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視指南 |  新聞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體育頻道 |  生活頻道 |  國家地理 |  西部頻道 |  廣告頻道

首頁     講述《講述》的故事     欄目介紹     主創人員     訪問人檔案         



《講述》在探索中快速成長


  
                                            梁紅


  眾人矚目的央視1套節目大調整,《講述》作為最年輕的一個欄目躋身其間。一時間各種激勵和鞭策都趨之而來,這裡面被人問津最多的是:《講述》的成長有一些什麼奧秘?其實《講述》成長的每一個環節都談不上奧秘,從開播以來就沒有走過一步捷徑,《講述》的路是用腳丫子一步一個印地走過來的,回顧這段成長的路程,《講述》當然也有一些自己的感受。

  《講述》的短中見長

  《講述》自2001年7月9日開播以來,一直深受觀眾喜愛。2002年平均收視率排名,《講述》在央視10頻道40多個欄目中位居第一!2003年,在中央電視臺黃金頻道1頻道節目調整中,《講述》作為10頻道唯一的一個欄目正式進入了1頻道。説實在話,《講述》能取得今天這樣的佳績,是當初很多人始料未及的。中央電視臺社教節目中心社會專題部副主任王新中,是分管《講述》欄目的領導,他坦言:《講述》能幹成今天這地步,是出乎我意料外的。當初創辦《講述》時,我預測《講述》在十頻道的排名大約是中等偏上,沒想到今天他們竟是十頻道第一。按習慣的眼光來看,《講述》所擁有的節目形態不是電視所長,它是演播室內一對一的談話類節目,畫面功能相對弱化。《講述》從開播的那天起,就沒有一個名主持人來為欄目閃現標識,他們出鏡的所有主持人對於觀眾來説基本上都是新面孔,他們做的節目選題也基本上都是一些尋常人,從來就沒有利用名人名家明星來為欄目掙名,他們似乎壓根就沒有一點“投機取巧”的心竅,就憑著那股犟勁,那股對故事命運的癡情,憑著一種苦力型的運作和自身的內在張力,把一個本是電視所短的欄目做到了短中見長。

  《講述》的短短在畫面形式,那麼《講述》在短中憑什麼見長?這給整個電視界帶來了新課題。中央電視臺原社教節目中心主任高峰一直也在關注《講述》的成長,他對《講述》定義為口述體紀錄片,是一種事件與心靈撞擊的記錄;是過去事件的真實再現。從這個意義上説,這種紀錄片是其它紀錄片的鏡頭無法描述的,它的唯一紀錄形式就是---講述。高峰主任的一句話,把《講述》短中見長的奧秘道破。

  《講述》在簡單的畫面中展現複雜的心靈,在娓娓道來的講述中展現人們無法用雙眼看到的往事。畫面中雖然少有山川起伏,少有江河澎湃,少有高樓摩天,少有人流如潮,但是它有的是淚珠從紅潤的眼圈裏慢慢滾出來;有的是面部肌肉在淚水的浸潤下微微的顫動;有的是欲言又止的口形;有的是心到神知的目光。這些同樣是最具衝擊力的畫面,而且是其它節目形態難以産生的畫面效果。《講述》就是在這些畫面中強化自己的電視形態,展露其長。

  《講述》第二個短中見長表現在節奏上。當前整個社會流行著一種輕盈快捷的生活節奏。因此許多媒體都在以輕快節奏的節目形態去爭奪新聞市場。輕快對於調動眼球的確具有不可忽視的傳播效應,但是當大家都在為此而拼爭的時候,《講述》卻選擇了另一種節奏,它不是表象的生活動作節奏,而是內在的心靈吸納與釋放節奏。其實生活表象無論多麼輕盈、多麼快捷,作為每一個單個的人,他的生命內核中總是有一種情感是與生命同步的,生命走到哪,這種情感就隨它流到哪,這種流動的速度有時是會産生太極般的節奏。這種節奏一旦被人接受,它勢必産生強烈的震撼力!也許正因為《講述》運用的是這種節奏,所以才使得節目的滿意度快速提升,2002年二季度中央電視臺對觀眾滿意度進行抽樣調查,在83個被抽樣欄目中,《講述》滿意度提升速度位列第一名。

  《講述》第三個短中見長,表現在主持人的獨特風格上。《講述》把嘉賓請到演播室來,就是要傾聽嘉賓講述,而不像有的欄目讓自己講,別人聽。主持人在屏幕上以聽眾的角度出現,這不僅是對嘉賓的尊重,同時更顯得與觀眾實實在在融為一體了。這樣從表面上看,主持人的很多長處無法得到充分展現,殊不知每一個觀眾都明白,要想當好一個觀眾代言人式的主持人也不是一件易事。因此,《講述》主持人的長處就是讓嘉賓充分展示其長。

  《講述》在著力調動社會情商

  有社會學專家認為: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的理性原則越來越增強,而感性情商將逐步下降。個別專家的只言片語是否真的揭示了某種規律姑且不論,但就目前的現實情況看,過去的年青人和現在的年青人作比較,前者更容易被情打動。有人説現在的獨生子女很難為別人流淚,甚至説整個社會情商像地下水資源一樣在逐步減退!

  如果真是這種情況,恐怕對所有電視人來説都是一種悲哀,而《講述》首先不願看到這種悲哀擴大化。《講述》本是個做道德節目的欄目,但在當初定位時,從上到下都把目光盯在情感上,要想實現傳播道德的宗旨,沒有感情的支撐是難以想象的。大家都認為,如果把一個傳播道德的節目做得讓觀眾淚流滿面,那才痛快。這種淚當然不止是苦情淚,大義震撼下奔騰的淚;愛心綿綿處涓涓的淚;壯舉完成時喜悅的淚;噩夢初醒後悔悟的淚……。這些淚都成為《講述》人的痛快追求。當然情商的高低決不僅僅表現在淚水是否充沛,喜怒哀樂在心靈深處反應的敏感度,都是情商的體現。

  所以説《講述》在傳播道德的同時,必須要注意充分開掘社會的情商資源。

  社會的情商資源究竟藏在哪?又如何開掘?《講述》的策劃會做出的無數次答覆都是同一個答案:在細節上。只要把與故事結構相關的細節輕輕展開,就會發現情感的涓涓細流是那樣的晶瑩、那樣的迤邐。在《第一碗水餃》中,臧健和帶著兩個年幼的女兒在街頭非法擺攤,警察來了,同行都跑了,惟有她一動不動,警察一把抓住她的手推車,問她:為何不跑?她含淚看了一眼身邊兩個孩子:你看我能跑嗎?這時她那只有4歲的小女兒可憐兮兮地慢慢湊近警察,她輕輕地扯著警察的褲腿央求:叔叔,別怪媽媽,是我不好,我沒看住你……。這時警察的眼圈紅了,一松手哽咽著説了句:做生意去吧!

  這個情節之所以能打動人,關鍵是幾個細節的疊加:臧健和含淚、孩子向警察慢慢湊近、孩子扯著警察的褲腿央求、警察眼圈紅了……。這就是藝術家們所説的魔鬼藏在細節裏。

  那麼哪些細節能動情?一個細節應如何開掘才能觸及人的情商?從《講述》的實踐體驗來看,動情的細節必須能夠打破感情平衡。首先,敘述細節的視角非常重要。既然是涉及到平衡或不平衡這個問題,就必須是一個感情界面,而不應該是一個垂直的線條。如果臧健和在講述中始終講的是她一個人在如何艱難地拼搏,她的故事即使抓人,也不屬那種動情的故事。只有她的千辛萬苦與兩個年幼的女兒絞織在一起,形成一個感情界面,才能使觀眾的情感在她們母女之間發生顛簸,顫抖。

  現實中各種生存狀態的人都有,某一種生存狀態能打動人,不在於某種狀態本身,而在於狀態與狀態之間的比較,世界上比臧健和當時的生存狀態更糟的人多得很,為什麼臧健和的生存狀態格外令人動情,原因是她當時身處香港,在那裏她很典型;她過去幹護士工作,忽然間淪為街頭小販;別人家的孩子都在媽媽面前撒嬌,而她的孩子卻要伴她一起擔驚受怕地賣水餃……這些差異形成了一種感情坡度,即使情商不高的人在這種坡度面前也會有傾情現象。因此説,採用多維視角進行電視創作是打破觀眾感情平衡的重要手段,這也是《講述》的一點實踐體驗。

  其次,承載細節人物的選擇也很重要。《第一碗水餃》一些催人淚下的細節都放在了兩個孩子身上,孩子幫媽媽賣水餃,幫媽媽找警察求情,幫媽媽送線團摔傷了腿不敢告訴媽媽……。《我的爸爸媽媽》那期節目中一些感人的細節也是落在了那位殘疾兒牛牛身上,他的生存狀態已經使主持人張小琴為之動容,可是當張小琴流淚時,他卻勸慰她:阿姨,你別哭呀,你別哭呀。聽了他的勸慰,張小琴更是淚流不止,這裡面本應該是所有人的感情都來關照這位不幸的孩子,可偏偏此時他在關照別人。

  承載細節的人與細節之間出現的這種失衡,往往會成為拉動人們情感的牽引力量。之所以很多感人的故事發生在婦女兒童身上,是因為他們對命運的承載力相對青壯年來説要弱,同樣的細節承載,發生在他們身上那種失衡的程度相對要大些。當然,感人的細節設置也可以落在青壯年或大男人身上。《講述》播出的《聽懂你的心》這期節目,説的是一位中國學子在美國勤工儉學6年,其間受過很多苦,很多累,這些都不足以催人淚下,大男人這些都應該扛得住。當他6年熬到頭,他的太太去美國,他到機場迎接時,他的心激動萬分。他不住地提醒自己:6年了,所有人都把我看成光棍,其實我是有太太的,我是有太太的,我的太太正在向我走來。

  他的太太出機場的剎那,他情不自禁地張開了雙臂,可萬萬沒想到太太遞給他的不是懷胞,而是一個冷冰冰的手提包,原來朝思暮想的太太是來辦離婚手續!

  那位名叫高天的學子事隔多年後在演播室講到這一段細節時,他極力控制自己不讓淚水流出來,可是控制了半天,最後還是漫了一臉淚。像這種細節落在男人身上,它的失衡度也許比落在婦女兒童身上更大。

  情商的高低同與生俱來的要素有關,同時與接受適當的情感調動也有關。誠然當今的社會需要用越來越多的原則來規範人們的行為舉止,但決不能因為強化了原則而使得血肉之驅的人們情商下降。《講述》作為一個傳播道德的欄目,既提倡道德規範,又要培育人們的良好情操。因此《講述》在調動社會情商方面還要繼續做好做大文章。

  《講述》的新聞時效觀

  《講述》是專題節目,專題節目就同一事件、同一視角、同一種報道方式與一個純粹的新聞節目相比具有先天的滯後性。《講述》當然不會拿自己之短去比別人之長。但這也不是説《講述》回避新聞時效,恰恰相反,《講述》把新聞時效放在選題的若干因素排列之首。《講述》要做的新聞不是新聞快餐,也不僅僅是深度報道,即把新聞事件中的各個隱形部件剔出來通過精加工組合成思想序列、情感序列、求知序列等市場熱銷的新聞産品。《講述》一直在追求一種完全意義上的新聞專題節目。這種追求主要從兩個方面著手:

  第一、獨特視角下的獨家新聞。2002年的“五.七”空難幾乎是國人乃至世人皆知的事件,事件發生的那幾天,有關這方面的報道已經鋪天蓋地,從失事地點、時間、遇難人數,到已經打撈的屍體、物件等情況都有詳盡報道。可在事隔幾個月後,《講述》以“五.七”空難為背景做了一個獨家報道的新聞---《大海裏的救撈員》。這期節目就是編導在縱覽“五.七”空難的各種報道之後,發現打撈黑匣子這個內容沒有任何立體報道。憑著對新聞的敏感和獨特的視角,編導認定海底打撈有著神秘的情節和故事。通過採訪挖掘,果然故事極為出彩。救撈員在漆黑的海底,用手在污泥裏一點一點觸摸,摸到一個圓滑的東西,往上一拽,竟是一條與屍體分身的大腿……。由此引發救撈員對煙臺海難救撈中的一些回憶:當時背著一具屍體,在倒扣在海底的船艙裏,摸索著出來的方向。由於海底漆黑無邊,無法辨識方向,救撈員只好抱著屍體坐在船艙內想象輪船倒扣後的通道方位的變化……。這期節目一播出,全國多家報刊爭相刊登與《講述》聯動的稿件。

  在一個多維的立體事件中,用獨特的視角去發現別人無法發現的東西,這就是《講述》對編導記者新聞素質的一種要求。

  第二、對可延伸事件的新聞包裝。在新聞事件中,有的是時點事件,也就是事件發生在某一刻,這一刻過後,事件就完全終結,甚至不會有後續影響。這樣的事件只適合做純粹的新聞節目,對於專題節目來説,它沒有新聞切入點。因此,《講述》在事件把握上主要傾向於做時期事件,也就是説一個事件發生後還有可能延伸和發展或後續影響。《講述》做的《心願》這期節目,講的是一個發生在2002年底的一個故事:武漢一身患絕症的女子,為了死後不僅能夠捐出自己的眼角膜,甚至希望自己的眼角膜不受藥物的浸染,她避開丈夫和親人,悄悄停止了用藥。由於故事還涉及到當時尋找眼角膜受者困難的問題,此事在廣州、深圳等地都産生了影響。這位女子于2003年元月去世,在她去世後四個多月,武漢中醫院與深圳獅子會眼庫合作建立了武漢眼庫。儘管這期節目的主體部分講的是2003年元月以前那位女子為死後捐眼角膜與家人情感絞織的故事,但新聞切入點可以放在2003年4月---武漢眼庫準備掛牌。因為這個眼庫是這個故事後續影響的結果。節目正好是4月播出,新聞切入點緊咬著播出時間。這就成了完全意義的新聞節目。

  現實生活中可延伸事件很多,如警察抓罪犯,這一事件終結後還有移送檢察院、提交法院等跟進環節;一段傳奇愛情之後,還有結婚、生子這些後續結果。關鍵是編導要有新聞包裝意識,要善於把一個過去時的故事改裝成現在時。

  強化專題節目的新聞性還有很多手段,如建立資料庫以便對新聞事件做出快速反應,快速生産;提前策劃,對可預見的活動或節日、紀念日做出適時的安排。《講述》曾經做的申奧系列、母親節系列、記者節系列等都是為特定的活動和特定的節日提前策劃的節目。這類節目也是《講述》把握新聞時效的一部分。

- 返回 -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