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頻道 > 萬隆會議五十週年 > 正文

“萬隆精神”彰顯時代意義  

央視國際 (2005年04月14日 11:17)


  1955年4月18日,有29個國家參加的亞非會議在印度尼西亞萬隆召開,又稱萬隆會議。50年過去,時代發生了巨大變化,亞非國家的情況也與當年大不相同,但萬隆會議的精神不但沒有失去其意義,在全球化的時代,在和平與發展為主題的時代,卻更昭顯其超越時代的光輝。

  和平共處 求同存異

  萬隆會議精神是發展中國家試圖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擺脫西方主宰國際社會命運的精神。亞非會議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由亞非國家發起和召開的會議,是第一次沒有西方國家、沒有當時主要世界大國參加的會議。會議的參加國除日本外,都是新興的發展中國家,因此也可以説是第一次發展中國家的國際會議。

  二戰結束後,世界上出現了民族獨立解放的高潮,長期處於西方帝國主義、殖民主義、霸權主義控制下的廣大亞非國家,先後通過革命、戰爭、起義和抗爭等不同的方式,衝破了帝國主義的封鎖、壟斷和控制的世界體系,走上了建立新興的民族國家的道路。獨立後,這些具有共同的命運、面臨共同任務的國家,為了解決共同的問題,需要相互交流經驗,相互探討國家建設和發展的道路,彼此産生一種共識,這就是要加強亞非新興的民族獨立國家之間的團結和互助。

  萬隆會議正是在這樣一種背景下召開的。由印度、印尼、巴基斯坦、緬甸和斯裏蘭卡(舊稱錫蘭)五國發起的、有29個亞非國家參加的萬隆會議,討論了當時的國際形勢和對亞非國家有共同利害關係的問題,發表了會議公報,向國際社會響亮地發出了自己的聲音。它證明,儘管發展中國家總體實力不如西方發達國家,但團結起來的亞非國家,團結起來的發展中國家,是可以成為國際社會中一支強大的力量的,可以衝破歷來由大國、西方國家主宰國際事務的局面,開闢發展中國家建立有利於自己發展的國際環境的新形式。

  萬隆會議精神是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和平共處的精神,是不同文明求同存異的精神。雖然參加會議的都是亞非國家,但這些國家在其民族獨立和解放的鬥爭中,採取了不同的道路和方式,也建立了不同的社會制度。在這些國家中,既有中國、老撾、越南民主共和國等這樣的社會主義國家,也有印尼、印度這樣的基本上實行資本主義制度的國家;既有緬甸這樣的佛教影響很深的國家,也有伊斯蘭教影響很深的印尼等國。這些不同的社會制度不同的文化和文明的國家坐在一起討論問題,當然會産生不同的理解和矛盾。在會議中也有過爭吵,有過鬥爭。

  但是,會議的參加國卻能本著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精神,以尋找共同利益為主,以亞非國家的團結為重,顧全大局,最後達成了會議的10個基本共識。

  這種精神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在西方國家試圖再次把自己的價值觀念強加於國際社會的背景下,在西方傳播的所謂不同文明必然導致重大衝突甚至導致戰爭的思想的背景下,與現在某些大國藉口民主自由把另外一些國家宣佈為暴政國家而無權在國際社會中生存的做法相比,顯得是多麼富有智慧、寬容和遠見。

  多邊主義 主權平等

  萬隆會議是通過多邊主義、主權平等原則解決國際問題的一次嘗試。當時的美蘇兩國試圖通過華約、北約控制國際社會。在這個兩極格局中,眾多的國家都被排除于解決國際問題的制度之外。萬隆會議實質上打破了這種兩極格局,在美蘇冷戰體系之外,開闢了一個新的國際論壇。

  在萬隆會議參加國中,既有像中國、印度、印尼這樣的世界人口大國,三國的人口加起來差不多佔到了當時世界總人口的1/2,也有像錫蘭、柬埔寨這樣的小國;這些國家實力也懸殊很大。但是在會議上,無論是中國還是印度,都自覺地把其他中小國家視為平等的夥伴,絕不以大淩小,以強淩弱,不搞亞非國家中的特權,對小國給以充分的尊重,在會議發言、表決、討論過程中,所有國家都一樣平等自由,中國、印度等國也不把自己的價值觀念強加於其他小國,顯示了不同於西方國家的大國特權、排斥甚至犧牲小國利益以謀取私利的特點。

  對於中國而言,萬隆會議尤其具有重要意義。萬隆會議是20世紀50年代中國爭取外交利益的重要舞臺。萬隆會議對消除當時一些亞洲國家對中國的威脅論的影響起到了良好的作用。當一些國家在發言中公開對中國的“威脅”提出質疑和非難時,周恩來總理對其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擺事實,講道理,本著求同存異的精神,靈活地表達了中國的和平外交的立場,在周邊國家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萬隆會議也是中國擴大外交成果,與更多的亞非國家交朋友的一次重大嘗試。

  周恩來在會議中展示的巨大親和力、原則堅定性與靈活性的結合、對不同意見的尊重、對他國利益和立場的理解與同情等,化解了不少國家對中國的敵意和懷疑,在亞非國家領導人中樹立了崇高的個人威望,原來對中國有懷疑和敵意的柬埔寨國王西哈努克、巴基斯坦總理阿裏等,後來都成為主張與中國友好的領導人。

  在中國代表團的草案沒有完全被會議接納時,中國主動對自己的方案進行修改,吸收各國方案中合理內容,使得會議最後通過了會議公報。中國接受了會議參加國的一些合理的建議,及時的表達了中國願與美國改善關係的立場,以充分展現中國願意緩和亞洲緊張局勢的願望,使更多的亞洲國家了解中國外交的和平原則。

  順應形勢 煥發活力

  在50年後的今天,我們發現萬隆會議的精神不僅沒有過時,而且似乎比當年更適合今天的國際形勢。因為在萬隆會議之時,亞非國家進行這種大規模的團結與合作的盛會,既缺乏經驗,又受到當時兩極格局的制約,不少國家實際上本身不僅參加萬隆會議,贊成亞非會議,同時又在美蘇兩個大國之間進行選擇。當時許多亞非國家對蘇聯支持亞非國家反對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抱有期望,同時也受到蘇聯的壓力,所以它們選擇支持蘇聯參加亞非會議;而另一些國家則認為,蘇聯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亞洲國家,它的國家會減弱亞非國家團結的意義。

  今天,蘇聯已經解體,國際社會都面臨著一個超級大國的單邊主義和霸權主義的壓力,許多亞非國家都面臨著美國輸出其價值觀念的壓力,因此,今天的亞非國家更應該發揮這種亞非團結的精神。同時,由於亞非國家內部也存在不少矛盾,所以,亞非國家的團結缺乏持續的動力。

  今天的亞非國家之間,雖然也存在一些矛盾,但總體上具有比當年更好的關係,例如,當年中國與印度這兩個亞非會議的主要參與國,後來發生了邊界衝突,這對後來的亞非會議的召開産生了較大的消極影響;今天,中國和印度正在重新攜手並進。所以,今天對亞非國家的團結合作而言,有一個更好的國際環境。

  當然,在全球化和經濟一體化的條件下,在美國成為惟一超級大國的情況下,國際形勢也比當年更加複雜,所面臨的問題也比當年更加多層化多樣化,亞非會議精神也有一部分內容被時代的發展和變化所超越,這也需要亞非國家用更寬闊的視野來觀察國際問題。

  比如,如果説當年亞非國家可以構成與拉美國家不同的一個群體的話,那麼,今天,亞非拉國家作為發展中國家的共性可能已經大大超過彼此之間的不同,所以,今天不僅需要亞非團結,也需要亞非拉的團結;另外,當年參會的亞非國家不過29個,反映了當時亞非新興獨立國家的力量對比,而今,非洲50多個國家和亞洲40多個國家基本上都已經取得獨立,這也非當年的亞非會議參與國所能相比的。

  因此,在繼承和發揚亞非會議精神的同時,也需要所有發展中國家共同努力,根據變化了的形勢,提出新的問題,尋找新的團結合作的形式,為亞非會議當年倡導的亞非團結、求同存異等精神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作者: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 葉自成)

責編:李菁  來源:新華網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