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首頁 再説長江 線索徵集 主題活動 長江百科  
 
五湖之冠鄱陽湖
央視國際
  

    一、 我國第一大淡水湖

    浩瀚萬頃、水天相連的鄱陽湖,位於長江的南岸、江西省北部平原上,湖面範圍大體南起三 陽,北至湖口,西到關城,東抵波陽。它南北長170千米,南部寬約50~70千米,北部束狹 處僅5~15千米,從平面上看,像係在萬里長江腰帶上的1隻大"葫蘆"。以都昌和吳城之間 的松門山為界,分南北兩湖。北湖地跨星子、德安、都昌、九江、湖口五縣境,位處湖體之 西北,亦稱"西鄱陽湖"。湖面狹窄,似葫蘆上部的長"頸",實際上是一條狹長的通江港 道。南湖,橫跨新建、南昌、進賢、余幹、萬年、波陽、都昌、永修諸縣境,地當湖體之東 南,又名"東鄱陽湖"。它像葫蘆的下半部,湖面遼闊,是鄱陽湖的主體水域區。 鄱陽湖煙波浩渺,通常水位湖面3500多平方千米,容積260億立方米,洪水期間,湖面可 達3960平方千米,蓄水量達248.9億立方米,是我國第一大淡水湖。

     鄱陽湖集水面積為16.1萬平方千米,接納江西贛江、撫河、信江、鄱江、修水等五大河流 及若干入湖獨流諸水,經調蓄後由湖口泄入長江,年平均來水量為1500億立方米,最大來水 量為2300億立方米(1954年)。而每年注入長江的水量約佔長江幹流大通站年水量的1/5, 對中下游的水文情勢有一定影響。  由於江西是一個邊境群山環峙,地勢自南向北,由邊向裏,漸次向鄱陽湖緩慢傾斜的大盆 地,因而省境五大河流及其他一些小河順著地勢注入盆地最低處的鄱陽湖。一條條晶瑩綿長 的河流,與星羅棋佈的湖、塘、堰,構成一個向心狀的天然水網--鄱陽湖水系。

     鄱陽湖的水情,大致與五大河流域降水情勢相符,同時也受長江洪水頂托、倒灌的影響。 隨著各河入湖水量的季節性變化,湖水位的漲落變化幅度甚大。鄱陽湖年平均水位為15.22 米,最高水位為1954年7月31日的21.09米,最低水位為1978年12月27日的12.09米(康山水 位站;吳淞基面),年內水位變幅多在5米以上,最大水位變幅達15.70米。由於水位變幅大 ,所以湖水面積變化也大,汛期水位上升,湖水陡增,水域遼闊,波涌連天,可謂是"茫茫 彭蠡春無際,白浪卷風濕天地";枯水期水位下降時,洲灘裸露,水流歸槽,湖面僅剩幾條 蜿蜒曲折的水道,水體面積不足1000平方千米,原來被淹沒的湖灘大片出露,湖草應時茂盛 ,廣闊灘地綠草如菌,景色煥然一新,具有"枯水一線,洪水一片"的景色。 湖底水道高程自南向北漸降,由海拔12米降至湖口約1米,鞋山附近為負1米,褚溪口低達 負2米。湖區由水道、洲灘、島嶼、內湖和汊港組成。贛江自南昌以下分為4支,主支在吳城 與修水匯合,進入湖北部,為湖區西水道;南、北、中三支與撫江、信江均先後匯入湖南部 ,為湖區東水道。東、西水道在褚溪匯合為入江水道。洲灘分為沙灘、泥灘和草灘3種。沙 灘多在水位14米以下,面積約1895平方千米;草灘多在14~18米,面積約1235平方千米。全 湖現有島嶼25處,共41座(中、低水位時多為灘丘),面積約100平方千米。內湖出現在枯 水期,中、高水位時與大水面連成一片,主要分佈在東、南、西部。港汊多分佈于入江水道 東岸,主湖區北岸和東北、東南湖隅,主要港汊區共約20處。 天高雲淡之時,鄱陽湖碧水共天,風帆浮隱,直接長空;排筏連綿,宛若遊龍,它是贛域 四通八達的天然水運樞紐。每年洪水退後,鄱陽湖便袒露出無數淺灘湖洲,上皆淤泥,是謂 "漂田",栽下秧畝,不須管理,只待秋後舉鐮。早在宋代時王安石曾寫下如此詩句: 中戶尚有千金藏,

    漂田種禾亢出穰穰,

    沈檀珠犀雜萬商,

    大舟如山起牙墻。

    足見鄱陽湖的繁富與豐饒。

    鄱陽湖水草豐美,餌料繁富,水溫適度,極宜魚類繁殖生長,是魚類蘊藏量極為豐富的天 然魚庫。湖內共有90多種魚類,其中經濟價值較大的有鯉、鯽、鰱、鳙、青、草、魚感、魚白等10余種,年産量達5100萬斤以上。體纖透明、味道鮮美的銀魚和肉質肥嫩、鱗下多脂肪 的鰣魚馳名中外,為鄱陽湖名産。此外,蓮、藕、菱、芡以及湖貝珍珠也是著名特産。

    二、從古彭蠡到鄱陽

    鄱陽湖飽經滄桑,經歷了千萬年漫長歲月的變化。 在元古代時,鄱陽湖屬揚子海槽,中生代早期結束海侵,強烈的燕山運動導致了湖區西北 側(廬山東邊)産生了"湖口--星子大斷裂,"而東南側(懷玉山西邊)産生了"宜春- -樂平大斷裂"。兩條大斷裂中間,陷落成為一個巨大的洼地,地學上稱?quot;鄱陽地塹盆地 "。隨後,洼地逐日潴水,演化成為大型的內陸湖泊。當時,湖水沿著贛江故道,在彭澤附 近注入長江。嗣後,地處湖口--星子大斷裂帶上的江湖分水嶺,被長年累月的流水侵蝕鑿 通,形成通江港道,湖水便改道由湖口匯入長江。通過考察,此湖泊的範圍侗認衷譙堆?湖的面積要大得多。 後經老第三紀末的抬升和新第三紀的夷平,鄱陽湖盆形態已基本消失。第四紀初,隨著以 繼承性斷塊升降運動為基本特徵的新構造運動的來臨,南昌--湖口,都昌--波陽,三陽 --沙帽山三條繼承性斷裂帶的復活,新第三紀夷平面發生解體,鄱陽湖周圍地區迅速抬升 ,而湖區本身則開始強烈斷陷,導致了鄱陽湖的再生。因此,也可以説鄱陽湖屬新構造斷陷 湖泊。

     在整個更新世時期,由於新構造運動變化劇烈,同時氣候冷熱、乾濕的劇烈變動,冰期和 間冰期的交替出現,鄱陽湖在內外力的共同作用下,變動極其頻繁,幾經滄海桑田。

     全新世鄱陽湖的演變,是更新世的繼續和發展,以時間、空間而論,其變動比更新世尤為 迅猛。今天的鄱陽湖,是全新世尤其是歷史時期湖區地貌形態劇烈演變的産物。 全新世開始,本區出現第四次斷塊差異運動,湖盆逐漸沉降,贛江諸水及其所挾帶的泥沙 全部匯集下降中的鄱陽北湖地區,擴展成為較大的水域,並因長江洪水過程的增大而在湖口 相通。《漢書地理志》豫章郡彭澤:"《禹貢》彭蠡澤在西"。漢時豫章郡在今南昌市, 彭澤縣在今湖口縣東南,東漢班固以為江南的湖口斷陷水域即《禹貢》中的彭蠡澤。古彭蠡 澤的名稱就這樣被沿用了下來。

     其實,《禹貢》中的彭蠡澤並不在今鄱陽湖地。在更新世晚期,長江武穴(今湖北廣濟縣 )與望江之間的主泓道南移到今天的長江河道上,林承坤:《第四紀古長江與沙山 地帶》,《南京大學學報》,1959年第2期。江北殘存的河段,全新世以來因處於揚 子準地槽新構造掀斜下陷帶,逐漸擴展成湖,並與長江水面相連接,這便是《禹貢》中的彭 蠡澤。

     當時長江出武穴後,呈分汊水系,《禹貢》概謂之"九江",傳説中的禹疏九江,也就是 對這些分汊河道進行疏導整治,使之匯注于彭蠡澤。司馬遷在《史記封禪書》中記載漢武 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南巡:"浮江,自尋陽出樅陽,過彭蠡。"漢時尋陽在今湖北黃梅 西南,樅陽即今安徽樅陽,均在長江北岸。可見古彭蠡澤為江水所匯,其範圍約當今長江北 岸鄂東的源湖,皖西的龍感湖、大官湖及泊湖等濱江諸湖區。古人很可能只把古彭蠡澤視作 長江拓寬的河段,因而《爾雅》十藪中,只有雲夢、具區而缺彭蠡。《周禮》、《呂氏春秋 》及《淮南子》等也不見記載。

     古彭蠡澤既是長江新老河段在下沉中受江水潴匯而成的湖泊,以贛江為主的南北分汊水系 所挾帶的泥沙,在水下新老河段之間脊線上逐漸沉澱,最後露出水面形成自然堤,使彭蠡澤 和長江水道分隔開,在長江發育過程中完成了江湖的分離。到西漢後期,所有分汊水系已" 皆東合為大江"。〖ZW(〗王育民:《中國歷史地理概論》(上冊),第131~132頁。脫離長江水以後的彭蠡澤,隨著汛期江水氾濫泥沙的沉積而日漸萎縮,最後被分割成若干 大小不一的陂池。古彭蠡澤為六朝時的雷池、雷水等所取代。以後又逐漸演變而成為今天的 龍感湖、大官湖等濱江諸湖。

     由於班固的誤解,彭蠡澤這個古老的名字便被指為今天的鄱陽湖。根據史料記載,當時 彭蠡澤的南緣不過今星子南面的嬰子口,其他部份則呈現河網切割的地貌景觀。

     北魏以後,彭蠡澤已越過嬰子口,在都昌縣西北一帶,形成一片開闊的水域。隋代,因湖 中有鄱陽山,湖因之更名為鄱陽湖。唐末、五代以至北宋時期,鄱陽湖迅速擴展,東界已達 今蓮荷山與波陽縣城之間,南界達康郎山之南的鄔子寨,西界則瀕臨松門山與磯山一線,湖 的南端並有族亭湖及日月湖兩個汊湖,形成"彌茫浩渺與天元際"的景象,大體上奠定了今天鄱陽湖的範圍和 形態。元、明兩代,隨著湖區的繼續沉降,鄱陽湖繼續向西南方擴展,南達進賢縣北的 北山,族亭湖併入鄱陽湖,日月湖泄入鄱陽湖的水道,也擴展為南北向的帶狀的軍山湖。清初, 松門山以南的陸地也相繼淪沒,松門山成了都昌縣南二里湖中的島山。進賢西北的河汊地區,也因沉降而形成另一個 僅次於軍山湖的大汊湖--青嵐湖。鄱陽湖的發展至此達于鼎盛。

    三、鄱陽湖的萎縮

    自清代後期以來,鄱陽湖區在地質構造上,東北部地盤似有下沉趨勢,湖灣、海峽發育,湖 浪直拍山崖,但大部分地區,總的趨勢是由下沉轉為上升。據地質資料分析,從一千多 年前開始,由於地殼變動,湖區曾出現較大幅度的下降,沉積了一層灰黑色肥懲斂悖鹺?海昏縣的故城至罩雞一帶即下沉入湖,民間有"沉了海昏,起了吳城"之説。近代以來,湖 區以每年6~10毫米的速度急劇上升,至今肥粘土層已高出湖面5米左右,罩雞一帶原沉降時 被淹沒的建築物廢墟,又重新露出湖面6~7米。近年來,湖區南岸地盤仍在緩慢上升,發育 了廣闊的三角洲平原,湖心漸趨北移。

     以贛江為主的入湖諸水挾帶泥沙的不斷淤積,使湖底日益抬高,並在河口處形成洲地。據 估計,修、贛、撫、信、鄱五水挾帶的泥沙,每年在湖內的沉積量達1300萬噸,贛江佔其絕 大部分。本來贛江下游主泓在吳城附近,贛江大量泥沙直接由鄱陽北湖輸入長江。但近代以來,由吳城入湖的主支渲泄不 暢,而北、中、南三支分流的徑流量增大,其所挾帶的泥沙,由於松門峽出口狹窄,不易向 鄱陽北湖渲泄,大量泥沙在鄱陽南湖河口堆集。

     目前,在贛江入湖的三大分流中,南支泄洪量最大,它與南邊的撫河、信江聯合形成的三 角洲,由南向北推進,使原來在湖中的康郎山已與瑞洪相連,成為突出於湖中的陸連島。泄 洪量佔贛江第二支的中支,在河口形成的三角洲也正向東北方向擴展。因而,鄱陽湖面臨著 自南向北繼續萎縮的總趨勢。

     此外,明清以來在湖灘上築堤圍垸,爭相圍墾,也是使湖區範圍日益狹小的人為因素。據 統計,1954年鄱陽湖洪水湖面是5050平方千米,1957年為4900平方千米,到1976年,急遽縮 小到3841平方千米。在短短的22年間,洪水湖面就以驚人的速度縮小了1200多平方千米。

     不過,與洞庭湖和長江有四口相通不同,鄱陽湖只有一條較狹窄的水道通江,湖盆地勢又 比長江略高,除湖水來量轉枯而長江洪水特大江水倒灌入湖外,一般情況下,它只是修、贛 、撫、信、鄱五水的總匯,並由湖口入江,長江的水沙很少進入湖內落淤,沒有洞庭湖那樣 調蓄洪水的作用。因此,鄱陽湖的泥沙淤積情況遠較洞庭湖為小,其萎縮趨勢,相對來説也 不若洞庭湖的迅速。久而久之,它終於取代洞庭湖而成為我國最大的淡水湖。

    四、引人入勝的畫卷

    鄱陽湖風光旖旎,是我國著名的遊覽勝境,除"匡廬奇秀甲天下"的廬山外,石鍾山、大 孤山、南山、龍宮洞等均是膾炙人口的名勝。

     石鍾山巍然雄峙于長江之濱,鄱陽湖口,屬江西湖口縣,由於地處"吳楚咽喉,江右要衝 ",素"江湖鎖鑰",是歷史上重要的戰略要地。

     石鍾山由兩座低矮的石質小山組成,濱鄱陽湖的叫上鍾山,倚長江的叫下鍾山,二山相距 不到1里。山雖小,但由於濱湖臨江,因而具有"水分林下清冷浪,山峙雲間峭峻峰"的秀 麗景色,尤其是峭壁臨江的下鍾山,名景薈萃,一年四季,鬱鬱蔥蔥,素有"小蓬萊"之稱 。

     石鍾山名的由來,歷來眾説紛紜。或依其音響而得稱,或按其形狀而得名。它的基部浸立 江中,岩薄洞多,外巍內空,江湖相匯的激浪,有節奏地衝擊著山岩洞壁,發出"冬冬"聲 ;加上它上銳下寬,很像一座覆蓋著的大鐘,所以,古人便形象地給它取了個"石鍾山"的 名字。《水經》中最早提到了它;《水經注》的作者酈道元又作了進一步的記述:"下臨深 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宋代大文豪蘇東坡為探究石鍾山得名的真正緣由, 攜兒子蘇邁,于月夜乘舟親臨絕壁之下,發現石鍾山下多洞穴裂縫,微風鼓浪,江湖之水涌 灌洞內,衝擊洞頂、洞壁,轟然發聲如鐘鳴。考察歸來,蘇東坡拈筆展卷,趁興疾書,寫下 了名傳千古的佳作《石鍾山記》。由此,勝景名文,相得益彰,令人心馳神往。

     據現代地學考察,石鍾山下的石鐘洞,是一批發育于石炭紀石灰岩山體內的穹形溶洞群, 是石灰岩被含有碳酸氣的水,長年溶蝕沖刷形成的。它的成因同江南許多岩溶洞穴是相似的 。江湖之水灌入這些岩洞,風吹浪起,撞擊洞頂和周圍岩壁,水石相擊,從而轟然作響,群 聲交迭,如洪鐘共鳴,鏗鏘繚繞。所以,石鍾山的形成,並不是神話傳説的那樣:原是九華 山上的兩口玉鐘,由高力士挑上天宮,為王母娘娘蟠桃會增光,當挑至鄱陽湖上界時滑了下 來,便成了石鍾山。此山實際上是大自然這位藝術大師長年累月雕琢的傑作。

     "雲靜山浮翠,風高浪撥銀"的石鍾山,危崖壁立,奇石突兀,濃蔭掩蔽中樓閣廊亭錯落 有致。山上從唐代起就有建築,幾經興廢,現存江天一覽亭、半山亭、臨湖塔、聽翁饔晷? 、坡仙樓、歸去亭、懷蘇亭、蕓芍齋、且閒亭、太平樓等,俱為清代所建。登臨石鍾山頂, 縱目遠眺,大江東去,波濤洶湧,浩浩鄱陽,點點白帆,江湖匯合處,濁水碧波,水界分明 ,宛如一幅壯麗的水天帆影圖。

     泛舟絕壁之下,則是另一番景象。峭岩直上,陡壁沖天,大有岩屋欲墜之勢,令人不敢仰 視,山壁的岩石被萬古波濤洗刷得玲瓏剔透,凈潔分明。每逢春夏,水漲而洞門淹沒,秋冬 枯水期,則潮落而洞門外露,穴縫迎水而開,幽邃曲折,室室相通。洞內刻有不少遊人吟 咏題記,有人沉浸于"我來醉臥三千年,且喜塵世無人"有人則醉心於"小憩千年人不 識,桃花春漲洞乃關。"…… 在鄱陽湖北部,常可見到一種"湖柱",它是因山丘長期受湖水沖刷分割而成的岩島,著 名的是"葫蘆頸"口的大孤山。 大孤山,又稱大姑山,亦稱鞋山,屬湖口縣,山高約百米,前高後低,從側面望去,仿佛 一隻少女的繡鞋,漂泊湖心。相傳在遠古時代,天上瑤池玉女大姑在湖上與漁夫胡春相遇, 兩人一見鍾情而成婚,漁霸盛泰得知,垂涎大姑美貌而不得。玉帝點天兵帶走大姑時,盛泰 乘機抓住胡春,情急之下,大姑從空中丟下一隻繡花鞋,壓住盛泰及其爪牙,繡花鞋變成了 鞋山。

     當然,神話究竟不是事實。據地質人員考察,它是廬山冰期漂流下來的巨石,長期兀立湖 中被水流侵蝕而成。

     大孤山四面臨水,一峰聳立,陡峭崢嶸,秀麗奇特。島上林木蔥鬱,湖水生寒,盛夏在此 避暑,如入仙境。

     離大孤山不遠處還有座奇特的蛤蟆石,高約20米,突擊湖面,遠遠望去好似一隻青蛙,頂 波遞浪,欲縱身而躍,令人讚嘆不已。

     在整個鄱陽湖周圍,到處都有迷人的景物。位於都昌縣城東南隅,隔水與縣城相望的南山 ,秀麗挺拔,歷史上就以獨具湖光山色之秀而著稱於世。蘇東坡曾慕名來此遊覽,留下了《 過都昌》一詩: 鄱陽湖上都昌縣,燈光樓臺一萬家。

    水隔南山人不渡,東風吹老碧桃花。

     "水隔南山人不渡"如今已成為歷史陳跡。建國後,在縣城與南山之間,新築了一道橫貫 鄱陽湖的石堤。它雄枕滔滔湖面,吞波剪浪,一虹而成坦途,遊人可直抵南山。

     在南山一個達百尺的石壁處,有名跡"野老岩"。岩下一泓潭水,碧如貓眼,清澈甘冽 ,四季不涸。相傳在漢代時,有一高潔老人隱居岩下,漢武帝南巡時,聞聽此人名聲,想讓 他出來做官,老人婉言謝絕。後人將他隱居處取名為"野老岩"。蘇軾來此遊玩時,極喜岩 下甘潔清冽的泉水,因題"野老泉"三字。從此以後,泉與岩聞名遐邇。

     登南山之頂,但見無涯煙水,一脈青山,長波浩浩,滄溟空闊。宋代詩人黃庭堅十分欣賞 南山勝景,將它比為當時著名畫家李成、范寬的得意山水畫卷。

     鄱陽湖湖面浩瀚,餌料豐富,氣候濕潤,是丹頂鶴、白鶴、天鵝、白鸛、黑鸛等多種世界 稀有珍禽的理想越冬之地。據初步統計,鄱陽湖共有鳥類150多種,其中水禽有69種,世界 珍禽十多種,世界上幾乎瀕臨絕跡的白鶴,在這裡有數千隻之多。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會長 愛丁堡公爵、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丈夫菲利普親王前來觀賞後,驚喜萬分,認為鄱陽 湖是白鶴的故鄉,是世界上不可多得"珍禽王國"。為保護珍禽與候鳥,1983年成立鄱陽 湖自然保護區,1988年劃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湖內開闢了候鳥觀賞臺。

     美麗的鄱陽湖在中國五大淡水湖中污染最輕,所以才是中國最大的、最美麗的,也是世界 上最大的候鳥聚集區。當地旅遊部門組織的"觀鳥旅遊",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國內外鳥類愛 好者和旅遊者。

     但是,由於種種原因,近年來,迎接珍禽與候鳥們的,除了宜人的環境和豐富的越冬食物 外,還有數不清的獵槍和偷獵者。徐翔《鄱陽湖竟成了偷獵者的天堂》,《焦點》 ,1998年11月號。如何讓珍禽淩厲的叫聲不再在湖區上空響起,讓鄱陽湖成為它們 真正的天堂,是有關部門亟待解決的問題。 (來源:《中華長江文化大系》)

(編輯:東子  來源:)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