《岳陽樓記》問世至今也快960年了。960年之後,我們仍然在談論這篇文章,這就再一次證明了,這篇文章的影響有多麼大。《岳陽樓記》當中最著名的兩句話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在宋代就有人評論説:“先憂後樂範文正,此志此言高孟軻。” 范仲淹守邊四年,被召回京,任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這時候的宋朝已經是內憂外患了。一方面邊境戰火不斷,一方面國內人民因為賦稅沉重,民不聊生而紛紛起義。因為范仲淹在士途上經歷了太多的社會實際,對國家的弊病看得越來越清楚,認為必須要進行改革了。這時候在范仲淹周圍已經團結起了一大批有志於富民強國的人士,形成了一個要求改革的政治陣營。包括歐陽修都是這個陣營的成員。在慶曆三年,范仲淹向皇帝提出了改革的建議。這次改革因為發生在慶曆年間,歷史上稱為慶曆新政。慶曆新政不久就失敗了,范仲淹被貶到了河南的鄧州。也就是在這時候,他收到了藤子京求他給岳陽樓作記的書信,後人稱為《求記書》。於是范仲淹滿懷激情地寫下了《岳陽樓記》,其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既是范仲淹人生理想的追求,也是他對積極進行改革的這個政治陣營的精神的總結,這種精神後來稱作“慶曆精神”。《岳陽樓記》中體現的思想,實際上就是慶曆之際一大批憂國憂民的知識分子思想的結晶,是慶曆精神在岳陽樓的聚焦。

  解放以後,岳陽樓受到了黨和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曾多次進行維修。特別是1984年,本著“整舊如舊”的原則對岳陽樓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維修。專家鑒定認為,這次整修達到了“目前古建築維修的第一流水平。”岳陽市作為國家確定的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悠久,古跡眾多。我們所面臨的,一方面要保持傳統,一方面要緊跟時代。的確,岳陽樓作為我們國家的歷史名樓,凝聚了兩千年的文化,絕不是一期節目能説得完的。朋友們如果願意繼續對它進行思考,從中一定能找到對自己人生有用的東西。

- 返回 -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