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頻道 > 陳雲誕辰百年 > 正文

論作為哲學家的陳雲

央視國際 (2005年05月21日 18:59)

  作為偉大的無産階級革命家和政治家的陳雲,久已為世人所敬仰和研究;作為傑出的經濟學家和經濟指揮藝術家的陳雲,也久已為世人所矚目和探討。然而,作為哲學家的陳雲,近年來雖亦為國內外某些學者所關注,但總的説來,研究得還是遠遠不夠的。本篇無意于也不可能全面彌補這一缺憾,只是打算通過對陳雲實踐活動與哲學相互作用幾個重要側面的考察,以初步再現作為哲學家的陳雲的哲學活動及哲學貢獻,權作引玉之磚。

  一 哲學家陳雲的哲學性格

  “性格”這一范疇是心理學領域的重要概念,其本意是指在人對現實的態度和行為方式中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徵。本文使用的“哲學性格”這一概念,是指蘊含在特定時代的哲學家的哲學活動、哲學作品、哲學思想中比較穩定的致思趨向及其思想表徵的總和。其學理意義在於標示不同哲學家哲學活動及哲學思想的個性特徵。提出“陳雲的哲學性格”這一概念的用意亦在於突出陳雲哲學的個性特徵及其與他的實踐活動的內在關聯,以便於從更深的層次上把握陳雲哲學的內在特點及其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

  眾所週知,陳雲是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偉大社會實踐的實踐家,他對哲學智慧的追求是服從社會實踐的總要求的。正因為如此,陳雲對哲學的學習和思考總是與自己從事的實踐緊密結合起來,陳雲的哲學理論成果也表現于他對實際問題的思考之中。他確實沒有大部頭的或專門哲學理論著作,但在他關於經濟、政治等方面的著作中又無不體現出哲學智慧的光華,正象馬克思雖然沒有留下大寫字母的邏輯但留下了“《資本論》的邏輯(1)”一樣,陳雲雖然沒有寫出純粹的哲學理論著作但卻留下了滲透于其經濟、政治等方面著作中的關於中國社會發展問題的邏輯思考。這些關於中國社會發展問題的邏輯思考,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相結合的理性結晶,是更有用的活的哲學邏輯,對中國社會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陳雲哲學活動的目的在於實踐,其哲學理論的創造又根源於實踐,其理論成果的表現又滲透于關於實踐問題的理論著作中,因此,我們完全可以用“實踐性格”來表徵哲學家陳雲的哲學性格。

  具體説來,陳雲哲學的實踐性格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從精神特質方面看,陳雲哲學的實踐性格體現為一種應用哲學。在陳雲的哲學視野中,無限、絕對的本體之“道”即存在於當下的現實生活和人際關係之中,存在於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偉大實踐之中,因而,本體論和方法論,世界觀和方法論,立場、觀點和方法都是融為一體的。他認為,一種哲學理論,既表徵著一種宇宙觀,一種價值觀,同時也是一種方法論體系。於是,陳雲在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之後,不是將自己的注意力投注于對這種哲學理論的純粹的哲學本體論沉思,而是將這種理論視為科學指南並結合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將其轉化為具體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領導方法,突出地強調其哲學方法論意義。陳雲曾明確指出,我們的學習是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精神,學習他們觀察問題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而不是背誦教條。陳雲哲學的這種精神特質,使他的哲學創造極具濃厚的應用哲學色彩,形成了他的哲學思想同他有關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的其他方面的具體思想渾然一體的思想特徵。這種特徵既存蓄了哲學走向生活之路的旺盛的生命力量,使哲學有了社會實踐的深厚的創生土壤,又使社會實踐的發展有了正確的邏輯規範,使具體的實際工作有了方法論方面的導向性基礎。哲學的應用化、對象化和社會實踐的理性化在陳雲哲學的實踐性格中融為一體,從而形成社會發展主體的內在創造機制並作用於社會客體以推動社會的合理性調整和發展性運行。

  其二,從理論旨趣方面看,陳雲哲學的實踐性格體現為一种經世致用的實學精神。毛澤東曾經指出:“馬克思主義看重理論,正是,也僅僅是,因為它能夠指導行動。如果有了正確的理論,只是把它空談一陣,束之高閣,並不實行,那末,這種理論再好也是沒有意義的。認識從實踐始,經過實踐得到了理論的認識,還須再回到實踐去(2)。他還説:“對於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要能夠精通它、應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於應用(3)”。在這個問題上,陳雲與毛澤東有著強烈的共識。1939年12月,在《學習是共産黨員的責任》一文中,陳雲強調指出:學習理論一定要聯絡實際。老幹部要認真總結自己的經驗,把它提到理論的高度,來指導以後的工作。1940年11月29日,在《關於幹部工作的若干問題》中,陳雲從幹部教育和培養方法的角度又強調了理論與實際結合的重要性:革命基本理論和實際工作教育要一致起來。只停于實際,就不會有遠大目光;只停于高遠理論,就不能解決實際問題。理論和實際兩者不能或缺。可見,陳雲心目中的理論或哲學,決不是書齋中的學者出於追求純理論的邏輯思辨而構築出來的思想體系,而是産生於社會實踐又反過來作用或服務於社會實踐的有用的理論。

  其三,從思維模式方面看,陳雲哲學的實踐性格體現為一種知行合一的致思趨向。陳雲哲學真正立足於實踐唯物主義的哲學立場,將知和行,理論與實踐統一起來進行哲學思考,體現出了行對知,實踐對認識的決定性意義,肯定行對知的支配地位,認為行的過程本身也就是知的過程。針對學習問題,他曾明確指出:每個共産黨員要隨時隨地地在實際工作中學習,向群眾學習。一切實際工作中的和群眾鬥爭中的經驗教訓,是我們最好的學習的課本。這段話把哲學思維的實踐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與毛澤東所説的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的思路,別無二致。這種知行合一的哲學思維模式還告訴大家:改造客觀世界和改造主觀世界是一個內在統一的過程。在陳雲看來,一方面,每個共産黨員都要積極地投身於火熱的社會實踐中不斷改造自己的觀點和立場(“沒有或很少工作經驗的幹部,不是光在學校里長期學習,應該先到工作中去學習(4)”,使自己真正成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這是一個社會實踐的內化過程,即社會實踐內化、積澱於人們的主觀世界的過程;另一方面,社會實踐主體又有改造客觀世界的自覺能動性,這種能動性的發揮即是對客觀世界的改造,這是社會實踐主體主觀世界的外化過程。無産階級及其先鋒隊組織就是要充分發揮自身的能動性,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前提下,要客觀世界按照自己的要求改變面貌。這樣,改造主觀世界與改造客觀世界就在現實社會實踐的基礎上獲得了辯證的歷史的統一。中國共産黨的歷史就是中國共産黨人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並在兩個改造的統一中不斷前進的歷史。陳雲哲學的這種實踐性格正是這種歷史特徵的理論反映。

  其四,從價值理想方面看,陳雲哲學的實踐性格體現為一種以人民為核心的政治哲學。陳雲是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中的重要一員,是中國共産黨的卓越代表之一,他從事社會實踐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人民服務。所以,在他的哲學思維中,人民群眾始終處於核心地位,人民是他的政治哲學的核心。陳雲哲學的價值指向就是人民,其哲學體系中的實踐是指人民的實踐,其哲學的實踐性格最終體現為人民群眾的實踐性格。

  二 哲學家陳雲對哲學本身的沉思

  任何哲學家在進行哲學活動的過程中都會對哲學本身加以思考並形成自己對哲學本身的獨特看法。作為哲學家的陳雲,既然其哲學活動具有獨特的性格,那麼,在哲學活動過程中形成自己的哲學觀即關於元哲學的某些看法也就成為邏輯的必然。陳雲的哲學觀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哲學本質論。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産生以前,大部分哲學家都把哲學看作超越其它學術之上的大學問,把哲學活動看作大腦裏的思想活動;認為哲學只是一種靜觀的精神鑒賞品,只能表明思想的此岸性,而無法突破理論的範圍,更無法在客觀世界的進程中表明自身的現實性;認為哲學存在的依據在於滿足人的抽象的形而上學的心理需求,而不是在於滿足人們生存上的物質需要;認為哲學的特點在於説明世界的總體,其功能在於提供對世界的解釋,而不是對世界的驚天動地的改造。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哲學本質的看法發生了本質的改變。正如恩格斯所説: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

  陳雲的哲學本質觀突出了哲學的思想方法論本質,充分繼承和發揮了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的這一基本精神。陳雲在講到學習理論問題時明確指出:“學習理論,最要緊的,是把思想方法搞對頭。因此,首先要學哲學,學習正確觀察問題的思想方法。如果對辯證唯物主義一竅不通,就總是要犯錯誤(5)”。很明顯,陳雲把學習哲學和研究思想方法看成是同等程度的問題。當然,研究哲學不能完全歸結為研究思想和思想方法,但突出對思想和思想方法的研究,的確很有見地,它抓住了學習哲學的關鍵環節。陳雲對哲學本身的這種看法是他的哲學活動實踐性格的理論體現,也是基於自身實踐活動的迫切需要的邏輯闡釋。

  (二)哲學價值論。這個問題也就是哲學是否有用和有什麼用的問題。“學好哲學,終身受用(6)”,這是陳雲作為黨的優秀領導者對切身經驗的科學總結和精闢概括,是從主體的角度對哲學價值的充分肯定。陳雲立足於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歷史實踐,結合自身學哲學用哲學的切身體驗,從兩個方面説明了哲學的價值。

  其一,哲學有什麼用。陳雲所理解的哲學的用處,既不是把哲學看成是陞官、發財和獲取實惠的杠桿,也不是把哲學看成是心靈慰藉的精神寄託,而是充分認識到了哲學對提高人類思維和實踐能力的重大促進作用,把對哲學的學習和研究看成是對人類思維和實踐能力及視野極限的挑戰,看成是人類向知識和智慧更高境界進軍的銳利思想武器。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陳雲告訴大家:學習哲學,可以使人開竅(7)”。毛澤東曾經指出:“沒有哲學頭腦的作家要寫出好的經濟學來是不可能的(8)”。陳雲長期擔負著我國經濟建設的領導工作,是參與我國經濟決策的主要領導者之一,寫過許多重要的經濟學著作,這正是因為他非常重視對哲學的學習,有著哲學家的頭腦,能夠使自已的思維和實踐能力不斷超越極限的限制的緣故。1981年在對起草《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的意見中,陳雲通過回顧自己學習哲學的經驗和體會談了哲學的價值:“毛澤東同志親自給我講過三次要學哲學。在延安的時候,有一段我身體不大好,把毛澤東同志的主要著作和他起草的重要電報認真讀了一遍,受益很大。我由此深刻地領會到,工作要作好,一定要實事求是(9)”。陳雲認為,正是通過學習哲學,使他掌握了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其二,哲學對誰有用。任何事物存在的價值或用處,都是相對於主體而言的。主體不同,事物存在的價值或用處也就不同。一般地説,哲學的價值或用處,取決於人的思維活動層次的高低,層次越高,哲學的價值或用處也就越大。當人的思維與活動處於較具體、個別的層次上時,一般是不需要考慮哲學問題的。基於這種認識,陳雲首先闡明了哲學對於作為認識和實踐集體主體的中國共産黨的價值或用處。他説,延安整風時期,毛澤東同志提倡學馬列著作,特別是學哲學,對於全黨的思想提高、認識統一,起了很大作用。陳雲的這一判斷意在説明中國革命的勝利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作用有著密切的聯絡。陳雲沉痛地指出,建國以後,我們一些工作發生失誤,原因還是離開了實事求是的原則。也就是説,與我們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素質不高有關。因此,他一再告誡大家:學好哲學,對於任何工作崗位的同志,對於解決任何問題,都是重要的。他指出:“在黨內,在幹部中,在青年中,提倡學哲學,有根本的意義。現在我們的幹部中很多人不懂哲學,很需要從思想方法、工作方法上提高一步。只有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上、工作上才能真正提高(10)”。陳雲還特別闡明了哲學對於黨的領導幹部或決策者的重要價值或用處,認為不具備哲學頭腦便不能發揮應有的領導作用。

  這裡僅舉一例便可説明這一問題。日本帝國主義投降之後,陳雲主持北滿分局的工作。當時中國正處在一個新的歷史關頭,北滿與全東北、全中國的政治形勢都在急劇變化,到處是有待研究解決的新問題,各條戰線上的方針政策急需重新制定,領導機關的任務很重。這個時候如何決策呢?陳雲向同志們談了他運用哲學思維進行決策的程序。他説:你們看到我整天忙於找人談話、開會、了解情況、處理一般文件與日常工作時,我並不累,因為那只是在實踐中加深對事物的認識,還來不及對重大問題作全面、系統的分析;當你們看到我靜下來了,既不找人談話、開會、了解情況,也不處理一般文件與具體工作,而是一個人呆在這裡,關起門來,總是走來走去的時候,才是最累的時候,因為那是在重大問題上集中精力對調查所得(包括集體研究的成果)作全面、系統的思考,是要花力氣、下功夫、全神貫注的。凡是做領導工作的同志,都需要這樣做,這是任何領導者的主要職責,不如此便不能引導大家發現新問題、研究新問題、解決新問題,便不能發揮應有的領導作用(11)。正因為這樣,陳雲經常要求每個幹部必須注重對自身哲學素質的培養。

  (三)哲學發展論。哲學如何獲得發展,這是元哲學理論必須回答的問題。如果把哲學僅僅看作是獨立於一切非哲學東西而存在的觀念的東西,那麼,哲學的發展也就僅僅表現為思想運演的邏輯流程。馬克思主義認為,真正的哲學只有在與非哲學的現實活動的相互作用中才能給世界帶來變化,同時也給哲學的發展提供根本動力。哲學決不能僅停留于思維的領域之內,而是借助於實踐使自身加以客觀化和對象化,並在這個過程中把自己的時代、自己人民的産物、人民最精緻、最珍貴和看不見的精髓都集中在自身之中,從而獲得不斷發展。哲學的發展是以非哲學的現實活動為前提的。

  沒有了實踐也就沒有了哲學,這同樣是陳雲的哲學觀。陳雲指出:“認識必須由實踐中得來,而且只有經過實踐,認識才能發展(12)”。對哲學發展問題的這種看法,使陳雲非常重視總結實踐經驗在提高領導幹部哲學理論素質方面的重要作用。在陳雲看來,總結經驗的過程也就是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並使思想和方法更適合於客觀規律的過程,也就是對事物本質的認識由低級向高級不斷躍遷的過程,也就是哲學理論不斷發展的過程。陳雲反復指出,我們要提高本領,增加力量,就要從成功和失敗的經驗教訓中學習。1958年12月,他還提出了總結經驗是提高自己的重要方法的著名論斷。陳雲如此強調總結經驗對於理論發展和實踐進步的重要性,既是他領導經濟工作歷史經驗的總結,又是對理論發展規律的深刻揭示。事實證明,只要不斷實踐,不斷探索,不斷總結經驗,就能夠不斷提高認識,不斷推動理論的深化和發展。

  三 哲學家陳雲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主要理論貢獻

  陳雲在哲學理論方面的一系列創造,必然鮮明地體現著他的哲學的實踐性格,同時也必然貫穿著他的哲學本質觀。縱觀陳雲的著作,不難看出,陳雲以實踐為內在基礎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一系列哲學觀點,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運用和推廣,為毛澤東哲學思想的豐富和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這主要體現在,他以實踐為基礎,在理論形態上實現了以下環環相扣、層層遞嬗的三個重要轉換。

  轉換之一:把本體論層面上的物質和精神(存在和思維)的關係轉換為認識論層面上的主觀與客觀(主體與客體)的關係。陳雲是一個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當他確立馬克思主義的信仰之後,就從未發生過動搖,始終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開展實際工作。因此,關於物質和精神之間誰決定於誰、誰根源於誰的本體論思辨,在陳雲那裏是不言自明的。進行哲學思考的任務就是把這一本體論或世界觀作為邏輯前提並將其應用於實際工作中轉化成認識論中的問題。正因為這樣,我們在陳雲的著作中看到的一般只是關於認識論層面上主觀與客觀關係的思考,而不見對物質與精神關係問題的本體論沉思。這正是陳雲哲學的偉大之處。因為,這種轉換使哲學研究已經不再是那種遠離實踐內容的純邏輯運演,而是同人們的現實生活發生了密切關聯,同時又符合人類認識運動的客觀規律,使哲學的應用和向可操作性方面的轉化成為現實的可能。人們活動的計劃是主觀的,是由作為歷史實踐主體的人制定的,但這種計劃必須建立在客觀可能的基礎上,才能在實踐中變成現實。基於對主觀和客觀關係的這種辯證思考,陳雲指出:“要做到主觀與客觀一致。領導機關決定計劃,執行計劃,檢查工作,都必須主客觀相一致(13)”。為了做到主觀與客觀的一致,陳雲一方面強調要把握客觀情況的特點,另一方面又強調必須徹底無保留地打破主觀主義、公式主義和生搬硬套書本上的概念的做法,同時還要求人們必須以正確的認識為指導進行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把人的自由的實現看作是主體與客體、主觀與客觀協調一致的優化狀態,看作主觀與客觀一致的檢驗和證明。他指出,自由是被認識了的必然。人們越是能夠實事求是,思想和行動越是合乎實際情況和客觀規律,他們也就越能夠發揮創造精神。這就是説,雖然客觀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但人們可以認識它並遵循它去行動,從而最終實現主觀與客觀的統一。

  轉換之二:把認識論層面上的主觀與客觀的關係轉換為決策活動層面上的政策與事實的關係。政策是主觀的東西,事實是客觀存在,正確的切實可行的政策應當是準確反映客觀事實的政策。當陳雲的哲學思考具體化為對決策問題的研究時,主觀與客觀的關係就立即轉換為政策與事實的關係,主觀與客觀的對立統一就轉換為政策與事實的對立統一。陳雲指出,制定政策,一定要實事求是,而要實事求是,“首先弄清事實,這是關鍵問題(14)”。“實事,就是要弄清楚實際情況;求是,就是要求根據研究所得的結果,拿出正確的政策(15)”。為了制定符合事實的政策,陳雲主張要做到6個字,就是:交換,比較,反復。這6個字的主要意思就是:按照實事求是的原則,經過艱苦的調查研究,在充分了解情況和佔有資料的基礎上,經過全面分析,才能制定出符合客觀事實的政策。陳雲對政策與客觀事實關係的論述正是他關於主觀與客觀關係思想在決策活動中的具體化或對象化。

  轉換之三:把決策活動層面上的政策與事實的關係轉換為決策執行層面上的“上”、“書”與“實”的關係。在決策問題上有個政策與客觀事實的關係問題,在政策的執行過程中也有個政策和客觀事實的關係問題。從動態的角度看,在這兩個關係中,“政策”與“客觀事實”之間運動的方向是相反的。前者是從“客觀事實”到“政策”的過程,後者則是從“政策”到“客觀事實”的過程。從認識論的角度看,前者是從實踐到認識、從客觀到主觀的過程,後者則是從認識到實踐、從主觀到客觀的過程。在這兩個關系裏,“政策”是同一個,是連接兩個“客觀事實”的仲介,而兩個“客觀事實”則是有差異的,因此,“政策”即便符合前一個“客觀事實”,並不能由此斷定它也符合後一個“客觀事實”。所以,在決策的執行過程中還必須重新考慮“政策”與“客觀事實”的關係問題。陳雲把後一個關係概括為“上”、“書”與“實”的關係問題,並告誡大家在執行政策時要做到“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從而正確地解決了這個關係。在這裡,陳雲所説的“不唯上、不唯書”,並不是説上面的話不要聽,書本上的東西不要信。他只是告訴人們,上級的政策、指示、決議和書本上的理論都是根據下面的具體情況和實踐經驗制定和提煉出來的,一般地説是符合客觀實際的,也能夠指導全國或某個地區的工作。但是,它們畢竟是從全國或某個地區帶有普遍性的情況考慮的,在貫徹執行中,必須把它們跟當地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經過認真的分析和研究,提出適合本地情況的切實可行的貫徹措施。決不能因為是上級的指示或書本上的東西,就不加分析地盲目地生搬硬套。從辯證唯物主義的角度看,上級的政策和書本上的東西,畢竟不是本源的東西,它們雖來源於實踐,但還必須隨時接受實踐的檢驗。“上”和“書”都是第二性的東西,只有“實”才是本源的、第一性的東西。所以,“上”和“書”都不能“唯”,只能“唯實”。但是,“唯實”又不能被理解為狹隘的經驗主義,因為它是受正確的政策和正確的書本知識指導的。“不唯上、不唯書”與“只唯實”的辯證關係恰恰是主觀與客觀、政策與客觀事實的辯證關係在貫徹和執行決策過程中的具體化。

  通過上述三個轉換,陳雲哲學以實踐為基礎和仲介,將本體論、認識論、辯證法、歷史觀、決策理論融為一體,為研究和解決實現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和建設具體實踐相結合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問題作出了重要理論貢獻。

  (作者:中共山東省委黨校 王立勝)

  注 釋:

  (1)列寧:《哲學筆記》(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357頁。

  (2)《毛澤東選集》(2版)第1卷,第292頁。

  (3)《毛澤東選集》(2版)第3卷,第815頁。

  (4)(12)(13)《陳雲文選》第1卷,第252、252—253、220頁。

  (5)(6)(7)(9)(10)(14)(15)《陳雲文選》第3卷,第46、362、362、285、285、235、188頁。

  (8)轉引自《毛澤東的讀書生活》(三聯書店1986年版),第167頁。

  (11)參看金鐵群:《認識和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回憶陳雲同志兼任北滿分局書記時的工作情況》,載《理論與實踐》1981年第9期。

責編:李菁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