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走讀鳳凰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2月07日 16:58 來源:CCTV.com

  “若從一百年前某種較舊一點的地圖上去尋找,當可在黔北、川東、湘西一處極偏僻的角隅上,發現一個名為‘鎮竿’的小點,那裏同別的小點一樣,事實上應當有一個城市,在那城市裏,安頓下三五千人口...” —沈從文《我所生長的地方》

  沈先生文中提到的那座“城市”指得就是鳳凰,一座鋪滿青石、煙雨籠罩、連陽光下也蒙著一層面紗的湘西古鎮。


  到鳳凰城是在深秋的一個夜晚,無風、無雨、滿天美麗的星辰。

  沒有住宿在遊人趨之若鶩的沱江邊,而是穿過東門城樓下的東正街,在緊挨沈先生故居旁找了家客棧(住的幾晚,只有我一個客人,寧靜得很)。

  有些景致恐怕稍稍離遠一點才能體味、才有感嘆...。

  傳説城的西南,有一山(應是南華山)酷似展翅而飛的鳳凰,古城因此而有了這麼個美麗而讓人充滿遐想的名字;又因縣城東鄰一條美麗的沱江,江兩岸佈滿古老的吊腳樓和滄桑的木屋,所以小城又被當地人叫成沱江鎮。新西蘭著名作家路易艾黎曾稱讚鳳凰是中國最美麗的小城,2001年12月17日,鳳凰被國務院列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我感情流動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給予我的影響實在不小。我幼時較美麗的生活,大部分都同水不能分離。我的學校可以説是在水邊的。我認識美,學會思索,水對我有較大的關係...”

  —沈從文《人生石板路》

  小城是以虹橋為中心,景點分佈在沱江兩岸,但主要是在沱江南岸,這邊應當是老城。過沱江去北岸除了走虹橋外,還有靠北門城樓下的跳跳岩,那是一排高一排低的石樁穿江而過,之所以設了兩排是為了方便行人的交錯。江水湍急時,人們就要高挽起褲角小心謹慎地過到對岸了,不過這裡也會是頑皮孩子們的天堂,酷暑夏日裏來此嬉戲恐怕是免不了的,不知先生當年是否一樣經歷過...?吊腳樓大多在江的南岸,每隔一段就會有平緩寬敞伸入江水裏的石級,有些還再加上長條石板延伸得更遠。清晨、黃昏漫步兩岸,都會見到洗衣的婦人在此忙碌,間隙時彼此小聲交談著,成了小城一道較特別的風景。就如先生説的“水對我有較大關係”一樣,小城臨江而建,人們自然會把這水當成一種依靠,這樣的親近是自然而質樸的。

  北門城樓的夜色很美,不光是那些城樓和城墻上的燈倒影在水中的關係,而是夜幕降臨時,這裡有不少當地人在賣用紅紙扎成的河燈。河燈也叫"荷花燈",一般是在荷花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夜色中放流於江河湖海之中,具有祈願、祝福、行善等意義。在一個讀小學六年級略顯單薄的小姑娘手中買了幾盞,蹲在跳岩上俯身將燈一一放了出去...。陽光下的沱江水在夜幕裏沉寂了許多,小小的河燈緩緩順流而下,於是,黑暗的江水中,一朵一朵紅紅的影子漂浮開去,一個一個祝福也被帶向極遙遠極遙遠的地方。

  我見過許多讓我欣喜的美麗,可竟然還比不過古城夜色中那些順江飄零的小小河燈帶給我的感受,此刻的河燈宛如一個個小小生靈在水中移動,那一刻,我的靈魂仿佛躍起跳進了那燭光裏。

  “落日黃昏時節,站到那個巍然獨在萬山環繞的孤城高處,眺望那些遠近殘毀碉堡,還可依稀想見當時角鼓火炬傳警告急的光景...”

  —沈從文《鳳凰》

  古城內東門和北門城樓都是臨沱江而立的,不知先生當初是否站在這裡眺望。歲月到底如什麼,至今我弄不明白,奇怪的是兒時那些時光到是時常會映入眼簾,竄進記憶。居高臨下,滿目青翠,已遍尋不著那些殘碉古堡,仔細聆聽,除了些許熙嚷聲之外,更不見那傳警告急的光景了...。

  有時,我們想停留,只是...歲月走得太急。

  黃昏時分,臨江的吊腳樓窗戶和平臺上都會見有人閒散的坐著;沱江裏,船夫輕快的劃著帶蓬的小舟穿行在虹橋下那寬敞的橋洞裏,船行過後,一圈圈水波忽急忽緩的盪漾開來,把遠山、老屋在水中的倒影攪動得七零八落;吊腳樓下的木柱上纏繞著的水草順水漂浮著,卻怎麼也掙脫不開...。陳舊的石板路應當最熟悉小城所發生的故事了,百年時間,鳳凰就出了文壇巨匠沈從文,第一總理熊希齡,畫壇怪傑黃永玉...,

  鳳凰是座值得驕傲的小城,但不知哪一天起,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察覺到了小城的變化:酒吧、歌廳、網吧,翻建擴建的家庭旅店、飯店...。沒有問過這裡的人們,這樣的變化對還是錯,但有一點:沈先生筆墨下的那種鳳凰已漸漸走遠了,現在來的人只能從石板路、吊腳樓...不多的一些地方嗅到幾絲尚存的氣息。

  人不能老是活在對往事的追憶裏,但少了它又會有些不安。

  “到了冬天,那個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裏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

  ......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沈從文 《邊城》

  來鳳凰前,聽説一定要去讀一讀沈先生的《邊城》,這樣來時才會看懂鳳凰。

  我沒有理會,先來看看吧...。去沈先生墓地前在虹橋上的一家書社買了本《沈從文作品精選》,準備帶回家去讀,讀不明白的話還可以有理由再來鳳凰了。

  到墓地時已近黃昏時分了,殘陽讓人感覺很是溫暖,選擇此時來是遊人比較少的緣故。

  先生的骨灰有一部分撒在了沱江裏,還有一部分就埋葬在這聽濤山上。這裡過去是清代曾任欽差大臣、雲貴提督的鳳凰籍苗族人田興恕為孝敬其母杜氏修建的花園(又名“杜母園”),清澈亮麗的沱江就在山腳下流過。墓地沒有凸起的墳土,一塊不規則的天然五色巨石肅然矗立,成為沈從文墓獨特的標誌。前面照沈從文手跡刻有:“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認識人” 背面刻有沈從文姨妹、美國耶魯大學教授張充和先生撰書,沈從文侄女婿、中央美術學院著名雕塑家劉煥素教授鐫刻的輓聯:“不折不從,星斗其文;亦慈亦讓,赤子其人”。四句話的最後一個字連起來讀就是:從文讓人...。

  斯人已逝,但留存給後人的東西太多...。

  巨石前散放著一些黃色的菊花,樹隙裏灑進幾縷秋陽照射在五彩石上,四週靜寂無聲!“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也許先生就從未離別過自己的故土。

  我是在秋天走進那座小城,也是在秋天離開的。回來不久,冬天很快就會來臨了,如果下雪,飛舞的雪花會覆蓋住鳳凰帶給我的思念嗎...?有些旅程也許會被記憶永遠摒棄,但“鳳凰”會留在記憶中一直到老。

  2004/11/08 南京

  網絡原創,嚴禁轉載,如有需求,請聯絡作者【fsss】或CCTV.com國家地理論壇版主信箱。

責編:陳玥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相關鏈結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