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歷史頻道 > 民族之痛 中華之恥 > 首頁 > 正文

《朝日新聞》讀者來信彙編

央視國際 2003年12月10日 09:57

  《朝日新聞》讀者來信彙編

  [美]法蘭克.吉伯尼 編著

  尚 蔚 史 禾 譯

  中央編譯出版社 出版

  這裡呈現的,是普通日本人對戰爭的記憶和反思。以中國讀者的立場看來,或許有“謝罪不夠”之嫌。的確,日本人對於自身在戰爭中經受的損失和傷痛記得深刻講得真切,遠勝於對於他們在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犯下的罪行、贊成的損傷。但這恰恰是日本人心目中的戰爭,正如中國人、朝鮮人、美國人等等各國人心目中都有各自獨特的戰爭

  記憶。本書不是一部體系化的戰爭全史,它的價值在於複雜多樣、矛盾和不平衡,比起少數有良知的學者、極右派的學者以及日本官方的言論,更貼近日本國民的立場。

  日本長達半個世紀的侵略擴張,主要對像是中國。可是“侵略中國”在本書所佔的比例,不論就事實還是反省的深度來説,都與已知的歷史不相稱。然而,恐怕這又恰恰是日本人心目中的真實。畢竟,加害者難以感受受害者的痛苦之深重,乃是普通人的人性。德國之善於反省改過,恐怕要歸功於紐倫堡審判的徹底與猶太民族追究犯罪的強韌。以最近中國細菌戰受害者賠償案審判中歷史證據主要依據日本人研究成果一事來看,如果本書中日本人對於日本在中國的戰爭罪行表現得無知或天真,中國人當先自責。

  通過這些信件體現的普通日本人對於戰爭的反省,並不因為上述種種不足而減輕其價值,應當説,甚至更增加了其價值。因為這是在日本軍國主義沒有受到應有的懲罰和清算,日本的戰爭罪行沒有被大量地揭露,日本社會中仍然瀰漫著右翼勢力的不利形勢下,完全由自由新聞職業者和普通公民本著良知,自由地思想,而發自內心地反思。寫信人誠實地講述了自己的經歷,即使涉及殘殺、虐待、背叛等不可容忍的暴行;也實實在在地從這些慘痛的記憶中,得出反對戰爭的結論。特別要指出的是,他們對於戰爭的反省相當深刻,很多寫信人指出,戰爭並非是幾個狂人一時胡來,而是在長期的意識形態控制下,全體日本國民都被塑成巨大戰爭機器的一部分。除了政府和軍隊,大眾傳媒、學校、居民組織都曾發揮著助紂為虐的功能。因此,要避免戰爭,只把某個人或某些人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是遠遠不夠的,而要從社會結構、從價值觀念上徹底地與舊時代絕裂。這一任務,對於日本來説,即使經歷了明治維新與戰後民主改革,也仍然任重道遠。

  盼望在不要太久以後的某一天,全世界的讀者也能讀到記錄普通中國人對戰爭以及其他重大歷史問題的記憶與反思。

  尚蔚 史禾

  

我們為什麼沒能反對戰爭

  有人質問:你們為什麼沒有反對戰爭?我想,是因為國民並不懷疑國家的政策。國民已經被教育得對“上邊”做出的決定不抱懷疑。

  不許給國民提供正確的信息——根據治安維持法等等法令,對軍隊和政府不利的消息被秘而不宣,進而被修改成對軍隊和政府有利的消息加以宣傳。

  國民不能反對天皇的命令——天皇是神,是超越國家的存在。天皇説過:長官之命即朕之命。對老百姓來説,軍隊的命令就是天皇的命令,所以不能反對戰爭,直到天皇下令停戰為止。

  國民的優越感被煽動起來——戰爭領袖在開戰以前必須煽動人民。希特勒宣傳德意志人民是血統優秀的國民,而日本則煽動説:我國是由於皇祖神敕而成為天皇萬世一係的世界第一的神國,優秀的日本民族要參加天皇的聖戰。德國人和日本人被優越感煽惑著,喪失了正義感,心安理得地侵略其他國家,殺戮其他民族。

  領導人胡亂強調國家的危機——國家危機的説法不斷傳播被煽動的國民信以為真,陷於偏狹的國家主義,成為推動戰爭的力量,還自以為是。

  通過教育和宣傳,日本人從心底裏養成優越感,讚美戰爭,蔑視其他國家和民族,終於推動了戰爭。

  熊井雅男 66歲 退休 東京

  

日本是為了避免自行滅亡

  日本是資源貧乏的國家,戰前,石油等資源大部分依靠美國和東南亞。為上制止日本侵略中國,以美英兩國為中心的主要國家對日本實行了限制進口和經濟封鎖,千萬嚴峻的事態。石油等物資不能再進口了。ABCD包圍圈(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前,日本軍國主義宣傳把美國、英國、中國、荷蘭四國對日經濟制裁稱為對日本的包圍)形成。如果這種情況持續下去,日本會自行滅亡。

  美英是世界最大的強國,我們與他們各出全力作戰,我們沒有獲勝的機會。以我之全力擊其半,戰爭還可能進行。當他們一半兵力被牽制在歐洲戰場,正是我們與之作戰的機會。

  為了我國的安定,必須絕對保證我國在包括滿州國在內的中國大陸的權益。如與美英妥協,等於將我國的未來聽任他們安排。這中和平是真的和平嗎?

  我是被這樣教導的,我也相信這一點。我無法忘記,昭和21年秋天,有個社會主義者來講演,大叫“此次戰爭中,日本的要求是正確的。”

  岩浪安男 63歲 農業 山形縣

  

明日必死!

  我家正對著鹿島神宮前的大路。我清楚地記得,有一天,大隊士兵靴聲咚咚地從門前經過,一邊揮舞拳頭高喊:“明日必死!明日必死!”我年紀很小,不明白這是什麼意思,問旁邊的人:“那些人幹什麼哪?”旁邊的人哽咽著回答我:“他們要駕飛機去撞沉美國人的軍艦。”

  這就是特攻隊員到鹿島神宮去作最後的參拜。

  好久以後,我才聽説特攻隊員都是年僅十七八歲的少年,當時心中堵得難受。每當我看著和當年的特攻隊員同齡、正上高中的兒子,就不由得不想到,我們現在沒準正奔向一場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發生的戰爭哪。如果在我們能有所建言的時候不説話,後果不堪設想。

  大場滿子 47歲 主婦 (土奇)玉縣

  

學習的好地方

  這個專欄談戰爭的悲慘、戰爭的恐怖,已經談得讓人發膩了。的確如此。戰後四十年,換個角度看戰爭怎麼樣?昭和18年12月,我告別病危的父親,作為學生兵參加中部第五十二部隊工兵隊。沒有上戰場,在新城町迎來了終戰。入伍後,第一個訓練是游泳。把我們象捉魚的魚鷹子似地,用繩子綁起來,突然從船上推到河裏,嗆得沒有呼吸了,才拉上來緩口氣,然後又被推到水裏。軍衣凍成了冰。

  當新兵的時候,臉蛋子被人用毛竹、皮拖鞋打得不成人樣。真不知爹媽要是看到我這個樣子,會怎麼想。

  雖説生活嚴格,可沒一個人因此死掉。大概是因為士氣高漲吧。日本後厲害的理由就在於此:軍隊裏沒有不可能這三個字。只要幹,就能成,不成都是因為沒幹,沒有幹著試試這種想法。我從艱苦的軍隊生活中學會了忍耐,學到“只要幹就能成”,這是無論什麼也代替不了的珍貴的學習經驗。

  伊藤真治 63歲 退休教師 岐阜縣

下一頁>>
第1頁
(編輯:任吉東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