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頻道 > UNAIDS > 正文

窮鄉僻壤艾滋病 再暴血源管理漏洞

央視國際 (2005年05月06日 09:48)

  新華網呼和浩特5月6日電(記者湯計、張雲龍)2003年10月11日,內蒙古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收治了一位來自清水河縣的山村婦女,患者從2002年9月出現階段性發熱、體重速減、並伴有中耳炎、乙肝等繼發性感染症狀。醫院的專家懷疑她得了艾滋病,但一位長期生活在山區的農村婦女,怎會得上這種病?!

  窮鄉僻壤突然冒出了艾滋病

  清水河縣,地處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的南端,屬黃土高原的丘陵溝壑山區,是自治區最貧困的旗縣之一。由於窮困和封閉,這裡的人們對外面的世界了解甚少。艾滋病,山民們連聽都沒聽過。

  然而,這位山區婦女經檢查,的確是一位艾滋病患者。消息傳到自治區疾控中心,流調人員迅速進行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這位32歲農村婦女家住清水河縣單臺子鄉西岔村,無吸毒史和非婚性行為,僅在1999年因宮外孕,在清水河縣醫院手術時輸過血。

  這是一起非法採、供血引起的艾滋病傳染事件。疾控人員立即趕往清水河縣。從清水河縣醫院的病例檔案看,這位農村婦女做宮外孕手術時,有兩名供血者為她輸血。孫某,男,49歲,清水河縣農民,為患者供血400毫升;林某,男,42歲,籍貫住址不詳,兩次為患者供血800毫升。林某在清水河縣多次賣血,現已去向不明。

  經檢測,孫某的血液為陰性。而接受林某血液的3名受血者,HIV抗體呈陽性,説明他是一名艾滋病毒攜帶者。在遙遠偏僻的清水河縣,一起由輸血引發的艾滋病疫情發生了。進一步調查表明,清水河縣醫院從1998年10月至2003年11月,在不具備進行丙肝、梅毒、艾滋病毒血液檢測條件的情況下,自採血液66人次,在不能確保用血安全的情況下為106名患者輸血。

  疾控人員對受血者及其密切接觸者展開流行病學調查,共送檢高危人群血液標本162份,HIV檢測16份呈陽性。也就是説,清水河縣已發現了16例艾滋病人及HIV感染者。

  司法追究難解山區醫院救命用血之急

  清水河縣的艾滋病疫情,引起了中央有關領導的高度重視,要求一查到底。幾乎在同一時間,公安、檢察、紀檢、監察部門都成立了專案小組,法紀之劍直指造成艾滋病傳播的行政官員和有關責任人。

  今年1月16日,清水河縣原衛生局局長李佔平、副局長楊飛,因玩忽職守致使多人感染艾滋病,被清水河縣人民法院一審判處有期徒刑3年、緩刑5年和有期徒刑3年、緩刑4年。清水河縣醫院原院長王曉玲、原副院長張俊等6名相關責任人,也被檢察機關以涉嫌傳染病防治失職罪和非法採集、供應血液罪另案提起公訴。受此案件牽連,原清水河縣縣長雲俊義受黨內警告處分,原清水河縣副縣長胡文明受行政降級處分。

  然而,黨紀、政紀、法律追究之後,記者作為整個案件的追蹤者,卻有一種説不出來的痛。16名艾滋病毒感染者,除去2名夫妻性傳播者,其餘都是宮外孕、車禍、胃出血急救輸血導致的感染。據清水河縣醫院有關人士介紹,此前,醫院一直有一支5人左右的供血隊伍,遇到危重病人,在家屬提供不了血液時,這些賣血者就成了醫院的移動血庫。曾在清水河縣醫院輸過血的一位患者回憶,賣血者一般都租住在醫院附近,白天和醫生一樣到醫院“上班”,晚上很晚了仍會在醫院守候。一旦看到渾身流血的急診病人,他們就一擁而上。

  清水河縣距離呼和浩特市125公里,2002年前都是顛簸不平的土路,從呼市到清水河縣跑個單程得4小時左右。遇到緊急用血,自治區血液中心專車運送都來不及。“這就是殘酷的現實。”一名醫務人員説。

  “造成這麼多人感染艾滋病,責任人受到法紀追究我們沒有異議。但偏遠地區的艾滋病防治,是我們面臨的最大難題。”清水河縣醫院一位負責人説。

  2000年5月12日,自治區血液中心與清水河縣醫院簽訂了《供血協議》。按條款規定:血液中心根據用血單位所報用血計劃,每週給用血單位送血一次,一週內未用於臨床的血液,在其質量符合標準的前提下,由供血單位給予適當調整。

  “實際上,這些血根本得不到調換。”清水河縣醫院的一位醫務人員説:“醫院的手術多是搶救性質,每月三五次,手術備用血進多了得白白扔掉。”清水河縣醫院屬自負盈虧單位,從2003年底至2004年11月,醫院廢棄過期血液達1萬多毫升。

  醫院賠不起,每週對四種血型的血只預儲200毫升。這就帶來了極大的隱患:一旦出現需求量大的輸血病人,預備血液不夠用,想救病人就得在當地採血,醫院沒有檢測HIV的設備,感染艾滋病或其他傳染性疾病是早晚的事,除非眼睜睜地看著急救病人死去。

  病人輸血怎能讓家屬找血源

  清水河縣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去年被集中到呼和浩特市傳染病院進行隔離治療。推開一扇帶著鐵鏈鎖的小鐵門,就到了患者們居住的一病區。聽到響聲,病房的門紛紛打開,一些男男女女靠在門邊,驚奇地打量著記者。

  內蒙古疾控中心副主任濤波説:“農民的艾滋病防治意識淡薄,緣于封閉落後,更緣于他們的無奈。”內蒙古草原幅員遼闊,全區80%的旗縣離地市級中心城市很遠,山區及草原深處的農牧民,到了縣城就認為是大城市。婦女難産、宮外孕、車禍等危急病人,送到旗縣醫院搶救,是他們祈盼或能到達的最高救命殿堂。

  濤波認為,對偏遠地區危害最大的是採、供血傳播。目前,自治區很多旗縣醫院為了救人,都採取病人家屬自己找血源的辦法。家屬找到供血者,醫院與病人簽個協議:出了問題責任自負。她説:“在旗縣級醫院建立艾滋病毒檢測實驗室,已成當務之急。”

  據自治區疾控中心介紹,內蒙古自治區已經發現艾滋病人或HIV抗體檢驗呈陽性的患者已達70多人,為了遏制艾滋病毒快速蔓延,衛生部決定今年資助內蒙古30套丙肝、梅毒、艾滋病毒血液檢測設備。濤波説:“每套設備15萬元,全區旗縣級醫院都配齊了也不過1500多萬元,但貧困地區拿不出這筆錢。”

  防治艾滋病,要有一支專業隊伍。但內蒙古的疾控隊伍是窘迫的,一些旗縣級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員幾個月拿不到工資。濤波説:“包頭市東河區是我國疾控中心與美國CDC疾控中心聯合防治艾滋病的試點地區,我們去檢查工作時發現,這裡的工作人員連工資也不能正常發了。”

  清水河縣的艾滋病患者,正在接受政府的免費治療。按照政府的安排,從2004年起,每位艾滋病患者及感染者,政府每月給生活救助金300元,其配偶、未成年子女每月給生活救助金200元,子女義務教育階段的學雜費由政府報銷。另外,每位患者配備一名陪護員,每人每天補助20元,併為患者家庭增發200元生産救助金和家庭成員生活管護費。“如果把資金早用在預防上,怎麼會付出如此沉重的代價!”濤波説。(完)

責編:吳曉洋  來源:新華網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