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頻道 > 勿忘歷史 正視現實 > 正文

愛國,激于“義”,止于“理”

央視國際 (2005年04月29日 09:41)

  愛國,作為一種最神聖、最執著、最熾烈的情感,給它一個理由,它就能激發成民族的意志,凝聚成民族的力量。但國家有國家的大局,民族有民族的根本利益。所以,愛國需要“激于義”的忠誠、熱烈與堅毅,也需要“止于理”的膽魄、智慧與遠見。

  近來,日本在歷史教科書、釣魚島、東海油氣田開發等問題上,一再觸及中國人的敏感神經,不斷衝撞民族感情的底線,於是,就難免會有“溢於言”的表達與“形于行”的宣泄。

  從事物的因果邏輯看,日本政府在歷史等一系列問題上,缺乏“以史為鑒”的正確態度,傷害了中國人民“面向未來”的善良願望。面對有著慘痛記憶的歷史,“以史為鑒”是一種大度,是一種寬容,也是一種原則與前提。這“鑒”,就是一種勇於直面、敢於承擔的歷史態度。它像一面鏡子,不能模糊,更不能變形。否則,就是把一種大度與寬容,當作了軟弱可欺;就有可能因回避歷史,而埋下悲劇重演的伏筆。尤其是當“二戰”重大紀念活動頻頻舉行,德國的真誠懺悔與日本的百般抵賴,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人們希望得到歷史公正結論的訴求更加強烈,它具有民族情感的自發性和民族正義的合理性。

  中國人民是善良的,但不是軟弱的;中國人民可以不計前嫌,但不會遺忘過去。不要企圖讓中國人民在搓揉舊傷的時候,連聲呻吟也沒有;更不要試圖在中國人民恢復歷史自信以後,還想重溫仗勢欺人的舊夢。中國人民有選擇愛國方式的自由與權利。

  愛國需要“激于義”,這是一種基於對歷史的清醒;愛國更要“止于理”,這是一種基於對歷史的責任。愛國方式的理性選擇,是一種胸襟;愛國情感的理智表達,則是一種膽略。日本右翼不顧歷史、無視未來的倒行逆施,不僅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感情,也損害了日本人民的利益;所以,我們的愛國行為,既要顧及自己長遠而根本的利益,不為泄一時之憤而損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早日實現民族復興的大局;也要顧及中日友好的遠景,不因言行過當、傷及無辜而授人以柄。原則上的據理力爭,不應影響言行上的以理待人。經貿的合作、民間的交往,從來是雙方互動、共同依存的。在經濟一體化的今天,生産日貨的,有許多是中國工人;有無數的日本人在中國,也有無數的中國人在日本。傳統關繫上的“一衣帶水”與現實利益上的“連筋帶骨”,尤需我們在動機與效果的統一上,從民族大義與國家大局出發,“激于義”而“止于理”。(網友:先鋒觀點)

責編:李菁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