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中華之魂

趙登禹(1898─1937)

央視國際 2003年09月14日 19:38

  字舜臣。山東菏澤人。幼從師習武,精通拳術、兵器。1914年入馮玉祥部當兵,歷任排長、連長、營長、副團長、旅長等職。在湖南常德駐防時,曾單身打死一隻下山傷人的猛虎,被人稱為“打虎將軍”。1933年3月,奉命率所部國民黨陸軍第二十九軍三十七師一○九旅馳赴喜峰口,抗擊向長城各口進犯的日本侵略軍。10日,率部急行軍趕到喜峰口,與日軍第十四混成旅激戰。激戰中,親臨前線,指揮將士英勇殺敵,與敵白刃肉搏,長城垛口失而復得。雖腿部中彈,仍堅持指揮,不下火線。11日夜,帶傷率兩個團從左翼繞至敵後,用大刀、手榴彈襲擊日軍,與二十九軍鄰部分三路夾擊敵人,殲敵大部,並毀敵大批輜重糧草。二十九軍因此名聲大震,“抗日猛將趙登禹”也廣為人民稱頌。喜峰口戰後,因戰功升任第一三二師師長。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奉命率部從河北河間縣急馳北平抗擊日軍。7月28日晨,指揮所部英勇抵抗日軍第二十師團和駐屯旅團在飛機支援下發動的猛攻。因南宛平原無險可守,遂指揮部隊且戰且退。退至大紅門地區時,遭到日軍攔擊,為敵機槍擊中,身受五彈,壯烈犧牲。時年39歲。同年7月31日,國民政府明令褒揚,追贈其為陸軍上將。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北平人民將北平城內北溝沿改名為趙登禹路,以為紀念,並將其遺骨收殮安葬。1980年6月,北京市人民又將其遺骨移葬于盧溝橋鎮(原宛平縣)東北大棗園附近。

(編輯:任吉東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