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健康資訊

走近艾滋病高危人群

------與艾滋病毒感染者、賣血人、吸毒者面對面

央視國際 2004年09月23日 13:53

  相關:艾滋病專題—關愛生命

  湖南洪江區有一個“艾滋病關愛中心”,由該區與澳門天主教耶穌教會合作建立。至今已收治本地和附近地區的7名艾滋病病人,接受抗艾滋病病毒治療,4位經專門培訓的修女在這裡工作。記者走進一個病房,一位50歲左右的中年婦女正與一位2歲多的孩子玩耍。陪同的修女説,她們都是感染者。

  中年婦女廖辰面容消瘦,見到我們一群人來訪有些怯意。她來自鄰縣的農村,説起當初染病時,眉頭緊鎖。她説,1993年有個工頭來到村裏,説可以到河南打工賺些錢,當時家裏農活不多,丈夫一人就幹了,就與哥哥跟了去。不料等去了才知道,並無工可打,是被騙來賣血。因生活無著,只好和哥哥加入賣血行列。前後在河南呆了3個月,隔日賣血一次,記不得共多少次了。後來看這樣下去不是辦法,便與哥哥回了家。到2001年時,廖辰感覺全身骨頭痛,去醫院做自願檢測,查出感染艾滋病病毒,已開始發病。查出後,村裏人都不願與她交往,幾經波折,最後來到這裡。她的哥哥也未能倖免,因艾滋病導致機會性感染發病已經死去。

  2歲多的孩子小炬則是從長沙送過來照顧。湖南省疾控中心的同志介紹,小炬出生後就被父母遺棄,被人撿到送至福利院。後來,有一對美國夫妻想收養小炬,在做例行體檢時,被查出感染艾滋病病毒。採訪時,小炬在修女的逗引下,手裏拿著一塊餅乾,邊吃邊騎著玩具馬玩得正歡。小炬不知道,到她發病時是否會發明出能治艾滋病的藥。

  在洪江當地公安和衛生部門的幫助下,記者見到了兩位吸毒者。

  今年快40歲的駱明是洪江市最早的吸毒者之一。第一次吸毒是他25歲在深圳打工時,一次朋友對他説,這東西吸了好睡覺,他覺得新鮮,第一次就吸了8口,沒想到反而兩天兩夜沒睡著,後來就上了癮,很快改為靜脈吸毒。當時,懷化地區還沒有毒品,這些年才多了起來,吸毒的多是無業青壯年。1998年前,吸毒時基本是幾個人一湊,共用一支針管,後來社會上宣傳防治艾滋病知識,就再沒有共用過針管。説起戒毒,駱明説他的經驗是不能在戒毒所戒毒,要戒就在外面戒。據他所知,好多人一齣戒毒所,都是先來一針,又復吸了。他自稱目前他已戒了6個月。

  另一位吸毒者王朋,似乎有些戒心,不願多談。他説今年24歲,已有6年毒齡,第一次吸是在廣州打工時,也是覺得好玩才吸上的,戒毒所已去過好幾次。(文中名字均為化名)

  採訪札記:在不少人的印象中,吸毒者、“三陪小姐”都是屬於下三濫的字眼。我國的法律法規中也有嚴厲打擊賣淫嫖娼、吸毒販毒的條文。這些人群正成為艾滋病的高危人群,成為艾滋病向普通人群傳播的重要仲介。從這一角度看,保障他們的生命健康和有關艾滋病防治教育在這些人群中的可及性,便成為必然選擇,因此應當把這些邊緣人群納入到社會關照的視野,而不是視而不見。然而,普通人群對這些邊緣人群的相對隔膜和敵視,使得這些人群無法相信任何“體面人”,缺乏參與防病工作的積極性,從而成為社會採取理性行動的障礙。

  為此,記者在採訪中有意走近這些人群,以客觀的片斷所見,描述其境遇,以使人們更多地了解他們。同時,希望讀者能形成這樣一個認識:作為人來講,他們一樣有著生命健康的權利。

(編輯:回春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