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頻道 > 紅紅火火過大年(2005年) > 正文

謹防“春節心理病”

央視國際 (2005年02月01日 07:12)

  近兩年,春節一般都放七天假,人們能夠充分利用這些日子探親訪友、交流溝通、娛樂休閒。不過,對於一些平時在高度緊張狀況下工作的人群而言,這倒未必是一件令人舒心的事,許多人並不是很適應清閒的生活。尤其是外企、私企的白領工作者,如果他們一旦停下來無事可做,反而容易出現抑鬱、失落、焦躁不安等不良情緒反應。心理學上將其稱之為“節日心理綜合症”或“節日心理失調症”。

  為什麼較長的節日休息時間會使人們産生某些心理症狀呢?

  從心理學角度上講,在高度緊張的工作狀態下,作為一種應急機制,人的大腦中樞會相應建立起一套高度緊張的思維和運作模式,以使人們能夠適應快節奏的工作、生活模式。如果人們一下子從上述狀態中停下來無事可做的話,原來那種適應緊張節奏的心理模式便會突然失去對象物,加上生理和心理的慣性作用,會使人們面對寬鬆的環境反而感到不適應。於是,有些人便會出現抑鬱、焦急、憂傷、失落甚至心悸、失眠等身心健康問題。

  對於這種心理失調症,人們應該學會進行積極的自我調適,儘量鬆弛自己平時那種高度緊張的思維運作模式,真正給自己的精神和心情放個假。在春節的長假裏,走親訪友、外出旅遊、聽聽音樂、讀本好書……都是很好的休閒方式,可以使人們的應激心理狀態從高度緊張的模式中慢慢放鬆下來。一個身心健康的人不但應當會工作,更應當會生活。

責編:回春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