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健康資訊

陳漢彬委員:動物源性疾病防治亟待加強

央視國際 2004年03月05日 17:47

  依靠科學抗擊非典剛取得階段性成果,又來了禽流感!在國外,非洲猴痘、埃博拉病毒接踵而至。世界性疫情表明:動物源性傳染病正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命安全和社會發展。全國政協委員、貴陽醫學院教授陳漢彬在政協大會上呼籲,動物源性疾病防治亟待加強!

  近年來,可引起人畜共患病或致死的動物源性疾病,在全球呈上升趨勢。突出表現為原有的病種擴大,新病種不斷出現,流行區域不斷擴展,疾病流行頻率不斷增強。在我國,這類疾病每年發病人數約佔傳染病總病例的5%至10%,每年死亡人數佔傳染病總死亡數的30%至50%,所致經濟損失數額巨大,切不可掉以輕心!

  據陳漢彬介紹,儘管我國面對非典和禽流感採取了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但是縱觀全局,缺乏一個充分健全的公共衛生監測系統,以及監測疾病快速蔓延的機制。據26個省區的調查顯示,有53.3%的地級疾控機構未設媒介防治部門,每個地級疾控機構平均每年用於媒介防治專項經費為0.72萬元;而在調查的縣級疾控機構中,有86.7%沒有防治機構,專項經費每年每縣僅為1000元。調查還發現,省、地、縣三級疾控機構最近三年內均無防治經費的就有10個省區。在人員配備方面,26個省區從事病媒生物防治的省級專業人員共有143人,平均每個省區僅有5.1人,且年齡明顯趨於老齡化。為此,陳漢彬委員建議國家增加投入,以建立健全疾控機制。

  制約動物源性疾病防治的另一個突出問題是:基礎研究薄弱和專業人才匾乏。我國多年來對媒介生物性疾病,僅證實有乙型腦炎病毒、登革熱病毒等4種,而對媒介生物性疾病的宿主動物和媒介生物的情況尚不摸底。這樣,一旦發生新的疫情,勢必束手無策。

  陳漢彬説,作為一個自然的生態系統,病原體與其宿主和媒介動物的結合自有其特異性和內在規律。實踐證明,動物源性疾病防治中,切斷動物傳染源是行之有效的措施。

  動物源性疾病的發生,往往是由於生態環境的改變,而生態環境的改變是由於人類活動的結果,導致動物棲息地遭到破壞,從而其傳播也就隨著人群而遷移。因此,在進行大型建設項目時,理應由防疫部門參與環境論證、評估和監測,謹防自然疫源性疾病向人群擴散。(完)

(編輯:回春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