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宣傳周新聞

讓生命在微笑中消逝 記者探訪臨終關懷機構

央視國際 2004年04月12日 14:37


  記者探訪臨終關懷機構,記錄特殊病人備受呵護的人生倒數時刻。

  引子

  4月5日,廣東省委常委、廣州市委書記林樹森陪同民政部部長李學舉視察廣州市慈善醫院時透露,投資約80萬元建設的市慈善醫院臨終關懷院區,已在南海裏水鎮金沙園開工建設,預計今年下半年投入使用。

  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對處於生命最後階段的人,臨終關懷能提供些什麼呢?4月7日,記者在廣州市友好醫院老人臨終關懷院跟隨護士秦榮梅客串了8個小時的實習護士,感受到了他們對老人們無微不至的體貼,也深深體驗了臨終關懷的意義:讓人生在微笑中終結,讓生命有尊嚴地逝去。

  “我們的病人不是瀕臨死亡的人,他們是要去另一個世界的人。”臨終關懷院,是生與死的臨界點,那些每天都要直面死亡的醫護人員,站在人生最後一個驛站的道口。離別,就像慢鏡頭裏的火車,緩緩而來,卻無可避免。

  “記住,在這裡最忌諱説‘死’這個字眼。我們的病人不是瀕臨死亡的人,他們是要去另一個世界的人。”4月7日上午9時30分,記者趕到廣州友好醫院老人臨終關懷院客串護士,探望那些與眾不同的病人前,護士秦榮梅很嚴肅地提醒。

  秦榮梅説,臨終關懷院的服務對象一般是各種急、慢性損傷或疾病致心肌、肝脾、大腦、肺、腎等器官功能衰竭,面臨生命危險的病人或各類晚期癌症等絕症病人,尤其是劇烈疼痛導致身心極度痛苦者。他們康復無望,生存時間有限(6個月或更少)。

  像哄孩子一樣哄老人

  跟著秦榮梅走進412病房,這是一間沒有鏡子沒有鐘錶的病房,空氣中瀰漫著淡淡的藥味。“阿婆,給你打針。”秦榮梅輕輕地掀開了被褥,只見阿婆臉色蒼白,雙目呆滯,胳膊和腿很細。看到醫護人員到來,阿婆把頭扭過去不理,任憑身旁的人小聲地、耐心地勸説。

  記者在床頭的一張小卡片上看到,阿婆姓劉,今年72歲,腦血栓後遺症患者。見劉阿婆不配合護理,秦榮梅把針放下,握住劉阿婆的手,在她耳畔用崇拜式的口吻説:“您年輕時是英姿颯爽的女檢察官,一定抓了很多壞蛋……”讚揚了約30分鐘後,劉阿婆開始與秦榮梅對視,並點了點頭,接受打針。

  秦榮梅説,病人進入瀕死階段時,不可避免地會經歷一連串的情緒反應。每個病人的情緒反應依個人的出身背景、教育程度、社會階層的不同而不盡相同,但無疑都是非常強烈與難以忍受,或者與他人難以溝通的。這要求從事臨終關懷的醫護人員擴大知識面,加強心理學、社會學等方面的理論學習,並能獨立有效地運用於臨終病人的全身心護理上。

  不延遲也不促進死亡

  “呼”、“呼”,中午11時30分,記者隨同秦榮梅穿插病房送飯,剛到417病房門前,就聽到從房內發出的呼氣聲。躺在病床上的老人鼻孔上插著兩條氧氣管,嘴張著,吃力地呼出氣來,人也不能夠活動。從病床上的卡片上看,這位老人姓陳,今年85歲,已是喉癌晚期,腫瘤壓迫氣管引起呼吸困難。

  老人接受喂食時,因呼吸困難,不能理想地進食。但老人的思維還比較清晰,要求護理人員讓他安樂地去世。秦護士告訴記者,他們已經聯絡該老人的家屬趕來醫院,建議給老人做個手術,手術不是拯救生命而是為減輕老人的痛苦。

  下午兩點多的時候,老人的女兒來了,聽醫護人員提出希望給老人做個手術,立即拒絕,並暗示把老人送來醫院住院的本意是想讓老人能安靜快速地離去,不希望再有拖延。

  秦榮梅告訴記者,類似的病人家屬不止這一個。有的甚至背著病人向醫院暗示,不要再給病人吃藥、治病,只求讓病人安靜地早死,有的竟當著老人的面赤裸裸地提出不人道的要求,有的只交很少一部分錢,以控制病人的存活時間。而老人們聽到身邊兒女的話,一般都面無表情,靜靜地躺著,任人擺布。秦榮梅説,人老了,就像一個嬰兒,有一種無意識的失控感,他們害怕死亡,害怕孤獨地走進那個未知世界。

  捕捉最後一刻的掛念

  “李阿婆不在病房,不知跑哪兒去了!”中午1點多的時候,記者與秦榮梅護士正在聊天,護工張小姐焦急地跑了進來。

  “沒有看到李阿婆路過護士辦公室,肯定沒有走遠。”秦榮梅判斷李阿婆就在周圍。逐個病房找,發現李阿婆就在隔壁一間空病房裏,坐在一張凳子上,嘴裏唸唸有詞。

  “李阿婆今年86歲,有冠心病,兩天前由她兒子送來醫院。住進醫院後,她每天都不能夠完全地配合護理。看得出,李阿婆肯定還有未了的心事,也許是什麼東西,也許是心裏的牽掛。”秦榮梅説。

  秦榮梅把李阿婆抱在懷裏,大約10分鐘後,李阿婆開始提要求了。原來,她擔心她兒子的建築工程不能及時完成,想打個電話;還擔心如果自己在醫院去世,按她老家的風俗就不能回到老家的祠堂舉行追悼活動。

  秦榮梅立即幫助李阿婆找到電話,讓李阿婆與兒子聯絡。通完電話後,李阿婆果然眉開眼笑,回到她的病床躺下,嘴裏也沒有唸唸有詞了。

  秦榮梅告訴記者,她從3年的護士工作中,總結出一些心得,一些剛來到醫院的病人,心裏如果還有許多掛念沒有了卻的話,就不能靜下心來配合護理,會發生一些意料不到的事情。而這些老人牽掛最多的是關於自己兒女的一些情況。

  鎮定直面生死離別

  下午2時40分,隨著秦護士一起探望重症監護室的病人。秦榮梅小聲地叫醒一個瘦骨嶙峋的阿婆,幫阿婆翻過身,開始用海綿給阿婆做口腔護理,阿婆微張著眼睛,眼神游離在別處,一聲不吭。秦榮梅説,從阿婆的眼神看得出,阿婆已經支撐不住了,進入了死亡接受期。

  這位阿婆姓彭,今年77歲,患糖尿病並伴有多種臟器功能衰竭,兒女都在廣州工作,要上班,沒有時間照料,送到了醫院。幾天前病情加重住進老人關懷科,醫護人員精心照顧,但阿婆情緒變化無常。前幾天,給阿婆做護理時,給她打針,她的眼睛會望著護理人員,表示抗議,甚至會拒絕;藥端上來就往地上潑,拒絕一切床上的活動。出現這種不配合護理的現象,護士與醫生都明白,當病人了解自己的病情確無挽救希望,預感已面臨死亡時,就會表現出這種煩躁、暴怒,業內稱為進入死亡恐懼期。

  下午4時,再去探望彭阿婆時,只見她點頭式地喘著氣,秦榮梅同一名護工坐在床頭護著,彭阿婆的子孫也趕來了,一會兒就見她微笑著閉上眼睛。秦榮梅同護工立即替彭阿婆擦洗、換衣……

  阿婆的病情惡化了,這意味著秦榮梅又快送走一位老人。秦榮梅説,這段時間來,她照顧彭阿婆吃藥打針、翻身擦洗。彭阿婆也將一切都託付給她,彼此之間建立了友誼。

  “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我不能有悲痛的心情,我們的工作就是這樣的,幫助所有的病人,但又要和他們保持一定的距離,不要把哪個人裝到心裏去。誰要是破壞了這條禁律,他就幹不了這份工。道理很簡單:每個人都要失去父母,還有親戚。一次、兩次、三次。在感情上,會有段懷念的日子,那痛苦會讓人揮之不去。但在這裡的病人,幾乎每個人都是瀕死的了,有時一天就可能有兩個人死去。如果讓悲痛每次都侵襲你,你還能幹好工作嗎?”

  現在,秦榮梅對這份護理工作有著獨到的見解。

(編輯:吳曉洋來源:南方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