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人還需注意你的腿
央視國際 2004年11月15日 11:12
冠心病患者看心內科時把心臟症狀告訴醫生是順理成章的事。但如今,這類患者再去心內科就醫時,不僅要訴説心臟的症狀,如果同時有腎臟疾病或是糖尿病、發生過腦卒中(中風),甚至走路時有過腿疼,休息後好轉的症狀,還要將上述情況也一併告訴醫生。上述疾病也是心血管病事件發生的危險因素,早期採取預防措施,可以有效防止急性心血管事件的發生。這是記者於前不久在北京召開的第十五屆長城國際心臟病學會議暨美國心臟病學院2004心臟病學進展研討會上了解到的最新觀點。
北京同仁醫院心血管中心楊進剛博士接受記者採訪時説,以往,心內科的醫生通常僅僅將注意力集中到患者的心臟上,而對心臟之外的血管病變並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但近年來很多研究發現,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種全身性疾病,除心臟上的血管外,還常累及腦部動脈和外周動脈等多個部位。一個部位血管的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的形成,意味着其他部位的動脈也有着相似的病理過程。無論有沒有症狀,有多處血管病變的病人更容易發生心絞痛、心肌梗死或腦卒中。
尤其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楊博士指出:“老年人腿疼並不是衰老的表現,很可能是下肢動脈性疾病引起的。”他介紹,在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中,下肢動脈疾病的發生率約為16%左右。在傳統分科中,下肢動脈疾病屬於血管外科的治療範疇,但實際上僅有不到10%的病人需要接受介入或手術治療,但在這些病人中5年死亡率可高達30%,還有20%左右的患者發生腦卒中或心肌梗死。這即是説,這些病人心血管事件發生的危險性非常高。他説:“事實證明,冠心病患者中有40%的人合併有下肢動脈性疾病,而下肢動脈疾病的患者中有60%存在有嚴重的冠心病(至少有一支心臟上的血管狹窄超過70%)。”
然而,也有相當一部分下肢動脈性疾病患者並沒有走路時出現腿疼的症狀。為使這部分患者能及早發現疾病,楊博士在此建議人們在測血壓的同時,還應盡可能地關注一下自己的“踝臂指數”(ABI)。這一指數小於0.9即為異常,是診斷下肢動脈疾病的一種可靠的方法,而測試的過程如同測血壓一樣簡便。這就是説,血壓不僅要在手臂上測量,還要在腳腕上測一測。但目前,這種踝臂指數測量儀還主要集中於醫院的血管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