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醫學新知

微生物和公共衛生

央視國際 2003年09月02日 14:23

  我們容易想到青黴素,還容易想到牛痘和脊髓灰質炎疫苗。是的,偉大的琴納、巴斯德、弗萊明和他們的同行!在漫長的歲月裏,人類面對看不見的敵人束手無策,一次次被屠戮卻完全不知道為什麼。細菌學説之後的現代醫學終於使我們有可能做到知己知彼。不過,除了特效藥和疫苗,控制傳染病另一個同樣重要(或許更重要)的因素,經常被我們遺忘,那就是下水道、廁所、衛生習慣。這些東西已經太深地滲入我們的生活,很難讓人覺得有什麼特別。但事實上,考慮到這些問題的公共衛生事業,是19世紀才開始的。

  雖然考古學家在我國一座西漢墓葬中發現了有水衝馬桶裝置的廁所,但在那個時代及其後相當長時間,這玩藝顯然不是普遍存在的。16、17世紀的花都巴黎,人們隨地大小便,把污水潑在街上,其他大城市也好不了多少(順便説一句,據説路易十四國王一輩子只洗兩次澡;宮廷貴族撲滿了香粉的華麗假發中長著虱子。王公貴族尚且如此,平民的衛生習慣就更不用提了)。致病微生物容易在水源中生存和傳播,洪水過後往往瘟疫流行就是一個例證。排泄物污染公用水源,是烈性傳染病在人口密集區,尤其是衛生狀況差的城市中容易傳播的一個關鍵原因。19世紀上半葉,英國人埃德溫查德威克在參與修訂貧民法時,認識到貧困與疾病的關係,于1842年出版了一本研究公共衛生的著作。受其啟發,加上倫敦霍亂大流行帶來的困擾,英國于1848年通過公共衛生法案,開始大規模建設下水道系統,設立垃圾回收制度。這大大降低了平民的死亡率,此後其它國家相繼跟進。細菌學説的問世,使這類措施有了理論基礎,得以進一步推廣。普遍的個人衛生教育也産生了。

  將“非典”與歷史上的傳染病對比一下,就可以看到,藥物和疫苗並不是我們對抗傳染病唯一的工具,甚至不是最重要的工具。在這類戰爭的最前線,是看起來極為平常的公共衛生系統,再加上病例的迅速甄別和隔離機制。是的,沒有特效藥,就會有死亡,會有悲痛。但是,只要這個社會還維持著正常運轉,公共衛生系統和防疫隔離機制沒有崩潰,我們就可以把傳染病控制在小範圍內,使萬戶蕭疏鬼唱歌的地獄慘景不至於出現,使絕大多數人免於失去親人的悲痛。

(編輯:吳曉洋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