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醫院快報

[大連市中心醫院]不開刀治療先天性心臟病

央視國際 2004年03月01日 15:39

  先天性心臟病是胚胎發育異常引起的心臟結構和功能的改變,致使胎兒的心臟在母體內發育有缺陷或部分停頓,病孩出生後即可發現有心血管病變,部分患兒又可自然或經治療存活到成年。因此,成年先天性心臟病在臨床上並不少見,隨著醫療水平的提高,先天性心臟病存活至成年的患者逐漸增多。常見的有動脈導管未閉、房間隔缺損、室間隔缺損等,三者佔先天性心血管病總和的58.1%。

  動脈導管位於左鎖骨下動脈遠側的降主動脈與左肺動脈根部之間,胎兒時起到分流血液的作用,出生後絕大部分一年內都已閉合,所以超過一歲尚未閉合者即為病理狀態,稱為動脈導管未閉,日後不會自然閉合。房間隔缺損是一種由於心房的間隔發育障礙,兩心房之間隔膜上存在缺損或稱“漏孔”,使血流通過房間隔交通從左房向右房分流。如這一缺損或異常交通的“漏孔”發生在室間隔部位稱之為室間隔缺損。

  缺損孔徑小者,部分病人在兒時可能自然癒合,5歲後自然癒合的可能性較小,症狀較輕或無症狀,也不影響發育和正常生活;缺損或動脈導管孔徑較大者,分流量較多,臨床症狀亦較明顯,主要危害有以下幾個方面:1、容易造成患兒咳嗽、感冒甚至肺炎等,影響生長髮育,發育明顯慢于同齡兒;2、日常活動量下降,甚至影響正常的生活或學習等;3、造成心臟進行性損害,如心臟肥大、心律紊亂等;4、易發生其他並發癥,如感染性心內膜炎、心力衰竭等;5、肺功能損害,肺動脈壓增高,嚴重者發生重度肺動脈高壓,心腔內血流由左到右分流,變為由右向左分流,患者的口唇、手指、腳趾末端由紅變紫(紫紺),醫學上稱之為“艾森曼格綜合徵”;病情若發展到這一步,將失去手術機會,除心肺聯合移植外將沒有其他有效辦法可治。即使缺損或未閉的動脈導管較小,仍存在發生感染性心內膜炎或動脈內膜炎的可能,一旦出現後病死率很高。

  雖然少數患者病理改變輕微,無症狀或不需要手術治療,但大部分病人仍需要手術治療。以往採取傳統的外科開胸手術的方法來糾正畸形,手術時機宜在學齡前兒童期進行,手術創傷和風險較大,部分病人術後殘余漏的發生不可避免;一些大齡兒童或成年病人由於錯過了最佳的外科手術時機,病情發展以致使開胸手術風險明顯增加。近幾年來隨著介入治療方法的日益成熟和廣泛應用,尤其各種類型高科技的Amplatzer傘狀封堵器的精巧設計,使得心臟科心導管介入醫生操作簡便,應用自如,愈來愈多的患者採取不開刀介入治療的方法,如上述三种先心病、一些先心病開胸術後的殘余分流、換瓣手術後瓣周漏等均可採取介入治療加以封堵。我院近年來在國內外知名專家的協助下完成數十例,已取得良好的臨床效果。

  心導管介入治療方法是在X線透視、心臟超聲引導下,局麻後經大腿根部的血管穿刺皮膚送入心導管,沿血管送入心臟病變部位,將一傘狀內置膜片的金屬網于導管腔內推送達病變處,張開傘面關閉缺損的小孔或未閉的動脈導管,終止異常分流後撤出導管而完成,手術24小時後即可正常生活。該方法的優點在於:(1)免於開胸手術的痛苦和外科開刀手術的並發癥;

  (2)除非小兒和缺乏配合的年長兒,均不需全麻;

  (3)直視下操作具有體外的可控性,且在心臟超聲的監控下,方法簡單安全、療效確切可靠、並發癥少;

  (4)康復和住院時間短(術後2-3天出院),迅速恢複學習和工作。

  (5)手術時間短、見效快,多於半小時至一小時內完成。

  上述病人的介入治療手術時機依具體情況而定。一般來講,3歲以上的病人適合,主張12歲前做介入治療為好,一些大齡患兒或成年病人仍可醫治。

  諮詢電話: 0411-4412001-624

(編輯:吳曉洋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