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健康快報

網絡文化與學生的心理健康

央視國際 2003年09月24日 15:58

  當前,網絡文化正以常人難以想像的速度、力度、深度和廣度影響著當代學生的心理健康與發展。對此、除了不斷研究新情況、建構新理念、尋找新載體、應對新挑戰外、我們教育工作者別無選揮。

  積極影響

  網絡文化必然村“網上—族”的生活與生存方式産生變革性的影響、尤其是對處於心理髮展“斷乳期”、“關鍵期”、“危險期”的學生“網民”而言、這鐘影響更直接、激烈、也更為深刻。

   1.催生“地球村民”的現代意識:網絡文比跨越了時空的界線、增強了當代學生作為“地球村”村民的意識。這有利於他們更新觀念、確立全球、效率、民主、創新、自由平等觀念及合作意識、也有益於學生在日益“—體化”的世界中的生存與發展。這些現代觀念必將影響學生生心理髮展的方向,並在一定程度上為其社會化和健康成長奠定堅實的心理基礎。

   2.引導“多媒體人”的心理髮展:網絡文化擴大了學生實踐活動的範圍,開闊了他們的視野,激發了他們的的想像力、求知欲和創造性,提高了他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弘揚了人類主動求索,應對挑戰的實踐智慧。從而,有助於提高學生網民的自信心.這全面促進其心理髮展提供了空間。

  3. 開發“網絡世代”的心理潛能: “網絡世代”是區別於“在?電視機前長大的一代”的稱謂。網絡世界是一個無邊無際、充滿神秘色彩的另類世界。在這個世界裏、精神與物質、過去與未來、可能與現實、經驗與理性、真實與虛假、主體與客體、工具與主人的分界都變得一片模糊。“網絡世界能全面刺激和觸動學生網民的感官,使其思維處於積極活躍狀態、並增強思維的敏捷性與靈活性,加大思維中的理性成分與非理性的靈感成分、促進多種思維方式共生、並進,為現代恩維方式的形成提供了嶄新的基礎和發展機制,從而促進“網絡世代”心理潛能的開發。

  4.促進“網絡牛仔”的自我實現:網絡文化的品性,是從“西部探險”到“科技探險”中體現的牛仔精神,是永遠好奇求新、以自己的創新向既有的準則和秩序發出挑戰的強大慾望。網絡,文化以承認創新、創造為根本、不受社會人為力量的左右、是成功機會和成才觀念的再次革命。也是知識和智慧價值被尊重的集中體現與全面昇華。隨著搜狐的張朝陽、雅虎的楊致遠等各路網絡英雄的崛起,互聯網的發展為“網絡牛仔”的成功提供了榜樣。當代學生在這裡擁有自己平等的權利和更多實現自我價值的機會。用他們的話説、就是“走進網絡的不一定都能成功、可是徘徊網外的連成功的機會都不會有”。網絡創富、創業的神話,激勵著大量雄心勃勃的學生大膽嘗試、不斷開花。

  消極影響

  網絡技術正處於快速發展階段。還存在著諸多不成熟、不完善之處、加之網絡管理、網絡社會發展的相對滯後、以及網民使用不當等原因,網絡文化對學生網民的消極影響和負面作用正日漸凸顯,並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1.角色錯位:人際交往萎縮——“人——機式的偏執交往” :在網絡中,學生網民的行為往往是在“虛擬”情形下進行的,即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不是面對面、實在真實的交往,而是“人——機式交往”。這種情況長期下去,勢必會影響和改變學生的交往方式,導致他們忽視真實可信的人際關係,而偏重於“人——機”對話式網上交往,産生人際關係冷漠、人際情感萎縮,人際距離疏遠,以而造成新的人際關係障礙。對此、斯坦福大學學者諾曼尼懷疑:國際互聯網會不會製造一個充滿孤單者的世界?也有專家指出、即使網絡能夠使學生在網上與更多的人進行信息交流,也不能代替最直接的人際生活體驗,因為直接交流的方式比網上交流更複雜,更有人情味。

   2.人性異化:人格結構失衡一一“數字化”的人格障礙:網絡社會是一個崇尚主體性和個性的社會,人的主體性、創造性得到張揚,但這並不意味著人性的優化,相反或許會滋長人性中的劣根性、並可能給學生帶來“人性異化”。面對網絡世界的虛擬環境、信息污染、信息過剩、信息欺騙等現狀、長期沉迷其中的學生,就會失去對現實環境的感受力和積極參與意識、形成緘默、弧僻、冷漠、緊張、不合群、缺乏責任感和欺詐等心理,進而導致“數字化”人格障礙。

   3.自我迷失:自我統—危機一一“新人類”的自我衝突:網絡是—個平臺、也是一個屏障。它為人們展示自我提供了一個自由、開放的空間、同時又掩蓋了“網絡人”的真實面目,於是在學生網民的自我系統中至少存在三種自我,即“真實的我”、“現實的我”和“網絡的我”。這三個“我”有時大相徑庭,有時相互衝突。網民常會産生這樣的追問和困惑:我是誰?我還是原來的我嗎?

   4.道德失范:道德自律弱化一一“隱形人”的虛擬行為:網上活動的最大特點就在於虛擬性,虛擬狀態既為網上行為提供了安全的屏障,也給不正當、不道德行為披上了漂亮的外衣,從而造成網絡社會虛假信息的氾濫及非道德現象的發生。由於網絡道德體系尚處於襁褓之中,網絡社會本身很難讓學生網民獨善其身、獨慎其行,再加上學生自我約束力不足和道德自律意識不強,就很容易讓學生網民産生網絡“特別自由”的感覺和“為所欲為”的衝動、進而做出一些明顯不道德、平時也不可能做的事、諸如粗言惡語、人身攻擊、網上多角戀等。

   5.技術崇拜:網絡資源迷信一一“信息人”的上網成癮:有人説,學生只要上網就會上癮……上網就是落網。網絡的主頁製作優美、內容豐富、翔實的文字材料、悅耳的音樂旋律、生動的影視圖像、巧妙的連接機制及友好的界面形象、對學生網民都具有極大的吸引力,而新穎刺激、魅力無窮的網絡遊戲更對學生産生難以抗拒的誘惑。一些學生沉溺網中不能自拔、甚至對網?絡産生過分依賴心理、成為“電子海洛因”的“吸食者”、患上“網絡成癮症”。網絡成癮會導致學生情緒低落、生物鐘紊亂、思維遲鈍,往往是上網時精神亢奮,下網後神情倦怠,“網癮”難耐,甚至會出現自殘意念和行為,這些都會對學生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的損害。

  應對策略

  網絡文化使得我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既面臨更複雜的社會環境,又面對前所未有的契機。

   1.建構人本化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我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須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和模式,應當給學生“網民”提供“影響”、“選擇”、“服務”和“引導”,而不是提供“説服”、“説教”或“灌輸”,要“以學生為中心、以心理生活為中心”、促進“網絡人”的人格現代化。

   2.建設本土化網絡心理文化:一方面,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針對目前日益氾濫的偽心理科學、非心理科學的網絡心理文化現象、特別是打著心理科學旗號在網上不負責任地搞心理測驗、諮詢、治療等現象,建設起健康向上的網絡心理文化。另一方面,要構建與國際相互依存、相互溝通的本土化的網絡心理文化。我國網絡心理文化的建沒更需要貼近現實社會和融入中國文化的氛圍,要重視研究和挖掘我國傳統心理文化的底蘊。立足於我國學生心理髮展的實際,逐步形成適應我國本土文化圈的網絡心理文化模式。

  3.實施系統化網絡心理教育:我們要切實重視和充分運用信息網絡技術。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時效性,擴大覆蓋面。增大影響力。當前應儘快組建高度集約的、一流水準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資源網站,實現全國心理健康教育網的互聯與資源共享。促進網上與網下心理健康教育的銜接、溝通與並舉、建構起立體式、全方位的現代化心理教育模式。同時,還要加強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全面推進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

   4.完善現代化“網絡社會人格” :我國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應當定位在培養學生網民的心理自主性與主體發展性,塑造與完善學生網民現代化的、真善美和諧統—的“網絡社會人格”。

  (來源:《中小學管理》)

(編輯:吳曉洋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