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綠色家園

大力發展有中國特色的環境文化

央視國際 2003年10月28日 10:51

  在10月25日召開的“綠色中國”首屆論壇上,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中國環境文化促進會會長潘岳發表演講時指出,環境文化所倡導的可持續發展的先進生産力、中國傳統文化與世界環境文化相結合的生態文明、“執政為民”的環保工作宗旨,正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環保事業中的最高體現。面對人類從傳統工業文明向生態工業文明轉型的戰略機遇,發展有中國特色的環境文化,將促使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步入良性軌道,在可持續發展基礎上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潘岳認為,凡致力於人與自然、人與人的和諧關係,致力於可持續發展的文化形態,都是環境文化。生態危機産生環境文化,環境文化的核心是生態文明、先進文化。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離不開經濟的持續增長,離不開政治的長久穩定,離不開法治與德治的逐步完善,離不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有序發展,離不開中華民族精神的大力弘揚,這一切都與環境文化息息相關。發展中國的環境文化,必須處理好這五大關係。

  潘岳分析了一系列環境危機産生的根源,認為探索生態經濟的新型增長方式是發展中國環境文化的主要內容。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部門可以通過環境教育、環境立法、環境稅收、環境標誌、環境審計、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戰略環境影響評價等諸多手段,增強政府的“綠色控制”能力,以最小成本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實現循環經濟的良性運行。與此同時,有關方面還可通過宣傳示範等行為,引導消費者的綠色選擇,引導政府的綠色採購。中國潛力巨大的綠色消費市場,勢必成為推動循環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

  結合我國環境安全面臨的嚴峻形勢,潘岳闡述了發展中國環境文化對維護社會平衡與國家穩定的重要性。他説,西方某些戰略學家開始鼓吹建立對他國環境問題的國際經濟干預機制,而我國環境質量惡化的狀況已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解決以上問題的路徑之一,就是努力將環保理念作為社會關係的新杠桿,成為我國生産力佈局和資源配置的調節器。比如讓東部地區拿出更多的資金,支持西部地區保護生態;加大城市對農業的綠色補貼;引導富裕居民改善環保公共設施,讓遭受環境危害最大的弱勢群體得到實惠。

  潘岳認為,中國環境文化的理念,需要通過相應的法律和道德體系來實現。發展中國環境文化,就是要全面提高國民的環境文化素質,促使其積極呼應政府的行政命令。將先進的文化行為轉變為大多數人良好的生活習慣,將良好的生活習慣轉化為全社會的道德共識,而道德共識將演化成為一系列的法律規則,從而為我國法治和德治建設奠定重要的文化基礎。

  在論述中國環境文化與政治文明建設的關係時,潘岳提出,社會主義民主要求人們對環境問題有知情權、監督權和參與權,環保工作必須建立起透明、公開的約束機制,必須建立起輿論、建議的暢通渠道,使一切破壞環境的行為受到監督,使一切行為主體都只能活動於自然法則和社會法律允許的框架之內。發展環境文化,將使經濟、社會、環境有效結合,形成對政府、企業業績的綜合考核標準。

  潘岳認為,發展中國環境文化,必須在全社會的各個層面予以推動。從公益娛樂到社區衛生,從幼兒啟蒙到大學教育,從禁止隨地吐痰到義務植樹,從綠色標簽到綠色技術,從尊重歷史到修復遺産等等,都應該成為倡導弘揚環境文化的領域。有關方面要用一系列手段去宣傳、動員、組織環境文化活動,營造全民建設生態文明的社會氛圍。

  我國學術界、理論界著名專家學者魏傑、唐孝炎、余謀昌、潘家華、溫鐵軍、房寧,著名作家蘇叔陽,資深主持人趙忠祥在會上就環境文化與政治、經濟及社會發展的有關問題作了專題論述。

(編輯:吳曉洋來源:中國環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