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新思維

趙 虹

  在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下,我們的思維方式是一種螺旋型或直線型思維,甚至有時候,我們習慣將思維化為一種非A即B的判斷,認為事物不是好就是壞,不是對就是錯。這與西方放射性或發散性思維大為不同。
  發散型思維方法,可以圍繞一個確定的選題,將有關的信息材料進行選擇、匯總,然後聯絡一起,形成對該問題的解答方式。這種思維方法能夠觸類旁通,發現那些有價值而又容易被忽視的現象,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能夠發現事物之間的聯絡,經過重新組合,形成新的知識系統。
  我曾經看過一個外國動畫片,三種不同顏色的饅頭(紅、黑、黃)來到水流涓涓的小河邊,他們開始思考如何渡過這條河。饅頭們用發散性思維想了三種辦法:第一個饅頭折了根樹枝,橫在橋上,搭了座橋過去了;第二個饅頭拾起岸上的小樹皮片,三下五除二,做了只小船,最後蕩舟而過;輪到第三個饅頭,他卻繞道過去了。三個饅頭采取了三種不同的渡河方式,誰也沒重復別人。
  如果按照我們的思維慣性,就會讓三個饅頭用一種方式渡過這條河,那動畫有趣的內容就不是三個饅頭的渡河過程了,可能會是在河對面安排一片茂密的森林,所有的故事要在森林裏演繹了。這個小例子也説明了另外一個道理:發散型思維也是一種創造性思維。以往許多偉大的發明,都是通過發散思維獲得的。像英國物理學家慣性的萬有引力就是在前人的地圓説和伽俐略的一些理論的基礎上得以完善的。法拉第的電學理論同樣是受前人的啟發,吸收前人有價值的理論與學説,通過發散型思維進行再創造而成的。
  《週末異想天開》作為科普欄目,有責任和義務與廣大的電視觀眾一起探討和嘗試一種全新的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