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健康頻道 > 紅會百年 > 國際聯絡 > 正文

中國紅十字會的國際交往工作

央視國際 2004年03月09日 13:58

  1999年8月17日,土爾其西北部地區發生強烈地震,傷亡損失慘重,一時間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中國紅十字會迅速作出反應,18日,致電土爾其紅新月會表示慰問,10天之內,價值50萬元人民幣的藥品和帳篷已緊急空運至伊斯坦布爾,及時支持了土爾其紅新月會的災後緊急救援工作。

  這僅僅是中國紅十字會日常國際交往工作的一個例子。

  自1863年世界上第一個紅十字組織誕生於瑞士日內瓦以來,國際紅十字與紅新月運動已經歷了137年的歷史。其間,她從一個人 - 亨利.杜南的個人呼籲和一個小小的"五人委員會"(傷兵救護國際委員會)發展成為目前擁有176個國家成員紅會和一億多名會員和志願工作者當今世界上最大的從事人道主義工作的民間國際組織。

  中國紅十字會成立於晚清末年的1904年,在災難深重的舊中國,她伴隨著頭頂三座大山的中國人民,竭盡棉帛之力,步履艱難地度過了45年的風雨歲月。直到新中國成立,中國紅十字會的歷史才翻開新的篇章。剛剛從戰火的廢墟上誕生的共和國百廢待興,但對新生的中國紅十字會卻不遺餘力給予支持和扶植;同樣,剛剛完成改組的中國紅十字會也以新的活力立即投入到如火如荼的社會主義建設之中,特別是在新中國的民間外交工作中發揮著獨特的作用。

  由於冷戰和封鎖,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的中國被迫處在相對閉關鎖國的狀態,當時與我國建立外交關係的國家數目有限,且多為社會主義集團國家。在這種特殊的歷史背景下,中國紅十字會成為新中國對外交往的重要民間渠道之一。

  1950年9月,中國紅十字會通電紅十字會協會(即現今的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的前身)告知已完成協商改組,旋即派代表赴日內瓦參加理事會會議並當選為執行理事。

  1952年周恩來總理代表中國政府發表聲明,承認1949年日內瓦四公約。同年在加拿大多倫多召開的第18屆紅十字國際大會正式承認中國紅十字會是中國唯一合法的全國性紅十字會。這是新中國在國際組織中恢復的第一個合法席位,比收復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早20年。

  建國初期,儘管經濟極端困難,中國紅十字會仍盡力幫助國外受到災害襲擊的紅十字會,鮮為人知的是其中還包括一些當時與新中國不甚友好的西歐國家的紅十字會。

  抗美援朝時期,中國紅十字會曾派醫療隊赴朝,對志願軍和朝鮮軍民以及聯合國軍俘虜進行人道主義醫療救護,戰後,又積極參與戰俘遣返工作。

  在五、六十年代中相當長的一個時期裏,紅十字會幾乎成為我國對日本交往的唯一主要渠道。先是協助近3萬名羈留在中國的日僑歸國,後又收集並送還3千多具死亡的日本人遺骨返鄉,協助一千余名被釋放的日本戰爭犯罪分子回國。其中不少人後來成為促進中日恢復邦交的積極分子。1954年由李德全會長、廖承志顧問率領的中國紅十字會代表團訪問日本更是首次叩開了中日交往的大門。

  黨和中央政府十分重視中國紅十字會的民間外交工作,在各個方面予以支持。毛澤東、周恩來、陳毅、李先念、彭真等國家領導人都曾親自會見過來華訪問的紅十字會的客人和代表團。至今,中國紅十字會總會的展覽室裏一楨楨珍貴的照片仍真實地記錄了當時的景象,使人感觸良多。

  六十年代中期,中國大陸發生"文化大革命"。中國紅十字會被迫停止了她的國內工作。在全國大小分會紛紛解散的形勢下,總會的國際交往和援外工作卻始終沒有中止。或許正是因為如此,她得以度過十年浩劫,避免被迫徹底關門的厄運。

  文革結束後,中國進入百廢待興的改革開放時期,新中國紅十字會又迎來了第二個春天。國內工作的恢復也始於國際工作的發展。1978年,由我國政府接待的一位中東國家的公主來華訪問。這位擔任本國紅會要職的公主訪問前提出希望對口參觀一下中國紅會的基層活動。經過一番倉促但有效的努力,公主的願望最終得以滿足。以此為契機,引發了被關閉十餘年的各地分會逐漸恢復工作。

  進入八十年代以後,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中國紅十字會的國內工作進入全面快速發展的新時期。與此同時,國際交往日益頻繁,合作交流範圍逐步較大,圍繞著救災備災、衛生救護、血液事業、紅十字青少年、傳播國際人道法等方面,與國際紅十字組織和有關國家紅會開展了大量的業務、技術和人員方面的交往與合作,有力地促進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紅十字事業的總目標。

  從1985年開始,中國紅十字會連續12年三次以高票數當選為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簡稱"聯合會")的執行理事會的成員,1989年至1993年期間被推選為聯合會副主席,積極參與聯合會重大問題的決策工作,發揮建設性作用。只是由於實行理事輪換制後,才于1997年屆滿卸任理事職位。

  1980年以後,中國紅十字會根據國內工作需要,及時調整了實行多年的從不接受外界援助的僵硬做法,積極呼籲和接受來自紅十字國際組織和國際社會的境外援助。在八十年代的接受安置印支難民、大興安嶺火災和九十年代多次發生的水災、地震等自然災害救濟中,中國紅十字會積極開展境內外的募捐工作,爭取和運用外援,有力地支持了救災和災後重建工作,受到了災民和各級政府的好評。僅是在1998年特大水災救濟中,通過中國紅

  十字會在國內外募集的救災款物就達8億元之多,其中,五分之二來自外部。

  自1991年開始,中國紅十字會在聯合會的協調和加拿大、日本、德國、美國、奧地利等國紅十字會的資助下,在全國先後建成6個區域性和5個省級救災備災中心。這些集倉儲、加工、管理和培訓為一體的多功能中心連同正在籌建的其它中心,初步構成一個覆蓋全國的網絡,在救災和備災工作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1993年,中國紅十字會在北京主辦了第4屆亞太地區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會議。來自31個國家的上百名代表參加了會議。會議通過的"北京宣言"具體規定了亞太地區各國紅會的共同目標,至今發揮著重要的影響。

  中國紅十字會與世界上其它許多友好紅十字會積極開展雙邊和多邊的交流合作,先後與日本、韓國、朝鮮、越南、羅馬尼亞、德國、瑞士、荷蘭、克羅地亞、斯洛伐克等國家紅十字會簽署了友好合作交流協議。每年接待的來訪團組達數十批,並組織各種友好和專業團體出國進行訪問和交流。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紅十字會法"的規定,中國紅十字會接受和完成政府委託的人道主義工作,如多年來照看朝鮮戰爭結束後自願留在中國的美軍俘虜,為抗日戰爭結束後留在中國的日本孤兒的中國養父母分發日本政府頒發的撫恤金,參與印支難民的救濟和安置工作,等等。

  多年來,中國紅十字會為救助境外的自然災害的災民和戰爭戰亂受害者,一直不遺餘力地提供多種形式的人道救援。據近幾年的統計,平均每年向20多個國家提供捐款和救濟物資,總價值在人民幣600萬元以上。這些援助體現了中國紅十字會和中國人民的國際人道主義精神,也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好評。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根據"基本法"和國際紅十字運動章程的規定,並經過與英國紅十字會和香港紅十字會的多次友好協商,香港紅十字會順利脫離英國紅十字會,成為中國紅十字會的一個享有高度自治權的分會。2000年12月20日,隨著澳門的回歸,澳門紅十字會脫離葡萄牙紅十字會,順利地成為中國紅十字會大家庭的另一個享有高度自製權的新成員。香港和澳門特區紅十字會的順利轉會充分體現了"一國兩制"的精神,極大地加強了中國紅十字會的力量。

  中國紅十字會的國際交往是中國人民民間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中國50年的外交史上有著她獨特的作用和功績,受到了政府和人民的高度讚揚。在今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偉大進程中,中國紅十字會的對外交往工作必將發揮出更加巨大更加輝煌的作用。

(編輯:吳曉洋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