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健康推薦

為藥價虛高“號號脈”

央視國際 2004年06月15日 09:28


  近年來,藥品價格持續上漲引起群眾強烈不滿,已成為社會熱點問題之一。調查顯示,藥價虛高問題,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是當前人民群眾反映比較強烈、普遍比較關心的問題。

  連日來,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和衛生部聯合召開會議,深入分析了藥品價格管理面臨的矛盾和問題,決定進一步加強藥品價格改革和管理,降低不合理醫藥費用,減輕群眾負擔。

  藥價“水分”還沒有擠乾

  為了控制藥價,滿足群眾的基本醫療需求,2001年以來,我國先後降低了近千種藥品價格,平均降價幅度在15%以上,累計降價總額約300億元。但是,相當一部分藥品價格中的“水分”仍然沒有被擠乾。

  目前,部分藥品政府定價還沒有降到合理水平。據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李盛霖介紹,當前,部分政府定價的藥品價格沒有降到位,部分藥品降價空間仍然很大。這一方面是由於過去在降低藥品價格時,從兼顧各方實際承受能力、保持市場基本平穩出發,堅持積極穩妥、分步到位的價格調整原則,使相當一部分藥品價格沒能擠乾“水分”。另一方面也是制藥行業技術不斷進步、市場競爭不斷加劇所決定的。一種新藥研究開發上市,隨著銷售數量的增加,生産成本、銷售費用會逐步降低,特別是仿製藥品大量上市,競爭加劇後,降價讓利的空間會進一步增加。

  除政府定價藥品外,由企業自主定價的藥品約佔市場份額的60%。近年來,這部分藥品價格不但沒有下降,反而不斷上漲,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政府降低藥品價格的效果,特別是醫療器械價格比較混亂。李盛霖指出,由於缺乏約束機制,受利益驅動,部分藥品生産經營企業出現了提高自主定價藥品價格的傾向,一些藥品價格甚至成倍上漲。醫療器械購銷中的高定價、大回扣,以及購銷中的不規範行為比較嚴重。

  所有環節都在牟取利益

  群眾醫藥費用支出增長過快,有多方面原因,有些是客觀、合理的,如高級醫療檢測設備的應用,特需門診、特需病房的出現,醫療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齡化時代的到來等,但也有大量不合理因素,如醫藥購銷中存在的回扣、提成、“攻關”、促銷等不正之風。這股不正之風已經蔓延到藥品的生産、流通、消費等各個環節。

  目前,我國醫藥生産、流通領域存在著“多、小、散、亂、低”現象,全國共有5000多家藥品生産企業、1.3萬多家藥品流通企業,無證挂靠的不計其數。有些藥品竟有幾十家、甚至上百家企業在生産,且多數屬於仿製國外同類産品。一個諾氟沙星有120多家企業生産,而一個氟派酸竟有1000多家企業在生産。藥品生産和流通企業的低水平重復建設,導致了企業間的惡性競爭,高定價、高折扣已成為推銷藥品的主要手段。有些企業只改變一下藥品的劑型和名稱,就將其作為新藥大幅提價,目的是為企業違規促銷留下空間。

  一個出廠價只有幾元的藥品,通過層層加價,到患者手裏就成了幾十元甚至上百元,其中的奧秘就在於藥廠得一塊、藥商和醫藥代表得一塊,醫院拿回扣得一塊,醫生開單提成得一塊,各個環節都從中牟利,這一切都增加了患者的負擔。

  “在上述層層環節中,只有患者是弱者,他們對是否購買藥品這種特殊商品,根本沒有充分的選擇權和決定權。”衛生部常務副部長高強表示,政府部門有責任加強治理干預,狠剎這股不正之風,規範醫藥購銷行為,把不合理的醫藥費用降下來。

  探索降低藥價的治本之策

  李盛霖指出,價格是體制、機制和市場結構中存在的矛盾和問題的綜合反映。醫藥價格秩序混亂,表面上看是政府價格監管制度和手段不完善的結果,但其深層次的原因還在於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不到位,以及藥品市場發育滯後等。

  記者從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了解到,為了促進藥品生産企業提高生産管理水平,同時淘汰那些生産技術裝備及管理落後的企業,近年來,藥品監管部門在藥品生産領域實施了限期強制實施GMP(藥品生産質量管理規範)的計劃。到今年7月1日,預計將有2000多家藥品生産企業因未通過GMP認證而面臨停産。與此同時,GSP(藥品經營質量管理規範)認證工作也已在藥品流通企業開始推行。藥品生産、流通領域的低水平重復建設正在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這將有利於剷除藥品高定價、高折扣的生存土壤。

  發展改革委和衛生部也在治理整頓醫藥價格的同時,探索降低藥價的治本之策和促進醫療事業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李盛霖指出,今後,發展改革委將繼續降低政府確定藥品的最高零售價格,同時通過合理的醫療服務價格促進醫療衛生事業的健康發展,最終實現以比較低廉的價格提供良好醫療質量的目標。

  高強表示,下一步,他們將進一步完善藥品集中招標採購制度;健全醫生用藥技術規範,促進合理用藥。同時,一邊繼續降低不合理的藥品價格,一邊適當提高優質醫療服務的價格,使醫務人員的勞動能夠得到相應的報酬,使醫院的經費得到充分的保障,逐步解決“以藥養醫”的問題。

(編輯:吳曉洋來源:健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