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非洲縱覽
非洲奇景
奇異裝扮
文化非洲


  背景介紹 > 文化非洲 > 東非部族人的面部美容

東非部族人的面部美容

(文:劉潤山)
東非的大雨季一般在3月至5月間,是種植花木的好時節。1999年一個雨後初晴的日子,我攜當地僱員推著鐵鬥車到內羅畢郊外基裏裏沙地區一個花圃裏選購花草,以便美化一下記者站小院的環境。我長于農村,從小有養花嗜好,所以很快就全身心地進入情況:選花選草、討價還價。這時僱員冷不丁輕輕推了推我,小聲説:“看!”我急忙抬頭朝周圍掃視,唔!原來是8個膚色奇黑的彪形大漢正大步流星地從花圃旁邊的路上經過。他們個頭兒遠比我高,不會低於1米9,雖然服裝無引人入勝之處,但棱角分明的面容卻蔚為可觀:每個人從額頭到兩頰都平行地勾烙著7條彎曲而深邃的長斑紋。花圃老闆告訴我他們是蘇丹黑人,為逃避戰亂跑到內羅畢打工,臉上烙花紋是為了好看。是啊,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我這裡用花草美化院落,非洲兄弟卻能用剃刀美化面容,殊途同歸!

説起非洲的傳統面部美容,我是既有所見又有所聞。臉面是人的第一觀瞻,愛美者大都要在這塊領地上下一番工夫,世界上沒有例外。但如何才算得上容貌美,人們的觀念則因地域、歷史、傳統以及外來影響不同而發生嚴重錯位。一般説,人們比較趨同的看法是至少要保持五官完善。但時代生活在東非地區的一些部族卻有著自己獨特的審美觀,於是就出現了形態各異的面部美容,特別是在那些比較封閉的民族聚居區,這些美容方法在“五官七竅一層皮”的臉部都有絕妙的體現。

我在與當地老鄉閒聊時,常有意把話題扭轉到東非傳統美容問題,以期探其精粹、覓其淵源,不辱“老東非”三個字。總他們那並不系統的敘述中我發覺,此地部族面部美容的三大功能一曰強化美感;二雲區分族別;三道護身驅邪。我在坦桑尼亞達累斯薩拉姆碰到過一位老年婦女,見她面部中央從額頭髮根處到鼻頭巔峰有一溜密密麻麻的圓形斑點,遂與之攀談起來。她叫馬錦蓋,是蘇穆布阿族人,從塔波拉省到首都探望在電業局上班的兒子。她説:“我們部族婦女在當姑娘時都要紋上這條斑點,稱為'烏戈莫盧沃',既美觀好看,還能去病除災,防止斜眼病和頭疼病。”這位老年婦女還告訴我:她們部族的女孩兒到例假初潮來臨時都要接受成人訓導,包括用蓖麻油和牛油滋潤皮膚,尤其是需要用小細銼把口腔前部牙齒的縫隙拓寬,惟如此才能把女性無窮的魅力展現在男性面前。家長相信這樣一來女孩必能找到一個好丈夫。不這樣做的女孩就會受到同伴和社會的譏笑,被看作不懂規矩、缺乏教養。馬錦蓋老人説:“這种女孩子可能一輩子找不著主兒,即使嫁出來也會和丈夫同床異夢,她丈夫也會因有這樣的老婆兒受到家庭及社會的鄙視。”看來,面部修飾在非洲部族中竟如此了得,甚至會影響一個人的終身!

整個東非共有200多個部族,僅坦桑尼亞就有120余個,各部族的開化程度及文明水準千差萬別,面部美容也異彩紛呈。比如肯尼亞和托洛博族,人口也就有1000多人,至今仍穿獸皮住山東與世隔絕,靠狩獵為生。政府為了保護這部分人,特意把其聚居的納庫魯大片原始森林辟為他們的生存“特區”,其他部族不得越界騷擾。他們的美容最多就是往臉上抹上幾把紅泥巴。而大中城市及沿海地區的人則早已和世界潮流同步:女性描眉畫眼、穿金戴銀,梳一次小辮兒花8個鐘頭,還學著印巴人在鼻翼上打眼兒戴夾兒;男性仿傚洋人牛仔單耳戴環、紋身紋臂等等,乃至派生出不少面部美容怪圈,諸如不少皮膚黝黑的姑娘不惜花大錢搽抹飽含有害激素的“皮膚增白露”,以使自己變成“白色”或當地人最感驕傲的“紅豆水色”,更有生活在這裡的某白人女性不僅臉上“漏洞百齣”挂滿佩環,還獨出心裁地在舌頭上也安了三個“機關”,所謂“美舌”。

東非面部美容用直白的話説可分為三大類:一“畫臉兒”,二“開門兒”,三“鑽眼兒”。這些做法在當地與割禮同是成人儀式的組成部分,全部是在孩提時進行的,旨在考驗他們承受痛苦的忍耐力。在針、錐、刀等器械面前面如土色心不跳的人為好男好女,否則就是“熊包”,以後沒出息。既為傳統,自然要按傳統的規矩辦事,“重新安排山河”的工程是由專門的“美容師”完成的。在早些年間,“美容師”在進人家為少男少女施行切割術之前,先要在門口弓身親吻泥土,在主人朝其噴灑牛血後才可登門入室在孩子父母中間落座,並品嘗主家在葫蘆裏為他準備的土酒,然後便可操刀動手了。現在這些規章已不復存在,原因很簡單:除了少數部族,絕大多數人已經擯棄這種傳統。所以,人們現在看到的被美容者大都是四五十歲以上的人,外加一些傳統保持得比較完整的部族的青年男女,以及情況就很難説了。

先説“畫臉兒”,文氣點説叫做紋面,從手段上看相當原始:一般用細刃剃刀在面部割劃,然後用鍋底灰在傷口上“勾縫兒”或用水竹葉流出的液汁塗抹,以防感染潰爛破容。也有用或火棍兒燒燙的,具有“點擊”效果,同樣可以永不消失。部族不同,臉部圖案也各有其異:坦桑尼亞的恩登蓋萊科人面部紋絡上下走向,在臉頰兩側呈“11”型;篙篙人則圍繞整個面孔畫了一個圓圈;烏干達的蘭戈族在額頭燙三排橫向走勢的圓點,阿裏喬人則在兩邊太陽穴各劃三道豎紋;肯尼亞的土爾卡納人從鼻子上方開闢豎紋扇面;南迪人橫紋佈局則為上額三、下頦四。據了解,早年間東非地區大部分部族有紋身習俗,如肯尼亞的盧奧族人通常從額頭到兩頰共紋九條短痕,而薩波塔人則在額頭和兩頰紋三個小圈兒。據稱有的部族紋身與生産勞動有一定的關係,如坦桑尼亞的庫裏亞人,他們額部兩道豎紋斜對呈喇叭形狀,眉心一直正對喇叭口。據説古代他們建喇叭形的墻狩獵,小口處挖有陷阱。他們通常把野獸趕入大口群起而攻之,逼得野獸從小口逃竄而跌入陷阱,繼而用弓箭射殺。原來喇叭形紋路代表墻體,眉心那一道代表弓箭。

再説“開門兒”,即牙齒“外科手術”,各部族均有獨出心裁標新立異之處。已故的坦桑尼亞前總統尼統雷爾有個綽號叫做“鋸齒老人”。我見到這位著名的非洲領導人時曾有意“關注”過,果不其然;他的上牙床前部諸齒確有琢磨跡象,大約呈120度角吧。何故?原來他年少時根據扎納克族的規矩做過牙齒美容。據知,坦桑尼亞的扎納克族人通常把前邊的牙銼成鋸齒形、蘇穆布阿族人一般要鋸成木梳狀,而肯尼亞的卡姆巴族人則把其磨為筍尖樣。他們認為如此處理牙齒漂亮而不呆板,讓人看了能浮想聯翩。有些部族雖不給牙齒整容,但有拔牙的風俗:馬賽族拔上牙、薩穆布魯族拔下牙、盧噶巴拉族拔犬齒、魯雅族拔臼齒、盧奧族拔門牙、塔齊奧尼人上下一塊拔。還有,拔牙的數量也因族而異,這無異於進行牙齒大掃蕩。據説這樣做的原由是因為非洲熱帶草原人容易得一種痙攣症,為了容易給發作時的病人灌藥,所以要打開方便之“門”。又據稱,這些部族認為口腔缺齒笑起來時有特殊的美感,讓人看了舒服開朗。雖則有上述諸多可取之處,但近些年來許多年輕人對此卻表現得不屑一顧了,因為現在來非洲的外國人多了,和人家用英語交談起來牙齒漏氣,“噓噓噓”的人家聽不懂。

最後是“鑽眼兒”,既穿唇、刺鼻、扎耳。當地老鄉説,土爾卡納人拔掉牙後仍嫌灌藥不方便,乾脆在唇部又開了一道“活動門”,平常用木塞封著,應急時門戶開放,即省事又美觀。東非女性在嘴唇上刺孔有相當規模,如:馬孔戴人穿上唇,薩穆布盧人穿下唇,基庫尤人過去上下唇一齊來。那麼嘴唇上方的鼻子要不要美化一番呢?要的!但部位有所差別。如:東非地區的馬賽族、蘭迪萊族、蘭格族人習慣在鼻翼兩側穿孔,波克特族、薩穆布盧族、卡姆巴人則熱衷在鼻隔上打洞,二者有異曲同工之妙。其實,東非部族面部美容的最高成就就是在耳朵上,其誇張性和獨創性把世界普遍流行的扎耳眼戴耳墜的美容術推向極限。可以這麼説,各部族女性不扎耳眼兒的幾乎沒有,而且出生後就扎:有的扎耳垂、有的扎耳輪,有的在耳廓中央下手,魯雅族人一古腦兒就扎它10個洞。當然,這些都遠不足為奇,最驚心動魄的是有些部族創造的兩耳垂肩、垂胸,乃至“倒挂紫荊冠”的壯舉。譬如,馬賽族、庫裏亞族、馬孔戴族男女普遍把耳輪拼命向上發展,他們的總體目標出奇的一致:孔洞越大越美不勝收。有人説馬賽人和薩穆布盧人語言相通、穿戴相近,很難區分。我説不然,那要看他們的耳朵是像小説中的“劉備”還是像舞臺上的“時遷”。還有一節,凡是有洞的地方都要戴上珠佩以達到盡善盡美。不久前在報紙上看到一幅部族婦女照片:從額頭中間穿線戴飾,順兩頰下垂到下頦,又由下頦上升到雙耳,簡直是滿臉珠光寶氣。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相關文章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