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心靈茶社

兒女長大獨立 父母找回自我

央視國際 2003年10月22日 14:45

  眼看著辛勞養育的子女成長獨立,離開家庭,很多中年父母頓時感到失落空虛,似乎也失去了人生目標,這就是社會學家形容的“空巢”現象。美國學者最近提出,隨著時代的進步,通信科技的發達以及家庭構成的變化,“空巢”問題正逐步轉變成有利因素,中年人可以趁孩子不在時重新找回自我、增進夫妻感情。

  子女離開,中年人重獲新生

  費格曼是美國印第安納州培爾都大學的副教授。每個秋季新學期伊始,她都會問自己的學生,是否了解父母如何應對“空巢”現象。許多學生回答説父母備感失落。費格曼則以自己的研究成果告訴學生們一個相反的結論:中年父母在子女離家後會邁向更為成熟、理智和充實的情感世界。

  費格曼的這一論調與社會學家從上世紀70年代起樹立的“空巢”理論大相徑庭。社會學家的普遍看法是,一旦子女獨立離開家庭,父母、尤其是母親會感到特別失落,迷失自我價值。在媒體的推波助瀾下,這一觀點已變成社會常識的一部分。

  費格曼和其他一些心理學者,對傳統理論産生了疑問。他們認為,毫無疑問,中年父母在面對“空巢”時確實會有或多或少的失落感,但這一現象並非完全負面,許多中年人在子女離開後重獲新生,一些人在夫妻關繫上達到了更為成熟深入的階段。

  電話費便宜,母子溝通容易

  費格曼説,這一現象的産生與時代的進步息息相關。與30年前相比,越來越多的母親有自己的事業,這使她們不僅僅是個家庭主婦。同時,便宜的長途電話費、電子郵件的通行,以及飛機票的可負擔性等等,使父母與離家在外的子女保持緊密聯絡變得輕而易舉。

  著有《母親與其成年女兒》等書籍的費格曼説,在她的研究中,許多父母表達了對子女獨立成人的喜悅和自豪,在子女離開後,親子關係往往能得到進一步的改善。她曾對一批分開居住的母女進行了訪問,發現絕大多數人對現在的母女關係都很滿意,沒有了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摩擦。

  孩子不在,多找兄弟姐妹

  其他心理學者也在研究中發現,“空巢”現象對於家庭關係的鞏固大有裨益。印地安普拉斯大學心理學院副教授班德弗指出,以往的“空巢”現象研究,往往只強調父母與子女以及夫妻之間的關係。其實,一個家庭的組成還有多個其他層面。在對66名介於30歲至69歲的父母展開的研究中,她發現,在子女離家後,父母往往更重視與自己兄弟姐妹的聯絡。

  沒準備好,父親比母親更失落

  在人們心目中,父親一般比母親理智,而印第安納州維敦大學心理學副教授德威爾斯點出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面對“空巢”,往往是父親比母親更感失落。

  她對147名母親和114名父親進行研究後指出,在子女高中畢業離家時,父母有不同的感受。大部分母親認為子女離家是必然的,並將之視為自己人生新階段的開始。相反的是,參與研究的父親並沒有為子女離家做好準備,因此往往感到失落,整天遺憾以前沒有多跟孩子在一起,有的特別愛給孩子打電話。

  還有心理學家指出,對於子女的大學生活,當今的父母有很多參與的機會,如觀看孩子的話劇表演、球賽等。大學應認識到家長的這種感情需要,盡力為他們創造“親子”機會。

  也有越來越多的子女在大學畢業後,選擇返家與父母同住,根據美國人口普查統計,全美400萬名介於25歲至34歲的年輕人與父母同住。可見,艱難的求職市場,延遲的結婚年齡,以及高昂的房價等等,都是造成“空巢”不“空”的原因。

  (《環球時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陳晉普)

(編輯:吳曉洋來源: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