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中華之魂

葉 挺(1896-1946)

央視國際 2003年09月14日 20:20

  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建人和新四軍領導人 ,軍事家。原名為詢,字希夷。生於廣東歸善(今惠陽)周田村一個農民家庭。7歲入本村小學讀書,1911年入惠州府立蠶業學校。因剪掉辮子反對清朝統治、支持廣州黃花崗起義而被捕,獲釋後轉入惠州府立中學。同年10月在武昌起義的鼓舞下,立志走軍事救國的道路,先後就讀于廣東陸軍小學、湖北陸軍第二預備學校和保定軍官學校。在校期間刻苦攻讀軍事課程,積極參加反對袁世凱復辟稱帝的鬥爭,並廣泛研讀進步書刊,探討哲學和社會政治學。曾給《新青年》雜誌寫信,提出"道德根本之基"在於"覺悟",並表述其"振污世,起衰溺"的革命理想。1918年冬從保定軍校畢業,次年初到福建漳州投身孫中山領導的"援閩"粵軍,在第1支隊任副官,同年加入中國國民黨。1920年8月隨粵軍回師廣東,參加驅逐桂系軍閥陸榮廷之役。後任粵軍第1師少校參謀、工兵營營附、孫中山的建國陸海軍大元帥府警衛團第2營營長。1922年6月粵軍總司令陳炯明叛變,調集重兵圍攻孫中山的總統府時,奉命率部守衛總統府前院,與叛軍激戰竟日,掩護孫中山夫人宋慶齡等脫險。

  1924年國民黨和共産黨兩黨合作後,被派赴蘇聯莫斯科,先後入東方勞動者共産主義大學和紅軍學校中國班學習。同年10月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2月1日轉入中國共産黨。1925年9月回國到廣州,任國民革命軍第4軍參謀處處長,旋即參加討伐軍閥陳炯明的第二次東征戰役。不久奉命轉往肇慶,參與組建以共産黨員為骨幹的第4軍獨立團,任團長。從此所部成為中國共産黨直接掌握的一支武裝部隊。1926年在北伐戰爭中,他率領獨立團擔任先遣隊,于5月北上討伐北洋軍閥吳佩孚部。6月間進至湖南安仁、攸縣,擊潰投靠吳佩孚的贛、粵部隊4個團。後隨第4軍主力進攻醴陵、平江,猛打猛衝猛追,長驅直進,連戰皆捷。汀泗橋戰役中正面部隊進攻受阻後,他率部翻越大山出其不意撫敵側背,大敗守敵,並乘勝追擊20余公里,奪取咸寧縣城。繼又率部參加進攻吳佩孚親率重兵據守的賀勝橋,先以團主力突破敵軍桃林鋪防線,揳入其防禦縱深,再以預備隊相機投入,將反撲的優勢敵人擊退。在所部三面受敵的情況下,嚴令部隊集中兵力支援主攻方向,接連突破印鬥山、鐵路橋等敵軍核心陣地,佔領了賀勝橋。在武昌攻堅戰鬥中,指揮部隊突入城內,經激烈巷戰,配合友軍攻下制高點蛇山,迫使敵軍繳械投降。在北伐戰爭中,他多謀善斷,屢建戰功,被譽為"北伐名將",所部被稱為"葉挺獨立團",為4軍贏得"鐵軍"稱號起了重要作用。北伐軍佔領武漢後,他升任第4軍25師副師長、第11軍24師師長。

  1927年蔣介石發動反革命政變,指使夏鬥寅、楊森部襲擊武漢。他在叛軍逼近武昌時臨危受命,組織留守武漢的部隊反擊叛軍,經3日鏖戰,從紙坊鎮打到汀泗橋,將叛軍擊潰,使革命中心武漢轉危為安。同年7月下旬,任中共中央前敵委員會委員。8月1日與周恩來、賀龍、朱德、劉伯承等領導南昌起義。指揮起義軍骨幹力量第24師英勇奮戰,殲滅守敵第6軍57團和第3軍23、24團。起義後任前敵總指揮兼第11軍軍長,南下途中參與指揮會昌戰鬥,所部第24、25師擔任主攻,率先突入會昌縣城,重創國民黨軍錢大鈞部,並將增援之敵黃紹竑部擊退。起義軍進入廣東潮(安)汕(頭)地區實行分兵後,與賀龍率第11軍24師和第20軍1師、2師向西進取東江地區時,于揭陽縣山湖(即玉湖)附近地區遭遇國民黨軍東路軍,激戰3晝夜,因敵眾我寡,傷亡很大。後轉到普寧流沙又遭東路軍大舉進攻,當起義部隊余部撤往海陸豐地區後,他與聶榮臻等伴同身患重病的周恩來乘船潛往香港。同年12月10日由香港到廣州,旋即參加領導廣州起義,任工農紅軍總司令。起義當晚在總指揮部召開的會議上,他根據敵強我弱和敵軍必將調動主力向我反撲的形勢,提議儘快以繳獲的武器擴大部隊,趁敵軍反撲之前主動撤出廣州,保存實力,另圖發展,但未被採納。12日,在起義主要領導人張太雷犧牲、敵人大舉反撲的危急時刻,與聶榮臻一起果斷下令撤退,保存了部分武裝力量。廣州起義失敗後,因受到黨內"左"傾領導的指責和共産國際某些人的冷遇,因而消沉,出走歐洲,與中國共産黨脫離了關係。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回到澳門,渴望參加抗日救國。1933年應國民黨軍第19路軍將領的邀請,曾到福建參加抗日反蔣活動。

  抗日戰爭爆發後,擁護國共合作團結抗日,積極參與將南方8省紅軍遊擊隊改編為新四軍,出任軍長。1937年10月應召赴延安會見中共中央領導人毛澤東,表示完全接受中國共産黨的領導 ,堅決抗戰到底 。1938年與中共中央東南分局(後東南局)書記、新四軍副軍長項英等領導指揮部隊挺進華中敵後,開展遊擊戰爭,創建抗日根據地。為了執行中共中央給新四軍制定的"向南鞏固,向東作戰,向北發展"的戰略方針,1939年5月他越過日軍封鎖線,北渡長江,在皖中主持成立新四軍江北指揮部,對部隊進行整頓、擴編,分途挺進皖東敵後,在淮南津浦路東西兩側開闢抗日根據地。1940年10月2日,日軍5000余人在空軍配合下,分兩路進攻皖南涇縣雲嶺新四軍軍部。在國民黨軍有意避戰,縱敵肆虐的情況下,他親赴前線指揮軍部直屬部隊,選擇險要地形部署兵力,以節節堵截、相機反擊、日夜襲擾的積極防禦戰法,消耗、疲憊敵人,經7晝夜頑強苦戰,斃傷日軍數百人,于8日晨將敵全線擊退。繼率部猛烈追擊至涇縣縣城再度將敵擊潰,收復縣城。同年11月中共中央決定,他任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總指揮,陳毅為副總指揮(葉挺北上就職之前,由陳毅代行其職權)。葉挺在新四軍任職期間,針對國民黨限制新四軍發展的方針,在編制、經費、防區以及兩軍關係等方面,與蔣介石及國民黨有關當局進行了許多交涉和鬥爭。同時他還利用自己的影響,開展抗日統一戰線工作,向愛國人士、海外華僑、國際人士和國民黨內的朋友等,募集物資槍支款項,並動員一批學者、故舊、親屬參加新四軍,壯大抗日力量。

  1941年1月,國民黨蔣介石集團掀起第2次反共高潮,調集7個師8萬餘人的兵力,包圍襲擊奉命北移的新四軍軍部和駐皖南部隊,製造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在部隊遭國民黨軍重兵包圍,新四軍主要領導人項英猶豫動搖、一度放棄領導的嚴重情況下,他臨危不懼,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指揮部隊奮起突圍,浴血奮戰8晝夜。但終因寡不敵眾,部隊彈盡援絕,除2000余人突出重圍外,大部失散、犧牲和被俘。他自己在奉派與國民黨軍交涉時被扣押,先後被轉到上饒、桂林、重慶、恩施等地監禁五年零兩個月 。面對蔣介石 、陳誠、顧祝同等威逼利誘,他嚴詞拒絕,堅貞不屈。寫信向蔣介石表示:"挺不願茍且偷生,以玷前修,願保其真情而入地獄","個人之操守至死不可變";並作《囚歌》明志,申明他不會"由狗的洞子爬出",去接受"自由",而只期待著"在烈火和熱血中得到永生"。

  抗日戰爭勝利後,經中共中央營救,于1946年3月4日獲釋。5日即致電毛澤東和中共中央,要求實現他多年的願望,加入中國共産黨。中共中央于7日復電,稱讚他忠誠地為中國民族解放與人民解放事業進行了20餘年的奮鬥,經歷了種種嚴重的考驗,決定接受他加入中國共産黨。4月8日,由重慶赴延安出席全軍整編會議,因途中飛機失事,在山西興縣黑茶山遇難。遺體葬于延安"四八"烈士陵園。遺著有《南昌暴動至潮汕的失敗》、《現代戰爭的性質特點與指揮》等,他記錄軍旅生涯的部分照片,被收入《葉挺將軍攝影集》。

(編輯:任吉東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