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頻道 > 萬隆會議五十週年 > 正文

周恩來萬隆會議之行  

央視國際 (2005年04月12日 15:46)


  

我希望全世界的人都成為朋友和兄弟。

  ——周恩來

  在我們這個物質主義時代,偉人和英雄似乎都已離我們遠去成為一種遙遠的夢想了。據説岳飛、文天祥這樣的民族英雄都要打上問號重新評價,那我們還能企求什麼呢?然而慶倖的是,在一些人心中英雄夢並沒有破滅,偉人情還在心底激蕩。他們還在追憶英雄的業績,緬懷偉人的風采,為輝煌的歷史塑造豐碑。擺在我們面前的長篇紀實文學《周恩來萬隆會議之行》(唐灝著,中國工人出版社出版)就是這樣一部佳作。作品以真實的歷史為背景,攝取萬隆會議這一重大的歷史事件,以事寫人,塑造了共和國總理周恩來這一偉人形象。

  真實性是歷史小説的生命。一段時間戲説歷史成了時髦,歷史在一些人的手裏成了可以任意打扮趨時趕浪的花姑娘。《萬隆之行》卻是一部嚴肅的紀實文學作品,它以真實的史料為基礎,並以中央文獻研究室審評意見為依據。作品就是在這樣一個真實的歷史基礎上開始藝術之旅的。

  這部作品真實地描寫了當年周恩來參加萬隆會議的不尋常的傳奇經歷。從接到會議的邀請、參會的籌備到會上的充滿藝術的鬥爭直到最後會議的勝利結束,作者都作了較為細緻的描寫。尤其是對會議的歷史背景作了很深刻的描述,突出了萬隆會議在現代國際關係發展史上的巨大而深刻的歷史意義。它開闢了亞非國家擺脫殖民統治自己當家作主的新紀元。由中國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會上成為大家的共識,是對世界和平作出的貢獻。它所展示出的遠見卓識在經歷半個多世紀的風雨之後,其意義就更為深遠了。

  在藝術結構上,作者除了這條明線外還安排了一條暗線,即國民黨特務對萬隆會議之行的阻撓破壞活動的不斷破産直到徹底失敗。從毛澤東巧妙佈置會議行程、克什米爾號爆炸、新加坡機場的暗殺、歡迎途中的險遭阻擊到蘇加禾湄地區叢林中的激戰,使萬隆會議一路走來險象環生,驚心動魄。整個作品主次分明,明暗相間,充滿了驚險曲折,扣人心弦。此外,對印尼熱帶風光的勾勒,緬甸潑水節風情的素描都清新可喜。這種鬆弛有致的寫法使得作品的可讀性很強。

  然而再怎樣出色的大劇都是要由人來演的。現實主義作品成功與否最重要的是看它塑造人物成功與否。在這部作品中作者為我們再現了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陳毅等偉人形象。其中最為成功的是周恩來,刻畫出了他一代領袖偉大而平凡的獨特性格及表現出的迷人魅力。偉人之所以偉大是以偉大的性格作為底色的,而偉大的性格只有在波瀾壯闊的歷史巨浪中,在電閃雷鳴的險惡環境中才能閃耀出他人格的輝煌和精神的偉力。周恩來就是在參加萬隆會議這一充滿了危險和曲折的偉大歷史事件中展示出他的偉大。在面對生命危險時,他以大無畏的革命英雄主義迎難而上,知難而進。在新加坡機場明知有特務在場也走下飛機與新加坡總理會面。在萬隆會議上,面對美國特務的挑釁他毫不留情,嚴詞駁斥。而對那些與會者的誤解甚至無禮他卻沉著冷靜,急表明自己國家對共産主義社會的堅強信念,但同時又堅持求同存異的原則,會後對不同意見的代表一一拜訪,以誠相待,推己及人,以海納百川的胸懷化釋前嫌,團結了廣大朋友,粉碎了美國破壞會議的陰謀,贏得了會議的最後勝利。蘇軾説“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萬隆會議上的周恩來是當之無愧的大勇者,更是大智者。一個大國領袖的不凡風度和熠熠風采,雖歷百世亦復令人仰之彌高,無限敬仰。

  然而偉大決不是由“偉大”這一單一的色彩組成的。對於周恩來而言,其偉大還表現在他的平凡,作為一個普通人所具有的人之常情的一面。所謂“無情未必真豪傑”。作品在表現周恩來劍拔弩張的激烈鬥爭生活時,又多層面多層次地描寫了他鐵骨中的柔情,戰友情、夫妻情、兄弟情、朋友情都在他身上得到了完美的體現。而且這種情感與他的偉大,與他對黨和國家與人民的利益緊緊連在一起。“豪傑”之舉與“仁愛”之心在周恩來身上是完整的統一的。他對毛澤東即有對於領袖的崇敬之情也有作為戰友間的體貼關心。對於鄧穎超他既有一起閒庭信步,吟詩抒情的夫妻之情,也有作為具有革命理想共同奮鬥的戰友之情。對於周恩壽他不僅表現了對弟弟的關愛之情,也表現了他在國家與親情關繫上嚴於律己的高尚品格。他不僅對於貴為親王的西哈努克這樣的朋友關心備至,對為他開車的普通話司機也真誠以待。這種偉大不是神的偉大,更不是上帝,高高在上,俯視人間。而是凡人的偉大,人人可以親近可以感受其溫暖的偉大。這種平凡不是一己私情的牽掛,更不是世俗眾生的忙碌,而是凝聚著大美的平凡,是在為人行事上超越自我無私奉獻的平凡。應該説作品塑造的周恩來形像是有血有肉的,具有藝術感染力的。

  一段輝煌的外交歷程,一個傳奇的歷史故事,一代偉人的英雄業績,這就是《周恩來萬隆會議之行》為我們這個平庸的物質時代點燃的一抹耀眼之光。

責編:李菁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