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頻道 > 腫瘤知識 科普宣傳 > 正文

涎腺腫瘤

央視國際 (2005年05月17日 10:12)

  涎腺亦稱唾液腺,包括三對大腺體(即腮腺、頜下腺、舌下腺)和眾多、主要分佈于口腔和口腔粘膜下的小涎腺。由這些腺體組織發生的腫瘤統稱為涎腺腫瘤。

  根據國內部分醫院統計的資料,涎腺惡性腫瘤佔全身惡性腫瘤的0.7%~1.6%,佔頭頸部惡性腫瘤的2.3%~10.4%,佔口腔頜面部腫瘤的6%。

  涎腺腫瘤的病因不明,有些與放射線有關,日本原子彈爆炸區倖存者中,涎腺惡性腫瘤的發病率9倍于正常人群。

  腮腺腫瘤

  腮腺是人體最大的一對涎腺,大部分位於人體的兩側耳前,一小部分位於耳後。腮腺分為淺葉和深葉,支配人面部肌肉運動的面神經各支穿行于腮腺淺葉和深葉之間。

  腮腺腫瘤大部分為良性腫瘤,只有一小部分為惡性腫瘤(約為30%)。腮腺腫瘤以發生在面神經淺層的腺體居多,約為80%。絕大多數在無意中發現以耳垂為中心的無痛性腫塊,且緩慢增長。病期不定,長者可達數年甚至20~30年。伴有疼痛或出現同側嘴角下垂或眼睛不能完全閉合等面神經麻痹的症狀者,是腮腺惡性腫瘤的徵象之一。一般情況下,腮腺腫塊觸之較軟且邊界清楚,多為良性腫瘤;反之多為惡行。

  外科手術是治療腮腺腫瘤的主要治療手段,手術治療的原則是完整徹底切除腫瘤,及保護好面神經。良性及無明顯侵犯的惡性腫瘤一般連同腫瘤的腮腺全葉切除,如已有面神經麻痹或手術中發現腫瘤侵犯神經者,實施全腮腺及面神經手術切除。大多數需要解剖面神經,手術過程中會有面神經的損傷,術後一小部分患者會出現面神經輕度麻痹症狀,一般3~6月即可恢復。

  腮腺惡性腫瘤大多數為低度惡性,發展較為緩慢,但較容易局部復發,所以首次手術治療的徹底性和完整性是關鍵。有些術前診斷為良性腫瘤,實施局部切除,但術後病理診斷是惡性者,就需要再次手術擴大切除範圍,以達到根治的目的。個別惡性度較高的病例,術後須補加放射治療。

  頜下腺腫瘤

  頜下腺位於兩側下頜骨下緣,為橢圓形腺體。頜下腺惡性腫瘤的發生率高於腮腺,良惡性腫瘤各佔1/2,或惡性略高於良性。主要臨床表現為頜下腫塊,如腫塊較硬、表面不光滑或不規則、腫塊活動度差、伴有局部疼痛或一側舌麻木或疼痛、周圍出現腫大淋巴結者,高度懷疑為惡性腫瘤。

  頜下腺腫瘤均應手術切除,因為頜下區解剖不如腮腺複雜,手術比較簡單。手術原則是腫瘤及整個腺體完整切除,如高度懷疑為惡性腫瘤,需擴大切除範圍。如腫瘤切除範圍充分,腫瘤病變局限,一般無需放療,化療對腫瘤的療效不確切。

  頜下腺惡性腫瘤預後不如腮腺,腫瘤較容易局部復發和遠處轉移,所以首次治療方案的選擇正確是決定預後好壞的關鍵。

  舌下腺腫瘤

  舌下腺位於舌繫帶兩側,口底粘膜下,呈扁平狀。舌下腺腫瘤較少見,約為涎腺腫瘤的1%,其中90%以上為惡性腫瘤。舌下腺腫瘤不容易為患者發現,多為舌下腺腫塊妨礙假牙的帶入或牙疼,行口腔科檢查時發現。主要表現為一側舌麻木或疼痛。主要治療手段為手術切除。

  小涎腺腫瘤

  小涎腺位於粘膜下,主要分佈于軟腭、硬腭、唇、頰、舌及磨牙後區等處。上呼吸道如鼻腔、喉、鼻咽、氣管等部位也有,但較少,腭腺最多。小涎腺腫瘤的發生率約為涎腺腫瘤的15%,其部位依次為腭(54%)、唇(21%)、頰(11%)。小涎腺腫瘤惡性稍多於良性(約53%)。治療仍以手術為主,影響預後的主要因素是局部復發。

責編:吳曉洋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