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健康快報

非典之後再回首 “預防為主”應今後長期方針

央視國際 2003年12月16日 08:28

  翻開歷史,從來沒有一個春天如此驚心動魄。那是一個到處是口罩的春天,那是一個瀰漫著中藥味的春天,那是一個億萬民眾與非典進行殊死搏鬥的春天。今年6月下旬,經過堅苦卓絕的鬥爭,我國終於取得了防治非典的階段性重大勝利。

  非典是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然而,一個聰明的民族可以從災難中學到比平時更多的東西。非典時期,中國公共衛生的脆弱性暴露無遺。因此,我國政府把建立完善的公共衛生體系作為一項重要戰略舉措。目前,各地正在加緊構築牢固的公共衛生防線,為迎戰可能到來的非典等傳染病而枕戈待旦。

  非典還會再來嗎?非典再來怎麼辦?這是許多人關心的話題

  非典會不會再來,誰也無法預測。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即使非典再來,我們也有足夠的信心和能力戰勝病魔。

  一部人類的歷史就是與疾病的鬥爭史。人類對一種流行病的恐慌和畏懼,大多來自知之不深或一無所知。事實上,任何流行病的傳播都是有規律的。只要依靠科學的武器,就能戰勝疾病。今年10月,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公佈了新修訂的《傳染性非典型肺炎診療方案》,這部方案凝聚了全國百餘位醫學專家的智慧,集中了非典診治的最新研究成果。這説明,對於非典,我們已經能夠從病原學、流行病學、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治療原則、預防控制等方面予以認識和把握。因此,即便非典再來,人們也不必像以前那樣恐慌。

  非典之後,我國政府前所未有地加大了公共衛生投入,一個從中央到縣級的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網絡正在建設,各級財政還投入100多億元用於醫療救治體系建設。同時,全國突發公共衛生應急體系逐步完善,疫情報告制度初步建立。根據有關規定,瞞報、漏報、緩報公共衛生事件和傳染病疫情,都將受到嚴肅處理。一旦發現疫情,各地將立即啟動相應的預警機制。目前,各地醫院、診所都在高度警惕非典,發熱門診24小時值班,並制定了嚴格科學的防範措施。

  法律是預防控制疾病的重要武器。今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衛生部將傳染性非典型肺炎列入《傳染病防治法》法定管理;5月,《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公佈施行,標誌著我國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納入法制軌道,衛生部同時發佈了《傳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辦法》和《關於加強農村傳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的指導意見》;12月,衛生部發佈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與傳染病疫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辦法》等。這些法律法規為抗擊非典等傳染病提供了有力保障,也強化了全社會依法防治疾病的意識。

  人類與疾病的鬥爭是一場長期而艱巨的戰役。非典之後,鼠疫、霍亂、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各種人類已知的疾病短時期內還不會消亡,各種未知的疾病還會出現,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為此,我們必須高度警惕,毫不鬆懈,努力築起一道全民抗擊疾病的鋼鐵長城。

  為什麼經濟底子厚了,科技水平高了,公共衛生卻成了“短腿”?

  非典之後,我國公共衛生領域的變化和成績是巨大的,但問題和差距依然不容忽視。

  目前,我國的疾病預防控制形勢十分嚴峻。據估計,全國約有500萬肺結核患者,佔全球結核病患者總數的1/4,而且相當多的人具有抗藥性。病毒性肝炎發病率一直居高不下,乙肝病毒攜帶者的數量高居世界第一。性病、艾滋病也呈快速蔓延之勢,目前全國共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約84萬,艾滋病患者約8萬,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總人數居亞洲第二位。而在廣大農村地區,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被送走的“瘟神”血吸蟲病又捲土重來,嚴重地影響了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

  為什麼我國的經濟底子厚了,科技水平高了,但公共衛生卻一直是條“短腿”?癥結之一就在於沒有樹立全面的發展觀。

  多年來,我們一直強調發展是硬道理。但是,“發展”的真正內涵是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而不僅僅是單純的經濟增長。過去,許多人存在觀念誤區,即把“發展是硬道理”理解為“經濟增長是硬道理”,而“經濟增長是硬道理”又往往被理解成片面追求經濟儘快增長。

  統計資料顯示,1992年以來,我國年均經濟增長速度達8%左右。但是,政府衛生支出佔財政總支出的比例從1992年到2000年卻一路下滑。這説明,經濟發展了,公共衛生的投入並沒有隨之同步增加。

  投資公共衛生比上幾個項目更重要,但這一點往往被忽視。全民健康是需要投入的,尤其是政府的投入。只有這樣,公共衛生的“短腿”才會長起來,成為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因素。

  非典警示我們,“預防為主”應成為醫療衛生領域今後長期的方針

  今年春天的非典為什麼會“突如其來”?專家指出,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非典之所以能夠造成如此巨大危害,根本原因在於我們長期以來“重醫療、輕預防”,衛生防疫體系不堪一擊。

  新中國成立以來很長時期,我國政府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在預防和消除傳染病等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方面。通過採用低成本的醫療技術,中國在經濟發展水平不高的條件下,保證人人享有基本的醫療保健服務,廣大居民尤其是農民無須支付高額醫療費用就能得到基本衛生服務,“中國模式”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讚譽。

  20世紀80年代以後,我國醫療衛生的重點悄然從農村轉向城市,從重預防轉向重醫療。在許多城市大醫院,購買高精尖醫療設備熱潮不斷升溫。對高科技的盲目追逐,導致大量的衛生資金流向先進的醫療設備,從而減少了公共衛生領域的投入。事實上,我國一些大城市的衛生資源佔有量已達到或超過發達國家水平,如伽馬刀、CT、彩超等的擁有率,連歐洲許多大城市也望塵莫及。但是,我國的許多大型設備利用率極低,浪費很大。

  而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疾病預防控制經費總是短缺。在許多地方,疫情不到蔓延之勢,就得不到財政投入。而疫情一過,資金馬上斷線。在不少地區尤其是農村地區,公共衛生事業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許多衛生防疫部門連發工資都困難,更談不上添置檢疫設備。讓這樣的“部隊”承擔控制疾病流行的重任,實在是勉為其難。

  一位專家説,衛生防疫有點像國防。養兵千日,用兵一時,不能因為不打仗就放棄國防。一旦有了敵情,平時國防投入的意義就會顯現出來。即便沒有敵情,也不意味著國防投入沒有必要。也許正是因為擁有了一道“銅墻鐵壁”,敵人才不敢貿然進犯。

  健康是國民的第一素質,沒有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非典警示我們,“預防為主”應成為我國醫療衛生領域今後長期的方針,因為公共衛生安全也是國家安全的一部分。 (記者 白劍峰)

(編輯:回春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