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個人理財的意義
  • 不要借貸投資
  • 怎樣為獨生子女存款
  • 媽媽善於理財生活更有保障
  • 零首付,車房貸款巧組合
  • 節儉生財十訣竅
  • 個人信用值錢了
  • 購房合同中容易忽略的關鍵點
  • 匯市中的炒家秘笈
  • 借錢給別人所須知的
  • 年報公佈後 應對有高招
  • 手中外匯如何保值
  • 外幣降息 利好個人炒匯
  • 做好財務安排 輕輕鬆鬆退休
  • 賺錢,莫以利大而為之
  • 理財找信託公司
  • 工作繁忙如何理財?
  • 額外收入巧管理
  • “理財教育”從孩子開始
  • 成功的投資心態


  • 個人理財術



      “個人理財”是一個時髦的話題,各種相關的行業和資訊也應運而生。  

      在英國,鋻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為了購買時尚用品而債臺高築,近期政府已經做出決定,一個兒童從5歲開始,就必須在學校裏接受以“善用金錢”為主題的理財教育,初級的課程包括,錢是從哪來的,可以有什麼用途;7歲以後,便要逐步學習如何妥善處理自己的金錢,如何經由儲蓄來照應日後的需要以及影響人類使用金錢、儲蓄金錢的各種因素,務使他們懂得如何運用自己的零用錢、控制預算和善用金融服務。   

      不過,與其他的時髦事物相比,理財這件事並沒有更多的複雜之處。簡而言之,所謂“理財”者,無非就是要解決這樣一個問題:究竟要把自己的錢財存放在哪,才會變得越來越多而不是越來越少。  

      當然,對於一個成年人來説,個人理財術之所以成為時髦,除了金融服務的完善,還得有一個不可缺少的前提,就是在扣除了各項必要的開支之後,一個人必須得擁有足夠的可理之財。就像這個人走進理髮店之前,腦袋上必須長著足以可理的頭髮。   

      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不妨先對以下這位時髦人物的“個人理財術”做一番研究。彼得-梅爾(Peter Mayle)是暢銷書《有關品味》以及《山居歲月--普羅旺斯的一年》的作者,目前專事指導他人如何享受人生。功成名就之後,他曾經向一份財經月刊披露:他的所有資産,一概交由他的私人理財顧問管理,自己“根本不想知道太多,只是叫經理人精明一些,並給我一點零花錢用”。   

      梅爾先生的投資組合是:三分之一持現金,三分之一持股票,三分之一購買信譽良好的投資基金。至於他最後悔的一件事,是年輕時不該將手上的股票過早拋出。   

      儘管理財的戰略戰術因理財者的文化背景和個性而異,不過梅爾先生的個案,還是揭示了個人理財的兩項普遍原則:第一,茲事宜交由專家處理;第二,應長期持有股票及一定比例的現金,即零花錢;不過,事情如果真的如此簡明扼要,“理財”便不能成之為“術”。   

      不穩定因素隨時都會出現。例如,理財專家或投資顧問真的那麼智慧那麼可靠嗎?什麼是“信譽良好”的投資基金?全球最大的對衝投資基金之一、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基金(LTCM),曾經聘請了兩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為它專門編寫了一套“穩賺不賠”的電腦方程式,並且在1995、1996年度連續替客戶取得40%以上的驚人回報。而在1997至1998年度的亞洲及俄羅斯金融危機當中,卻也創下了一個月之內蝕掉美元20多億的記錄,最後要勞動聯邦儲備局出面挽救。   

      但是,如果採取完全不投資或者把錢悉數存入銀行這一類最保守的理財策略,也不能代表百分之一百的安全。   

      芝加哥人一度是世界上最保守的投資者,由於該地區早期的治安不靖,當地居民對銀行和自己家裏的保險箱都喪失了信心,因此,他們只得選擇了將現金或有價證券收藏在自己鞋子裏的辦法,走到哪帶到哪--我相信,沒有任何一種理財術能比這來得更安全、更踏實、更個人。不過,別有用心者還是能根據一個行人走路的“跛”度來大致推算出這個人財富的多寡然後做出是否向此人行劫的決定。    

      不過,我最後還是在“個人理財術”的字面上找到了一點安慰。“個人理財”與“集體理財”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個人”,故“術”之百般變化必需以個人的特殊情況為依歸。比如,貪吃的彼得-梅爾酷愛法國美食,那麼當時市價高達700美金一磅的黑松菌對他來説就絕對是物有所值的,不但不存在什麼“亂花錢”的問題,反而是對個人財産的成功處理,功德圓滿。  

      “平衡”或者“結余”(Balance)是金融財務作業上最常用的一個關鍵詞,那麼,一個有血有肉“這個人”的Balance又什麼是呢?梅爾説:“到我生命完結之時,剩下的錢剛好夠我為最後的一頓晚餐付賬,最是妙不可言。”

      當然也不能缺了運氣,例如,聲稱對房地産“毫無興趣”的梅爾先生,卻“一個不小心”地藉出售普羅旺斯的那座山居,凈賺了美金二十八大萬,足夠享用黑松菌400磅以上。

      (沈宏非 三聯生活週刊)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