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頻道 > 萬隆會議五十週年 > 正文

萬隆會議——歷史性的盛會 歷史性的成就 

央視國際 (2005年04月12日 15:43)


  1955年4月18日至24日,亞非會議在印度尼西亞萬隆舉行。這是歷史上第一次由亞非國家自行發起召開、討論與亞非各國有關重大問題的國際會議,亦稱萬隆會議。萬隆會議的召開象徵著亞洲和非洲廣大地區的覺醒,標誌著亞非國家作為重要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國際舞臺,將在世界事務中發揮重大的作用。

  會議的緣起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帝國主義勢力遭到嚴重削弱,世界被壓迫民族反對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的民族解放運動蓬勃興起。亞非地區的政治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亞洲首先衝破了殖民體系的枷鎖:印度、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亞等南亞和東南亞國家相繼獨立;朝鮮和越南人民在無産階級政黨的領導下,通過武裝鬥爭,建立了人民民主國家,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隨後中朝兩國人民在朝鮮戰爭中打敗了美帝國主義。印度支那3國人民取得了抗法戰爭的勝利。亞洲的崛起鼓舞了非洲的民族獨立運動。阿爾及利亞、摩洛哥、突尼斯舉行反帝武裝鬥爭;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民爆發了爭取民族獨立的大規模群眾運動。“沉睡的非洲”已經覺醒。到萬隆會議召開的前夕,亞非地區出現了近30個民族獨立國家。帝國主義、殖民主義不甘心自己在亞非地區的失敗。特別是戰後登上資本主義世界霸主地位的美國,感到亞非形勢的變化對其稱霸世界的全球戰略是一種威脅。為此,它在朝鮮戰爭後繼續奉行實力政策,加緊在遠東和東南亞製造新的緊張局勢,並公開插手印度支那事務。1954年4月初,艾森豪威爾以多米諾骨牌一個倒、倒一片來比喻印度支那的形勢,鼓吹美國必須介入印度支那以頂住所謂共産主義的攻勢。杜勒斯更認為,印度支那的丟失很可能會造成美國全球戰略中整個遠東陣地的崩潰。1954年9月,在美國一手策劃下,以西方國家為主體的軍事同盟——東南亞條約組織成立,嚴重破壞了由於達成日內瓦協議給東南亞地區帶來的短暫緩和。美國利用這個組織把冷戰正式引進了東南亞地區。在此期間,美國不僅通過它的軍事集團來“遏制”新中國,還同台灣當局簽訂所謂“共同防禦條約”,公開在我國台灣地區進行戰爭挑釁。一年以後,在美國的策劃與支持下,旨在鎮壓中東各國民族解放運動的“巴格達條約組織”成立。美國通過“巴格達條約組織”把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與亞太地區的軍事同盟體系連結起來,形成了一個以美國為首的,包圍社會主義國家的新月形軍事同盟條約網。此外,美國還積極推行“第四點計劃”,加緊向亞非國家進行滲透。美國的所作所為,嚴重威脅亞洲新興國家的獨立和安全,將導致殖民主義的東山再起。在這種形勢下,新興國家進一步認識到相互支持,團結一致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必要性。為了本地區的和平與安全,他們希望通過共同的努力排除外來勢力,緩和亞洲的緊張局勢。一些國家的領導人從本國的實際利益出發,認為避免捲入冷戰的旋渦對己更為有利,決定採取和平中立的外交政策。印度總理尼赫魯説了一句形象的話:“不能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正是在這些思想指導下,亞洲國家之間的橫向聯絡加強了,一些國家開始同中國建立和發展友好關係。1954年4月29日,中國和印度兩國簽訂了《關於中國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間通商和交通協定》。印度同意中國提出的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惠、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指導兩國關係的準則,並在該協定的序文中對五項原則給予正式的確定。同年6月,周恩來總理訪問印度和緬甸。在中印兩國總理和中緬兩國總理分別發表的《聯合聲明》中,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再次得到確認。它為社會制度不同的國家之間處理相互關係提供了準則;體現了亞非國家反對帝國主義干涉,捍衛民族獨立和主權,要求平等地參與國際事務的願望。1953年8月印尼總理沙斯特羅阿米佐約曾提出召開亞非會議的設想。1954年4月,南亞5國總理在科倫坡召開會議,討論共同關心的國際問題。沙斯特羅阿米佐約在會前發表的一項聲明中,正式提出“舉行一次更廣泛的亞非國家會議的可能性”的問題。科倫坡會議討論了印尼總理的這項倡議。會議的“最後公報”表示:“支持印尼總理探討召開這種會議的可能性”。同年9月,印尼總理先後訪問印度和緬甸,與兩國總理繼續討論召開亞非國家會議問題,3國總理都認為有必要在近期內舉行亞非國家代表會議。中國雖然沒有參加亞非會議的醞釀和籌備,但中國從一開始就積極支持會議召開,併為此作出了自己的努力。1954年6月,周恩來總理訪問印度和緬甸時,向尼赫魯和吳努都明確表示中國支持召開亞非會議。12月,毛澤東主席又向來訪的吳努總理表明了中國對這個會議的希望。在會議籌備期間,中國和印尼雙方還曾通過外交途徑就會議問題交換了意見,並且建議把五項原則作為亞非會議的指導思想。1954年12月底,南亞5國總理在印尼茂物舉行會議,研究召開亞非會議問題。會議決定與會5國聯合發起召開亞非會議,邀請包括我國在內的25個亞非國家和地區參加,並定於1955年4月在印尼萬隆舉行。茂物會議提出召開亞非會議的目的是:促進亞非各國間的親善和合作,探討和促進各國相互間的與共同的利益,建立和增進友好及睦鄰關係;討論參加會議各國的社會、經濟與文化問題的關係;討論對亞非國家人民具有特別利害關係的問題,如捍衛民族主權和反對種族主義及殖民主義;討論亞非國家在世界上的地位,以及對促進世界和平與合作應作出的貢獻。茂物會議的決定,受到亞非各國的普遍歡迎和支持,並引起國際上的高度重視。正如尼赫魯總理所説,提出召開亞非會議“表明亞洲和非洲在受到西方國家二百年來的統治和剝削後的覺醒”。除仍由前殖民者白人執政的中非聯邦政府表示由於“環境”的緣故不能參加外,其餘24個國家和地區全部接受了邀請。對此,帝國主義的態度也十分明顯,其中美國為了達到阻止亞非會議的召開,把矛頭首先對準新中國。茂物會議以後,美國對中國的戰爭挑釁步步升級。1955年1月,美國國會授權美國總統為所謂“防護和保衛”台灣和澎湖列島“不受武裝進攻”,可以“使用美國武裝部隊”。2月,美國完成了批准美蔣條約的立法程序。3月,美國總統和國務卿多次叫嚷要準備同中國打一場全面戰爭,並露骨地進行核訛詐。在此期間,美國還捏造中國要“奪取亞非世界領導權”,已對遠東“構成了尖銳、迫切的威脅”,極力挑撥中國與亞非國家的關係,人為地製造對中國的恐懼和疑慮。為了挑起矛盾,美國利用政治拉攏和經濟引誘的辦法加緊對一些與會國施加影響,要它們在會上既要“同共産主義影響作鬥爭”,又要“抵抗中立主義的壓力”,以保護美國和美國的軍事集團政策。1955年2月,東南亞條約組織在曼谷舉行會議,杜勒斯竟表示希望萬隆會議將“支持和加強”東南亞條約組織“所表明的高尚理想”。4月15日,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表示將要求國會通過新的“援助計劃”,以此為誘餌對某些與會國施加影響。美國的意圖是,即使不能阻止亞非會議的召開,也要給會議製造種種難題使其“分裂而瓦解”。帝國主義甚至利用特務搞駭人聽聞的謀殺事件。4月11日,中國代表團先行人員包乘“克什米爾公主號”專機自香港飛往印尼途中,因飛機上被蔣幫特務安放定時炸彈在沙撈越西北海面上空爆炸而墜海罹難。由於周總理應邀取道仰光同緬甸等國領導人會晤,敵人以暗殺手段阻撓以周總理為首的中國代表團前往萬隆參加會議的陰謀未能得逞。在亞非國家和平中立傾向進一步發展的情況下,經過亞非國家的共同努力,亞非會議排除了帝國主義的干擾和破壞,如期舉行。

  歷史性的盛會

  4月18日至24日,美麗的山城萬隆成了“亞洲和非洲的首都”。4月18日上午,亞非兩洲的第一次歷史性聚會,在萬隆獨立廳隆重開幕。來自阿富汗、緬甸、柬埔寨、中華人民共和國、埃及、埃塞俄比亞、黃金海岸(今加納)、印度、印度尼西亞、伊朗、伊拉克、日本、約旦、老撾、黎巴嫩、利比裏亞、利比亞、尼泊爾、巴基斯坦、菲律賓、錫蘭(今斯裏蘭卡)、沙特阿拉伯、蘇丹、敘利亞、泰國、土耳其、越南民主共和國、南越、也門(今阿拉伯也門共和國)的304位代表出席了會議。代表團團長中有13位是總理或相當總理一級的國家領導人,有3位副總理和4位外交部長。一些正在為爭取民族獨立而進行鬥爭的亞非國家的民族主義政黨,如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陣線、突尼斯新憲政黨、摩洛哥獨立黨、南非聯邦非洲人國民大會、南非印度人大會等也派出代表,以觀察員身份列席了會議。印度尼西亞總統蘇加諾在大會上以《讓新亞洲和新非洲誕生吧》為題致了長篇開幕詞。他説:“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有色人種的洲際會議”。他指出,殖民主義是一個狡猾的敵人,只要它沒有死亡,世界上反殖民主義的鬥爭就沒有完全取得勝利。他呼籲,亞非國家聯合起來,共同反對殖民主義,種族主義。蘇加諾還強調,亞非國家在世界政治舞臺上發出呼聲的時刻已經到來,我們不是要建立反對其他集團的集團,而是為亞非各國、為全人類找出通向和平的道路。世界和平和各國之間的合作是亞非國家進行建設、實現社會正義和繁榮的必要條件。沙斯特羅阿米佐約被一致選舉為會議主席。會議一致通過的議程是:一、經濟合作;二、文化合作;三、人權和自決權;四、附屬國問題;五、世界和平和合作的促進。巴勒斯坦、突尼斯和摩洛哥問題也將予以討論。會議主席宣佈,會議將以全體會議、秘密會議和代表團團長會議的形式進行。各代表團團長還決定會議上達成的任何決議都必須全體一致通過。開幕式以後,會議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全體會議,從18日下午至19日全天進行大會發言,發言的共有22個國家的代表。大多數代表的發言在基本點上都是一致的。他們譴責殖民主義、種族主義,認為這些禍害是世界不穩定的根源;希望在五項原則基礎上加強和擴大亞非國家間的合作和團結;要求維護世界和平與緩和國際緊張局勢,渴望發展民族經濟和文化,消除饑饉和貧困。由於與會國家在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方面存在著差異,加上歷史遺留問題造成的某些國家之間的隔閡,彼此間存在分歧是難免的。美國利用這些分歧,在會前、會外多方活動,使會議很難不受干擾。有少數代表的發言就重復了盡人皆知的西方的反共觀點,並把矛頭指向中國。有的誣衊共産主義是一種“新形式的殖民主義”;有的提出“亞非國家當前面臨的問題不是反對殖民主義,而是反對共産主義”,並要與美國聯合反對共産主義;有的指責中國進行“顛覆活動”要中國代表團表明“對和平共處的誠意”。這些發言一度把會議氣氛搞得相當緊張,引起普遍憂慮和不安。在這種形勢下,中國代表團團長周恩來總理將在19日下午發言的消息,引起會議內外格外的關注和重視。周恩來決定把原來準備的一個系統闡明亞非形勢和任務以及我國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發言用書面形式散發,針對會議出現的情況,在大會上作一補充發言。周總理的發言被安排在下午全體會議接近結束之前。當時會場上座無虛席,包括蘇聯大使、美國大使、荷蘭高級專員等許多國家外交官都來列席旁聽。數以百計的記者也涌進會議廳,有的人甚至站在椅子上,等待著中國代表團的發言。周總理首先向與會各國表明:“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團結而不是來吵架的”,“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同而不是來立異的”。他深刻地論述了亞非國家間存在著廣泛的求同基礎,他説:“亞非絕大多數國家和人民自近代以來都曾經受過,並且現在仍在受著殖民主義所造成的災難和痛苦。”“從解除殖民主義痛苦和災難中找共同基礎,我們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慮和恐懼、互相排斥和對立”。周總理還就關於不同的思想意識和社會制度問題、關於有無宗教信仰自由問題、關於所謂顛覆活動問題,以確鑿的事實和令人信服的論述回答兩天來少數代表對中國的誤解和指責,闡明中國政府的立場和政策。周總理真摯地表示歡迎所有到會的各國代表來中國參觀。他最後熱忱地呼籲:“讓我們亞非國家團結起來,為亞非會議的成功努力吧!”與會代表熱烈歡迎和高度評價周總理的發言。大會主席沙斯特羅阿米佐約等人指出這個發言是使會議走向成功的一個轉捩點。周總理的發言不僅驅散了兩天來在會議上空一度凝聚起來的陰雲,而且及時地提出了“求同存異”方針,為下一階段會議找到了一條繞開對立和爭吵而繼續進行的道路,為會議的成功作出了重要貢獻。第二階段會議,從20日到24日進入專項議程討論。由各國代表團團長及其顧問組成的政治委員會和由各代表團代表組成的經濟、文化委員會分頭舉行秘密會談。後兩個委員會分別討論經濟合作、文化合作兩項議程,並很快達成了一致意見。政治委員會討論其餘的全部議程,它是3個委員會中最重要、權限最大,也是爭論最多的一個。爭論主要集中在下面兩個問題上:第一,反對殖民主義問題。亞非國家深受殖民主義之害,對何謂殖民主義本應是一清二楚的。正如周總理所説:“再沒有比西方殖民國家幾百年來在亞非兩洲的殖民統治更能清楚地説明殖民主義的實質。”但有些人節外生枝,對殖民主義作了奇異的和別有用心的歪曲,硬把共産主義誣為“殖民主義”,提出“要像反對西方殖民主義那樣反對蘇聯殖民主義”。在政治委員會會議上,中國、印度尼西亞、印度、埃及、土耳其等9個國家分別提出了關於殖民主義的4個不同提案。土耳其等9國的提案要求“譴責一切形式的殖民主義,包括憑藉武力、滲透和顛覆活動的國際學説”。政治委員會為此發生了很大爭論,最後由主席裁決成立一個專門小組,負責在上述四個提案的基礎上擬出各方都能接受的方案。第二,關於和平共處問題。在討論世界和平與合作的問題時,政治委員會出現了兩種對立觀點:堅持和平中立的國家主張同共産主義國家共處,避免結成任何軍事聯盟,提出以五項原則代替實力政策;參加西方軍事聯盟的國家則反對同共産主義國家共處,宣揚實力政策,它們把北約、東南亞條約組織等美化成“和平的支柱”,攻擊和平共處是共産黨的語言。兩種觀點截然對立、僵持不下,會議面臨危機,在關鍵的時刻,周總理在4月23日上午會議上作了長篇發言。他提出亞非國家討論世界和平和合作問題,應該撇開不同的意識形態和國家制度,以要求和平合作為共同基礎,這樣我們就能夠達成協定,組成保衛世界和平的強大力量。他舉例説,有人説“和平共處”(Co—existence)是共産黨用的名詞,那末可以換一個名詞,可以採用聯合國憲章中所用的“和平相處”(liveinpeace)。他説,如果有人反對五項原則的措詞和數目,那麼五項原則的寫法可以修改,數目也可以增減,因為我們所尋求的是把我們的共同願望肯定下來,讓大家來遵守。隨之他提出了一項由中國代表團草擬的把各國代表連日發言中都同意的共同點歸納成為七項原則的“和平宣言”草案,並且就每項原則都作了詳盡的解釋。周總理的發言引起了與會代表的極大注意。大家感到就和平共處問題達成協定已經有良好的基礎。促進亞非團結、推動會議成功的種種努力,不只發生在會議廳內,許多代表團為著增進友誼和了解,積極進行接觸,展開廣泛的會外外交活動。其中中國和印尼兩國政府簽署關於雙重國籍問題條約以及周總理就台灣地區局勢問題發表的聲明,被認為是對推動會議進展有重要意義的兩件大事。華僑雙重國籍問題是舊中國遺留下的一個煩難問題。萬隆會議上有的國家代表在發言中借此攻擊中國,説中國有可能利用海外華僑的雙重國籍進行顛覆活動。為此周總理在會議上正式聲明:中國毫無顛覆它的鄰國政府的意圖,中國政府準備與有關國家的政府解決華僑的雙重國籍問題。4月22日,中國和印尼兩國政府簽訂了關於雙重國籍問題的條約。這不僅解決了兩國之間一個久懸未決的問題,而且表明了中國的誠意,為中國同東南亞其他國家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範例。會議期間發生的轟動最大的事件,是周總理就台灣地區局勢發表的重要聲明。4月23日中午,中國、緬甸、錫蘭、印度、印尼、巴基斯坦、菲律賓、泰國的代表團團長對和緩遠東緊張局勢問題、特別是和緩台灣地區緊張局勢問題進行了會談。周總理在8國代表團團長會議上發表聲明:“中國人民同美國人民是友好的。中國人民不要同美國打仗。中國政府願意同美國政府坐下來談判,討論和緩遠東緊張局勢問題,特別是和緩台灣地區的緊張局勢問題”。周總理這一簡短的聲明,立刻震動了萬隆,傳遍世界,粉碎了美國想利用它一手造成的台灣地區的緊張局勢來影響亞非會議的陰謀,向全世界表達了中國人民的和平誠意,並導致了爾後的中美大使級談判。在萬隆的各國代表團對周總理的聲明幾乎是一致地作出積極反應,認為它是“一篇非常好的聲明”,“完全符合亞非會議的目的”。尋求亞非團結和求同存異的精神,終於使會議克服了分歧。4月24日晚上,萬隆會議舉行最後一次全體會議。在熱烈的掌聲中,與會國家一致通過會議決議,即《亞非會議最後公報》。會議充滿著亞非世界團結勝利的喜悅。包括中國在內的19個國家的代表先後在閉幕式上發言,他們盛讚會議取得的重大成就,盛讚會議對促進世界和平和合作所作的重大貢獻。大會主席沙斯特羅阿米佐約在閉幕詞中集中表達了亞非國家的心聲:“現在我們大家都知道,我們需要實行容忍,彼此像友好的鄰居一樣在和平中一起生活。而這是人類賴以昌盛的唯一可靠的、真實的基礎。願我們在我們已經共同採取的道路上繼續前進,並願萬隆會議成為指引亞洲和非洲的進步前途的燈塔”。

  歷史性的成就

  歷時7天的萬隆會議,衝破了帝國主義的阻撓和破壞,取得了重大的歷史性成就。它首先集中體現在會議一致通過的《亞非會議最後公報》上面。公報共包括經濟合作、文化合作、人權和自決、附屬地人民問題、其他問題、促進世界和平和合作、關於促進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等7個方面。經濟合作的決議,強調促進亞非區域經濟發展的迫切性,提出與會國在互利和互相尊重國家主權基礎上進行經濟合作。決議不排除同亞非地區以外國家的合作,但它強調了亞非國家之間進行合作的重要性。決議提出以互相提供技術援助、鼓勵促進亞非國家間的聯合企業、擴大貿易往來、採取集體行動穩定原料商品國際價格等多項具體措施,加強亞非地區的經濟合作。儘管萬隆會議提出加強亞非之間互助合作、共同爭取國際經濟關係中平等地位的鬥爭還處於起步階段,但它指出了亞非國家之間經濟發展的正確方向和發展前景,成為日後第三世界經濟合作和爭取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先導。文化合作的決議,譴責了殖民主義和種族主義壓制亞非人民發展民族文化和阻撓亞非國家間的文化交流。肯定了亞非人民恢復亞非各國原有的文化接觸和發展新的文化交流的共同要求。各與會國決心為更密切的文化合作而努力,也“希望在發展亞非文化合作的同時,同其他國家發展文化接觸。這會豐富它們自己的文化,並且還會有助於促進世界和平和了解。”公報在“人權和自決”、“附屬地人民問題”和“其他問題”這3部分決議中,宣佈它“完全支持聯合國憲章中所提出的人權的基本原則”和“人民和民族自決的原則”,並注意到“自決是充分享受一切基本人權的先決條件”。決議譴責“對於成為非洲廣大區域和世界其他地方的政府和人的關係的基礎的種族隔離和歧視的政策和實踐”;宣佈“殖民主義在其一切表現中是一種應當迅速予以根除的禍害”。決議支持附屬地人民爭取自由和獨立的事業,特別是北非人民爭取自決和獨立的鬥爭;並要求有關國家給予這些國家和人民以自由和獨立。決議支持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的權利,支持印度尼西亞和也門為維護民族權益的鬥爭。促進世界和平和合作的決議,要求聯合國的會員應當具有普遍性;要求安理會支持接納具備會員國條件的亞非國家,決議認為亞非地區國家在安理會中的代表權是不充分的,提出非常任理事國的席位分配應能使亞非國家參加安理會,“以便它們可能對維護國際和平和安全作出更有效的貢獻”。決議表達了亞非國家對戰爭與和平問題的嚴重關切,認為“裁減軍備、禁止生産、試驗、使用核子和熱核子作戰武器,對於拯救人類和文明免受大規模毀滅的恐懼和前景是緊迫需要的。”公報在《關於促進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這一決議中,提出了各國應當在下列原則的基礎上,作為和睦的鄰邦彼此實行寬容,和平相處,發展友好合作:一、尊重基本人權,尊重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二、尊重一切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三、承認一切種族的平等,承認一切大小國家的平等。四、不干預或干涉他國內政。五、尊重每一國家按照聯合國憲章單獨地或集體地進行自衛的權利。六、不使用集體防禦的安排來為任何一個大國的特殊利益服務;任何國家不對其他國家施加壓力。七、不以侵略行為或侵略威脅或使用武力來侵犯任何國家的領土完整或政治獨立。八、按照聯合國憲章,通過如談判、調停、仲裁或司法解決等和平方法以及有關方面自己選擇的任何其他和平方法來解決一切國際爭端。九、促進相互的利益和合作。十、尊重正義和國際義務。這就是著名的十項原則,它是萬隆會議達成的最重要的協議。十項原則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引申和發展,又一次替願意和平共處的國家指出了努力的方向。萬隆會議為與會國提供了難得的相互接觸的機會,使亞非國家能夠自由地互相接觸。這種面對面的接觸促進了各國的相互了解和尊重,加強了亞非國家的團結,是和平共處的生動體現。尼泊爾代表團團長説:“最重要的事實是到處洋溢著亞非團結感。這種團結感是這樣強烈,連那些反對公理並且跟著另外一方跑的人最後都不能不同意,因為他們不想違背潮流”。甚至連美國輿論也被迫承認,某些代表的親美發言“沒有對會議的結果産生任何影響”,“幾個信仰美國哲學的亞洲朋友的聲音很快就沉寂下去了”。萬隆會議的成就是亞非人民團結合作、求同存異、協商一致精神的結晶,是與會各國共同努力的結果。在這次會議中,科倫坡會議國家,特別是作為東道國的印度尼西亞,以及印度和緬甸代表團堅持茂物會議原則的努力,是使會議獲得成功的重要保證。埃及和其他許多國家的代表團堅持亞非團結對會議成功也起了建設性的作用。萬隆會議的勝利也是與周恩來總理和他率領的中國代表團的不懈努力分不開的。周總理為推動會議成功、為促進亞非團結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並通過與各國代表進行廣泛接觸,加強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相互了解,為後來許多國家與我國建交創造了條件。周總理和他率領的中國代表團在萬隆的活動,是新中國外交史上的豐碑。萬隆會議作為亞非團結反帝事業中的一個具有偉大意義的事件載入史冊。它所體現出的亞非各國人民反對殖民主義、種族主義,爭取和鞏固民族獨立,保衛世界和平,要求亞非國家之間和平相處、友好合作的精神,通常被稱為“萬隆精神”。萬隆精神集中反映了當代世界反對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的鮮明特點,對後來世界形勢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萬隆精神鼓舞了亞洲、非洲、拉丁美洲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自由的鬥爭,加速了帝國主義殖民體系的瓦解;它促進了亞非國家之間的團結合作和睦鄰友好,加強了亞非新興國家的民族自信和民族自覺;它推動了日益眾多的亞非國家走上和平、中立和不結盟的道路,此後,這些國家作為一支新興的政治力量,在世界事務中所處地位日臻重要,促使國際政治力量向著多元化方向發展。從一定意義上説,萬隆會議是戰後兩極世界向多極世界演變的一個重要轉捩點。

責編:李菁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