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視指南 |  新聞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體育頻道 |  生活頻道 |  國家地理 |  西部頻道 |  廣告頻道

首頁     講述《講述》的故事     欄目介紹     主創人員     訪問人檔案         



在一分錢的買賣中橫車躍馬 (4月11日)


  2002年中國民營企業500強評選揭曉,四川希望集團再次名列第一。這項記錄他們已經保持了七年之久。然而,正當人們把目光更多地投向他們今天的輝煌時,希望集團創始人劉家四兄弟之一的集團總經理劉永美,第一次向記者講述了他們四兄弟創業初期,一段鮮為人知的特殊經歷。

  一、大學畢業再度下鄉

  今年53歲的希望集團總經理劉永美,是四川省新津縣人。兩歲那年,因為家裏窮,他被送到新津縣谷家村陳家,改名為陳玉新。

  在農村長大的陳玉新,從小就羨慕城裏人拿工資,心裏一直有個願望:那就是像他的另三個兄弟一樣,成為城裏人。終於,28歲那年,他考上了大學,成為谷家村的第一個大學生。他實現了自己的夙願:以後能拿工資了。

  大學畢業,陳玉新參加了工作,第一個月拿到42塊5毛錢的工資時,他非常激動:我終於當上國家幹部領工資了。

  可就在參加工作後不久,陳玉新卻做了一件在今天看來也是令人吃驚的事:放棄城裏人的身份,辭職回鄉。人們對此議論紛紛:"陳玉新是不是瘋了?""陳玉新的腦子肯定有毛病!"

  對這些議論陳玉新置之不理,仍我行我素。他是個善於思索,勇於實踐,敢於接受新生事物的人。當時正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之後,陳玉新從報紙、廣播中得知國家要進行大規模的改革開放,首先必從農村開始,如此一來,農村就有很多發展機會。他覺得機會來了,應該抓住這百年不遇的大好機遇。

  他把這個想法和其他三兄弟説了。四兄弟中,只有從小在農村長大的陳玉新熟悉農村。經過商量,劉永言、劉永行、劉永好三兄弟對陳玉新予以大力支持,32歲的陳玉新帶著三兄弟變賣各自家裏所有值錢東西湊出1000塊錢,回到了養育他的谷家村,開始他創業的第一步--養殖鵪鶉,賣鵪鶉蛋。

  賣鵪鶉蛋畢竟是個非常小的生意,但陳玉新要把這當作大生意來做。他每天起早摸黑地全身心撲在養殖鵪鶉上。

  然而,因為陳玉新的辭職,他農村的家裏一下沒了經濟來源,所有的家庭重擔落在了妻子身上:兩個孩子要上學,老母親需供養。當時他家所在的生産隊搞草繩加工,願意參加草繩加工的,可以把加工草繩的機器抬到家裏,每家輪流用5天。村裏人搶著加工草繩,都想弄幾個活錢用。因為家裏困難,陳玉新的妻子也參入其中。輪到她把加工草繩的機器抬到家裏時,她整整5天沒下機,每天24小時機器不停,一邊吃飯一邊幹。陳玉新再三地勸她説:差不多就行了,不要再幹了。妻子説不行,不能讓機子在家裏閒著,一定要幹下去。她馬不停蹄、日以繼夜地拼命幹了五天五夜。陳玉新雖説看著心疼,但又別無他法,一家人要吃飯呵,而且他的鵪鶉養殖正處於起步階段,一刻也不能丟開。

  當時鵪鶉蛋的産量很多,可賣出去很難。産品銷售不出去就談不上什麼利潤和賺錢。為了打開銷路,他親自參與賣鵪鶉蛋。別人一天大概只能賣七八十個,他在相同的地點以相同的價格,一天要賣3000多個。賣鵪鶉蛋時,他站在顧客的角度,真心幫助顧客挑大的、好的,甚至教顧客如何挑選,告訴顧客:哪些鵪鶉蛋好,那些鵪鶉蛋不好;哪些是老鵪鶉産的蛋,蛋殼比較厚;哪是青年鵪鶉産的蛋,鮮嫩一些……顧客們都高興、踴躍地購買他的鵪鶉蛋。這事對他後來發展事業是個很大的鍛鍊。

  二、心裏煩去找縣委書記

  一年後,陳玉新的鵪鶉養殖終於上了規模,但隨之又帶來了新困難:量大更難銷。陳玉新有時得到重慶去銷售鵪鶉蛋,在客運列車上作為行李載去。有一次,他帶30紙箱鵪鶉蛋乘火車去重慶。用手推車把30紙箱鵪鶉蛋推到了月臺上,結果被一列火車擋住了。旅客們提著箱子行李可以繞道過去,可手推車過不去。當時只有他一人,如果一箱、兩箱地提著繞道過去上車,時間根本不夠。沒辦法,他只好從車廂下一箱一箱地把鵪鶉蛋挪到那邊的站臺上,再一箱一箱地搬上車廂。

  車廂裏人多擁擠,搬上去十多箱後,乘務員攔著不讓他搬了:"不要上了、不要上了,那麼多貨,把車廂裏塞得走都走不過去。"已搬上去了10多箱,難道搬下來不成?他繼續往車廂上搬,乘務員和幾個人一起往下推他,他仍奮不顧身地繼續往上搬。好在當時力氣大,乘務員他們沒能攔住他。還剩下7、8箱時,火車要開了。也許是他的精神感動了乘務員,他們幫他一起搬,終於搶在開車前把30箱鵪鶉蛋全搬上了車廂。

  當時,一個鵪鶉蛋能掙一分錢。這次重慶之行,讓陳玉新一共掙了600塊錢。錢不算多,但已相當於他當幹部時工資的十倍了。

  看到陳玉新發了財,一些患紅眼病人的各種流言蜚語都來了:國家培養一個大學生要花兩萬多塊錢,這不,把他培養出來了,他不在單位幹事,回去個人發財……聽到這些議論,陳玉新感到很苦悶。

  有一次,陳玉新和劉永好想去找縣委書記談談。本來沒抱什麼希望:縣委書記那麼忙,未必有時間見他們。沒想到縣委書記接見了哥倆,對他倆説:不要顧及人們的議論,一,知識分子到農村,這個方向、流向是對的;二,你們不能光搞個人發財,要帶領鄉親們共同致富。我交給你們一個任務:如果一年之內,你能帶動起10個專業戶,我就大力宣傳你們、支持你們。

  見了縣委書記後的第二年,陳玉新帶領谷家村的11戶農民致了富,比當初書記要求的還多了1戶。

  這時,他的三個兄弟:劉永嚴,劉永行,劉永好三個大學生,也相繼回到了農村,一起成立了育新良種廠,既賣鵪鶉又賣飼料。

  當地的農民從沒養過鵪鶉,也沒有商品生産的概念,現在看到陳玉新養鵪鶉,賣鵪鶉蛋賺了些錢,認為做其它不行,只有養鵪鶉最賺錢,爭先恐後地都跟著陳玉新養起了鵪鶉。

  就在大家都一窩蜂地養起了鵪鶉時,陳玉新從中發現了問題,引起了他內心的不安。

  三、發大財的機會撲面而來

  養殖鵪鶉的生意火了,到陳玉新處搶購種鵪鶉的人駱驛不絕,擠得人山人海。陳玉新警覺地分析到:養殖、銷售鵪鶉和鵪鶉蛋畢竟只是屬於小商品,而且它的繁殖速度相當快,如果照這樣的速度發展下去,不久肯定會供大於求。當時他寫個告全縣農民書,希望大家控制鵪鶉養殖規模,不要再盲目擴大、發展。結果告示貼出後,村民們大多不相信。

  在當時的四川省新津縣,養鵪鶉是唯一致富的途徑,很多人都因為養鵪鶉發了財;更多的人開始效倣,根本不把陳玉新的建議放在心上。這時已形成了養殖鵪鶉的高潮,全縣的機關、學校,就是縣委機關都在養鵪鶉,人們成天談的就是鵪鶉。很多人養鵪鶉不是以銷售鵪鶉蛋為目的,而是賣鵪鶉種,因為鵪鶉的繁殖週期很短,40幾天就生蛋了,而且全部是種蛋;又孵成鵪鶉,鵪鶉又生蛋。

  養殖鵪鶉的人越來越多,飼料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甚至一度為了買劉家的飼料,瘋狂的人們擠倒了他飼料廠的圍墻。

  人們紛紛養殖鵪鶉的另一個主要原因是,陳玉新勸告大家不要盲目養鵪鶉,反而使人們覺得是他怕大家都富起來,對他及幾個兄弟造成威脅而故意為之;特別是那些關係較為密切的親戚、朋友,看到陳玉新賣鵪鶉種蛋和小鵪鶉銷路這麼暢,認為他不讓大家養殖鵪鶉,是為了獨自壟斷賣更高的價錢。於是,很少人能聽進去陳玉新的勸告。

  面對這已出現的失控狀態,陳玉新乾脆關門不賣了。當夜,他失眠了。他眼前不斷地閃現著從兩歲就開始養育他的谷家村的百姓們。新津縣是有名的貧困縣,當時的谷家村每家每戶連肥料都不能隨便用。為了用肥料,身為農民的陳玉新,甚至還嫉妒過自己的親兄弟劉永好。

  陳玉新當時是回鄉知青,在原來的七大隊谷家村;弟弟劉永好是下鄉知青,在六大隊。回鄉知青跟一般農民一樣,種自留地每月只能用一擔糞,其它的糞要用在公家的田地裏;而下鄉知青種自留地,用多少糞都可以。有一次,農家出身的陳玉新去幫劉永好種自留地時,發現了他們用糞的標準不一樣,陳玉新心裏既難過又不平衡:為什麼同是親兄弟又同是下鄉知青,待遇卻如此不同?這件事讓陳玉新再次想起了自己的農民身份,想起了貧困的鄉親和掙錢的不容易。

  現在,自己因養鵪鶉致了富,鄉親們也跟著賺了些錢,如果按鄉親們的意願,繼續賣給他們種鵪鶉和飼料,自己又可以狠賺一筆:馬上可以售出10萬隻種鵪鶉,這是個發財的大好機會。

  四、大企業家原來是個大力士

  沒想到,第二天陳玉新卻做出了一個令人吃驚的決定:殺掉自己的十萬隻鵪鶉,&&給縣裏的鵪鶉熱強行降溫。那筆巨大的損失,不説是劉永好,就是陳玉新自己也覺得心疼。十萬隻種鵪鶉,若是賣鵪鶉種的話,10多元一隻;殺掉賣鵪鶉肉,只能賣5毛錢一隻,這一下就損失了百來萬元錢!

  對創業初期的陳玉新來説,一百萬的作用可想而知。當時,兄弟四人一商量即達成共識:不能把自己痛快的賺錢,建立在別人痛苦的虧本上,否則,即使自己富上加富,良心上也過不去;再則,如果全縣的鵪鶉養殖出現過剩,那麼也給自己的鵪鶉養殖造成衝擊,影響自己的産業發展。如此,這就不是我們一家的得失成敗了,將會給全縣的鵪鶉養殖業帶來嚴重影響。還會因此失掉群眾基礎,失去鄉親們的支持--我們先養殖、銷售鵪鶉賺錢了,而他們後來仿傚我們養殖鵪鶉,卻因過剩而賣不出去,造成損失,他們以後還會相信我們、支持我們嗎?鋻於此,4兄弟作出了殺鵪鶉的決定。雖然一下損失了一百多萬。

  雖説當時有些人對陳玉新不賣鵪鶉種有怨言,但後來很多人都理解了。

  10年後,靠1000元起家的育新良種廠,成長為資産過億元的希望集團;20年後,希望集團成為中國最大的民營企業。他們的成功經歷,對正在創業的人們,是非常有啟示的。

  在劉家四兄弟中,唯有陳玉新有三次下鄉的經歷,而且在農村呆得最久。他從兩歲起,就在農村長大,對於農村和農民非常了解。他非常感謝他這三次下鄉的經歷,因為他在鄉下找到了一種根的感覺。

  劉家四兄弟,依次的名叫:言、行、美、好。陳玉新在劉家叫劉永美,可他人長得並不美,但他做事情卻追求完美,他希望自己成為一個比較完美的農民。為此,他進行了艱辛的磨練和努力:當年曾創下了村裏的一項挑208斤重的擔子走五華里路,中途不停歇的紀錄。當時,走到三分之一的路程時,他就已大汗淋漓,勞累異常,他咬著牙想:堅持一下,就能達到一半的路程;走了一半的路程後,汗流滿面的他又咬咬牙:再堅持一下!走了三分之二的路程時,他已汗流浹背,實在難以堅持,他再次咬咬牙:再堅持一下,再堅持一下!結果,一直挑了5華里到達了的地。此時,揮汗如雨的他創造了這個在當地空前絕後的紀錄。

  有關詳情請看今日央視10套21:20《講述》

- 返回 -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