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頻道 > 萬隆會議五十週年 > 正文

檔案解密:走近神秘的“克什米爾公主號” 

央視國際 (2005年04月12日 10:37)


事件發生後,暗殺隊員給中國駐印尼大使館寫的舉報信

  新華社北京4月11日電(記者李建敏)那是一架屬於孟買印度國際航空公司所有的洛克希德星座式749A型飛機,她有一個動人的名字,叫做“克什米爾公主號”。然而,在1955年4月11日當地時間12時25分,在自香港載送中國代表團成員到雅加達參加萬隆會議的途中,“克什米爾公主號”走上了不歸路……

  正值萬隆會議召開及“克什米爾公主號”事件50週年之際,記者來到位於北京朝陽門外的外交部開放檔案借閱處,試圖通過一件件解密後的中國外交檔案,揭開半個世紀前“克什米爾公主號”的神秘面紗。

  在外交部南配樓七層一間小辦公室裏,當記者在電腦查詢系統裏輸入“克什米爾公主號”、“萬隆會議”等關鍵字時,工作人員小孟隨口説了一句:“最近查詢這方面檔案的人挺多的。”在選定要查閱的檔案後,小孟把記者帶到了旁邊的一間閱覽室裏——同樣狹小的房間,擺放了9臺電腦,卻並不顯得跼踀,且很靜謐。

  雖然在此之前記者早已了解“克什米爾公主號”事件的始末,但當一頁頁機密級、絕密級急電、特急電、有國家人領導人手諭的密函原件和一份份事件調查報告通過現代高科技手段重現在電腦屏幕前時,記者的期待和好奇霎時被一種敬畏感所取代,繼而變得沉重、緊張,呼吸也隨之急促起來……

  “飛機起飛時載有飛乘組8人(包括作為乘客的維護工程師在內)和從香港往雅加達的乘客11人。”

  “飛行完全正常,一直到起飛後約5小時的時候,當時飛機正在距海面18,800英尺的高空飛行,在飛機內聽到了一聲沉悶的爆炸聲。煙霧立即經過冷空氣導管進入機艙,隨即發現右翼第3號發動機吊艙後面的地方局部著火。”

  “飛機立刻開始迅速下降以便在海上實行強迫降落,並用無線電發出了遇險信號。儘管進行了救火的措施,並將第3號發動機的螺旋槳進行了順槳,但火勢蔓延得非常迅速,致使液力系統失靈,隨之電氣系統也失靈。在極度困難的情況下進行的下降飛行的最後階段內,濃煙進入駕駛艙,使得能見度減少到幾乎等於零。”

  “飛機的右翼尖先衝擊到水面,然後,機身前端立即浸入水中。只有三名飛乘組人員在這次失事中倖存。飛機毀壞了。”

  “克什米爾公主號”事件的謀害目標直指新中國領導人周恩來總理,因為按照原定計劃,周總理將乘坐該包機前往雅加達。所幸的是,周總理因為剛做完闌尾炎手術,臨時改變了路線,從昆明取道仰光到達雅加達。這些信息可以從緬甸總理吳努和周總理的來往信件中查閱到,而當時這是屬於絕密的,所以台灣當局特務機關一直以為周總理會乘坐“克什米爾公主號”。

  根據解密檔案中的印尼空難調查委員會的事故調查報告,倖存機組人員在回憶飛機墜入大海那一瞬間時説了這麼一句話:“機內沒有發生驚慌,乘客們都坐在自己的座位上。”

  讀到此處,記者的心頭不禁為之一震:面臨生死關頭,中國代表團成員竟如此冷靜、鎮定,讓我們記住他們的名字吧!沈建圖:新華社對外新聞編輯部主任;黃作梅: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李炳衡(李平):新華社對外新聞編輯部記者;杜宏:廣播事業管理局對外廣播部副主任;郝鳳格: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攝影員;鐘步雲:總理司機;石志昂:對外貿易部三局副局長;李肇基:外交部情報司科員;王明芳:越南代表團工作人員;嚴斐德:奧地利記者;斯塔萊茨:波蘭記者。

  4月12日,中國外交部就此事件發表聲明,強烈譴責這起駭人聽聞的謀殺事件,表明了中國政府的嚴正立場。

  在印尼空難調查委員會公佈的調查報告裏,記者看到:“克什米爾公主號”的失事“是由於放在飛機右翼輪艙處的一個定時炸彈爆炸造成的”。

  1955年9月2日,英國駐華代辦歐念儒將《關於克什米爾公主號飛機破壞案的警察調查綜合報告》遞交給當時的外交部副部長章漢夫。報告詳細披露了香港警方事後調查的詳細過程。嫌疑犯鎖定為香港啟德機場地勤人員周梓銘(化名周駒),此人被台灣特務以60萬港元收買,在“克什米爾公主號”上安裝了一枚有輕微滴答聲的定時炸彈……

  警方列舉了7條周駒罪證的摘要,認為通過這些間接證據和口供,“已有一個強有力的表面上證據確鑿的控告周駒的案件”。記者看到這7罪證摘要是:1、一架從香港啟德機場起飛的飛機在北婆羅洲沙撈越附近海域墜毀,11人遇難。2、飛機是因定時炸彈爆炸墜毀的,飛機的機件沒有發生故障。3、周駒是機場的工作人員,他在“克什米爾公主號”起飛前為飛機做過清潔,他有機會安裝炸彈而不被發現。4、周駒在事件發生後躲藏在民航航班內逃往台北。5、周駒曾被特工以獎金等許諾去破壞一架飛機。6、周駒曾向周瑞維和周仕學等人述説自己安裝炸彈以及逃跑的計劃。7、飛機失事前到周駒逃往台灣的這段時間,他揮霍著超越自己正常所能獲得的金錢。

  讀完這些驚心動魄的檔案,一種心猶不甘的勁頭驀然涌上記者心頭。畢竟,周駒在此次事件中只不過是台灣當局特務機關收買的一個工具而已,並非幕後的主兇。歷史也真讓人感到遺憾,周駒及其指使者最終未能被繩之以法,烈士們的英魂至今不能得到慰藉!(完)

責編:李菁  來源:新華社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